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原创】第一骑兵军(引子) -- 梦秋
指望毛子对大波波有好感完全不可能。
要用东北腔说。
信的是天主教,这对东正教国教的俄罗斯还不是亡国就没有别的了。
这个结只有一方完全灭掉另一方才能解开。
不过黎玉和其他山东局的地方领导和叶飞及其他外省过来的八路军和新四军也这么大的矛盾,以前还真没听说过。谢谢科普。
是不是说山东局的地方本位主义很严重?
山东国共双方的兵源地,就连英国人在这里也招人。
山东解放区供应这么多人不容易。
可等鬼子,国民党一来,一枪不放,要机动作战,要诱敌深入。
地方看看迎面的敌人,转头也跑,结果看见你们主力部队跑的比我们地方兔子还快,不骂你骂谁?
白吃我们山东煎饼了?
-----
不但是山东如此,刘邓再不出击大别山,调动国民党重兵离开内线,除东北外,各解放区经济上都快支持不住了。
邓公解放前的功劳资本很大部分来自于此,在中原解放军损失很大的时候,亦然坚决贯彻了中央的意图。
二野的军事干部和他矛盾不小,建国后被整的不少,除去老彭办的,还有些就是他办的,以至于翻案都挺麻烦。
后来和粟裕的淮海之争,其实是各说各话,都是有根据的,但强调重点不同。然而后来宣传上,实在是架的太高,没办法往回收了。
第九章 “三角城市”之战
别尔季切夫进攻之后,波军基本上退回了1920年4月25日发动进攻前的战线。红军显然不会就此善罢甘休。波军的撤退使布尔什维克高层认为,“资产阶级波兰”只不过是一只纸老虎。红军应该向西进攻,打垮波兰“白匪”,鼓励波兰“工人阶级起义”,从而引发全欧洲的社会主义革命,在革命的浪潮当中,建立属于全人类的无产阶级政权。这些现在看起来近乎梦呓的言论,在当时不仅有现实的基础,也确实有实现的可能。早期的共产主义者大部是不可救药的理想主义者,这使得他们对革命有一种狂热的追求。红军的胜利,就像是一针兴奋剂,让他们看到了原教旨共产主义者在多年不断预言中描绘的人类大同世界。
要继续打下去。这是莫斯科的命令。
第一骑兵集团军的下一个目标是沃伦斯基新城(基辅以西200公里)。此后,他们在苏波战争中的任务就是攻克一个接一个的城市。叶戈罗夫认为,西南方面军的部队中,第十二和第十四集团军的实力不足以发动主动进攻。第一骑兵集团军就成为叶戈罗夫手中的利刃。正因为如此,红色骑兵不得不放弃了自己擅长的野外决战和长途奔袭,转向对城市的争夺。而波军具有相当高的城防水平,懂得充分利用铁丝网和战壕等障碍阻碍红色骑兵的突袭。红色骑兵只得在原有战术上进行改进,才能在这个棘手的敌人面前占得一定的优势。在沃伦斯基新城,改良的战术发挥了一定的作用。
在沃伦斯基新城下,集中了2.1万名波军步兵,3000名骑兵,360挺机枪和60门火炮。红色骑兵则获得了第45步兵师的支援,总共有3000名步兵,1.65万名骑兵,670挺机枪和100门火炮。波军挖掘了大量的战壕,布设了许多铁丝网。斯卢奇河成为天然障碍。
布琼尼用了一周时间在沃伦斯基新城寻找突破口。之后使用了一个师佯攻,其余三个师重新部署后主攻。如果无法从一处获得突破,他就会寻找下一个突破口。在红色骑兵师级单位也是如此。师长往往使用一个旅牵制敌军,其余一到两个旅突破到敌军的侧翼和后方。
这个战术对于波军来说很容易制造迷惑。当波军刚刚庆祝在某处打败了骑兵军,红军就会从别处突然冒出来,甚至会从后方出现,导致波军未经战斗就不得不赶快撤退,对波军指挥官的战场能力提出了严峻挑战。此外,一旦突破到敌军防线后方,红色骑兵便迅速采取早已习惯的奇袭战术,袭扰波军,使之穷于应付。当然,这样也造成了红色骑兵过度疲惫和兵力分散等问题。
当时在波军中担任军事顾问的一位法军军官记录道,红色骑兵通常以10步为距离,拉出一条长长的散兵线,后面跟随着机枪车。但是骑兵们很少发起冲锋,往往会停留在安全距离之外在马上胡乱开枪。不过,这位军官注意到,红色骑兵有非常出色的侦察力量,容易找到敌军部署的弱点。
当在战线上获得突破时,其余骑兵部队就会从突破口涌入,迅速拉长敌军的防线,使其暴露更多弱点。布琼尼一般给予各师师长以较大的指挥空间。他本人会到任务最艰巨的师指挥所。作战中并不会完全遵循一个标准的作战计划。每个师的师长和参谋长都会亲临前线了解敌情,并随时接到前沿部队的汇报。随后,以书面命令下达给各旅旅长,或者通过通讯员直接向旅长发出口头命令。一般情况下,为了应对紧急情况,各师会以两个旅作战,保留一个旅作为预备队。
