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期网站停站换新具体说明
- 按以上说明时间,延期一周至网站时间26-27左右。具体实施前两天会在此提前通知具体实施时间
主题:【原创】中国全球收购的来龙去脉 -- 陈经
中国全球收购的来龙去脉
我这里先吹一下牛。几年前我就认识到中国政府在悄悄地搞海外收购。新闻里什么消息都
没有,但是我研究中国的外汇精确数据,发现早在九十年代下半期,每年就有好几十亿美
元用于收购海外资产,数额是越来越大。我很早就认识到,成天哭穷的中国政府其实真要
干什么事,是财大气粗。
当然,现在人人都知道中国在大规模全球收购。这是因为有一些标志性的新闻事件,搞大
了,中国政府再想悄悄地进村已经不可能了。一个是全球找油找矿疯狂收购,苏丹的事闹
到联合国去了,最近中海油出价200亿美元收购Unocal更是创造了金额纪录;再一个是联想
石破天惊地把IBM的PC业务收购了;还有家电业的TCL收购Tompson;网络游戏业的盛大收购
韩国Actoz;汽车业上汽收购韩国双龙,收购英国Rover没成影响也很大。这些收购案在一
两年间忽然一下全出来了,我虽然意识到了,也没想到会发展到这种程度。
等世界意识到中国的大规模收购行动,回头一看,原来中国已经干了那么多收购的事。德
国媒体发现好些小企业被中资收购了。清点一下中石油中海油的海外资产,发现它们其实
很早就开始四面出击了。
为什么以前媒体与公众没有注意到中国的收购行动?这有两个原因,一个是中国政府不愿
意让人知道,这个绝对是象江泽民所说的最好“闷声发大财”。再一个是人们心理倾向没
往那个方面想。一般注意的是外资到中国来,是外国大公司到中国收购国企。还有中国崩
溃论的影响,说中国政府坏账多少问题多大。就算不信崩溃论,民众心理上也长期把中国
当一般发展中国家一样的穷国,中国政府也成天哭穷,没想到中国政府居然会去大搞海外
收购这种富国的行当。
那为什么现在忽然又炒得这么热了?中国政府不“闷声发大财”了?这个是因为形势有了
变化。这两年外汇储备是疯狂增长,三年前还是2000亿转眼就要8000亿美元了。外贸顺差
人民币升值压力一起来,海外热钱境内居民忙着换人民币,连上世纪末“外逃”的资本都
纷纷重新回到储备里,实在是出人意料。把这钱买美国国债,谁知美国人玩什么花,还不
如大规模海外收购。于是搞了几个大的收购案,影响闹大了。想“闷声发大财“已经不可
能了,干脆把脸一抹,在国际上改充阔佬了。胡温出去访问经常是几十上百亿美元的吹出
去,拉足了架势。哭穷不行了,让人认识到中国政府的财经实力有多强也是好的。
这就真的和人们对发展中国家的印象差很多。从来都是跨国公司到发展中国家买这买那,
结果发现反而是中国公司跑发达国家去大规模收购。一时间,中国人外国人都没醒过味来
,不知该怎么看中国的大规模全球收购。
从趋势来看,中国去全球收购闹得风生水起是迟早的事。当然,我也没料到这两年就会火
成这样,但事情出来了我并不奇怪,因为是迟早的事。这是因为中国企业向外看走出去战
略的重要一环。一般人没有意识到,中国企业有两类企业其实竞争力不差。一类是国有垄
断大企业,得到国家政策的全力支持,由于中国经济中国市场已经发展得很庞大了,这些
公司财大气粗,实力并不差。到国外去开拓业务,有国家为依托,实力不可小看,搞收购
真不是什么大事。这类企业搞全球收购比较早就开始了。第二类是中国市场经济“残酷”
竞争环境里练出来的中资企业,综合竞争力其实也很厉害,都有些独到的地方,不然混不
出来,做到一定程度,也有实力去海外收购了。中国是个比较特别的市场经济,很多领域
是国有企业垄断,但是放开竞争的领域那种竞争压力真的是世界罕见。国企、民企、外企
一通混战,各个省一通混战,能活下来并做大的真不是白给的,象家电业好多外企都给打
垮了。活下来的往外面一看,忽然就发现无敌了,国外的产品要么品质好成本高,要么成
本低品质差,真搞起来都不是中国企业的对手。中国市场上都拼过来了,世界市场那就是
通杀。但是海外销售主要就是个渠道与经验问题,干脆就收购外国相关企业往大里干。中
国政府对这个问题有清楚的认识,远早于公众的认识,当初加入WTO就有这方面的考虑,知
道自己的竞争力何在,要把生意做到全世界去。手头的外汇又这么多,对收购一般是全力
支持的。
中国企业的全球收购,现在看来有明确的政府背景,收购的路数自成一家。和以往那些富
国的收购行为不太一样。沙特等石油富国、还有日本这样忽然财大气粗到不得了的国家,
