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原创】第一骑兵军(引子) -- 梦秋
图哈切夫斯基和布琼尼的梁子很有可能也是那时候结下的。不过就战役本身来说,失败一方要找原因,确实无非是战线过长,补给不利等因素。
加在一块,轻易达到五六万
别说是罗帅是军政都很强的人才,就是杨成武这样长期当政委,在军事上也能独当一面。这一点跟苏俄红军起家时的政委有很大的不同。
至于苏联解体的原因,主要还是自身经济发展引发的连锁反应。戈尔巴乔夫的新思维只是在推波助澜。不过军队也是要承担一定责任的。8.19时军队的政治思想力量已经瓦解,格拉乔夫、列别德这群人公开站在改革派一边,国防部长阿赫罗梅耶夫指挥不了手下的部队,最后只有自杀了事。
苏联一长制的问题主要体现在军事利益集团坐大。苏联军队通过国防部进行的直接控制和管理,而我国的国防部只是一个虚职。当年彭总当国防部长时国防部有权力扩大的趋势,引发高层警惕,这是彭总1959年被批判的背景原因之一。
苏共缺乏一个像中共中央军事委员会的机构对军队进行直接管理。之前内战延续下来的共革军委后来解散,肃反后斯大林直接控制军队。斯大林之后朱可夫成为推动赫鲁晓夫连续执政的关键力量。之后的国防部长马利诺夫斯基、格列奇科和乌斯基诺夫在党内都有很大的发言权。军事利益集团坐大也使苏联经济出现畸形发展。
所以说,现在半岛北部那位,把“先军政治”删除,也是非常需要勇气和政治技巧的。
撕裂的伤口要愈合恐怕得上百年,一两代人死光了才行。
有些时候,一个政治制度老朽得已经无法改变时,撕裂和倒塌成为必然。普通人在这股洪流中,不管站什么队,能够幸存的机会也远远少于和平时期。
以前有一个上了年纪的人,对现有制度有点意见,对我说,我可能看不见它的改变了,但你能看到。我回答说,到我看到时,不知道我自己会有什么样的经历?或者,成为一个新时代的遗老遗少,这又有什么意思呢?
政治部主任兼四大队政委,也是罗帅的直接下属(罗帅兼任115师政治部主任),期间也一直在罗帅的领导下工作。以现有的资料,包括《罗荣桓传》提供的信息看,整个山东,除了罗帅谁都不敢管他。
七天:根据官修《罗荣桓传》,吴法宪根本管不了王凤鸣,也不敢管
罗帅在山东最大的功劳一是统一了115师和山东分局、山东纵队的领导,二是45年扩军和正规化建设。
也不容易喜欢哥萨克的作派。
有乌克兰人跟我说过,大部分说乌克兰语的人都是农民。沙俄时期城市里是说俄语的人居多。
但是乌克兰也是哥萨克的起源之地。基辅罗斯覆灭后,西部的加利奇亚-沃伦公国和东部扎波罗热兴起的哥萨克,被乌克兰史学家公认为是继承了古罗斯遗产,构成了乌克兰民族的起源。著名的哥萨克赫梅利尼茨基被认为是乌克兰民族英雄——虽然他和沙俄莫名其妙地签订了一个合并条约。
打天下的时候,军功集团出生入死,功绩彪炳,容易占据有利的高位。坐天下时候,利用地位权势为自己争利益在所难免,如何平衡的确极考验政治能力,最好就是开国者用自身的威望为后人留下一个相对平衡的环境。
好的例子有“杯酒释兵权”,坏的有 朱棣的“清君侧”。
半岛那位不好办,外部军事压力太大,弱小的国家缺乏回旋余地,一招不慎就会满盘皆输……
哥萨克和当年的吴三桂似的,独立自存的可能性是不存在的。必须要在波兰,沙俄和克里米亚汗国之间选一个。
赫梅利尼茨基选沙俄也不能算错,哥萨克还是保留了自治地位的。
以后的历史进展,也不应该由他来负责了。
苏联解体时国防部长是亚佐夫元帅,阿赫罗梅耶夫曾任总参谋长,不是国防部长。
1654年的《佩列亚斯拉夫协议》流传下来的只有草稿,而且是多份内容不尽一样的草稿,居然还找不到原件。俄方和乌方对协议的解读(特别是合并后如何保持乌克兰政治状态和贵族地位的条款解读)都是各说各话,朝着有利于自己的方向解读。
基辅市第聂伯河西岸高地上有一个苏联时期的“俄乌团结群雕”,里面的赫梅利尼茨基手里拿着《佩列亚斯拉夫协议》站立着,目光坚毅地看着远方。有一次经过那里时,同去的一个乌克兰历史学者就指着协议说,这东西不存在。
我弄错了。
亚佐夫当初据说是以拍戈尔巴乔夫的马屁得以上位,个人能力和水平很一般。现在混成了最后一名还活着的苏联元帅,也不知道他心里会怎么想?
像乌克兰这样的国家,想找一个没有历史污点的民族英雄真的很难。
当然,主要体现在军工利益集团,军队的人事任免大统领和参议院还是有发言权的。
即使这样,军工利益一体化也是愈演愈烈,尾大不掉。
这段时间直至华沙战役应该是波兰的高光时刻了吧?怎么到了二战突然变得那么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