布琼尼的指挥部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基本司令部,苏波战争初期设置在叶利萨维特城(今基洛夫城,位于基辅东南偏南250公里),后随集团军后方补给兵站一起向西移动。一部分是野战司令部,随军行动。基本司令部的负责人是参谋长克柳耶夫,前沙俄军队上校和前红军第十集团军司令员。佐托夫则是野战参谋长。叶戈罗夫要求红色骑兵基本司令部和野战司令部每天都要向位于克列缅丘格(基辅东南255公里)的西南方面军野战司令部进行汇报。他的基本司令部设在远离前线的哈尔科夫,但是野战司令部则根据战场情况发生变动,并不总是能够及时汇报战场情况。
6月27日,红色骑兵占领了沃伦斯基新城,战斗中又损失了第六骑兵师第34团团长多尔戈波洛夫。红色骑兵的一名政工人员雷巴尔科担任沃伦斯基新城的革命委员会主席,他后来在苏德战争中成为著名的坦克集团军指挥员。红军下一个目标是罗夫诺(基辅以西300公里)。这里是1920年4月25日之前毕苏斯基的波军指挥所。
从罗夫诺开始了波兰方面所称呼的“三角城市之战”。罗夫诺、布罗迪(基辅西南偏南380公里)和利沃夫(基辅西南偏南470公里)这三座城市在地图上构成了一个三角形区域。红色骑兵在向这个区域进攻时投入全部的力量,艰苦的战斗整整持续了一个半月。罗夫诺就是一个极好的例子。波兰人不再像在基辅那样,一旦陷入包围便寻机突围,而是坚守到底。7月4日,第一骑兵集团军占领了罗夫诺。次日,波军发动反攻,夺回了罗夫诺,随后坚守到7月10日,红色骑兵才再次占领这座城市。在罗夫诺战斗中波兰两个集团军没有协调好,造成数千人伤亡。红色骑兵缴获了1500匹战马,相当数量的大炮和机枪,一座无线电站和一辆装甲列车。这是第一骑兵集团军在苏波战争中最后一次获得完胜。在这次战斗中,第一骑兵集团军失去了它的著名战斗英雄、塞尔维亚人奥列科·敦季奇(就是那位在沃罗涅日城下给白军送信的孤胆英雄)。当时这位第六骑兵师第36团副团长率队冲锋,就在布琼尼的亲眼注视下中弹,从马上摔了下来。
布琼尼一直记得这最后一幕,并毫不吝啬地用极其文艺的手法在回忆录中写道:“我们离得非常近,可以看见他那匹浪漫的、金黄色的战马,阳光中闪闪发亮的马刀,黑色的切尔克斯披风。他骑在那匹库班战马上冲锋,身上的飘带随风飘动,简直就像童话中的英雄那样完美。”
罗夫诺的激战就此结束了。在红色骑兵隆重埋葬敦季奇的第二天,7月12日,英国外交大臣寇松爵士向苏维埃政府提出了苏波双方边界的划界建议,并建议停火。这等于是变相地承认了目前双方的实际控制线将成为未来的国境线。战争有望就此中止。但就两军交战的现状而言,寇松的建议对波兰方面更加有利。如果双方实现停火,波军仍将控制维尔诺和利沃夫两个重要城市。就算苏俄政府不头脑发热准备大打出手,也很难接受英国人拉偏架的做法。
在此时,红军不仅在乌克兰发动进攻,也在白俄罗斯发动进攻。在西南方面军的别尔季切夫进攻得手之前,刚刚出任西方面军司令员的图哈切夫斯基于5月14日发动了别列津纳河战役,西方面军的部队(这支部队中有一位年轻的团长叫崔可夫,苏德战争中斯大林格勒战役的英雄指挥员)渡过西德维纳河和别列津纳河,攻占了鲍里索夫,逼近明斯克。波军不得不从乌克兰战场调兵北上。5月31日,获得增援的波军发动反攻。在波军压力下,图哈切夫斯基谨慎地撤回到了西德维纳河右岸和别列津纳河左岸,利用有利地形转入防守,只是在西方面军左翼保持一定程度的进攻状态。
西方面军按兵不动,乌克兰的红军进攻只能在一个战略方向上改变敌我对比,仍旧不足以打赢这场战争。红军总司令加米涅夫对图哈切夫斯基的所作所为感到不满意,尤其是攻占莫吉廖夫之后,红军距离明斯克只有180公里了。他于6月26日致电图哈切夫斯基要求发动进攻,但是图哈切夫斯基仍旧在不紧不慢地重新部署军队。到7月初,西方面军才部署完毕,总共有9.2万名战斗人员,分为四个集团军(第三、第四、第十五、第十六集团军)、一个战斗集群(莫济里战斗集群,兵力约为两个师)以及一个骑兵军(第三骑兵军,下辖两个骑兵师。它隶属第三集团军,但实际上是一支战略突击部队)。西方面军对面的波军战斗人员只有7.2万人。因此,当7月7日来临之际,图哈切夫斯基发挥了他一贯凶狠快速的作战风格,不留任何预备队,不顾后勤补给不足(平均一个士兵180发子弹,一挺机枪400发子弹)将手头上的兵力全部用于进攻。
