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期网站停站换新具体说明
- 按以上说明时间,延期一周至网站时间26-27左右。具体实施前两天会在此提前通知具体实施时间
主题:沪港对比,老邓管治下生活水平的相对倒退 -- 陈王奋起
邓时代,中国经济增长是落后于世界经济增长的
同时代夸耀的那些有了彩电、冰箱,没了票证的所谓幸福都是噱头。。。
所谓“后世治史”,就是一个时代的人都死光了,后人看着留下的数据,看着已经走过的历史轨迹写出来的。当时人的体验和感受不过是后世治史的肥料。。。
生活水平不仅仅是消费,不仅仅是能买到什么样的消费品。最根本的是,是让大家都有活干,有钱赚,能靠自己的劳动体面地活着。解放前的上海能买到全世界最好的洋货,但是和流民饥汉有什么关系
让大家有活干,有钱赚,看似要求很低,我们今天都把这当做一条理所应当的前提,在讨论购买什么样的消费品的时候都不考虑自己是不是本应该有这笔收入去花费。放眼历史,放眼全世界,在一个人口爆炸的穷国,在一个工业水平低下的农业国,让大多数人能够有劳动所得,是多么艰难
毛时代高积累低消费,邓时代低积累高消费,这个是共识。在挥霍了多年的工业积累购买飞机小汽车之后,属于大众的生产资料越来越少,穷人逐步沦为富人的附庸,从事更加高度异化的劳动,看似丰富的消费品市场实则处处是明码标价的壁垒,看看在这个过程中,生活水平的相对变化是什么吧
这就如同任何政策都有受益者和受害者一样。
邓推动的政策一样逃脱不了有一部分受害者,陈王应该不幸就属于此。
当对于大多数人来说是受益者,所以陈王突然发出受害者的声音,对于大多数人来说理解不了就很正常。。。。
比如土改,对大多数人来说是强烈支持的,但对受害的一部分来说当然是强烈反对的。。。。。
陈王虽然是上海人,但不一定能代表大部分上海人的感受,更不能代表全中国人的感受。陈王反感邓也是理所当然的,必定陈王家庭可能因为邓推出的政策实际受害。
但站在全中国人民的面前,邓理所当然的是一名优秀的领导人。
- 待认可未通过。偏要看
必须满足以下三个条件:
(1)不愿意吃苦
(2)贪图享受
(3)膜拜西方个人主义
(1)通常是因为剥削阶级的后代,敌视劳动,或者是受到腐朽思想侵蚀,流民无产者
(2)愿意过好日子是人的天性,但是跟(3)结合起来就惨了。任何有理性的人,都知道新中国从一穷二白的底子上发展起来,是惊天地泣鬼神的过程,在发展中国家近乎神话,发达国家是恨得咬牙切齿。但是满足了条件(1)(2)(3)的中国人,不愿意通过艰苦奋斗建设强大的国家,却要求国家保障他的丰衣足食,否则就要破口大骂,乃至成为敌人反攻倒算的急先锋。
这群最落后的中国人,在 30 年代就是还乡团,在 40 年代就是汉奸,50 年代是老右派,之后潜伏起来,人还在心不死,到了新世纪,就是公知、自由派知识分子,“良心”,龙应台,刘 X 波
这里的讨论就表现出,陈王说的是“相对倒退”,而回帖中很多其实反驳的是“倒退”,乃至陈王自己的再补充也扯到了“倒退”上。这就证明了这样一个问题:“相对倒退”相对于“倒退”而言,不易感知。并不是所有人都有切实比较上海(或曰自己所居住城市)与香港(或曰某资本主义标杆)生活水平的机会。而能对这种比较产生深刻感受,从而影响自己意识形态的人,显然更是少之又少。这种个体上的差异,反应到宏观上来看,就是纵向比较的影响远大于横向比较;毕竟与每个人最切身相关的是自己的生活。所以纵使陈王讲的都是事实(我认为其中是有些偏颇的,已有河友提出不同意见,我就不重复了),拿这个来贬低邓,也是说服力不足的。陈王强行拔高这个指标的说服力,我看只能降低自己的说服力。
==
我主要想说的,是陈王这种“X光切片”式的分析问题方法,不妨直说:不过是再麻烦盲人摸象河友蹭一下热度,何必改头换面,还塞个英文字母进去。不是说我们研究问题,不能以小见大,实际上从局部推断整体是行之有效的、乃至不得不为的方法。但我们应当采用解剖麻雀的方式,而不是盲人摸象的方式。
陈王引用忙总的说法曰,一本书的观点,一张A4纸就能写下。而我看陈王的观点,一句话就能概括:邓小平这也不行,那也不行。但问题在于,书的价值往往不在于观点,而在于论证;同样论坛讨论,说服力不在于观点,也在于论证——否则就是划线站队,立场先行了。
==
想了一想,有些别的可说的,但与陈王本帖关系不大,我去另发一篇好了。
- 待认可未通过。偏要看
正如台湾著名网友YST,讨论问题一般都理性客观,但一提到太祖立马变得歇斯底里,听不进任何不同意见。