经常收购的就是豪华房地产、奢侈艺术品,虽然说自己炒来炒去有时也能赚到,但总体来
说,有一种纯是为了花钱的感觉。现在来看,一些资产日本人基本赔在手里了,艺术品之
类的价格下跌不说,如果想卖的话,可能会崩盘。当然日本人也有很多优质海外资产。沙
特在美国可能就有七八千亿美元的资产,这个可能也会上美国的大当。沙特还有很多钱在
银行里,贷给了发展中国家,但象中国这样运作良好顺利还款的就没几个,好多成了坏账
了,也亏了一大笔。
中国的全球收购,现在来看目的明确得很,就是要为本国经济服务,而不是试图在海外炒
作增值。收购各种原材料储备确实是因为国内需要,买下来就有把握用出去,所以是疯狂
去买。另一大方向是经销网络,这个买下来也是准备自己好好经营的。还有一大方向是先
进技术,这个大中小企业都有,买来也确实是为了用。任正非说2000年IT泡沫爆了华为趁
机用400万美元就买下了美国一个公司的先进技术,后来用在俄罗斯世界最长的的光传输
网络上。再有就是世界知名品牌,这个也是为了打市场。所有这些收购行为都是以中国强
大的制造业生产能力为根基的。也不要忘记,这些收购行为,中国政府从资金与政策上都
有规划,这也是一个独特之处。
这在世界历史上是一个新现象,没有哪个发展中国家走到了以收购加强生产能力这一步。
以前发达国家面对发展中国家经济是很有优越感的,“一切尽在掌控中”真不是吹牛。但
中国显然不一样,虽然说到底会发展成什么样还难以论定,但已经让它们明显感到受威胁
。以前说中国开放,是改变中国的好机会,现在好象是中国来改变世界了。所以,美国等
发达国家肯定会搞一些小动作,不会让中国随便收购了。
从中国的角度来说,大规模全球收购显然是正确的方向。从理论上说,外汇储备只能用在
国外,不是买东西就是借给别人。借给别人用吧,还真不放心,哪个国家也不象是很稳当
的样子,无论是美元欧元日元。买东西吧,该买的已经买了,还有顺差。再要买别的东西
,大部分商品就是国内生产最实惠,用不着买。所以就只剩下去全球收购了。当然,如果
信心再好一些,可以把国内一些高污染的生产厂停掉,改从发展中国家进,但它们也未必
有足够的产品卖给中国,还得先去那搞收购投资。所以,这也会是全球收购的一大动力。
以中国应有的经济规模而论,现在的收购规模还不算大。具体的收购行为,有赔有赚,收
购应该怎么进行,得由行业专家来考虑。开始几个大收购行为搞不好会赔。但是全球收购
肯定会是发展的大趋势。从中国的收购动机来说,是加强生产能力,只要努力学习,是有
希望的。而沙特日本那样炒买炒卖,这就没个准,可能会成为赌场行为,赌场是美国开的
,美国人一使坏,就会大赔。中国企业按经济规律办事的话,美国人使坏,最多就是收购
不着,到不会大赔。当然这也要中国企业了解国际经济,不要被人骗了。这我还是有信心
的,因为可以学习,没学好之前付出一定代价还受得了。
收购资金问题在我看来是已经解决了,虽然很多人可能不信。这是因为中国作为全球制造
业生产基地布局基本完成,外汇储备又那么多,人民币又是货币政策自主。从经济原理上,
中国政府基本可以随意调控国际贸易收支,这也与发展中国家容易遇到的“经常项目收支
恶化”很不一样。这一条,基本可以保证中国政府想要在国外买什么生产需要的东西,资
金上没有问题。这不是说中国政府可以给13亿人每人买个外国车,这么胡花钱当然是不行
的。这也不是说中国政府可以在内部随便用钱了,13亿人如果一齐消费不产出,钱也是会
很快花光的。但是要建个什么有产出的大项目,就算是大得吓人的巨型项目,那种钱是不
成问题了。按人发钱、大规模扶贫、全民免费上大学、全民免费医疗之类的,也有很大危
险是只消费不产出,不是说永远不能搞,但得知道有很大财政风险。
(完)
尤其是国有背景很浓厚的企业并购。成败与否还要在看看。不要被转成外派人员的私有财产了。
不过随着我国政府经济管理能力的成熟,这些问题应该是可以避免的。
总的说来,收购这个大方向很正确。
花一朵
看了都能给人以信心,看到光明,当然指出了些须不足和担心。
支持漏首
支持陈经
陈经兄好文令人振奋。
同样的事情在不同的人眼里会得到不同的解读。就像陈经兄当初发表在河里的与另外一位朋友争论经济的系列文章一样,各有各的道理。
不过我还是偏爱陈兄的分析,毕竟令人振奋一些。
送花。
前段时间因为美元贬值损失了点外汇,就有人拿这个说事。我就有个模糊的感觉,这应该是不相干的两件事,没法扯到一起。可自己又想不清楚。
现在看到你这句话
国外,不是买东西就是借给别人。
可否再详细点解释清楚?