四天之后,红军即占领了白俄罗斯首都明斯克。7月14日,具有传奇色彩的第三骑兵军在军长、亚美尼亚人加亚·加伊(原名为加亚·德米特里耶维奇·比希什基相),得到了憎恨波兰人的立陶宛人和白俄罗斯人的帮助,攻占了波兰人控制下的维尔诺(后来的立陶宛首都维尔纽斯,明斯克西北偏西170公里)。【在图哈切夫斯基后来的军事文献当中,他对加伊骑兵军突破至敌后的军事行动做出了总结,并构成了对苏军作战思维影响至深的“大纵深”理论的一部分】。这样,1919年冬天降临前波军所占领的重要城市,只剩下了位于加利西亚的利沃夫。
得胜的红军西方面军继续大举进攻,势如破竹。7月19日,作为西方面军先锋的第三骑兵军攻入格罗德诺(明斯克西南偏西240公里)。此时第三骑兵军前出太远,距离掩护自己的步兵有80公里之遥。它立刻遭到波军的围攻。波军在格罗德诺投入了坦克进攻。据军长加伊回忆说,波军投入了大约30辆雷诺坦克,相当于两个坦克连。坦克投入作战给骑兵们带来了极大的压力。不过这30辆坦克有一半在抵达格罗德诺时没有来得及卸车,只得在平板车厢上直接开炮。由于当时坦克的可靠性很差,不少坦克被轻易打坏,或者因为油料不够抛锚,等到红军恢复了镇定围攻上来,使用了炮击火烧等办法对付坦克,迫使波军后撤。最终只有两辆波军坦克逃到了涅曼河南岸。7月22日,红军援军赶到,挽救了摇摇欲坠的第三骑兵军。
装备有法国雷诺RT-17坦克的波兰军队。这时坦克作战模式还非常不成熟,尚未对战斗产生决定性影响
8月1日,西方面军占领布列斯特-利托夫斯克这座著名要塞。今日白俄罗斯的领土基本上处于红军的控制之下。布列斯特与华沙的距离仅有190公里,似乎唾手可得。而早在7月23日,急不可耐的图哈切夫斯基便向部队发出了向华沙进军的训令,要求在8月12日攻占华沙。
在过去三个星期里,西方面军从莫吉廖夫出发,向西连续进攻纵深达450公里。在未来的三周里,红军还需要前进200公里才能攻占华沙。但是图哈切夫斯基认为,部队休整会让他失去战机。为此,他仍旧毫不留情地催促已经疲惫不堪的红军继续进攻。
图哈切夫斯基在白俄罗斯狂飚突进,而乌克兰前线的第一骑兵集团军的进攻速度却可谓龟速。7月10日重占罗夫诺之后,红色骑兵于7月13日渡过伊克瓦河,第十一和第十四骑兵师占领了杜布诺。波兰人进行了顽强的抵抗,在反攻中又夺回了杜布诺。在红色骑兵的左翼,第十四集团军丢掉了克列缅涅茨,该集团军下属的骑兵集群的库班骑兵团整个叛逃到了波兰方面,后来成为红色骑兵的强劲对手。
激战在延续,战线不断变化,让指挥员往往来不及做出迅速反应。布琼尼在一次驱车前往第十一骑兵师视察的路上,汽车轮胎出了问题。正当司机在换胎时,布琼尼用望远镜发现远处桥上有波兰士兵。他和随行人员迅速隐蔽在路边的树后,武器全部上膛。波兰人却漫不经心地在桥上待着,看着司机换好备胎带着他们迅速离开。等找到第十一骑兵师师部后,布琼尼忍不住向师长莫罗佐夫发脾气道:“波兰人差点像抓小鸡一样把我们抓走。”
莫罗佐夫阴郁地回答道:“您说得对。那里曾经是我们的,现在给他们夺走了。”然后他告诉布琼尼,一发波兰人的子弹击中了师政委奥佐林腿部,政委重伤,现在已经送到野战医院去了。奥佐林是第十一骑兵师的老政委,他因伤离开红色骑兵,对全军的士气和纪律影响很大。集团军军事委员会调第六骑兵师政委,也是老资格的巴赫杜罗夫去接替了他。
围绕着杜布诺的激战持续了整整十天。红色骑兵投入了全部四个骑兵师和两个步兵师,从杜布诺以北绕过这座城市,从东西两个方向同时发起进攻。第十一骑兵师第二旅在旅长帕托利采夫的带领下率先突破波兰人的阵地。7月20日,红军再次夺回杜布诺。但是,谢苗·米哈伊洛维奇·帕托利采夫在此役中阵亡。
7月21日,骑兵军在斯特尔河和伊克瓦河西岸建立了桥头堡,肃清了北起杜布诺,南到克列缅涅茨一带的波军。战斗区域进入加利西亚东部腹地。
红色骑兵的战斗是艰苦的。加利西亚地区曾经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的主战场之一,遍地是战壕和铁丝网。波军采用步步据守的方式,以千人为单位占据一个据点,利用地形优势和良好的防守工事对抗红军的进攻。当红军被一个个据点所迟滞时,波军赢得了重新部署的时间,向红军发动一次次反攻。
这样导致第一骑兵集团军的战线在整个7月才向西移动了100公里,而同时间里加亚·加伊的第三骑兵军则前进了超过600公里。作为图哈切夫斯基的战略突击力量,第三骑兵军远远地从西方面军右翼向西延伸,紧贴东普鲁士边境向但泽(今格但斯克)一路攻击前进。8月17日,第三骑兵军到达它在波兰境内最远端时,已经抵达维斯瓦河右岸,切断了但泽通往华沙的铁路,距离波军设在华沙西北部的后勤基地和波兰第五集团军指挥部莫德林仅有100公里。
