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读《戚本禹回忆录》 -- bshu
我自己搜了一下,基本上啥也找不到。
你的意思是 右而左看了李捷的访谈视频为何会失望吗?
那你要去看右而左那篇文章了,我的理解是右而左认为决议的核心部分是不符合历史事实,这是立场的原因,而李捷可以看到最多最广的档案资料,迫于体制内压力说出应景的话那还情有可原,但右而左分析李捷是内心深处接受了决议的内容,所以他又对李很失望。
但匪夷所思的是,李又说出~有些资料不便公开,因为对其他高层领导人不利~之类的话,这是矛盾的啊。李的立场到底在哪?他是调和的吧?这不像戚和关,真的汉子,由始至终忠于毛思想。
哈哈哈哈,你这好几十年,都是吃棒棒糖过来的?
人性是改造不了的。
但由于“无产阶级”是高大全伟光正的,所以“无产阶级”是没有狂热性的
既然没法用“无产阶级狂热性”这个词,又需要给他找个婆家,所以就只有“资产阶级”出马了,大资产阶级都是戴礼帽叼雪茄的形象,肥头大耳稳如泰山,所以就只能是“小资产阶级”才配得上“狂热性”了,
“地主阶级”的狂热性,那更反动了,地主都被打倒了嘛;
可“小资产阶级”不同,在民主革命时期是团结对象,一般知识分子都属于“小资产阶级”,所以我感觉那个时代负面但是不特别负面的词,前面加个“小资产阶级”,特别负面的词加“资产阶级”,比如走资派啥的
我不理解为啥要“基本上就是明确到个人了”,彭信里说得很清楚“一般的不追究个人责任”,大跃进期间头脑发热可不是一个两个,大多数都挺狂热的
老近年的一些事翻出来了,意味很深长。
不耽搁,对官僚而言,好处远远抵不上风险,所以耽搁这件事其实是常态,一直在发生的。之所以没出现你所说的"代价”,那是因为比烂的话,这已经是最不烂的一个了,其他国家耽搁起来更厉害。
未必是带着任务的,可能是身份决定了态度。
先说彭和彭信。
1,彭一直给大跃进泼冷水,唱衰大跃进是一贯的。
2,彭对庐山会议的“神仙会”结果不满意,这个信肯定不是临时起意,是深思熟虑的。
3,彭信肯定不是他表面说的那么轻松,只是私下给毛主席提意见,表达一个党员的看法和责任感。彭作为军方头号人物,不是老百姓,“所言公,公言之;所言私,王者无私。”更何况是在“纠左”的庐山会议的关口。
4,由此,彭信其实是在放炮(甚至只是给毛主席装枪,等毛放炮),准确说,彭在试探毛主席“纠左”的态度和决心。所以彭说既不希望公开此信,又期待此信公开(期待说明彭有装枪等人放炮的打算),以刺激一些人。“说刺激一下毛”,可能更多是政治语言,以淡化此信特意针对的“真正的责任人”。
5,如果大会对此信作出正面评价,以TG的风格,肯定有大规模的组织调整和人事变化,不亚于再一次的高饶事件。而被调整的责任人就不是一揽子地把屎盆子扣一个人头上,将是一个个具体的姓名。搞不好, 会弄一个新的“反党集团”。
6,此信真正的指向,应该是当时大跃进的实际执行层,这个实际执行层应包括,当时执行毛大跃进决策的执行层,更包含恶意极端化、推波助澜大跃进的那波看“毛出丑”的执行层。恐怕后者才是毛所忌惮,彭欲除之的目标。
7,彭作为武将,干预政事,历朝历代都是大忌。不光是文官系统防彭有异心,毛主席也会有一根弦绷着。
并且,建国后的权力安排,军方一直不满意,认为军队党流血流汗,便宜都让白区党占了。这个军方,主要就是彭。高饶事件时,高与彭有过联系,彭在高饶中的没给出到立场鲜明的反对。
再来说毛主席。
1,毛主席决策大跃进,从毛传看,差不多六月(?)就开始在做降温的动作,后面大半年的工作和会议,也主要是降温,却降不下来温。
毛决策大跃进,大家很听话,毛要降温,大家反而不听话?问题到处出在哪里?