另外,就这段时间开始国外媒体开始密集报道中国的收购行为,对外国民众的刺激很大的,中国政府要对国际上政治形势的变化有准备了
中国人现在也走出去了
比如这边某企业,要求精密加工度高的机械零件将在德国生产包给德国公司。德国,奥地利的设计专利所有权将是我们的。利用欧洲的物流供应网。销售渠道通过和其他伙伴的合作,以打人家牌子提供半成品之类合作的方法。避开对中国商品的围堵。大量的低要求工作将包给国内的厂家。事实上是使中国廉价高效的物流网和欧洲物流有机的结合起来。这就意味着强欧洲的工作位置。变相的获得欧盟成员国的好处。减少进出口费用和风险。多条获得新技术的渠道同时避开大量不必要的风险获得稳定销售渠道。最重要的事实上冲破部分围堵,面对面的竞争。
这里说一句,这些不是我们的功劳,不是官员们的功劳,是千千万万低收入民众们事实上以他们的勤劳和节俭,忍耐和苦难换来的中国的 这些成就。是滴血的沉重的。我们是一个伟大的民族,我们的民众是伟大的。虽然有这样那样的问题。请对民工好一些。他们是源动力。而绝不是几个官僚。在这些民工顽强和坚韧,忍耐和艰辛面前不可一世的欧洲屈服了,这在历史上还没有哪个第三世界国家做得到。最低的工资,最恶劣的生存环境。最拼命的生产努力。提供最廉价优质的产品
现在开始收购、已经让美国人有所顾忌了。
如果强迫中国货币升值、收购行为势必会被大大滋长。如果它担心这一点,货币压力就减轻了。
我们的收购和当年日本人的收购可不一样......嘿嘿
真要把外汇储备拿来在境内流通也是可以的,但是浪费了吃亏了,印人民币境内流通就行了。另一方面,如果你的货币在境外流通不回来了,你就赚到了,等于印钱用纸换了人家的东西。所以外汇储备就只能在境外使用,就是买东西,或借给别人用。
扶贫助学之类的,如果真要搞,用人民币就可以了。外汇再多也应该用人民币。为什么不大规模搞扶贫助学?因为怕有投入无产出,等于白花钱。如果不是觉得很富了,这种事不敢多干。
就好象可以把8000万贫困线以下人口全部按小康标准养起来。但这些人未必就会找到工作,仍然是等着政府去养他们。这就象一个家庭,本来就没多少余钱,忽然来了个亲戚不干活住家里白吃白喝,久了就会花光存款甚至欠债。如果这亲戚是来找工作的,让他来家里住一阵子到是可以的。一段时间内,他找不着工作,也只能让他走了。如果这时你还有个找工作希望较大的亲戚,你也会先帮你这个亲戚解决问题。当然如果你觉得自己赚钱够多,养人也没问题,那也成。
现在中国政府觉得还不算富,养不起,就不搞大规模扶贫了。但是也还尽力去帮有希望的人找工作,就是创造就业机会。
日本的电视节目中也播出过中国企业在日本收购的专题节目.从我的感觉来看,与其说是政府有意识的去全球采购,还不如说是企业在发展中趋利弊祸的自发行为.当然,政府在这方面对于国有大型企业提供了足够的支持,也反映了国家在全球经济的重组中抢先占领制高点的布局.另一方面,这些成功和未成功的收购其实就是和原有优势国家的较量.到不是政府刻意隐瞒或公布,而是如果收购的行业或者企业比较有影响的时候,立刻会引起业界和媒体的注意力.
