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客熙熙

主题:【原创】推荐很有价值的文化大革命期间的纪录片《愚公移山》 -- 路很长

共:💬166 🌺922 🌵35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12
下页 末页
家园 用前30年的阶级划分,解释现在社会现象,真是难为你了

解放前,大多数底层是没有机会上学的。学习文化知识很大程度上是统治阶级的特权。知识分子很大程度上对应的是特权阶层。

建国后,工人阶级是领导阶级,同时工人阶级承认知识分子的能力和贡献,认可他们的高收入。同时,工人阶级也认真学习知识文化,希望成为有知识的人。

改开前期,读书是底层百姓上升的通道,是没有背景的百姓进入体制的途径(所谓干部身份)。

随着扩招,这条通道被大噪声阻塞,大学生沦落成知识民工。由于读书不再是特权,大学门槛被降得太低,知识分子的定位发生了根本的变化,没有背景的大学生成了无产阶级的一员。

同时由于大下岗导致工人地位底下,没人愿做工人,供需关系导致工人的收入比大学生高。仁兄把这种现象解释为知识分子和工人差距变小,手法是不是低劣了点?

在西西河玩这种把戏,你找错地方了。

家园 他的意思是

就象西方世界,中产被整垮,自然中产和底层的差距变小了。其实这样说也没错。

问题在于价值观不同,他认为这是好事,是进步,你认为这是倒退,是社会在衰亡。

家园 我没有评判好事坏事,说的只是事实而已。

问题在于价值观不同,他认为这是好事,是进步,你认为这是倒退,是社会在衰亡。

再精确说一下吧----一个人,有没有大学大专国家中专文凭(这是长期以来知识分子的定义),现在是几十年来是最无所谓的。

家园 我回答的你这一句

当时的技术人员并不象现在说的是臭老九,其实待遇是比较高的,是比工人高的。

关于待遇比普通工人高是事实-----但是比起80年代,以前知识分子在提拔到领导岗位的时候是有所谓玻璃天花板的。而80年代的知识分子是建国以来最吃香的时候(河里的忙总兄弟都是二十几岁,大学毕业后不久,就当上很大的干部了)----所以80年代的人说文革时知识分子是臭老九,也是没错的。

行政干部和工人群众的待遇比较

这个话题我真的比较困惑,尽管我是工厂区长大的,但对工厂的行政干部这个群体却完全不了解

就我所知,当时工人身份,干部身份还是泾渭分明的

工厂干部的来源主要有

1. 解放前的老革命,和解放前原工厂的留用人员(这些人最起码是爷爷奶奶辈的人物了,令堂不应该是这两类)

2. 解放军的复原军官(军人复原是工人身份)

3. 大学大专和高中专(初中毕业后上的中专,和初中专相对)的毕业生

-----我想问问,令堂是如何担任行政干部的呢?她是如何取得干部身份的呢?是工人提干的吗?

如果是工人提干,那是每个工厂几乎都有的事情,李瑞环就是这个出身-----令堂是提干后不从事体力劳动,而岗位工资低于提干以前吗?(周末我可以打电话问问我父母)

家园 80年代我父亲工厂是机械行业,隔壁是烟厂

这在每个单位都有很大的区别,即使是同一地区,各个单位的收入差别很大。

实际收入估计能差一倍以上。而且烟厂发钱之外,还发很多实物。

家园 我母亲是农民出身,扫盲班-高中-自学,很多干部都是如此

我母亲出身农民,解放前是文盲,解放时都十几岁了,上的GCD的扫盲识字班,和一大帮小屁孩一起认字。后来因为学习好,直升高中,本来不想再读书了,家里穷,而在农村,女孩子要认几个字就很体面了,能嫁很好的人家了,而能上到高中,简直就跟女秀才差不多了。

但学校的老师不同意,说太可惜了,就多次上门找我姥爷做工作,说我母亲一定要上大学,为国出力,自己也有出息。要是当时知识分子都是臭老九,老师有病非要拉我妈跳火坑?