2,毛主席在49年后的权力并没有非常稳固,一言九鼎。到56年八大时,甚至要委屈求全接受八大决议,甚至还分出了一线二线。官方说法是毛主席高风亮节(好熟悉的一个成语),自愿退居二线。按照历代的政治斗争实践,被迫的可能性更大。
3,58年的大跃进决策是毛试图重新掌权的一次努力。忙总曾说,毛主席对反右有保留意见,也不同意全部消灭民主党派,试图让民主党派发挥真正的监督功能。
4,阻止毛主席重新掌权的会是谁?
答案很简单:当时谁在台上,(八大)谁分得最大蛋糕,阻止的力量就是谁。建国初,毛的权力被架空的极为厉害,否则不会有高饶反党集团。后来,合作化,冒进反冒进反反冒进,八大,到最后毛主席退居二线。显然,通过前面6年的较量,到八大分蛋糕时,毛失去了主导权,失败了,这才能合理解释“退居二线”的问题。
这也解释了为什么庐山会议相关当事人都语焉不详,因为真正的“纠左”阻力正是后来宣传的伟光正,甚至后来还坐在主席台上。
5,毛和彭应该心知肚明大跃进搞成最后的烂摊子,问题出在哪里,责任人是谁?
如果我是毛的政敌,如何阻止毛通过大跃进的政绩试图重新掌权的企图?一,(名义上)国家富强是大家的共识,如果大跃进真能实现,也是皆大欢喜的喜事儿,所以不能明着反对大跃进决策。二,毛虽然在八大的分蛋糕上遭遇滑铁卢,但在中层和高层中,威望仍在。毛找的这个时机,应该有利毛出山。
因此,对于大跃进中出现的各种匪夷所思的卫星上天的荒唐,我认为台上的都知道是假的,演戏而已,应该是政敌的阻击手段和政治权谋。简单点就是,通过把一个政策执行的极端化,极端到荒唐的地步,甚至搅的天怒人怨,搞成一个烂摊子,毛就自然失去了掌权的政绩合理性。
这一点,忙总在评论现在的懒政怠政时有这么一说。下面的执行层的工作原则是,上面要求节约,他们就把老百姓的福利统统砍掉,让老百姓苦不堪言,倒逼上面让步,其实和地维稳也是如此,演变成讨价还价的工具了。
以TG当时中层干部的执行能力,上面只要放一寸,到下面就成一丈了。因此,对于政敌而言,操作这个方法最便宜。并且,中层干部(执行层)还主要是掌握政敌手中,更是方便行事。
6,对庐山会议弄成“神仙会”,毛主席和彭一样:不满意。
毛为什么想纠左而不能?阻止的力量是谁?毛不是一言九鼎吗?毛收到彭信,见猎心喜,终于有人装枪等着毛来放炮。因此,毛把信印发大会,公开讨论。意图是用这封信试探风向,并且这封信的特殊性在于,代表的是军方的意思(毛曾讲过以武将文的话),如果成功就趁胜追击,成功纠左,清算一批人(弄个反党集团不为怪),照样实现“再分蛋糕”的目的。如果失败,责任人是现成的——彭!
