主题:【原创】淘书之乐 -- 忘情
我家藏有几百本书,大多纸页泛黄,颇为陈旧。妻每每下达最后通牒:“赶紧把你这些老古董给我处理掉,一股霉味还占地方。”妻说的没错,这些书的“书龄”,普遍在30年以上。不少书付印之时,我和妻子都还未曾来到这个世界上,的确当得起“老古董”这三个字。在妻子看来,这些老古董尽皆无用之物,最好的去处便是废品收购站。而在我眼中,它们可都是无价之宝。每本旧书都是我费尽千辛万苦,从旧书摊上淘来的。
我自幼喜读“闲书”。但上学时功课太紧,手头又拮据,能看到的“闲书”着实有限。等上了大学,兜里或多或少有几个钱了,便开始频频出没于省城各大旧书集散地,乐此不疲地淘旧书。
淘旧书是个体力活。记得刚开始淘书那会儿,正是省城旧书业方兴未艾之时——省体育馆街心花园、青山湖电影院门前、花鸟市场里面……不少地方都自发形成了规模不等的旧书市场。这些市场散在城市的各个角落,且为躲避城管,出摊的时间各不相同。要想抽空“赶集”,就得抓紧时间。那会儿,同学们都穷,有辆自行车便算是“富人”了,借车的人往往得提前几天预约排队。我嫌借车麻烦,又想省下坐公交车的钱买书,因此每每“乘”“11路公交车”出行,时间长了,没点脚力是万万坚持不下来的。当年的各大旧书市场,皆为露天集市。摊主在地上铺块编织袋,成堆的旧书就这么随意地堆在上面供人挑选。蹲在摊子前将凌乱的旧书翻个遍,得耗去不少时光。若蹲得太久,起身时动作过猛,往往惊觉头晕目眩,大脑供氧不足。至于双脚麻木,甚至抽筋,则更是家常便饭。
淘旧书更是个技术活儿。要想在浩如烟海的旧书堆里寻到心仪之物,事先就得做足功课。像什么作者、出版社、内容、册数等基本信息须做到滚瓜烂熟。对旧书市场行情,更要心中有数。最为激动人心的,莫过于在一次次无功而返的翻捡之后,一次次失望落寞之余,于漫不经心之时眼前突然一亮,居然发现了“众里寻它千百度”而不得的宝贝。那一刻,顿觉血往上涌,心跳骤然加速。而自己的理智却在不停地告诫自己:“稳住了,千万别激动,不能让老板看出来,否则就还不下价了”。悄悄地做几次深呼吸,待心情平复,遂故作漫不经心状询价。有时候,为掩盖自己志在必得的企图,还得迂回前进——先找几本烂大街的书一一询价,边摇头嘴里边嘟囔着嫌贵,言道上次某书摊的报价比这实惠得多。等铺垫得差不离了,再直奔主题。
淘书最快乐的时光,莫过于遇上了不识货的老板,被自己“捡漏”。只花了很少的钱,就淘回了心仪已久的宝贝。欣喜之余,赶紧付款,一溜烟地闪人,生怕老板反悔。回到宿舍,饭也顾不上吃,半躺在床上,迫不及待地翻阅刚到手的宝贝,津津有味地品读。于无声处间,古今中外,经史子集,上下五千年,纵横八万里,多少兴衰事,尽跃然纸上。吾每每陶醉于其中,其乐融融,给桌满汉全席也不换!