但因为我母亲家里不太支持,思想包袱太重,所以高考发挥失常,上了一所不太喜欢的大学和专业,加上出身安静的农村,对嘈杂的大学宿舍不适应,晚上一直睡不了觉,加上家里没钱供上大学,结果上了一年就退学了,等于我母亲仅仅是高中毕业,连肄业都不算(好像大学两年才算肄业),所以我母亲不算知识分子,这也是我母亲一生的痛。

再后来她做了北漂,靠躲在一个同乡家里没被下放回农村。后来赶上京东的一所电子学校建校,需要有文化的人,因为我母亲上过高中,经过考试就进了学校当老师,就一边学一边教,学了很多无线电知识。后来北京组建电子联合厂,需要业务人才,她就被选拔做了总厂机关的基层干部,主要是写报告,写计划,到下边各新成立的工厂开会,一天到晚地忙,节假日总加班。据她讲,当时的建设和发展一点不比后来的改开差,而且都是实打实的打基础,打底子。

因为我母亲在城里上班,家却住三环路,很远,身体又一直不好,又要生养孩子(就是鄙人,当时体弱多病),就自己申请下到离家最近的一个厂子当工人了。现在很多人听着新鲜,其实无论是毛时期,还是在加拿大,只要是维持稳定发展的社会,当干部还是当工人,差别都不应该那么大,很多人都可以自由取舍的。我在加拿大这边政府做事,也是很多人宁愿做工会工,也不愿做非工会的管理人员,好处没那么大,弊端却有不少。

总之,在当时,我母亲周围很多人成为干部都是从农村来的农民子弟(贫下中农居多),只要你学习好,成分没问题,考上大学,中专,技校的都有,而只要你是工农兵出身,又有点文化,政治上积极一点,很快就被提拔了。但有个现象是,贫寒家庭上大学的不多。因为上大学要吃饭,要不要学费记不清了,总是有花费,压力不小。而中专,技校是全免费的,吃住学习都不花钱,有国家供养,说白了就是GCD养着,培养国家栋梁,所以很多上中专上技校的农民子弟和普通市民子弟当了中层干部。

而当时能上大学的往往是家里成分比较'高'的,比如我爷爷家就是西北某县城开染房的,虽然后来给没收了,但解放初期觉悟高(其实是胆子小),买了一些GCD的10年国债,每年兑现利息和本金,我父亲就是靠着这个,加上成绩优异,考上了西北最著名的大学并坚持下来,后来凭借最优异的成绩分配到了北京。当时的分配是按成绩,最好的分配到北京上海,良好的分配到其他省会城市。老师校长也是非常负责,没听说有寻私舞弊的。

其实按我母亲的家庭条件,当时最好的出路是象其他贫寒农村子弟一样去上中专,吃住学习都不花钱,能坚持下来,将来也是基层干部,然后表现积极一些,很多人就都上去了,至少到局一级没有所谓的玻璃天花板。大家没看到在毛时代,有农民都做到副总理了,有工人一个都做到党的副主席,另一个也做副总理了。部级到司局一级确实有老干部老革命来把持,但有毛领袖在上面安排工农兵当副总理、总理、党和国家领导人,有下面无数工农兵出身的中基层干部,这么坚持下去,要不了10年,就把那些不想继续革命的老干部给置换了,还不算造反派的冲击,天花板也就冲破了。

当时国家的工业建设轰轰烈烈,很多城市附近的工厂拔地而起,到处招人,没文化的就当工人,有点文化的就培养选拔你当基层干部,当然,后来运动中有站错队倒了的,但总体上基层干部是来自基层的。而所谓的知识分子是臭老九,主要是因为大学生当时的很多人是出身成分比较高,让GCD比较警惕,受到冲击是这方面的原因。我父亲就受到过严重冲击,被造反派下放车间当油漆工,因为没有任何劳保防护,得了化学慢性中毒,一辈子病病歪歪、晕晕忽忽的,爱发烧,容易感染。不过GCD也按职业病政策养了他几十年,每年入冬就申请免费住院打点滴,直到现在八十多岁了,每周还能颤颤歪歪地走路买菜。可能是化学物质以毒攻毒,百毒不侵了。

总之,中国从积贫积弱走过来,真是不容易,没有哪个历史大国能这么重新崛起。而中国人能从一盘散沙组织起来,古今中外也没有哪个华人组织能做到。

总结教训是应该的,但总结教训应该与总结经验相结合,才对海内外华人的发展有帮助。

通宝推:桥东棒棒,hullo,qianji,simplyred,等明天,东海后学,金台夕照,方恨少,拿不准,普鲁托,漂流瓶,天煞穆珏,审度,神仙驴,四四方方,西安笨老虎,桥上,起于青萍之末,天狼星,脊梁硬,七天,AleaJactaEst,
家园 感谢你的口述历史。