【当第一骑兵集团军在罗夫诺(Rowne)、布罗迪(Brody)和利沃夫(Lwow)陷入“三角城市之战”时,北部的西方面军部队已经越过比亚韦斯托克,绕过华沙北部抵达维斯瓦河右岸。8月17日第三骑兵军到达自己在波兰境内最远端时,已切断华沙通往但泽的铁路,距离莫德林(Modlin)只有100公里。】
此时,第一骑兵集团军却几乎失去了它令人赞叹的快速奔袭能力。虽然它的运动速度不慢,但是每天的补给需要400辆大车。这是一支庞大的军队,而布琼尼在任何条件下也不愿意将自己的部队分割,交给其余部队指挥。一万多士兵,数万匹战马抱团行动,进一步加剧了第一骑兵集团军的后勤压力。伤兵无法救治,缺医少药,而波军的进攻频繁,防守十分顽强。7月23日,叶戈罗夫命令第一骑兵集团军在7月31日以前攻占利沃夫,但是直到7月26日,红色骑兵才攻占了布罗迪,距离利沃夫还有80公里。在布罗迪城下,第十一骑兵师第一旅旅长瓦西里·恩内斯托维奇·维尔穆特阵亡了。
布罗迪的守军由克拉约夫斯基将军的波兰第18步兵师、希曼斯基将军战斗群和雅辛斯基上校战斗群约一万人组成。双方在布罗迪的苦战极大地消耗了第一骑兵集团军,甚至导致红色骑兵的护士们也不得不接替受伤的士兵作战。波军大量投入的空军飞机对骑兵军起到了强大的威慑作用。骑兵军没有任何防空武器,在“别尔季切夫突破”中遭遇波军飞机集群轰炸,乱成一团。自此之后才开始制订防空条令。但是最早的防空措施,也无非是规定在行军期间必须有防空哨,机枪队要练习对空射击训练,以及在行军和作战期间承担对空警戒和射击任务而已。波兰骑兵常常在夜间行动,迫使骑兵军也在夜间进行调动。因马匹在白天基本无法睡眠,常常导致疲劳过度,却难以补充。
1920年7月的最后一周,布琼尼利用波军调动和重新部署的机会,在野外突袭了一个波军步兵师,严重削弱了波兰人的抵抗力量。7月25日晚,波兰第18步兵师和其余部队从布罗迪突围。次日红军占领了这座城市。布琼尼后来对克拉约夫斯基坚守布罗迪的战斗给予了高度评价,认为他是一位“极为能干而有富有勇气”的指挥官,同时他还赞扬波兰士兵所具有的顽强战斗的精神。似乎是为了反衬红色骑兵在这次战斗中的胜利来之不易,布琼尼还特别赞扬克拉约夫斯基善于利用布罗迪周围遍布沼泽和森林的地形,并将第一次世界大战时修建于此处的战壕和铁丝网给予了最大程度的利用。
红色骑兵在这场“三角城市”之战中付出了高昂代价。第四骑兵师第三旅旅长安德烈·切波塔列夫【几天后带伤归队】,第十一骑兵师第三旅旅长格里戈里·格里戈里耶维奇·克拉斯诺夫重伤被送进野战医院。至此,第十一骑兵师失去了师政委、所有的旅长,以及半数的团长和团政委。没过几天,在别列斯捷奇科地区的战斗中,刚调任第六骑兵师第三旅旅长的科列索夫也身负重伤送往后方。指挥员损失太大,已经出现了几天前还是连长,几天后就提升为旅长的情况。8月2日,布琼尼致电叶戈罗夫称,骑兵军失去了50%的指挥员,以及4000名普通战士。这个数字可能有所夸张,但是仍旧反映出骑兵军所遭受的严重损失。西南方面军无法给予第一骑兵集团军以足够的增援和补充。由于战线已经推进到西乌克兰和加利西亚,西南方面军的第十四集团军被用于警戒罗马尼亚与乌克兰之间的边境,防止罗马尼亚军事介入。叶戈罗夫能做的只是把第十四集团军下的第八骑兵师(师长维塔利·普里马科夫)转隶布琼尼指挥。第八骑兵师是布琼尼早就想要吞并的部队,这样一来倒也遂了自己的心意。但是自己损失的大量人马还是难以补充。在整个苏波战争期间,后方总共只给第一骑兵集团军补充了90名指挥员和1633名士兵。
因为损失太大,布琼尼对图哈切夫斯基迟迟不发动在白俄罗斯的反攻很有意见。图哈切夫斯基则认为叶戈罗夫对红色骑兵的使用有不当之处。7月19日,图哈切夫斯基对加米涅夫说,红色骑兵部署的展现河流和沼泽众多,不适合骑兵作战,会带来严重损失。他建议加米涅夫用步兵加强红色骑兵,给予其3-5天休整,并且在进攻当中绕开防守坚固的波军要塞。加米涅夫在7月24日,将第24步兵师纳入了第一骑兵集团军的建制。
然而,布罗迪一带的拉锯战还是没有结束。布琼尼被迫投入了他的最后一支预备队特别骑兵旅加入战斗。红军和波军都在使用骑兵进攻彼此的侧翼。在这场激战中,双方步兵和骑兵的协调都很差,步兵无法跟上己方骑兵,受到敌方骑兵进攻时往往崩溃;而步兵无法跟随骑兵机动又导致骑兵侧翼暴露,受到威胁。别列斯捷奇科一带密布沼泽、森林和世界大战时留下的铁丝网,使骑兵的进攻并不顺利。例如,在一次战斗当中,波军骑兵本来要发动冲锋,但跑了几百米后又纷纷下马,徒步发动进攻。红军指挥员刚开始还以为这是波军新战术,到了战斗结束才知道,地表残留的铁丝网绊住了马腿,骑兵们不得不临时转变角色,成为步兵。