毛的这招,对于毛而言,进可攻,退可守,早已立于不败之地。
对于彭而言,恐怕他自己未必有足够的政治敏感性清楚他此时在这场赌局中的角色与定位。如果纠左成功,彭肯定会更进一步,不可能还坐在军委副主席、国防部长这个位子不动。这是彭的小算盘。
如果失败了?彭其实也留有余地,即,这封信是私下的,并且只给了毛主席,他认为,即使他得罪了“执行层”,也可以推说是私信,我只是提点意见,不是要针对某人搞清算,搞政治斗争。并且,毛将信公开,也总是不厚道吧,“老毛”你总要保我吧。
但彭低估了对手的实力,更低估了对手反扑的力度,更错估了毛,因此,彭只能被毛作为丢车保帅的“弃子”。其实,毛如果强硬保彭,一是会坏了文武的规矩,二是毛本身就权位不稳,对手强大,强行保彭,只会引起党内大分裂(行政、党务系统与军方闹掰),三是作为“船长”(管理者),毛也要顾全大局。即使纠左不成,重新掌权的希望落空,但总不能因此将这艘船上的人搞的士气低落,甚至把船搞沉。因此,肯定要牺牲这个一贯泼冷水的悲观主义者,以保持整个团队乐观向上的士气。用毛的话说,四亿的人气不能泄,泄了不好办。而对手那种纠左不成左更左的疯狂和有恃无恐,恐怕毛也始料未及,WG的种子恐[/B]怕就在这时种在毛的心里了,之后的七千人大会,据忙总说,是解开所有迷团的关键。现在市面上有两点是确定的:一,刘万岁出笼(故宫改主席官邸是这个时候吗?);二,毛自我批评。
(BTW,这个七千人大会,我的理解是,[B]这七千人,是这个政权的“赵家人”,他们是这个政权的主人,所以,这个会议的性质就不同于一般的常委会、政治局会、中央委员会、党代会。这等于是一次全体股东一个不缺席的表决站队的权力重新洗牌与站队。所以,七千人大会召开的背景、起源、过程、结果,以及大会的性质,需要提到最高级别的高度对待。)
这样,就能理解彭对毛的怨恨,也是彭将当初“华北会议”的事儿联系起来的原因(当初批彭的那批人,正是“庐山会议”的先锋)。
顺道说说对手的反扑。我认为对手所图更大,利用彭的武将身份干预国事的大不敬,不仅要阻击毛重新掌权,还要进一步趁机剪除毛在军方的羽翼,把手伸进军队。
而毛承担了大跃进的全部责任,但成功地保住了毛在军队的利益——急调林彪上庐山,最后是林彪代替彭。红三军团被斗地主下台,红一军团上台坐庄,军队还在井冈山系统的将领手中,这个格局一直持续到1971年9.13事件。之后的八大军区司令对调,红四方面军将领走上前台,其他几个实力派山头仍然无缘插手军队的机会。机会要等到80年代才轮得上2野坐庄,到3野坐庄时,才会有《纪念粟裕同志》。
这就好理解多了。
不过,贺龙的角色倒是面目模糊。
后来贺龙的结局非常悲惨,贺家人似乎对毛一直怀恨在心,觉得毛“见死不救”。
如果允许开一下脑洞,我认为贺是被毛的政敌(“纠左”的阻力和大跃进的实际责任人)推出来接替彭的人。贺有几个优势:一,他是原红二山头的,但势力非常小。曾经的八路军三大主力师之一,到解放战争时,却被分拆到1、2野和华北兵团三个山头。所以,他的实力不足以反噬这股支持他的力量;二,贺本身的资历足够,替彭的位置正合适;三,他一直就不属于井冈山系统,与毛也没什么瓜葛,并且,建国后,贺就被一脚踢出军队,赶到政府负责最清水衙门的体育,不受待见,心里肯定一肚子火。不可否认的一点是,毛主席主政27载,军方一直掌握在井冈山系统手中,未曾旁落。这充分说明了毛主席与彭、林二帅的关系绝对是“合作大于分歧”,应该是自己人,利益共同体。
毛主席对应的妥协就是允许贺龙进入军队实际管事(开始管军队的事,一度主管军委日常工作),但用林彪实际掌军以分其权,架空贺龙染指军队的企图,这应该是后来贺龙下场惨烈的原因——他之前的作为,以及他后来所处的位置,阻挡了毛、林两人对军队的掌控,当然会被毛、林合力绞杀。
总结,毛主席有夺权的私心,但毛主席在关键时刻,还是顾全大局,丢车保帅,避免了恶斗和可能的分裂。其实,牺牲彭对毛主席应该不是一件轻松的事儿,看着好像彭毛之间有多大的分歧,甚至”三分合作,七分不合作“,但终毛主席主政27年,军队不是红三军团坐庄,就是红一军团坐庄(后期是红四这个无爹无妈的孤儿),足以说明毛彭关系。看远一点,后来是2野,3野……轮流坐庄,这已经非常说明问题了:哪个主政,哪个山头就可以坐庄,分享军队的主要利益。即使在今天,衡量X86是否掌控局面,坐稳大位,首先一个衡量标准就是军队掌握在谁手里,军队的力量构成是首先被检验的一个标准。所以,所有企图将毛彭对立化的解读,都是别有用心,意图混淆视听。如果毛主席主政,军队却不掌握在井冈山系统手里,用今天衡量X86的标准来看,只能是一个荒唐的结论:毛主席没能掌握军权,因此,是傀儡,儿皇帝、汉献帝……
“不但害了自己,更害了国家。” 彭怎么害国家了? 他都被打倒了,军权交了。 毛的挑战不存在了。
“毛拿下彭是十分正确的,错误的是方式和影响” 那怎样才是正确的方式和影响呢?
