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期网站停站换新具体说明
- 按以上说明时间,延期一周至网站时间26-27左右。具体实施前两天会在此提前通知具体实施时间
主题:【原创】天柱山剿匪记 -- 赫克托尔
关二哥运气好朝庭没找个东北亭给他,葫芦岛亭候,夹皮沟亭侯...
并不是实指一个亭。
纷纷另觅新家了,和刺史(牧)由监察官转向行政官的趋势配合
都亭侯(非常多,至少十个以上三国武将有过这个爵位)之外,其他亭侯还基本上有对应的县作为地理对应,比如刘备从曹操那里拿到的爵位就是 宜城亭侯
但是,只有县侯才能找到对应实际的行政区划,因为县下设乡亭很多,史书上不可能一一齐备相关材料。按三国志 荀彧封万岁亭侯,韩浩也封万岁亭侯,后来曹茂(曹家宗室)建安二十二年封万岁亭侯,不知是有多个万岁亭(至少洛阳有一个),还是当地户口多,可以连续封给几个人
按东汉末年的行政区划,江北淮南有3个郡,从东向西分别是徐州广陵郡、扬州九江郡、扬州庐江郡,徐州下邳国虽然有一部分地盘在淮南,但核心地域在淮北。193年,袁术逐鹿中原失败,老窝南阳被刘表抄了,他大致沿着涡水向东南前进,来到九江郡,杀扬州刺史陈温,以寿春为首都重建独立王国。
此时庐江太守是陆康,出自吴郡大姓陆家,未来的东吴名将陆逊是其从孙。大约在188年——肯定在189年汉献帝继位前,陆康来到庐江出任太守。194年,由于袁术治国无方,粮食物资奇缺,袁术向陆康索要米3万斛,《后汉书 陆康传》则说索要兵器铠甲。陆康认为袁术是逆臣贼子,坚决不给,袁术大怒,打算趁机灭了陆康,夺取庐江郡,一直想弄块地盘的孙策主动站出来,毛遂自荐出兵攻打陆康,袁术同意。
《后汉书 陆康传》说陆康抵抗孙策长达2年,核对《三国志 孙策传》,肯定不对。《三国志 孙策传》说袁术向陆康要粮食,是为了攻打徐州,而陶谦当徐州刺史时,袁术、陶谦的关系很好,结盟对抗曹操,194年陶谦去世后,徐州高层讨论谁做继任者,土豪陈登、名士孔融建议刘备担任徐州牧,刘备建议请袁术来当:“袁公路近在寿春,此君四世五公(袁家4代人出了5位当过三公的人,所以四世三公、四世五公都对),海内所归,君可以州与之。”孔融说的更尖酸,认为袁术是“冢中枯骨”,《三国演义》把这句话拿到青梅煮酒论英雄,由曹操说出。
在陈登、孔融等人的支持下,刘备担任徐州牧,气坏了一直等着吃徐州的袁术,于是出兵攻打徐州,袁术向陆康要粮食或兵甲的目的是准备东征徐州刘备,遭到拒绝才派孙策去攻打陆康。如果陆康与孙策打了两年,那么孙策结束庐江之战渡江东征,至少要推后到196年上半年,不仅与所有关于孙策东征时间的记载矛盾,留给孙策平定江东三郡的时间也不多了,所以《资治通鉴》将孙策征陆康放在194年,当年结束战争,次年孙策渡江。
孙策顺利拿下庐江,陆康去世,袁术却违反承诺,任命故吏刘勋为庐江太守,孙策白忙活一场,认定在袁术手底下无法施展拳脚,于195年率部到江东发展。
光阴荏苒,199年袁术死了,孙策也利用195—199年间平定了江东,开始打江西庐江郡的主意。一来扩大地盘,二来要保住江东地盘,划江而治是不够的,赤壁之战前,孙权身边的投降派就认为,敌人到了江边则“长江之险,已与我共之矣”,所以应该尽量将国境线向北推,能推进到淮河最好,再不济也要推进到江北丘陵一线,三来刘勋通过收容袁术的余部、家小、财产发了横财,让孙策眼红心跳,反过来说,靠袁术的遗产,“勋兵强于江、淮之间”,来打自己就不妙了。打定吃掉刘勋的主意,剩下的就是具体怎么操作了。