令堂解放时十几岁,那么大概和我父亲的大姐差不多大,和我父母基本算一代人。令堂是农村出身,我父母是小城市出身,部分回忆不同,这也很正常。

不过有一点误会想提醒一下,关于"知识分子臭老九",仅仅指的是文革期间,最起码我从来没说过: 前三十年知识分子都是臭老九。

下面逐段结合我父母的口述历史谈一下:

但学校的老师不同意,说太可惜了,就多次上门找我姥爷做工作,说我母亲一定要上大学,为国出力,自己也有出息。要是当时知识分子都是臭老九,老师有病非要拉我妈跳火坑?

已经说过,文革前知识分子没有"臭老九"一说。我祖父家里穷,本来我父亲初中毕业后是要上电校(中专)的,班主任来家动员走高中大学这条路。但文革时,大学生也的确被贬低。当时的说法大学生是"旧大学培养出来的,需要接受再教育"。前17年和10年文革是两回事,文革前上大学当然不是跳火坑。

再后来她做了北漂,靠躲在一个同乡家里没被下放回农村。

这个是令堂的经历和我对前17年理解差异最大的地方。我父母回忆当年的户口粮卡制度非常完善,他们大学寒暑假回家,都要到居委会报到,还要安排几个晚上值夜班维持治安(其实没事可干),一个人在哪里,组织上是清清楚楚的。

令堂躲在别人家里,就算没有被街道居委会发现(当时每家面积都很小,个人隐私很难保护),她的生活来源是什么呢——没有定量,哪里买米呢?

后来北京组建电子联合厂,需要业务人才,她就被选拔做了总厂机关的基层干部。。。。。

就自己申请下到离家最近的一个厂子当工人了。

令堂当时到底是干部身份还是工人身份呢?——我前面介绍过,我父亲留校待分配也好,接受再教育种田也好,开车床也好,他都是干部身份,拿得是大学生的工资。一个人的待遇和他从事的工作无关。

如果你母亲在第一家工厂提干了(这很正常),那么她就是国家干部了,哪能随随便便又去把自己的干部身份放弃掉——党的组织原则在哪儿?

所以我推测:你母亲一直是工人身份,只不过具体的工作是写报告等等。

不过这又有一个问题:按照我父母的回忆,文革期间普通干部(我说的当然不是陶铸黄永胜他们调动工作)很难调动,我父母天南海北5年才调到一起(还是找人开后门的),我一个朋友的父母是十年。而工人调动基本上是---不可能。

唯一的解释是文革前调动工作单位要容易一些。

贫寒家庭上大学的不多。因为上大学要吃饭,要不要学费记不清了,总是有花费,压力不小。而中专,技校是全免费的,吃住学习都不花钱,有国家供养,说白了就是GCD养着,培养国家栋梁,所以很多上中专上技校的农民子弟和普通市民子弟当了中层干部。

我父亲的哥哥就是中专师范,吃饭不要钱。

另外补充一下,穷人孩子参军也是一条不错的出路。我父亲的大姐就是参军后学护士,然后认识了好老公(我解放前参军的姑父),部队的待遇比地方好,我父亲上大学的生活费就是他的姐姐姐夫资助的。

而当时能上大学的往往是家里成分比较'高'的

这个和我父母回忆也不同,他们同学最多的,其实是革命干部的子弟,比如说淄博拖拉机长书记的女儿。其次是普通人的子弟,成分高的家庭出来的不占多数(如果你指的的是相对数,比如说全国成分高的人占10%,而他们子弟占大学生的20%,我没有意见。但绝对数肯定不占多数)。

后来凭借最优异的成绩分配到了北京。当时的分配是按成绩,最好的分配到北京上海,良好的分配到其他省会城市。老师校长也是非常负责,没听说有寻私舞弊的。

这个回忆一模一样,无论是中学还是大学,大家比的是成绩(这也是文革期间被批判的)。我父母回忆当年的学生干部,学生党员,出身固然要好,但是学习也好,真是所谓的又红又专。

而所谓的知识分子是臭老九,主要是因为大学生当时的很多人是出身成分比较高....

