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原创】兵器史话:因为政治风云差点夭折的七九微 -- silencsrv
军用枪支的子弹不能使用空尖弹和软尖弹等会造成达姆弹效应的弹药;然而警用武器就不存在这种限制
警用枪械强调威力适中,轻易不会用这么大威力子弹,倒是军用枪用的子弹威力很大。你说的这几种子弹估计各国应该都有库存,或者在狩猎有用。
老实说,如果在国内军警有不错的人脉倒是可以试试手。在国外的话就得看身边的朋友有收藏的没有了,如果在大家拿或许要方便许多了,多年前很多枪店有卖的,至于现在是否还有存货就不得而知了。
这几年国内不少枪械设计所都在设计新枪型,尽管还处于”模仿摸索“阶段,不过,一旦思路与理念摆正之后,实力绝对不可小视。
有打算撸一只国产货的可以参考下观网这三个帖子; http://www.guancha.cn/military-affairs/2016_05_19_360954.shtml
http://www.guancha.cn/military-affairs/2016_05_20_361100.shtml
http://www.guancha.cn/military-affairs/2016_05_23_361354.shtml
精度好只是闭膛待机的一个方面,而且是对冲锋枪来说,其实真的是一个次要方面。冲锋枪更看重的是全自动射击时的控制特性,控制特性好,可以使全自动或快速半自动射击时的弹着点密集度更高。之前请教过香港SDU的一个前教官关于他们使用MP5的问题。SDU在战术技巧上基本上承袭SAS,不管是SAS还是SDU,都可以算是使用MP5方面最有发言权的部队了。而他们使用MP5的主要方式是在收起MP5伸缩托的情况下,向前顶出,使用绷紧的三点背带作为支撑,全自动模式下有时还做横8字扫射。
最近几年闭膛待机的冲锋枪越来越多,包括HK的MP7、西格的MPX,以及多年前毛子的SR-2。而且通常还配合小活塞的自动方式。由于冲锋枪的使用方式,采用这种闭锁和自动方式的主要目的其实是提高对同规格的不同来源弹药的兼容可靠性,以及减小加装消音器后气体滞留造成的枪机后座过速等问题。特别是配合小活塞结构时,因为活塞室的体积固定,对通过活塞传递的开锁能量的每发之间的均一性有很好的提升效果。
79式虽然也具备这两个特点,但是因为回流燃气开口位置过于接近弹膛,导致回流气体在活塞室里膨胀速度过快,不但导致本身射速过快,也抵消了小活塞结构对后座能量进行一定约束的特点。另外就是79采用的回转闭锁机头,基本上算是AK机头的缩小版,AK的开锁方式,开锁力小,冗余能量大,同时其机头体积也相对较大,进一步导致了79在推弹入膛的这个区域的一些设计限制,供弹的故障率较高。所以总的来说,79的闭膛待机并不是设计得很成功。
院校培养的设计人员、一线提出需求的使用者、制定立项指标的研究所、把设计工程化的研究所,乃至出口的贩子,每个环节几乎都是脱节的。
材料就是大问题。材料对制造工艺和设计都有很大的限制,很多设计,以国内的工艺和材料,做不出来。更不要说一方面因为厂家不赚钱,没有动力更新工艺,另一方面思想陈旧,还在从大世界大战的角度考虑枪械制造,进行一些不必要地所谓“简化”。而材料的好坏,还直接影响加工的手段、质量和精度。比如说枪管,国产钢材的质控不好,要达到合适的强度,就进行高温处理,虽然强度提升了,但是硬度也大了,造成加工精度打折,这是管材本身。再进行冷锻的时候,机器的锻芯也有同样的问题,进口的GFM冷锻机,原厂只配5.56mm用的,要做国产5.8mm弹用的,就得用自己的材料做,而做锻芯的时候又面临和管材一样的问题。两边综合起来,加工精度就更进一步打了折扣。所以国产仿制AR,也就是CQ-A的精度要比5.8mm的步枪好一些,和枪管锻造的时候使用的是原装锻芯有关。
现在的情况是,即使是解决了脱节的问题,国内大多数厂家也做不出符合市场需求的产品,因为材料和工艺在卡着。设计方面反而不是大问题,很多院校的大牛都是从国外回来的,那些所谓模块化、互换、战术性之类的概念他们都懂,但是我设计出来了,加工的水平连零件随机互换都保证不了,我设计的意义何在?更不要说现在国内厂家之间的关系是,每家的加工水平都有明显的短板,还强行要求进行竞争(竞争的结果公平不公平还得另说),简直逗逼。
里面的枪械设计师的台词。
最后决斗时刻,老爷子身穿一身六五式军服亮相, 真精神。
死于自己设计的枪下, 也算完美人生结局。
老实说,我还算是有那么点资格来说下国内军工产品的,因为我爸当年在军工厂当过学徒,后来80年代中期的时候去过某军队下属单位做过技改。因此对本省的轻武器所以及某单位技工包括高工都有一定的了解。