返回来再说刘勋,他一下子吃掉袁术部曲3万多人,得意之余马上发现多了上万张嘴,粮食不够吃,便派从弟刘偕去往西南方的豫章郡,找豫章太守华歆要或借粮食。华歆字子鱼,著名大儒,与管宁、陃原并称为“一龙”,华歆为龙头、陃原为龙腹、管宁为龙尾。195年,当时的扬州刺史刘繇任命华歆担任豫章太守。孙策渡江,头一个对手就是刘繇,刘繇丢了地盘,在曾经为曹操相面的许邵的建议下,带领残部千里迢迢向西来到豫章郡,投靠了华歆。刘繇死后,华歆继承了刘繇的旧部,拥兵一万多人,成了个不大不小的诸侯。
然而太守华歆面临的问题却不少,作为没有根基的外来户,还是个只会舞文弄墨的儒生,他的实控地盘仅限于首府南昌(今江西南昌)一带,南昌北边的海昏县,有一万多户人家(《太史慈传》说五六千户),以宗族为核心结城自保,这种地方群落、武装,叫做“宗伍”或“宗贼”,头头叫“宗帅”。汉末天下大乱,为了自保,宗伍遍地开花,例如孙坚杀了荆州刺史王叡之后,荆州大乱,继任刺史刘表单马入宜城(湖北省襄阳市宜城市,襄阳的汉水下游,城南),诛杀宗贼头子55人,才算在荆州站稳脚跟。再如许褚、李典、李通,都是拥有成百上千民户的宗帅,因及时投靠了曹操,成为曹魏开国功臣。海昏县在现在发掘海昏侯墓地的地方附近,县城位于江西省北部九江市永修县境内,九江、南昌之间。在南昌东北的鄱阳县(江西省上饶市鄱阳县),也有一波宗贼土豪。两伙宗贼对华歆还算客气,按时足额纳税交粮,征兵调兵绝不可能,一个人都不给。
在南昌南边的庐陵县(江西省中部吉安市吉安县),一个叫僮(tóng)芝的人自称太守,割据一方,公然与华歆唱对台戏。虽说僮芝的小政权很短命,但他是第一个庐陵太守,后来孙策正式从豫章郡分出庐陵郡,严格的说也不合法,没有得到东汉政府的批准。这样,南昌北边海昏、鄱阳两伙宗贼,南边伪庐陵太守僮芝,将华歆的南昌变成了一座孤岛,与中国其他地区隔绝。华歆看着宗贼们不顺眼,却也没啥办法收拾他们。
刘勋、华歆,两位未来曹魏重臣,各有各的难处,刘勋的从弟刘偕来到南昌县找到华歆要粮,华歆一定认为这是与刘勋抱团取暖的好机会,很热心的帮忙,不过华歆也缺粮,便派人带着刘偕来到海昏,请当地宗帅(宗贼头子)提供3万斛粮,不知道宗帅没这么多还是不想给,磨磨蹭蹭几个月下来,才筹集到几千斛,目睹豫章郡的乱象,刘偕写信给刘勋,建议他乘乱兼并豫章。
据《三国志卷14刘晔传》记载,江东的孙策一面卑辞厚币讨好刘勋,一面忽悠刘勋进攻豫章,自己好从背后捅刘勋的刀子。孙策的忽悠很高明,他并不直接劝刘勋出兵,而是绕了个弯子,说海昏的宗贼“甚实,得之可以富国”,但从我的地盘去海昏路远不便,还得路过刘老您的庐江郡,请您出兵帮帮我,do me a favor。刘勋召集手下讨论,谋士刘晔说:“上缭(海昏的宗贼壁垒)虽小,城坚池深,攻难守易,不可旬日而举,则兵疲於外,而国内虚。策乘虚而袭我,则后不能独守。是将军进屈於敌,退无所归。若军必出,祸今至矣。”可是刘勋利欲熏心,被孙策的鬼话和财物冲昏了头脑,打算抢在孙策前面独吞海昏。
然而换个角度说,刘勋的决定有他的道理,袁术死后,长江下游以江西庐江的刘勋、江东三郡的孙策最强,早晚要掐起来,更西边的豫章郡混乱衰弱,不是被刘吃就是被孙吃,如果孙策抢先,刘勋就被孙策夹成三明治,腹背受敌极其难受。如果出兵西征豫章,又怕孙策从背后捅刀子,当年袁术北伐中原,老巢南阳就被刘表抄了,所以要打豫章,就得偷偷摸摸的的偷袭,在孙策反应过来之前结束战斗。