1920年8月5日,波兰人第二次夺回布罗迪。布琼尼撤掉在布罗迪战斗中不听指挥的第六骑兵师师长铁木辛哥【在布琼尼回忆录中反映的情况如下:他要求第六骑兵师在行军路上避开森林,不得利用穿越森林的公路,以免波军在林中设伏。但铁木辛哥考虑到森林周围沼泽众多,不利行军,便没有遵守布琼尼的命令。阿帕纳先科在接任师长后,立刻下令骑兵撤出森林】和他的参谋长扎利涅尔科维奇,换上了第六骑兵师的老师长、第二旅旅长阿帕纳先科。第六骑兵师参谋长由刚从总参军事学院毕业的谢科担任。这是一个半月里布琼尼更换的第二名师长。撤掉铁木辛哥一事在巴别尔的《骑兵军》里曾经提到。当时巴别尔是该师的一名随军记者。他对铁木辛哥的描述挺有趣,这里引用一段:
“六师师长萨维茨基(即铁木辛哥)远远望见我,便站了起来。他的身材魁伟健美得令我惊叹。他站起身后,他紫红色的马裤、歪戴着的紫红色小帽和别在胸前的一大堆勋章,把农家小屋隔成了两半,就像军旗把天空隔成两半一样。他身上散发出一股香水味和肥皂凉爽发甜的气息。他两条修长的腿活像两个给齐肩套在铮光瓦亮的高筒马靴内的姑娘。”
话题转回丢掉的布罗迪。丢掉一座城市,随后又将其夺回来,这对于红色骑兵来说并不是第一次发生。但是这一回他们显然感到刀锋已钝。8月6日,布琼尼电告加米涅夫,请求允许红色骑兵转入休整。加米涅夫同意了。但波兰人不同意。他们不断从布罗迪出发向红军发起进攻,使得红色骑兵总是有两个师保持与波军的接触和作战状态。
另外一个危险的迹象出现在西方面军和西南方面军之间。按照加米涅夫原来的计划,在8月1日夺取布列斯特-利托夫斯克之后,第一骑兵集团军应该北上与西方面军会师,避免两个战略集团之间出现太大的空隙。但是叶戈罗夫认为,此时第一骑兵集团军北上有陷入普里皮亚季沼泽的危险,建议拿下利沃夫之后再北上。但红色骑兵要进攻利沃夫就意味着转向西南,离西方面军越来越远。
此时,西方面军的进攻摧枯拉朽。图哈切夫斯基效仿1831年俄波战争中俄军的进攻路线,准备从北部绕过华沙,切断但泽到华沙的交通,攻击华沙的北部和和西北部。【巧合的是,正是在1831年这次战争中,图哈切夫斯基的曾祖父亚历山大·尼古拉耶维奇·图哈切夫斯基上校阵亡在华沙城下】为此,西方面军右翼进展神速,拉动整个战线向西北延伸。这样一来,在西方面军和西南方面军之间留下了一个大约宽300公里的“卢布林缺口”,由一支虚弱的被称为“莫济里集群”的部队防守。莫济里集群由第57步兵师和一些零散的部队组成,集群司令员是吉洪·谢拉菲莫维奇·赫维欣,总兵力只有8000人,无法掩护整个侧翼。这一致命错误是华沙城下红军惨败的原因之一。
但是在意识到这个致命的距离之前,不论是图哈切夫斯基还是加米涅夫,抑或是叶戈罗夫及斯大林,都不反对第一骑兵集团军继续向西南进攻。尤其是叶戈罗夫和斯大林,希望红色骑兵尽快拿下利沃夫。西南方面军的作战任务比西方面军要复杂得多。叶戈罗夫手上缺少兵力,但却同时要做三件事:一,继续向加利西亚波军发动进攻;二,防守罗马尼亚和乌克兰边境,防止罗马尼亚军队趁火打劫;三,对付弗兰格尔白军。克里米亚的弗兰格尔越过了彼列科普地峡,占领了下第聂伯河流域,威胁顿巴斯工业中心。留在那里的第十三集团军和骑兵部队被弗拉格尔白军打得溃不成军。图哈切夫斯基单独包揽攻占华沙的任务,正中叶戈罗夫下怀。他只需等第一骑兵集团军拿下利沃夫,就可以立刻把它调到克里米亚前线,去扑灭后院里那一把火。
8月12日,经过短暂而不充分的休整后,第一骑兵集团军朝布罗迪及其两翼发起进攻。第二天,红军第三次夺取布罗迪,朝着利沃夫冲过去。仅仅隔了一天,波军在华沙前线向红军发起了反攻。“维斯瓦河的奇迹”上演了。
这个是什么梗?没听过啊。
看来坊间传言的刘邓在大别山之间产生龌蹉并非空穴来风。我也一直觉得挺进大别山在战略上是个正确的决定,然而战术上怎样实施,大有讲究。似乎刘帅的意思是再等一阵子,准备从容一些比较好;然而邓公为了坚决贯彻中央的意图,力主尽早出发,结果重武器都没法带,导致中野在渡河后战斗力大幅度下降。进入大别山后,貌似邓公的决策也过左了一点儿,对部队纪律的要求过于严格(不为啥事儿枪毙了一个没啥大过错的战斗英雄,四连连长),说实话,对邓公这阶段的所作所为,我是颇多腹诽的。
都是在敌人的防御周边不停地用试探性的进攻找出弱点,一旦有某个局部达成突破,立刻将所有的机动兵力、甚至抽调出正在其他方向上鏖战的部队投入这个突破口,毫不留情地撕裂敌人的防线。这就是大纵深装甲突破的雏形吧?图哈切夫斯基的战术在这点上和布琼尼也很想象,都是为了达成突破不惜削弱其他方向的风格。如果图哈能不被杀,二战初期苏军的态势应该会好很多吧?
