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建国后,主席决策打了四场外战,一仗比一仗规模小 -- 老老狐狸
建国后,主席决策打了四场外战,一仗比一仗规模小,但老人家功力日臻完美,每一仗都抓住了稍纵即逝的机会,在当时的国力、军力极限条件下给后人留下了宝贵的战略资产。
第一仗抗美援朝,高峰期,在朝志愿军总兵力超过100万。此战最难的不是3年的作战,而是出兵决策。是民主投票而不是乾纲独断,主席要说服同事硬怼蓝星第一强权,难啊。主席当时也是反复思考,中间也曾犹豫翻转;
第二仗中印反击战,此战最难的是在取得出乎预料的重大战果后及时收兵,因为紧接下来就是古巴危机化解和大雪封山,时间窗口转瞬即逝;
第三仗中苏珍宝岛之战,此战最难的是控制规模。中国军队准备充分(沈阳军区、黑龙江军区在战前成立前指,作战方案也在春节前夕报送中央),在珍宝岛占了上风,珍宝岛战后5个月,中国军队在新疆铁列克提被苏军报复吃了一亏,但中国军队并未再次报复,和苏军陷入绵绵不断的纠缠。关于珍宝岛之战,有一点时间关系值得关注:是先有主席召见四老帅研究国际问题,后有珍宝岛之战。而不是很多人自以为是的:先打珍宝岛,后找四老帅问计。没有珍宝岛,很难想象会有72年尼克松访华和中美苏大三角关系成型;
第四仗西沙海战,也是唯一一场海战。从地理位置看,这一仗的战场类似62年的藏南,处在当时中国海军力量投放的极限附近;从时间看,抓住了美军已撤南越政权未垮的短暂空窗期。
西沙海战,74年1月18日海上作战,中方参战的仅为六艘小船(四艘猎潜艇,两艘扫雷舰,总吨位2300吨),7月20日收复珊瑚、甘泉、金银三岛作战,参战的是陆军四个连。
如此小规模的作战,中央专门成立直接对主席和政治局负责的军委六人小组,成员包括:叶剑英(党中央副主席、军委副主席)、邓小平(副总理)、张春桥(政治局常委、军委办公会议成员)、王洪文(党中央副主席、军委办公会议成员)、陈锡联(政治局委员、北京军区司令)、苏振华(政治局候补委员、海军政委)。
“牛刀杀鸡”,而不是“举重若轻”。
1.18海战打完,军委六人小组立马决定乘胜发起第二阶段作战即收复失岛战役。1月20日,解放军4个陆军连登陆珊瑚、甘泉、金银三岛,一举解决了1956年起南越对西沙岛屿的侵占。西沙诸岛全部回到中国军队控制之下。
抗美援朝是联合国军大军压到边境而后动,对印自卫反击是反击印度入侵。
对苏珍宝岛就是自主选择地点与时间,并自主控制规模。而西沙收复战则更加主动,在海权霸主美国一眨么眼的瞬间漂亮地打了一仗。
用的力量小,收获却不成比例地大。
关键是几乎没有留下尾巴。彻底干净地解决西沙问题。
极为难得。
这么远的地方打海战,尤其是当时的国际形势,对当时的解放军海军来说,就是一场大战。现在来看,毛主席当时真是高瞻远瞩,目光长远,如果没有这一场海战,那中国现在的局面不堪设想。
现在老说什么和平崛起,其实没什么和平崛起,只不过毛主席把仗替后人打了。
没有抗美援朝那一仗,要想崛起,现在就得我们自己打出来。
但是要保障和平,特别是要体现出崛起,肯定要动用暴力。
只是缓和了敌对关系。
北面出海是土共的海南岛,中部出海是土共控制的西沙。现在南部土共又砸了三人工岛。控制了西沙,南沙的土共制造了一条越南无法逾越的岛链。
几次叫嚣战争就在今夜爆发,就是很明确要打中国的。
如果没有抗美援朝,那么美军对解放军的评估大致还是加强版的国民党军队,豆腐军队,不打白不打;有了抗美援朝,哈里斯想打,但是新杜鲁门就犹豫了。
所以有个设想:统一之战中如果美军如果敢登陆台湾,不妨放一部分进来,然后全歼,这样可再保中美50年和平。和平就是靠打出来的,是送给后代的最好礼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