其实孙策在东征扫平丹阳、吴、会稽江东三郡后,就打算回师向西,对庐江、豫章下手。庐江在长江以西、左岸,豫章固然在长江右岸,但相对江东三郡来说也在西边,所以也可算作江西。
孙策对好哥们太史慈说,我东渡长江攻打扬州刺史刘繇,并不是我的本意,听说他死在豫章,我想打听一下刘繇的儿子和旧部咋样了,你是刘繇的旧部,能否替我去豫章走一趟,看看刘繇的儿子、旧部的现状,另外再看看豫章郡的情况,摸摸华歆的底,看看能否豫章是否可取,给我提交一份可研报告,你要带多少人去,尽管张嘴。太史慈说:“慈有不赦之罪,将军量同桓、文,待遇过望。古人报生以死,期於尽节,没而后已。今并息兵,兵不宜多,将数十人,自足以往还也。”孙策的手下都说,太史慈一定一去不复返,孙策说太史慈是重然诺守信用的君子,何况他当初在刘繇手下不被重用,眼下不跟我打天下还能跟谁。于是孙策亲自送太史慈出苏州(吴县)城门,问太史慈大概要多久能回来,太史慈说不过60天,果然太史慈如期返回。
太史慈向孙策汇报,华歆是个道德君子,“良德也”,但能力低下,“非筹略才,无他方规,自守而已”,天赐吞并豫章的良机,不抓住对不起老天爷。孙策听了拍掌大笑,下定了征服豫章的决心。
刘勋、孙策都想吃掉豫章华歆,孙策还想吃掉刘勋,但刘勋也不是傻子,在确定孙策不会对自己动手之前,不会去动华歆。正好,孙策召集精兵猛将将近3万人,声称要去江夏攻打杀父仇人——刘表的头号悍将黄祖。刘勋信以为真,带上谋士刘晔和部队,偷偷前往海昏。海昏宗贼无力抵抗,扔下壁垒逃走,刘勋一无所获。此时孙策正在西征黄祖的路上,听说刘勋走了,派堂兄孙贲、孙辅带领8000人前往鄱阳湖截杀可能原路返回的刘勋,自己与周瑜、弟弟孙权、韩当、程普、黄盖、吕范、陈武、董袭、周泰等,率领2万人进攻皖城。
皖城哪里能抵挡江东小霸王孙郎、曲有误周郎顾周郎、聪明仁智雄略吴大帝孙权的联手进攻,这套阵容放在整个三国时代,也堪称最豪华,没有之一。袁术的百工、部曲、乐队共3万多人,袁术、袁术的大将张勋等人的妻、子,都成了孙策的战利品。袁术的女儿归了孙权,儿子袁耀做了吴国官员,袁耀的女儿后来又嫁给孙权的儿子孙奋。孙策狠狠的发了出道以来,最大的一笔横财。
除此之外,皖城中有位从中原来的名士——桥公,可能就是说曹操“天下将乱,非命世之才不能济也,能安之者,其在君乎!”,并建议曹操找名士许邵相面的桥玄,许邵给了曹操最著名的评语:“子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这位桥老爷的2个女儿都有“国色”,孙策娶了大乔,周瑜娶了小乔,成就一段佳话。
刘勋在海昏听说老窝被端了,赶忙率部返回,在鄱阳湖遇到孙贲、孙辅兄弟的8000吴军,孙辅身先士卒,大破刘勋。刘勋、刘偕、刘晔确定老家皖城回不去了,带领残兵败将向西北方向逃窜,渡过长江来到江北的寻阳(湖北省最东端黄冈市黄梅县)一带,在刘表的地盘上筑垒自守,请刘表帮忙救命,刘表知道自己与孙策有杀父之仇不共戴天,派江夏黄祖出兵接应。黄祖派儿子黄射带领水军5000援助刘勋。孙策、周瑜挥师猛攻,攻破刘勋的壁垒,刘勋、黄射大败亏输,刘勋与刘晔逃往北方投奔老朋友曹操,后来刘晔成了曹操的重要谋士之一,黄射也逃了。孙策搜集刘勋2000残兵,进攻夏口。夏口就是夏水即汉水与长江的汇合处,后来的武汉市武昌,而刘表的荆州首府襄阳在汉水中游,如果孙策周瑜攻占夏口,就能把刘表堵在长江以北无法南下,荆州的江南各郡不复为刘表所有。