转载一下拿皇的老帖子:
发信人: napolen (风准备着为期末考试而奋斗-时刻准备着!), 信区: History
标 题: 闲谈苏德战争33--坦克,进入突破口!
发信站: BBS 水木清华站 (Thu Jul 1 16:08:50 1999)
卫国战争中给人留下最深刻印象的也许就是坦克的大量使用,这使得整个陆战的样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同样这也是整个欧洲战场的最重要特点。红军之所以能取得卫国战争的胜利,与红军掌握了一套行之有效的坦克战术有着密切的关系。
红军认为坦克是运动,攻击和防御的最佳搭配,在战争中具有决定性的作用。他们将坦克的地位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在他们看来,整个陆战的中心就是坦克战,其它兵种都是配合坦克部队的。全军要以坦克部队的利益为利益,以坦克部队的胜利为胜利。
红军的防御第一位的就是对敌坦克的防御,而进攻就是以其它军兵种来保障,掩护坦克部队到达突破。
与希特勒专门注重坦克的防御能力,以至造出了像虎王,鼠式坦克不同,红军注重的是坦克各种性能的综合,包括经济性在内。
因此,红军的坦克部队主要分成两种,一种是配合诸兵种合成部队作战的部队,主要是各独立坦克军,旅,团,以及配属合成部队的其它坦克;另一种则是单独的坦克部队,主要是6个坦克集团军,和其它被编入快速集群的独立坦克部队。
乍一看这些坦克部队似乎没有什么区别,但其实他们的作用大相径庭。举个例子,战后红军的编制中一个合成集团军有83000人,1541辆坦克,832辆步兵战车,1100辆装甲车,而一个坦克集团军有54000人,1416辆坦克,993辆步兵战车。令人惊异的是,一个合成集团军的坦克比一个坦克集团军的还多。但其实这正是红军坦克战思想的体现,合成部队是由其它军兵种和配属的坦克部队组成,他们的任务是进攻撕开突破口,掩护坦克部队进入,防御时削弱敌军的力量,尤其是坦克力量,为坦克部队的反击作准备。配属合成部队的坦克往往更注重火力与防御力,实际上红军的重型坦克如KB和NC式主要就是编成独立重型坦克旅,团,营,配属合成部队作战。合成集团军虽然有大规模的坦克部队,但也有很多其它突击力,运动力较弱的部队,如步兵(装甲车〕和牵引火炮,这些都是坦克集团军所没有的。 未完,待续
发信人: napolen (风:休息,休息一会儿), 信区: History
标 题: 闲谈苏德战争34--坦克,进入突破口!2
发信站: BBS 水木清华站 (Sat Jul 3 15:42:34 1999)
而坦克集团军则担负着主突的任务。坦克集团军和其它一些坦克部队与加强部队一起,被编为方面军快速集群。当合成集团军撕开突破口后,快速集群就从突破口进入敌军纵深,向敌军后方快速挺进,直到他所能到达的最大纵深。一路上,快速集群应该绕过敌人的抵抗据点,直扑战役目标。因此快速集群应当有较强的突击力和机动力,一般由中型坦克,自行火炮与重型机械化步兵为主。
我们可以总结出红军一般的进攻模式是这样的:首先是猛烈的炮兵与航空兵火力准备,摧毁敌军的防御阵地:然后是诸兵种合成部队在配属的坦克部队掩护下向敌军防线发起突击:当指挥员判断突破口已经打开(可能只有1,2公里,甚至几百米〕,就会出动快速集群,向敌纵深猛扑:而合成集团军则跟在后面,扩大突破口,肃清残敌与抵抗据点:当战役突破完成后,合成集团军一般将配属的坦克部队和其它一些机械化部队一起编成其自己的快速纵队,随方面军快速集群之后挺进。
打个比方说:合成集团军就象高涨的水位,将堤坝压出一道缝隙:坦克集团军就象一股汹涌的洪水,从这道缝隙中奔腾而下,所到之处冲毁一切:合成集团军则随后象一片平静的大水,慢慢上涨,直到淹没整个地区,浸透房屋,使它们坍塌。
当然红军这种战法也是在实践中逐渐形成的。
1941年,莫斯科反攻的时候,由于坦克不足,红军的快速集群主要是由骑兵与滑雪部队再加上少数空降兵组成,这种部队虽然有一定的机动力,但火力与防御力均不足,面对敌军的反冲击和坚强抵抗往往无能为力,甚至会遭受损失。在突向维亚兹马的战斗中,组成快速集群的红军第33集团军,近卫骑兵第一军,空降4军就由于德军防御严密,无法攻克维亚兹马,合围德军,反而被德军合围,损失惨重。
