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我觉得主持教育的可以拉一批去毙了 -- 审度
人不分三六九等,但人的能力因各种各样的原因,的确有三六九的区别。我穷尽一生,唱歌不可能有宋祖英好,也有人拼了老命,数理化不会学得比我好。
影响人能力,是多种因素交织纠缠,相互影响。但无论原因如何,在某些特定条件下,人才就是出来了。可以说什么人都是人才,我这里的“人才”指的是做同样的事情时做得比大部分绝大部分人好的那些优秀分子。
选人才干吗?让其承担一些较为重要和复杂的工作和任务。那么问题来了:承担较为重要和复杂的工作,必然也必须会控制和影响较多的社会资源,就是说会更有权有钱有势。对很多人来说,工作和任务不一定有吸引力,权钱势就很有诱惑了。多年以来,统治阶级都能过控制知识控制人才来控制社会。
高考完全一刀切,看似合理,其实也是不公平的。一刀切的高考,肯定会导致越来越集中化门阀化,这就不在这展开了。适当有条件有限度的倾斜和照顾,还是要有的:如地方委培,烈属,某些特殊工种,特殊人员,但要经得起考验。
至于会弹钢琴跳健美操,有本事你去考艺校就是了。不然的话,我会种地,是不是技艺?我煮饭好吃,能不能加分?我爬树很快,也是有特长吧?
在什么都要考证才能工作的社会,人和人之间价值观的统一性会比其它地方高的,想想卖茶叶蛋的看不起教授不也就三十年前?
教授不敢骂他,收钱不干好,教授也不敢说,因为法治社会,磁器不敢碰瓦片,博不过。
想象。
由于这种服务收费昂贵,灯塔民众很多都被逼成多面手,修车,修房,整理院子......啥都自己干,考什么证啊。
如果灯塔民众价值观一致怎么可能轮到川普上台。
医生职业的代际继承并不大,主要是富裕家庭认为走这条路并不划算,而且相对而言,不太愉快,工作时需要给各色人等打交道。
教授的孩子也很难重复父母的路线,从事学术研究也挣不了大钱。
相对而言,这些人家孩子起点高,选择多,父母的职业只是备选中的一种,而且还是相对不好走那种。
倒是基层的一些职业,由于存在着事实上的师徒制,亲朋关系很重要。
你这是犯了以国内经验推测国外的错误。
其实核心就是父母资源属于方便继承,还是不方便继承。医生教授就是属于比较困难一点的。
一些看似简易的工作,却有着昂贵的收费,那些大爷似的工作态度,跟他说句话都得小心侍候。国内对劳动者一副居高临下祥子的大爷到了美利坚都成了乖乖,当然,也是我想像出来的。
优质资源相对而言,即使水涨船高,还是少数。
这不就自然形成狙公养猴的对策调整吗?
教育部(狙公):咋整都行!
反正就这多花生!
反正金丝猴,长臂猿的口粮必须保证。
反正饿死金猴长臂猿,省下几棵花生,也让你们这群猴满意不了。
反正你们也没长性,坚持一下,就混过去了。
先确定倾向于哪一类人,然后做好筛子,最后才是在这个筛子的基础上选材。高招制度就是这个筛子。
官僚阶层占用的教育医疗资源有多少大家都清楚。朱一边搞大下岗 ,一边疯狂增加公务员收入,让百姓怎么选。而且朱当时的借口是百姓存款太多,是老虎,用扩招商品房等把百姓存款降低。现在百姓一般都是负债,存款人都流到利益集团里了,他们还不满足,谁管你老百姓真正的呼声,朱和邓一样,随着时间增加,历史会有更清楚的认识。
- 待认可未通过。偏要看
不反皇帝,朱棺材的所作所为也要有一波人给他撑着。
英语,是从大英的日不落帝国就开始搞的“书同文”工程,如今已经进行了这么多个世纪了,已经形成非常庞大的受众,因此,不接受英语几乎等同于“自绝于文明社会”,也就是自认“蛮夷”了。所以哪怕明天TG上位当老大了,就会把英语扔了?想多了,谁当老大都会把英语当世界第一通用语的。更何况TG走的一直是融入而非对抗(即便是毛最终目的也是融入)。因此在可见的未来,英语教育都不会淡出视线(搞不好还会加强)。
“人才”指的是做同样的事情时做得比大部分绝大部分人好的那些优秀分子。
同意这个关于人才的定义,并且补充一句:“做同样的事情”里所指的事情是指某种生产劳动,不能是人为设计的考试。
显然这个定义含有竞争性和时效性:把一件事做好了,然后再拿出来比。
我们认定某人是人才是因为他做好了某件事,而且比大多数人做得好。
那么,高考显然无法帮我们做出这个认定。高考只能证明某些人考得好,只能帮我们筛选出一些将来有可能是人才的苗子。
====
通过高考选拔人才,是高考设计者的良好初衷和愿望。同样通过大学培养人才也是。
现实中,这个愿望并没有实现,但也不糟糕。大学为我们的国家培养出了大批的优秀工作者。就好像驾校培训不出一流的赛车手,但培训出来了大批合格的司机。
想起以前的科举,考取后就可以候缺、当官。大清末年时候的改革就闹过笑话:新式学堂和科举同时存在。结果,大多数人都去考科举,而不是考新式学堂。也就是说,大家都奔着功名利禄去了,而不是为了学新知成新材。
高考还是废了好。
- 待认可未通过。偏要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