见孙策来势凶猛,刘表也下了血本,派从子刘虎、韩晞率领5000长矛兵支援黄祖。两军在沙羡(湖北省武汉市江夏区金口,武汉西南7点钟方向)大战,据孙策给朝廷的上表记载,吴军大获全胜,歼敌3万多:“身跨马栎陈,手击急鼓,以齐战势。吏士奋激,踊跃百倍,心精意果,各竞用命。越渡重堑,迅疾若飞。火放上风,兵激烟下,弓弩并发,流矢雨集,日加辰时,祖乃溃烂。锋刃所截,猋火所焚,前无生寇,惟祖迸走。获其妻息男女七人,斩虎、韩晞已下二万馀级,其赴水溺者一万馀口,船六千馀艘,财物山积。”不过消灭黄祖,为父报仇的目的没有实现。
黄祖的军事能力颇为强悍,在孙策、孙权、周瑜的联手进攻面前没被吃掉,就是一大胜利。黄祖抵抗孙、周长达14年,直到208年赤壁之战前,才被孙权消灭。
孙策战胜黄祖、刘勋往回走,困守南昌孤城的太守华歆就成了下一个目标,孙策希望不战而屈人之兵,派谋士虞翻去游说华歆,华歆自知不是孙策的对手,既然虞翻前来劝降,索性开门投降。鉴于对方是名士,又主动投降,孙策也没必要难为华歆,“策遂亲执子弟之礼,礼为上宾”,二人相谈甚欢,一团和气,从此华歆成了孙策的政治花瓶。孙策死后,曹操征召华歆入朝当官,孙权有些不舍得,华歆说反正我在你这也没啥用,不如把我送给曹操,还能讨好曹操,于是孙权将华歆礼送出境。在曹操手下,华歆基本上还是政治花瓶,用来装点曹操政权。偶尔也干点脏活,214年,曹操杀皇后伏寿的父亲伏完,皇后伏寿自然也不能留着,令华歆带兵入宫,把皇后抓出来杀掉。
在孙策、周瑜的巨大军事压力下,割据庐陵的僮芝病了,吴军兵不血刃拿下庐陵。
豫章的另一个小势力,鄱阳宗贼的结局有点争议。据《韩当传》、《吕范传》记载,孙策带兵西征连破刘勋、黄祖之后,进入豫章,先平了鄱阳,再去南昌接受华歆的投降,《吕范传》明确说吕范平鄱阳在200年孙策去世之前。然而《吴主孙权传》记载:“八年(建安8年,203),权西伐黄祖……还过豫章,使吕范平鄱阳。”要融合两种说法,只能说199年韩当、吕范平鄱阳之后,鄱阳又造反独立了,孙权在203年再次派吕范平定。建安15年(210),孙权正式将鄱阳和周边地区从豫章郡分出来,建立鄱阳郡,由步骘担任首任太守。
鄱阳这个地方民风强悍,在203年之后也多次造反,周鲂说“鄱阳之民,实多愚劲”,陆逊说“此郡民易动难安”。最重要的一次造反发生在黄武4年(225/26),“鄱阳贼彭绮自称将军,攻没诸县,众数万人”,“鄱阳大帅彭绮作乱,攻没属城”,魏文帝曹丕打算出兵接应,趁机占据鄱阳郡,遭到宠臣刘放反对才作罢。彭绮之乱被吴将周鲂平了,孙权任命周鲂为鄱阳太守。周鲂认为鄱阳动乱是个好题材,忽悠曹魏最高军事长官大司马曹休出兵占领鄱阳,曹休果然上当,228年,在石亭被陆逊大败,随后羞愤而死,“痈发背薨”,这段故事在《三国演义》中叫做“周鲂断发赚曹休”。周鲂的儿子名头更响亮,“周处除三害”的主人公周处。