1942年,红军组建了将坦克军与步兵师混编而成的坦克集团军。并投入斯大林格勒反攻。未完,待续
发信人: napolen (风:休息,休息一会儿), 信区: History
标 题: 闲谈苏德战争35--坦克,进入突破口!3
发信站: BBS 水木清华站 (Sun Jul 4 16:23:06 1999)
但是,这种编制的效果也不好。主要是步兵师无法跟上坦克部队。导致在战斗中,坦克部队往往孤军深入,得不到其它兵种的配合。在斯大林格勒战役反攻阶段,西南方面军突击德顿河集团军群侧翼时,巴达诺夫将军指挥的坦克24军就由于突入敌军纵深过远,没有其它支援,在塔秦斯卡娅地域被德军合围。这甚至惊动了斯大林本人,他亲自打电话给朱可夫,说“千万不要忘了巴达诺夫,要救他出来”,并指出“今后如果要突入比较远,最好不要让一个坦克军单独去”于是在此后不久,红军改编了坦克集团军,改为辖2个坦克军,1个机械化军和一些其它支援部队。这样,红军的快速集群就有了一定的综合作战能力,可以独当一面,在敌军纵深如入无人之境了。
卫国战争后期,红军的这种战术可以说到了出神入化的境地。在1945年初的维斯瓦河-奥得河战役中,作为红军白俄罗斯第一方面军和乌克兰第一方面军快速集群的近卫坦克第1,2,3,4集团军,大胆突入敌军纵深,超越了后退的德军,抢先占领德军的一系列防御地带,在遭遇战中歼灭了德军的战役战术预备队,3周之内横扫整个波兰。快速集群的进攻速度达到每昼夜70公里以上,脱离各合成集团军达100公里。由于红军坦克部队的迅猛突击,除了在第一道防线和如波兹南等少数几个要塞城市外,德军基本上没能作出有效的抵抗。而在远东战局中,红军的坦克部队更是大显神威。后贝加尔方面军的近卫坦克第6集团军的进攻速度甚至达到了每昼夜150公里,这相当于一周从北京打到武汉。日本关东军根本无力反抗。
当然,红军这种战术也不是绝对一成不变的。在某些情况下也有让坦克集团军去突破德军防线(如柏林战役中,朱可夫元帅就让近卫坦克第一集团军在近卫第8集团军的地域内投入战斗,突击赛洛高地),甚至让坦克集团军去打防御(如科尔松-舍甫琴科夫斯基战役中,坦克第6集团军和近卫坦克第5集团军在各加强了一个步兵军之后就受命组成合围正面,阻击德军)。但一般来说,在坦克部队不十分充裕的情况下,是不提倡这样做的。未完,待续
发信人: napolen (风:休息,休息一会儿), 信区: History
标 题: 闲谈苏德战争36--坦克,进入突破口!4
发信站: BBS 水木清华站 (Mon Jul 5 20:52:49 1999)
红军的战法不仅在苏德战场上大显神威,在其它战争中也有突出的表现。在网上经常看到有人争论红军与美军的战斗力强弱,其实他们较量过,那就是在朝鲜。
1950年6月25日,朝鲜战争爆发。朝鲜人民军使用着苏式装备,驾驶着T34坦克突破38线。他们采取了红军的战术:在强大的炮火掩护下,7个步兵师以坦克为先导突破敌军防线。而后坦克部队向纵深猛插。面对T34坦克,南朝鲜军无计可施,一旦T34突破防线,深入敌后,南朝鲜军的防御就会崩溃。开战第一天,人民军占领开城;第二天占领议政府;第三天占领汉城。这时美国人就已经宣布,南朝鲜军不复存在了。
在大批M26坦克和其它增援部队到来之前,美军面对人民军的坦克战法也无可奈何。7月5日,美24师的史密斯特遣队与人民军交火,几乎立即被全歼。7月20日,人民军攻占大田重创美24师。师长威廉.迪安在拿着一支火箭筒准备打坦克时被人民军俘虏。只是在后来美军不断增援,人民军消耗殆尽的情况下,由于麦克阿瑟的任川登陆,才改变了朝鲜战局。
应当指出的是,朝鲜战争中,人民军的坦克战法并没能完全按照红军的来。主要是因为坦克与机械化部队数量不足。战争爆发时,人民军只有150辆T34坦克和几十辆CY-76自行火炮。相当于半个坦克军。由于数量不足,加上没有其它机械化部队支援,人民军的坦克部队无法象红军那样长驱直入。只能作战术性的突破。实际上,人民军的坦克部队除了编成一个独立坦克旅外,其它都被用来支援步兵。突破敌军防线而去的人民军坦克其实只具备红军的形,而不具备神。因此,在美军参加战斗后,人民军的进攻速度就大大降低了,使得美军得以“以空间换时间”,将大批部队运抵。最终导致战局的改变。如果人民军能有一个坦克军,一个机械化军再加上几个自行火炮团和一些工兵与运输兵,将之组成一个快速集群,一突破38线就让他们直扑釜山.那么完全可能在7月中旬美军主力到达之前结束朝鲜战争.而这大概需要再增加300辆T34和100辆自行火炮。