知道什么滋味。
彭到了湘潭,也到了韶山,看到老百姓吃不上饭,主席家乡也好不了多少。这还不是调查么?
毛将别人的信公开,这并是唯一的一次,还有一次也很有名,就是红四军七大,毛将林彪的信公开,导致林彪与朱德公开翻脸,最后投票表决,毛被选了下来,灰溜溜地离开了,要求离开红四军,去苏联学习。接着,毛又得了严重的痢疾,如果不是邓子恢搞来了金鸡纳霜,搞来了牛奶,牛肉,鸡肉好生调补,毛很可能就挂了。还有一次也很险,毛躺在屋里,不能动弹,国军就在门外,没有进来搜查。
不打无把握之仗,是毛的重要信条,军事方面如此,政治方面也是如此。林彪是朱德那边的人,林的这封信,说明站在毛一边,让毛感觉有了把握,因为之前陈毅表示过,支持毛的立场。毛没有料到的是,陈毅临阵变卦,采取了中立态度,这反而获得多少人的支持,获得了最多的选票,这就是毛所言的陈毅主义。
这段历史特别有意思,关系党与军队,以及毛,朱,林,陈,和在上海的周恩来,几个重大人物,都深刻展现了自己的性格,遗憾的是所有影视剧都采取了回避态度。
在庐山上,毛将彭的信公开,会产生怎样的结果,毛应该能够预料到的。正如后来邓小平后来说的,大跃进的时候大多数领导人都头脑发热了,并不是毛一个人的错误,相反,毛反而是其中比较冷静的。因此,彭的这封信反对的不只是毛,而是大多数头脑发热的人,这必然会使彭成为公敌,再加上彭这个人脾气暴躁,人际关系并不怎么好,连周恩来这么能忍的,都几乎受不了,而反军队教条,批刘帅,粟大将等人,又得罪了很多人。
可以说,毛将林的信抛出来,是将跟着朱老总上山的林,置于非常微妙的境地,通过林的公开表态,与朱的翻脸,能影响一些原朱老总阵营的人,增加毛的支持者,而在这次事件中,表现最好的人就是林,其次则是远在上海的周。
毛将彭的信抛出来,可能地目的有两个,一是利用这封信,当做一盆冷水,给头脑发热的人降降火,二是将彭置于众怒的地位,拿掉彭的军权,后者的可能性更大。
拿掉彭的军权,这是任何头脑清醒的政治家,都应该会做的,关键在于时机,彭在国外的访问,彭与一些人的小聚会,更为重要的是抗美援朝极大提高了彭的地位,林彪的病休,很多干部离开军队,再加上反教条排除异己,哪怕是刘帅这样退居二线,又温和的人,可以说在军内已经没有制衡,彭已经大权独揽,这已经犯了任何领袖的大忌。况且,彭在历史一直是特立独行的人,林彪受伤,彭就先斩后奏让陈光代理,毛让罗帅代理的电报反而后到,毛只能撤回自己的任命,同意彭的主张。要知道,徐海东受伤后,朱德去处理,任命了一个旅长,结果毛不同意,只能换掉。
百团大战也算是先斩后奏,因此,解放战争刚开始的时候,彭只是挂了个参谋长名头,如果不是贺帅与聂帅打仗太差,彭能不能重掌兵权,还真说不定。
政治,可以看做群体人际关系,和群体人心向背,因此通过彼此的关系感觉就能觉察出来,毛所言的与彭七分不合作,并不是没有来头的,但彭这个人,在政治上与毛不紧密,与其他人更不紧密,他只是特立独行的人而已,这样的人没啥阴谋,只能算是喜欢独当一面,有些意气用事。而当时留守北京的陈毅,一个苏联高官跟他开玩笑说,现在你一个人在北京,可以搞政变了,陈毅马上将这话向毛做了报告。潘汉年将他见汪精卫的事告诉了陈毅,陈毅也是马上报告给了毛,作为人际关系,和人心向背,政治是高度敏感的,而老彭真的太迟钝了。
彭大将军,有侠客风范,见不得弱者受苦,容不得强者在上,正如一个美国女记者所写的,延安跳交际舞,彭反对,但也去现场气鼓鼓看,并且说,彭是罗宾汉。