至此,一年之内,孙策连下江西三郡:庐江、豫章、庐陵,孙策任命孙贲为豫章太守,孙辅为庐陵太守、李术为庐江太守,加上之前到手的江东三郡——丹阳、吴、会稽,六郡全部拿到。孙策自任会稽太守,舅舅吴景担任吴郡太守、朱治为丹阳太守,周瑜坐镇庐陵郡与豫章郡之间的巴丘县,担任不在手中的江夏太守。注意,周瑜生平中有两个巴丘,此时镇守的巴丘是今江西省中部吉安市峡江县巴邱镇,在吉安北1点钟方向;周瑜去世的巴丘是湖南北部的岳阳市。资格最老的将军程普,担任也不在手上的零陵太守。太史慈镇守豫章郡西北部建昌、海昏等6个县,担任建昌都尉,防御刘表的骁勇的从子刘磐,刘磐手下有位著名的老将——黄忠黄汉升。
200年,孙策遇刺身亡,孙权接班,六郡中唯一在江北的庐江郡太守李术,杀掉中央派来的扬州刺史严象,不承认孙权的领导,投靠打赢了官渡之战、冉冉升起的曹操,招降纳叛对抗孙权,宣布:“有德见归,无德见叛,不应复还。”孙权一面向曹操申诉,一面派兵围攻皖城。曹操忙于消化官渡之战的胜利果实,对抗还有2年活头的袁绍,不可能为李术得罪孙权,平白多出一条南方战线。皖城粮尽城破,李术惨遭枭首示众,孙权下令屠城,迁徙李术的部曲3万多人到江东。这场孙吴集团的内讧,是袁术去世以来庐江郡、皖城遭受的第一场浩劫。
确定时间,首先要确定一个准确的时间和事件,作为坐标原点,再向左右延展。确定孙、陆战争的原点,在刘备194年担任徐州牧。
据《孙策传》,袁术打陆康,是因为要粮食遭拒绝,要粮食的目的是准备攻打徐州,问题在于此时的徐州,是陶谦的还是刘备的。
陶谦做徐州牧时,陶、袁的关系相当好,他们是对抗袁绍——曹操联盟的战友。194年陶谦死,刘备还建议请袁术来接管徐州。袁术听说徐州被刘备吃了,很生气后果很严重,从此不断北伐徐州。
以194年陶谦死为坐标原点,后面的事情就好办了,袁术要粮、孙策攻庐江,都在194年,最晚不超过195。如果按《后汉书 陆康传》所说,孙策攻打庐江花了2年,则他过江的时间,要大大推迟,至少要推到195年下半年,196年正常,则其他时间都乱了。再考虑到后汉书成书比三国志晚150年,《资治通鉴》完全没搭理孙策打了2年的茬,把孙策攻陆康和结束战斗,都放在194年。整个195年,都给了孙策东渡攻打江东三郡。
最后,吴郡土豪陆家与孙家的关系不好,陆逊被孙权整死,陆抗经常被孙皓申斥。入晋之后,陆家混的非常好,陆机陆云都成了网络红人,有动机有能力修改史料,吹捧陆康,贬低孙策。
例如袁术派孙策攻陆康的原因、目的,《三国志孙策传》根本没提,原文是“后术欲攻徐州,从庐江太守陆康求米三万斛。康不与,术大怒。”《后汉书 陆康传》说的绘声绘色,催人泪下:“时袁术屯兵寿春,部曲饥饿,遣使求委输兵甲。康以其叛逆,闭门不通,内修战备,将以御之。术大怒,遣其将孙策攻康,围城数重。康固守,吏士有先受休假者,皆遁伏还赴,暮夜缘城而入。受敌二年,城陷。月余,发病卒,年七十。宗族百余人,遭离饥厄,死者将半。朝廷愍其守节,拜子俊为郎中。”
且不论守城的过程是否如此可歌可泣,《后汉书》说陆康拒绝袁术的理由义正词严“以其叛逆”,然而袁术在195年之前还算老实,《三国志袁术传》、《后汉书袁术传》都说,袁术首次袒露篡逆野心,发生在在汉献帝从长安东归,在曹阳遭到李傕截杀并大败之后。袁术远在淮南,得到消息并发表获奖感言,最早也是195年年末,陆康要在196年或更晚,之后才能断定袁术“叛逆”。《后汉书》稍微一改,就突出了陆康深明大义,维护东汉正统的光辉形象。