如果这仗让红军来打的话,恐怕美军早就给赶下日本海了。
未完,待续
发信人: napolen (风:休息,休息一会儿), 信区: History
标 题: 闲谈苏德战争37--坦克,进入突破口!5
发信站: BBS 水木清华站 (Wed Jul 7 13:21:52 1999) WWW-POST
相比之下,志愿军坦克部队的表现则令人失望。虽然在朝鲜战争后期,志愿军也有相当数量的坦克部队入朝参战,但并没有什么值得一提的战果。
从我军的记载中可以发现,志愿军的坦克基本上是分散使用。主要是打打埋伏或是抽个空子朝敌人阵地打两炮。很少见到营以上规模的集中使用,甚至连象人民军那样支援步兵进行战术突破也几乎没有。总的来说是在把坦克当自行火炮用。
当然,这与当时阵地战的特殊情况有关,但是也不得不承认我军坦克战术不行。
其实没认清坦克作用的军队有很多。在二战中真正可以说打了坦克战的也只有苏德美英而已。这四国中,英军的战术相当拙劣,经常被远少于己方的德军打得落花流水。而美军则基本上没有遇到很强的对手。因此真正谈得上坦克战能手的也就只有苏德两家。
德军是坦克战的发起者,在这方面有相当的造诣。但在后期,德军的坦克战思想发生了重大偏差。过于强调防护力,造出了一群诸如虎式坦克之类的铁甲怪物。机动力极差,火力也一般。基本上无法进行机动作战,也是在当自行火炮使。这样的坦克就相当于可移动装甲炮塔,只能用于半固定的反坦克作战,根本无法象红军那样突入敌军纵深。丧失了机动力,再厉害的火力也只能打到那一片,再坚固的装甲也会被敌军击穿。T34火力,防护力均不如虎式坦克,但它机动力强,可以绕开敌军的坚固防御--进而不可御者,冲其虚也。虎式坦克虽然厉害,但面对红军的坚强防御也无可奈何,库尔斯克就是一个证明。
此外还有一点是包括德国在内的其它大多数国家没有考虑到的,就是坦克的经济性。T34坦克的机动力,火力,防护力都不是最佳,综合效应虽然很好,但与豹式坦克相比也不过是在伯仲之间。但T34的经济性极好,据说随便在哪个院子里搭上架子就可以生产,而且非常节省材料,非常简便,便于大规模生产。在西部大片工业区沦丧的情况下在4年的卫国战争中,苏联生产了近10万辆T34,而与此同时德国的虎式与豹式坦克加起来也只有几千辆。一辆虎式再厉害,打得过5辆T34吗?而你生产一辆虎式的时候,已经有10辆T34生产出来了。德军焉得不败。当然战时经济的内容远不止这些,将来再专题讨论吧。
之后镇反,国门就关上了。
上海的永安商店才被断绝了国外商品供应。
香港特殊地位确立。
当时波兰最需要的就是时间,在拉锯战的期间毕苏斯基利用民族主义和协约国的支援组建和补充了大批新部队,这是后来大反攻的基础。
枪毙的是他的警卫部队三连副连长赵桂良,根据第二纵队第五旅后勤处处长黄开群回忆,地点是1947年10月13日大别山南麓总路嘴,因为该副连长私拿了逃亡无主店铺的东西没有给钱,而且还是在已经申明抢劫民财枪毙的情况后,刘邓亲眼看到他这个强取行动,核查清楚后为了严明军纪刘邓和政治部主任张际春都同意挥泪斩马谡。刚进大别山时期由于条件艰苦军纪下滑,强抓向导打老乡抢东西甚至调戏妇女都发生了,在这种背景下强调军纪乃至枪毙这个副连长就绝不是小事了。处决是在召开当地群众公判大会的情况下做出的,尽管群众战士都为他求情,但最终还是执行了。不重视军民关系的部队是什么结果,西路军就是前车。外有国军围剿,内有小保队这些地头蛇骚扰的情况下再不狠抓军民关系无异自杀,地方干部的工作根本无法开展,伤员也无处安置。这个故事二野的老人都知道,几十年后当时的保卫科长张之轩去大别山给他扫墓,还健在的参加过那场公审大会的当地民众仍然很惋惜他。
没有制空权,没有适当的战场,也没有可靠的后勤。
别说制空权了,“防空权”都基本没有。
集中使用坦克,美国空军要笑疯了……
图哈的西方面军和布琼尼/叶戈罗夫的西南方面军之间隔着一个普里皮亚特沼泽地,直接调兵过去支援西南方面军是做不到的,更不要说图哈自己的兵力也不是十分充足。另一方面,当时苏军各个战线的后勤都是捉襟见肘,这也是图哈花了那么多时间整顿部队和后勤的原因,即使这样,西方面军的突破很多时候也只能打成击溃战而不是歼灭战,可见其力有不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