总体而言,彭的这封信并不是大问题,关键在于彭一贯的作为,特别是抗美援朝后的作为,和在军内的地位,到了毛不得不拿下他的时候了。而在当时的情况下,无论是体制方面,还是理由方面,拿下一个抗美援朝支持猫,并立下大功的高级干部,都难以操作,彭的这封信给了毛机会。
毛当时的地位也十分微妙,建国后,特别是战争基本结束后,毛发现自己成了被架空的菩萨,别人都很忙,他却没具体的事可做,毛随便说一句话,下面就上纲上线,周总理就说,你们不能这样嘛,这样还让主席怎么说话。
五马进京,毛的意图是消解地方势力,制衡原有中央势力,结果高饶二人却想取刘周等人而代之,又因为自身的不干净,反而成了反革命。
后来,毛又想借助党外人士和民主党派的力量监督中共,结果这些人比高饶二人更离谱,要取中共而代之,惹得党内很不满意,没办法,毛只能接受党内建议反右,各级官员却不断加码,搞扩大化,实际是排除异己。
毛将国家主席让给了刘,彭又在军队大权独揽,条块分割,派系林立,等级森严的身份等级制度,让毛几乎成了孤家寡人。
第二次访苏回来后,毛抓经济的急迫心理,跟自己成了什么都能管,什么也都管不了的菩萨,应该有重要的关系。在全国建设本就有些过热的情况下,毛的急迫心理,就如火上浇油。
后来,毛发现有些过热,想要降温,但是经济建设就如火上房子,要灭掉谈何容易,否则,西方就不会经济危机不断了。
不懂经济建设,更应该小心谨慎,毛用打仗的策略搞经济建设,还过于急迫,下面的人也是如此,再加上反右扩大化,导致没了反对的声音,以及中苏关系破裂,终于酿成了悲剧。
作为毛的绝对信奉者,俺也不得不承认,大跃进是毛一生最大的失误,这个失误,因为反右扩大化而没了反对声音,因为拿下彭而改反左为反右,因为对苏关系有些意气用事而在关键的时候失去外援,被放大到很严重的地步。
彭的信本身不是什么错误,说彭里通外国,排除异己,搞小圈子,是一个阴谋家,也有些不尽不实,但彭一贯的作为,严重影响了毛的权威,在毛逐渐被国内官僚架空,被苏联反对的情况下,为了控制军权,不得不拿下彭。
可以说,彭主要是性格使然,毛主要是不得已而为之,无论对彭,对毛,对国家,都是一场悲剧。
中共的体制,上固然难,下更是很难,不是毛一个人就能说了算的,因此,拿掉坚决支持毛的抗美援朝战略,并亲自领兵,立下大功的彭,无论时机,方式,影响,都难以控制,只能说俺对主席的要求太高了。
在俺这个后知后觉者看来,彭正确的做法应该是紧跟主席,但依彭的性格这是不可能的。主席的正确做法应该是不让出国家主席的位置,站在后面,不冲到第一线,制衡各派势力,就如毛在文革时期的做法,不要反右,反左的目的,是为了实现左中右结合,而不是让一派独大,压制不同声音。
总结彭的作为,这位大将军是一贯如此,而毛在大跃进时期,和文革时期的策略是完全不同的,因此,没有建设国家的经验,用打仗的策略搞经济建设,是毛主席和绝大多数领导人共同的失误,但毛作为最高领袖,应该做的更好,但无论是高饶事件,反右,庐山拿下彭,将原本的反左,又变成了反右,以及处理与苏联的关系,都因为种种原因,做的不怎么好,这既有毛的原因,也是建国后国内政治形势变化所造成的。
被大多数人反对的文革,与抗美援朝,通过对外援助而加入联合国,通过不打不相识与美国缓和关系,反而是俺特别敬佩毛的地方。
最后,再次强调,这只是一家之言,随便侃侃,不必当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