然而这么改又露了马脚,汉献帝曹阳之败在195年冬季,之后袁、陆交恶,孙策打陆康又打了两年,孙策渡江至少要推到197年。如果解释为,孙策攻陆康与渡江东征两不耽误,孙策亲自东征,留下一些人围攻陆康,还是有问题,《三国志 孙策传》明确说,陆康完蛋夺取庐江之后,袁术违反将来把庐江给孙策的承诺,把庐江给了刘勋,孙策对袁术失望才渡江东征。综上所述,《三国志》的逻辑链条比《后汉书》的结实、可信的多。
您整个的立论基础,主要是陶谦和袁术交好,从而陶谦死前,袁术不会对徐州有染指意图这一点。然而这一点只能说是个假设,袁术这个人“舍近交远”,不是十分按常理出牌的。
您这里有一个错误,刘备从来没当过徐州牧。陶谦活着的时候,曾表刘备为豫州刺史,而且这个称号关东诸侯是不认的,陶谦死后,州郡豪族向关东盟主袁绍表示拥立刘备的书信中刘备的身份是“故平原相”,说直白点,此时刘备是白身。后来曹操为拉拢刘备,给了刘备镇东将军军号,再后来刘备被吕布击败短暂归附许都朝廷时,受封的是豫州牧。
指出王子这个错误是想说明这样一个问题,后汉书袁术传有这样一个记载:“术退保雍丘,又将其余众奔九江,杀扬州刺史陈温而自领之,又兼称徐州伯。李傕入长安,欲结术为援,乃授以左将军,假节,封阳翟侯”。李傕入长安,派马日磾封拜袁术是有明确记载的,是在初平三年八月,合公元192年,从而袁术在公元192年就自称徐州伯了。其实从这个称号就可以看出,袁术称徐州伯的时候陶谦还活着,因为陶谦是朝廷正牌的徐州牧,袁术总不能自居伪官,只好别出心裁叫个更猛的。至于袁术给自己加个徐州伯头衔是否就等于袁术对徐州有领土野心呢并可能付诸一定行动呢?我觉得回答“是”还是有相当道理的。
孙策渡江时间,记载本来就互有甲乙,从公元193年到公元195年的说法都有,歧见也很多。我对这个问题的看法是,孙策渡江的理由是支援母舅吴景对刘繇作战,而根据三国志刘繇传,吴景攻刘繇“岁余不下”。以吴景与孙策的关系及之后的仕途看,后人有较大可能将吴景对刘繇之战算到孙策名下,从而出现了时间较早的说法。
您最后这个理由说服力更是不强,陆逊陆抗一系是受到孙氏不少打压,然而动手的都是孙权一系。您可别忘了,陆逊是孙策的女婿,陆抗是孙策的外孙,从亲疏远近上讲,我是看不出陆机陆云为何会去贬低孙策。
我认为袁术要打的那个徐州是刘备的,因为陶谦版徐州与袁术的关系很好,双方没有发生过冲突,刘备194年上台之后,袁术才开始进攻徐州,进而断定袁术要打的那个徐州是刘备版徐州,再进而断定孙策攻庐江在194年和之后,再结合孙策渡江时间,反证陆康守庐江2年不成立。
你提出了一个问题
我回答“是”,袁术对徐州有野心,但在陶谦执政时没行动,因为他俩面临着共同敌人——袁绍、曹操。陶谦在位时,袁术对徐州只能咽口水,期待陶谦死了,他自动接班,当年孙坚打下南阳,也拱手让给他了。刘备上台他就不干了,刘备对陈登、孔融说请袁术来管徐州,说明徐州高层知道袁术的野心,如果不让袁术来接,肯定要跟袁术撕破脸。果然,刘备一上台,徐州、淮南就打起来了。
陆逊娶孙策的女儿,在孙策死后,由孙权安排的。作为高明的政治家,孙权对吴郡土豪陆家,采取又打又拉的态度。陆逊的仕途并不顺利,吕蒙白衣渡江前,为了麻痹关羽,正患病的吕蒙推荐“未有远名,非羽所忌”的陆逊到前线,麻痹关羽,而此时陆逊36岁了。身为孙权一手提拔起来的嫡系吕蒙,去世前向孙权推荐的接班人,是孙权的发小、同学朱然。其实吕蒙推荐陆逊时,就说陆逊“意思深长,才堪负重,观其规虑,终可大任”,他临终推荐朱然,只能理解为他看穿了孙权的心思,孙权并不想用陆逊。孙权启用陆逊,完全是出于国防需要,连破刘备、曹休之后,孙权就对他全面打压。