同样一件事经过某些人的嘴里说出来就和原貌完全不是一个事了。我只能说,物以类聚,人以群分。当然 我不是在影射哥们你,因为很多段子流传已久,不是你出的第一手。这点必须说清楚,否则就误会了
以我家老爷子的对那个时代的看法是,“以我们当时的技术储备,工装的操作熟练度,工艺的理解深度,包括当时的冶金能力,我们和东南亚最强的工业国家日本,在制造环节上的差距仅仅是表面处理!而当时我们的设计人员都是从基层坐起然后才选拔上去的。当时的培训老师好多都是双师(河里面上点年纪的都知道这是啥职称)
当时设计的装备也好还是产品,无论是人机工程.精度.质量.寿命根本不差。而且当时也认识到表面处理是个短板,如果有能力查阅到当年全国国企技改项目表的,可以发现当时技改名目里很多都与此有关。
恰恰就是某个三寸钉在位的时候全部给否了,美其名曰:造不如买,买不如租!真他妈坑爹。有兴趣的可以查下在他执政的时间段里上马的项目,好多都是60年代论的证,70年代末期上的马,然后80年代上的二期,因为前期投入过大他没法砍而已。
这家伙自己是个坑货就算了,还特么选上两个坑货做旗手。某乱邦旗手怕留下太多骂名不敢乱搞,于是乎三寸钉换上二逼真人。某真人这二逼起来不是盖的啊,借着改革的旗号各种昏招连番使。最出名的大招就是价格双轨制。随着价格闯关失败,二逼真人也把自己坑下了台,他下台身败名裂是他自己的事,但是 因为这个二逼的错误,造成中国工业的损失难以言喻!抛开数字上的经济损失,三寸钉带着他的好徒弟造成中国本该在上个世纪(整个十年)就应该完成的技术更新(按照现在的话说是产业升级,尽管不同人士在评断上会存在差异)结果被硬生生的拖到21世纪的第一个十年。
本该在我父亲那一代人手里完成衔接的任务包却始终无人认领··2005年我爸在一个我长辈的公司里认识一位30岁的机加工骨干。我爸一般不太跟生瓜子蛋子聊技术类的话题,不过那天他两相谈甚欢,回来的路上我问他今天咋心情这么好。他说;“那家伙像他们那个时代的人,好学,肯吃苦。对设备,工艺有不错的认识,唯一的缺点就是基础很不好,。这也不怪他,教他的师傅根本未入门,水平差,他是靠自己钻出来的。”未了 又加上一句“其实啊,他本应该在我们这代人传下去的,可惜了”
上个世纪整个十年是中国产业工人的痛苦.衰落.混沌期。对于国家而言技术人员的流失造成制造能力的缺失,等到这批人员技术成熟起来至少十年!
那啥 哥们 对不住了,一下子没收住思绪,飘远了。下面保证正儿八经的回复你的问题。
咱们在材料这块在我看来不存在短板,至少已制造枪管枪身材料来看是没有任何问题的。八十年代在一些地方性的钢厂出现钢材标号不稳的现象也不算普遍。改开后因为通货膨胀的原因在这些钢厂比较明显了。但是像宝钢,武钢,首钢这样的企业还是很稳定的。不过有时候在拿不到央企材料的时候也会去小钢厂拿货,特别是有一些在计划外的销售任务的时候,原材料不够就只能临时采购。
恰恰是因为这些小钢厂因为钢材标号不稳就造成了,后期热处理后部件硬度不够或者偏脆的现象发生。因此把这归结到冶炼工艺是不客观的。
国内钢材标号稳定的问题咱们大规模引进吸收顶吹转炉冶炼工艺后,就客观性不存在了。评价国内材料水准如何可以看用户评价或者竞争对手的反应。脚盆鸡对咱们出口钢材的事是非常着急上火的,一直寻求日本政府对咱们实施反倾销。因为 咱们出口的钢材不仅价格到岸后价格上要便宜30~50美元一吨,更主要的是我们的品质和日本人自己生产的一样好。
所以我个人的看法是,材料这块咱们不存在问题,以我了解的制造工艺这块也不存在短板,咱们从八十年代到现在比较直观的差距实在表面处理这块,不过现在也差距不大了。
至于你提到GFM锻机的事,我猜你应该对枪管加工工艺不甚了解吧?GFM主要是生产径向锻造机。咱们上个世纪八十年代进口过,主要是来逆向(山寨)径向锻造主要是用来给炮管缩径,枪管用来缩径的主要是旋压机。旋压机无论是加工精度(最高精度0.05MM)还是加工后表面的光洁度以及适应度都符合枪管加工要求。
不过这几年高精度枪管对整寿命内精度平均值要求比较高了,所以有不少单位也采用这个工艺。另外这种设备现在根本就不进口了,我们自己做的外销品,客户反映不错来着。
我个人对中国的枪支弹药还是很自信的。可能你不知道,全世界能够独立完成枪支.弹药,从材料.加工.设计.测试.制造的国家,一只手能数过来,其中就包含老共。
79还有个优点:体积小,携带方便。不知为何新一代微冲现在还没出来。
我记得有个类似的电影,手枪外型有点像盒子炮,后边带托把。
不知道是不是这个
再有就是有个情节,手枪被孩子拿着玩,打碎邻居家玻璃,孩子一回头一挥手,周围人全缩回去。
好像是记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