我父亲就受到过严重冲击,被造反派下放车间当油漆工

我爸一好朋友就是家里三代贫农的臭老九。

按我父母的回忆,当时出身高的人,尾巴夹得都是很紧的,不乱说话,也不出风头。提拔奖励诚然没有你这一份,但是也不太会受冲击。

不过要是你父亲当年是当权派,那就说啥也没用了。

口述历史,大家盲人摸象,摸着摸着大象的轮廓也出来了。

家园 我母亲是从教师直接转入筹建中的总厂做机关干部的

你可能没看清楚,我母亲之前就没做过工人,是电校教师,因为懂无线电,在组建电子联合厂时直接进入总厂机关当的机关干部,大家都是新人,很快新人就变老人了,又是在机关,属于干部岗位很正常,在当时也没有什么特别骄傲的,后来转到地方的分厂是带着干部身份转的,但后来WG,要政治上没进取要求,家庭又有困难,是可以转成工人的,当时有不少人转了,但后来改开看形势不对就又转回去了。但我母亲因为没有文凭,转不回去了,就痛苦了一辈子,念叨了一辈子。

我母亲在当教师以前有段时间没工作,是北漂找工作阶段,但正赶上国家的'下放'政策,就是清理城里没工作的滞留人员,很多人都被强制回农村了,但我母亲是投靠铁路上的一个同乡一家,算个拐弯儿亲戚就躲过去了,'铁路-铁老大'好像没那么严,那个同乡本身就是没文化没工作的随队家属。

当时各地城市的扩建是根据国家形势需要而不断变化的,有时工业要扩充就猛招工,各厂都招,时间不同,也就允许闲散人员滞留;而有时工业扩展遇到阻力,主要是粮食问题,就把人大批往农村回调,把闲散人员强制送回农村原籍,这也是可以理解的,毕竟全国一盘棋,农村没粮食,城里人就得喝西北风。而但凡农村有些粮食积存了,就赶紧发展工业,再大批招工扩编。其实就跟毛领袖自己家当年的致富路径是一样的,从口里挤出粮食来,搞生产加工,光靠土里刨食搞小农经济,不发展工业基础,国家就永远都发展不起来,这是个先苦后甜的过程。

我爸受冲击是另有原因:三青团问题。在快要解放的时候,国民党在那里干了一件没屁眼儿的缺德事,把那里当时的中学生都突击入了三青团。这事连我爸自己都不知道,后来GCD甄别过,没影响上大学和分配到北京,但记录一直留在档案里,后来让造反派找到了,就招来麻烦了。所以WG确实是有极左问题的,但毛的人民路线是对的,而人民的幼稚需要时间的修正。而同样的,改开就没有极右的问题吗?南方北方曾经到处都是黄赌毒黑,很多知识分子有点钱了就光知道吃喝嫖赌养小三,完全是斯文扫地,难道不是很不臭吗?要是工农再来一次翻身,恐怕对他们的斗争会更加激烈吧?人的品格是不会因为知识的提高而自动提高的。

通宝推:霍去病,东海后学,wage,起于青萍之末,七天,
家园 《刷盘子还是读书》也许你读过,但肯定没真正读懂。
家园 62年之后才对户口严格控制

即使是这样,还有石油,铁路,矿山等系统有漏洞可钻。

家园 查了一下---建国以来户籍制度的演变

我国现行户籍制度大体经历了形成(建国初-1958年)、发展(1958年-1978年)、初步改革(1978年至今)等三个阶段。

  1951年7月,公安部颁布实施了《城市户口管理暂行条例》,这是建国以后最早的一个户籍法规,使全国城市户口管理制度基本得到统一。

  1955年6月,国务院发布《关于建立经常户口登记制度的指示》,规定全国城市、集镇、乡村都要建立户口登记制度,从而统一了全国城乡的户口登记工作。

  1958年1月,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并以国家主席令形式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户口登记条例》。该条例以国家法律的形式对户籍管理的宗旨、户口登记的范围、主管户口登记的机关、户口簿的作用、户口申报与注销、户口迁移及手续、常住人口与暂住登记等方面都作了明确规定,标志着全国城乡统一户籍制度的正式形成。