关于孙策渡江的时间,我在第一节给出了3 个时间,因为篇幅有限不展开,放在括号里。
195的说法,其实就是为了照顾孙策攻陆康而推算出来的,因为193,194 两种说法,更不符合《后汉书 陆康传》的2年攻庐江的说法。以《孙策传》的194为例,如果孙策真的打陆康用了2年,那么他打陆康得在192年,而192年孙坚才死,袁术的老巢还在南阳,《武帝纪》的193就更不合理了。
为了迁就《后汉书陆康传》,史家被迫根据自己的理解排孙策的年谱。司马光也是没辙了,既要照顾刘备194年掌管徐州,又不能让孙策太晚过江,将孙策攻陆康并结束战斗,都压缩在194年。
其实,就我个人观点而言,我倾向于《吴书孙策传》的194年过江之说。
三国志袁术传的注提到:臣松之案英雄记:“陈温字元悌,汝南人。先为扬州刺史,自病死。袁绍遣袁遗领州,败散,奔沛国,为兵所杀。袁术更用陈瑀为扬州。瑀字公玮,下邳人。瑀既领州,而术败于封丘,南向寿春,瑀拒术不纳。术退保阴陵,更合军攻瑀,瑀惧走归下邳。”如此,则温不为术所杀,与本传不同。
从陆康传的记载来看,陆康忠于中央,如果袁术公开杀掉之前中央任命的刺史呢,似乎陆康不大可能还大胆的让自己的家属去拜访袁术(陆绩6岁,肯定是大人带着去的嘛),资治通鉴就是选择裴注的说法,作:
(初平四年春193)曹操军鄄城。袁术为刘表所逼,引军屯封丘,黑山别部及匈奴于扶罗皆附之。曹操击破术军,遂围封丘。术走襄邑,又走宁陵。操追击。连破之。术走九江,扬州剌史陈瑀拒术不纳。术退保阴陵,集兵于淮北,复进向寿春。瑀惧,走归下邳,术遂领其州,兼称徐州伯。李傕欲结术为援,以术为左将军,封阳翟侯,假节。
又,太傅马日磾是在初平三年八月,和太仆赵岐杖节镇抚关东。并不一定是当年就到了袁术那里,当时袁术也不在寿春(我现在倾向于马日磾是在寿春见到袁术的),而袁术自称徐州伯,应该是193年夏左右到了寿春才这样做的
而 瑀惧,走归下邳,陈瑀跑到陶谦的地盘去了,可能袁术因此发怒,动了取徐州的念头
再有,太傅马日磾到寿春后,曾举荐、征辟朱治、孙策、华歆等人为官,马日磾的使命就是调节关东的割据势力,他受制于袁术,于兴平元年194病死。按理说,陆绩等去拜访袁术,更应该是看着太傅、朝廷使者的面子;而袁术的作风,必然和陆康冲突(陆康有中央给的中两千石的秩,和忠义将军的头衔,级别和袁术相当,不是袁术的下属),索要粮食或武器不过是借口罢了。但是,我考虑呢,袁术攻击徐州的实际行动,似乎应该发生在194年马日磾(因为马负有调解关东诸侯的使命)死掉之后,而且此时陶谦被曹操痛击之后,实力大衰且生病将死(陶谦也于当年死掉)
最后,古代人说两年,很多是事情发生在两年内,即跨年,所以我觉得啊,194年年中之后,袁术派孙策攻击陆康,次年195年陆康被击败俘虏,随即死掉较为合理
这里针对您的说法,举一下我的理解
第一 孙策很可能不止过江一次....孙策传的注说:...术甚贵异之,然未肯还其父兵。术谓策曰:“孤始用贵舅为丹杨太守,贤从伯阳为都尉,彼精兵之地,可还依召募。”策遂诣丹杨依舅,得数百人,而为泾县大帅祖郎所袭,几至危殆。於是复往见术,术以坚馀兵千馀人还策。
泾县在长江以南,祖郎攻击孙策,砍到马鞍这件事可能就是发生在孙策第一次过江的时候
第二,孙策攻击陆康似乎应该发生在194年到转年的195年初,一般古人就会算成两年