淘旧书的习惯,我保持了二十余年,参加工作后仍乐此不疲。即便是出差,我放下行李后的第一件事,便是四处打听:贵宝地可有旧书市场?不少人颇为不解,觉得直接买新书多好,方便省事又卫生,何必要费神费力淘旧书呢?其实,他们只知其一,不知其二。商品经济大潮席卷神州大地后,各行当多功利浮躁,出版业亦未能免俗。市面上的新书虽装潢精美,然价格奇高,校对马虎,错漏百出,且多为文化快餐,船过水无痕,毫无回味的空间。而我所淘来的旧书,多为八十年代中期以前出版,内容厚实、校对严谨,绝无伪劣盗版之虞,虽外观土气,纸质粗陋,但性价比极高,实乃不可多得的精品。况且我偏爱之书,多为史政类,在当下已沦为小众读物,恐无再版之希望。故而,我珍藏的“老古董”中不乏绝版,其价值在爱书之人眼中,又岂可以金钱衡量之?还有一点,淘书过程的辛苦,砍价时的斗智,寻获至宝时的欣喜,品读时的甘甜,所有这些乐趣,只有淘书之人自己才懂。
随着电子读物的兴起,传统出版业一再没落,实体书店越来越少,然我却依旧对淘书痴心不改。这不仅因为实体书拿在手里的质感,是电子读物永远无法比拟的,更因为每一本旧书背后,都有一段辛苦淘书的经历。古朴的出版物,不仅记录下人类的文明、先贤的智慧,也承载着我的青春记忆。
家里不是什么有文化家传的,只是对于书有种敬重。
不像您自幼就喜欢、很早就开始刻意收集,我只是小时候能看到很多看不懂的旧书而已。从姥爷、父母那里都传下来几箱子书。姥爷的有几本书已经不仅是旧,简直就是在浓硫酸里泡过一样,焦褐色脆脆的了(中学把弄硫酸滴在书本上,所以知道这个样子)
姥爷50年代自己买医书自学、7080年代修收音机、缝纫机、手表。这些都留下了书,还有不多的信纸的笔记。
就像是您说的一样,书本已经远远不仅是知识,而是过往时光、记忆的载体了。而作为后来者,也通过这些东西管窥了那些不再存在的时代
那些知识也似乎不再有原来的价值了。例如,当年半导体收音机里的那些硅管锗管现在都是买不到了;文革时候的《科学小实验》系列经常出现氰化物、苯之类的,怎么看也不像是科普书籍。家里还有赤脚医生教材,很多药物现在没有了,除了中医验方现在还能抓药。赤脚医生教材里面好像还有军队的包扎、三防措施什么的。
通过那些书,更加体会时代的不同。8090年代面对中小学生的数学科普书似乎很难看到了。我中学的操场,在我舅舅的时候是果园,他们在那里拉天线玩无线电,当时舅舅买电阻5毛钱,只能从饭钱省(我妈说当年他们堂兄弟之间因为做客时弄坏了舅舅的无线电打了激烈的一架)。
家里最老的似乎是100多年前的账本,是当年不知道和我家有没有关系的什么银号在天津分号的记账以及书信的“备份”。都是蝇头小楷,看着好惭愧自己的“爬爬字”。这个账本在这100年的大多数时间里是被用来夹鞋样,而有些鞋样的历史似乎也很长很长
爸爸年轻时候经常买书买杂志,杂志主要是大众电影、科学画报。上个月在大学图书馆看见了85年1期的科学画报,是泰国的一对连体婴,我还依稀的记得;某一期封底的螺杆压缩机广告更是有深刻的印象。科学画报里面的怎样制作XXX是我小时候好奇心的黑洞。从图书馆出来给家里打了个电话,跟疾病缠身的爸爸说一定努力好起来,自己眼睛里擒着泪
看见实物总是能勾起更多回忆。自己以前在博客的文章、在硬盘里的日记,总是隔着什么一样
,不知道还能保存多久。
怎么写的这么雅,换风格了?
这些书确实难得,但是市场越来越小了,可以在图书馆找到一席之地吗
既然要登在平面媒体上,自然不能用过于随意,过于网络化的语言。
不知道这类纸是不是便宜
好处是这些旧书厚厚的却很轻,坏处是很脆容易黄
半天没点进去这个帖子,还以为出啥问题了呢。今天在河里一看,呵呵,旧书就是好呀,旧书有宝呀。
可能各地价格不一样吧。我至今还清楚地记得小时候某些半导体元件的价格,没有别的原因,太贵了,所以印象深刻。70年代北京平安里电子元器件商店:三极管3AG1:2块1;二级管2AP9:1毛钱;单连:9毛钱;双连:1块8。想起当年从西单腿儿着到平安里,趴在柜台上饱饱眼福,再腿儿着回家。真是可怜。
打扰一下你的陶渊明之乐,敢不敢评论一下印尼高铁怎么回事
不敢就算了哈,千万别惹祸。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日子来之不易,祝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