  1963年,公安部依据是否吃国家计划供应的商品粮,将户口划分为“农业户口”和“非农业户口”。

  1964年8月,国务院批转了《公安部关于处理户口迁移的规定(草案)》,该文件比较集中的体现了处理户口迁移的基本精神,即两个“严加限制”:对从农村迁往城市、集镇的要严加限制;对从集镇迁往城市的要严加限制。此规定堵住了农村人口迁往城镇的大门。

  1977年11月,国务院批转《公安部关于处理户口迁移的规定》,提出“严格控制市、镇人口,是党在社会主义时期的一项重要政策”。该规定进一步强调要严格控制农村人口进入城镇,第一次正式提出严格控制“农转非”。

  1984年10月,国务院发布《关于农民进入集镇落户问题的通知》,规定凡在集镇务工、经商、办服务业的农民和家属,在集镇有固定住所,有经营能力,或在乡镇企事业单位长期务工,准落常住户口,口粮自理。

家园 把知识分子作为一个集体拉出来批判,有点理解不能

南方北方曾经到处都是黄赌毒黑,很多知识分子有点钱了就光知道吃喝嫖赌养小三,完全是斯文扫地,难道不是很不臭吗?要是工农再来一次翻身,恐怕对他们的斗争会更加激烈吧?人的品格是不会因为知识的提高而自动提高的。

很多知识分子有点钱了就光知道吃喝嫖赌养小三-----

知识分子换成农民企业家,有违和感吗?

人的品格不会因为一张文凭而提高,但也没有因为一张文凭而降低。

要是工农再来一次翻身,恐怕对他们的斗争会更加激烈吧?

要是工农再来一次翻身,要斗争的是知识分子?阶级斗争的新动向?

即使,我们承认文革是工农翻身,那时候斗争谁不斗争谁,也主要看他是不是当权派,不是看文凭----时传祥是掏粪出身,典型的没文化的工农干部,也被斗得死去活来。

家园 还是看看统计数据吧

据一份2011年的产业工人薪酬调查,苏州市产业工人平均年收入约2.7万元,而同期苏州的中层管理人员的平均年收入在16万元左右,是工人的5-7倍。

而且,看了几个城市的收入调查,工人和中、高层管理岗位的高位平均收入的差距,会急剧拉大,这说明如果企业经营效益好,多出的蛋糕大部分都会被管理层分走。

说到知识分子群体,实际上对知识分子似乎并没有一个公认的定义。大学毕业生都算知识分子吗?

看一下背后的实质,前三十年,工人与大学生工资差别不大,工人从30多元起,本科生从50多元起,级别高的工人与大学生的收入是很接近甚至可能超过的。统计了一下,前30年的本科大专毕业生全加起来约370万人,按十亿人口算,大约占总人口的不到千分之4,所以,说前30年工人地位与知识分子接近,是与占总人口千分之4的精英人群接近,是金字塔的顶尖。

而到2015年,中国的本科大专生总数已超过1亿,占总人口的约8%。

不纠结于知识分子的定义,这才是工人真实的社会地位。

另外,关于工人地位的变迁,我只是阐述一个事实,并不涉及价值判断。

家园 所谓三青团问题主要是卡出身

所谓三青团问题主要是卡出身

整个民国期间才培养了500万中学生,大部分是初中生,学制还很短

本县43年才有中学

能读的家庭条件一般不差,正好是tg打击对象,不借题发挥就怪了

家园 我们的话题不一样

据一份2011年的产业工人薪酬调查,苏州市产业工人平均年收入约2.7万元,而同期苏州的中层管理人员的平均年收入在16万元左右,是工人的5-7倍。

而且,看了几个城市的收入调查,工人和中、高层管理岗位的高位平均收入的差距,会急剧拉大,这说明如果企业经营效益好,多出的蛋糕大部分都会被管理层分走。

如果你说工人和管理层现在地位收入差距比以前大得多,我举双手赞成。而且还可以加上一个道德评判,这是不对的。

我说的是工人和知识分子的区别,换句话说,就是那张文凭的影响。用你的数据,现在有文凭的有一亿,这一亿人并不都是管理层(勉强可以说管理层都是知识分子),知识分子和管理层不可以划等号。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12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