最后,我的看法是,193年春,袁术和曹操在陈留大战,曹操打败袁术,袁术逃往九江;193年中,袁术赶走自己任命的扬州刺史,在九江站住脚,扣押了朝廷派来的太傅给自己作为政治顾问,扬州的各路地头蛇暂时和袁术一团和气。
之后的194年,陶谦被曹操打得惨败,且病重将死,袁术开始打徐州的主意,而且其实袁术夺取部分的徐州,”时沛相下邳陈珪,故太尉球弟子也。术与珪俱公族子孙,少共交游,书与珪曰:“昔秦失其政,天下群雄争而取之,兼智勇者卒受其归。今世事纷扰,复有瓦解之势矣,诚英乂有为之时也。与足下旧交,岂肯左右之乎?若集大事,子实为吾心膂。”珪中子应时在下邳,术并胁质应,图必致珪。“
下邳属于徐州,袁术都能胁迫在下邳的陈应,必然夺取了部分徐州的土地
孙策围攻陆康的2年是“毛年”,就是今年动手,明年结束,即孙策194年攻庐江,195年结束战斗解决陆康,同年东渡,依然与《武帝纪》的193年过江,《孙策传》194年过江不一致,怎么算都不对劲。
司马光的思路,本质上跟你一样,都是既要照顾《后汉书陆康传》,又要给孙策渡江打仗留出足够时间。你的办法是为了照顾陆康的2年抗战,让孙策195年解决陆康,同年过江。司马光基本抛开陆康的2年抗战,主要照顾孙策渡江转斗的时间,将将解决陆康放在194,195全给孙策渡江转斗。
《孙策传》说,袁术放孙策东去,有3个原因
1 刘繇也是袁术的敌人,灭了他对自己有好处;
2 “谓策未必能定”,袁术觉得孙策未必能打过刘繇,根据就是孙策当年打祖郎打败了,被迫第二次投靠自己。
3 袁术两次爽约,对孙策和其他手下不好交代,既然孙策主动要渡江,就让他去好了,卖给孙策一个空头人情。
说是两年,具体月份是不可考的,我认为一年半以上叫做两年就没问题。由此前面我提出的时序,把约指的时间往小了算其实空间还很大,不会产生矛盾。
马日磾的说法您说的是对的,我疏忽了他出发并非只为袁术。但王子的说法我仍然是有意见的,王子采信三国志孙策传的说法,认为袁术攻陆康是因为欲攻徐州求米不成,但按后汉书陆康传,理由是“时袁术屯兵寿春,部曲饥饿,遣使求委输兵甲”,并没有徐州的事。其实采信孙策传的话,根本就不需要考虑徐州,因为孙策传里明确写着孙策“兴平元年,从袁术”,那么孙策为袁术攻陆康,一定是兴平元年也就是公元194年以后了。
但问题就是孙策传并不那么可信,理由您也提到了,同传紧接着就记载了马日磾在寿春征辟孙策。公元194年是马日磾的死年,而他到寿春不久,就被袁术夺节软禁,在194年征辟孙策的可能性实在是不大。
这是注文引用的江表传,而本传是“与吕范、孙河俱就景,因缘召募得数百人。兴平元年,从袁术。术甚奇之,以坚部曲还策”。其实时序是完全一样的,只不过本传里面强调了“兴平元年从袁术”,这个嘛,我看很像为孙策涂脂抹粉的讳言。
三国志太史慈传注文引用的江表传还可以与此印证:“策谓慈曰:刘牧往责吾为袁氏攻庐江,其意颇猥,理恕不足。何者?先君手下兵数千余人,尽在公路许。孤志在立事,不得不屈意於公路,求索故兵,再往才得千余人耳。仍令孤攻庐江,尔时事势,不得不为行。”
那么江表传的观点是这样的,孙策先从袁术求孙坚旧部,袁术不许,令孙策自往募兵;孙策过江募兵遭到挫折,再去寿春求袁术,袁术给了孙策一些兵马,但条件是孙策带兵去攻庐江。攻庐江的时间点是194年,195年城破,后汉书说攻战两年,也是讲得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