就是要集全国之财力,汇全民之思想,甩掉包袱,轻装上阵。
就是要打大仗,打硬仗,打有意义的仗。
牺牲是不可避免的。只要牺牲得有意义,就要高高兴兴地去接受牺牲,这叫“革命的乐观主义”。
不好意思,可能学得不像,见笑
中国对美国的投资不断扩大,令人颇有似曾相识之感。大约二十年前,日本人也是这样引起了美国人的紧张和担忧。但就日本而言,许多担忧后来都被证明是毫无根据的。
中国必须为自己对美国的巨额贸易顺差找到出路,一般都会选择投资美国国债等类似的资产组合。美国财政部(Treasury Department)的数据显示,截至4月底,中国大陆持有的美国国债就有2,300亿美元。而美国恰好相反,必须从国外借贷,为持续不见收窄的贸易逆差提供融资支持。事实上,美国也正是通过向中国等外国央行出售美国国债等债券来做到这一点的。
到目前为止,中国几乎没有动用过日渐增加的外汇储备来直接收购美国企业的控制权。但如果竞购加州联合石油公司的交易得以顺利推进,中国在美国的直接投资就将与被动的“资产组合”投资一比高下了。Thomson Financial的数据显示,若计入这笔交易,今年中国所收购的美国公司价值将达到200亿美元,轻松超越去年区区23亿美元的记录。去年这个数字的主要构成部分是中国电脑生产商联想集团(Lenovo Group Ltd.)对国际商业机器公司(International Business Machines Corp.)个人电脑业务的收购。
在此之前的整整十四年内,每一年中国收购美国企业的交易价值从来没有超过20亿美元,而且主要还都是Tommy Hilfiger Corp.等香港公司的收购交易。香港主权从1997年开始归属中国。
华盛顿智囊团国际经济学会(Institute for International Economics)学者波森(Adam Posen)认为,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增长是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在经济发展的初期,人力资本和相关服务等基础设施都不完善,作为投资者和经理人难以作出投资海外的决策并予以监督和掌控。但随著经济的发展、经验的积累,就能够具备相应的能力,发现海外投资机会并从中获益。此外,经过数十年由高速资本支出带动的经济飞速发展,中国国内的投资机会越来越少,相比之下,海外投资机会就更值得考虑了。
华盛顿另一家智囊机构经济战略学会(Economic Strategy Institute)的总裁普雷斯托维茨(Clyde Prestowitz)表示,中国的巨额贸易顺差意味著中国必须为它们找到用处,而买入的美国国债已经太多了,所以考虑资产收购成为必然之选。中国公司不断发展壮大,雄心勃勃,想要登上国际舞台,树立国际品牌。就石油而言,他们对确保长期能源安全多少有些痴迷,所以只要有机会,他们就会收购石油资产。
不过,作为国外投资者,目前的中国还是个小角色。Thomson Financial称,这只是中国成为美国企业并购交易市场上主要外国投资者的第一年。部分原因在于其他国家的投资从2000年达到顶峰以来已经出现大幅下降。另外,经过多年经营,这些国家在美国的已有投资更加重要。根据商务部(Commerce Department)提供的最新详细数据,2002年瑞士对美国企业的投资额最高,为8,780亿美元,雇佣的美国员工达43万人;日本其次,投资额为4,310亿美元,雇员达628,000人。那一年,中国大陆和香港投资的美国企业资产只有区区80亿美元,雇员仅有15,000人。同年,美国企业对中国大陆和香港的投资额则高达1,050亿美元,雇佣的当地员工达391,000人。
中国对外投资萌芽初绽之势不免让人回想起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初日本的对外投资浪潮。波森说,当时很多美国人都担心“日本独特的企业体系与美国人的生活方式格格不入”,日本企业会把美国的技术和工作机会统统带回日本,掏空美国工业。“没有一条是真的,”波森说。有些生产的确被转移到国外,但日本企业现在已经是美国的主要雇主了。“科技的转移和反馈并不像人们想象的那么简单,对中国而言就更是如此”。中国的投资领域主要集中在低科技含量的业务。
波森说,中国投资的政治影响比经济影响更高。美日经济的紧张关系从未干扰到两国的重要战略联盟。但中国在美国面前的战略竞争意义更大,这就会影响到政客们如何看待中国投资的眼光了。
波森还指出,日本投资美国企业曾引起国人愤怒,是因为日本人成功有效地阻止了美国对日本企业的收购。而美国企业的首席执行长们纷纷投资中国,在中国市场销售产品,希望与中国政府保持良好关系。从这个角度而言,中国和日本对美国的投资在政治上没有可比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