你竟然是猜测他的叔辈是上世纪30年人代的人。。。
我读完贴的想法是,哦,沾花富翁原来是个80后呀。。。
哈哈哈哈。。。。。。。。。
按照陈王的说法,邓差得一塌糊涂,江就弄好了。但是江的大方向并没有偏离邓,也就是说,邓一塌糊涂的搞法,微调过以后还是可以行得通的。那么骂出历史新高度,又如何改变中国政策的轨道呢?反过来说,伟大光荣正确的前三十年,可还没有摸索出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呢。
1、投资 1978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668亿(基本建设投资: 500.99亿元 更新改造投资: 167.73亿元)。2006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量109998亿元。
2、消费: 1978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558.6亿元,人均161.9元。2006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76410亿元,人均5812.9元。
3、储蓄 1978年城乡居民存款余额210.6亿元,人均存款余额21.9元。2006年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166617亿元,人均存款余额12678元,
4、城镇化 1978城镇人口比例17.92%。2006年43.9%。
5、GDP 1978年国内生产总值3624.1亿元,财政收入1132.26亿元(与目前最穷的省份贵州相当,但是贵州只有4000万人,而不是接近10亿人),财政收入占国民生产总值比重31.2%。2006年国内生产总值210871亿元,财政收入39343亿元,财政收入占国民生产总值比重18.78%,国债余额35015亿元。 说明:建国以来,中央政府的投资额长期占全社会投资的80%以上,到改革开放之前的1978年,中央政府掌握的投资基金仍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70%左右。 国有单位的投资建设全部纳入国家计划,由中央政府主管全国的基本建设。税收、企业利润、固定资产折旧等可用于固定资产投资的各项费用全部上缴政府,直到1978年,才确定把固定资产折旧的50%留给企业作为更新改造资金。 用于投资建设的资金绝大部分是由中央政府根据计划拨付地方政府和企业使用,地方政府掌握有一部分自有资金,企业没有投资自主权。 例如大型企业800元以上、中型企业500元以上、小型企业200元以上的固定资产购置和建设计划都要纳入政府的年度固定资产投资计划。
附:1978年中国经济数据(略)
具体经济数据太多太浪费西西河资源就不引用了,真心想知道的河友自然会按图索骥
要害在后面的讨论,直接,明了,那才是真正的高屋建瓴,刀刀见骨。对90年代国企问题的说法估计会好些人要跳脚了。。。
关键词是:啃床板,猪八戒啃猪蹄,吃子孙饭,简单的再生产难以为继,无法传宗接代。
后面的讨论也间接说明了80年代实施计划生育决策的一个极为重要的原因:前30年为了解决人口高速增长带来的就业压力,只好扩张项目,摊大饼,所以,理所当然的想法是:摊大饼搞不下去了,就得把人口降下来,不然还得继续摊大饼,陷入恶性循环。
比较的真实性,太不可靠。
估计最后又是站队扣帽子的结果我贴出来这些,主要是方便大家初步了解忙总的总体看法和查找具体内容。真有心在西西河寻求知识的河友,自然会按图索骥找忙总文集看看。已经有既定立场的,也不会太觉得别扭
真要引用内容的话,我觉得最有价值最应景的还是国内经济政策演变和对于中美经济关系的分析。比如对于贸易战原因及结果,忙总文集里一段话很有预见性也很有价值,在西西河应该没有争议:
另外对于计划生育的评价,兄台要注意啊,这已经确定是邓派的罪证之一了,您还敢说好话,小心天下之恶皆归焉。当然作为中立逍遥派,我其实觉得忙总有句话是很对的:
我比较赞同对于领导人以及他们的决策如何评价,从历史、当下和未来三个角度看看想想,应该能做到了解之同情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