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客熙熙

主题:正说唐之梦 -- 给我打钱87405

共:💬242 🌺713 🌵5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17
下页 末页
家园 这些东西是天然形成的吗?
家园 这是先入为主了

我也在这个上面吃过亏

有些东西以前横竖看着不顺眼,结果突然,不知道习惯了还是什么,“原来就是个这玩意阿”。有的东西不需要完全理解,只是从用的角度熟练了而已。这个包括了某些数学、一些软件的“思想”、算法的“思想”。想多了真的不完全是好的。尤其是所谓的“意义”

例如之前工程数学,什么复变函数拉普拉斯变换z变换都是啥阿,这个和老师念课本有关系,实际上就是信号与系统里面的“应用”也是虚幻的,因为老师连念都没有认真念。

说英语,什么语法时态的,以前扳着本张道真,有限的时态就像几个注射器,几个模板,装入相同的主谓宾表示不同的意思。有些关于意义的想法不妨形象,而不要抽象。而考试最头疼也是为啥这个就不加to、那个需要ing这种俗成违反常规的东西

家园 我好像有点理解你不断在河里谈教育的目的了

作为曾经的学霸,也作为英语学渣,我现在明白中国教育体系的问题了。

我之所以是除英语之外学科的学霸,是因为我学习其他科目的时候根本没受中国的教学体系影响,老师是好是坏,教的怎么样,对我来说根本无所谓,因为我差不多是按自己的节奏自学的。

但这个方法,在我学英语时抓瞎了,因为这是我从未接触过的领域,于是在英语这个科目上,我就成了中国教育体系的牺牲品,老师稀里糊涂瞎教,我在下面稀里糊涂瞎写,毫无学习乐趣,也没有获得知识的愉悦感可言,六十分万岁,学过就忘,纯粹为了应付考试。

我的英语老师从未告诉过我英语的时态语法动词变化是为什么?为什么要这样,要用这些变化达到什么目的。

编号兄一语惊醒梦中人啊,英语的这些变化,就像搭积木一样,是积木块的部件变形,只不过英语是在时间轴上搭积木。而汉语或者说中文,完全是另一种语言,汉语不是搭积木语言,汉语无视时间轴变化,或者说汉语是对话语言,当下的语言,永远是现在进行时。

我认为西方的语言,绝对不是天然形成的,是某种程序,某种编码。汉语才是天然形成的语言。

家园 原谅我,我当时完全不理解用熟就行了的意义

因为我一直认为学习知识是为了满足学习的乐趣,为了获得知识的愉悦感。我完全不能理解人需要为了某种实用的目的去学习。其实我到现在也不怎么能够认同为了具体的目的和利益去学知识。

我想这就是中国式教育制度最大的问题,我们整个教育制度,是建立在一个很功利的目的上的,这种功利性导致大量的孩子厌学,本能的厌学。

家园 复变函数我也没搞明白

我只能理解傅立叶变换,拉普拉斯变换就搞不明白了,复变函数更搞不明白。

我上中专,高数只学到傅立叶变换,没学过复变函数,也没学过概率论和数理统计。后面学伺服自动控制,用到拉普拉斯变换,我就一直没搞明白。工作后自学考试,有复变函数的课,我就搞不明白,概率论学的也很差。中专打的那点高数基础太差了。

家园 高数和普通数学根本就是没有连接的东西

高数的逻辑推导和高数的应用也是在两个层次上的。自学最多能到应用层次,少数天才能到推导演算,天才中的天才能摸到体系扩展的边缘上。数学就是最直接站在巨人肩膀上的学科。

家园 我记得自控这门课班上只有三个人及格

我考及格了,但基本上还是抓瞎,反正我一个中专生,毕业后也从未接触过自动控制,只记得拉普拉斯变换,我一直没搞懂。

毕业后在车间干了二十年质量检验,只要能看懂图纸就行了,其他知识基本上忘光了。

家园 工程应用上的高数确实相对简单

我记得学材料力学时,那些微分方程和积分方程比高数教材里的内容简单多了。不过这些东西现在也忘光了,毕竟我又不是搞技术的,工作后用不到。

家园 哈哈,看来我可以自吹一句“功夫不负有心人”

就世界观而言,西方是两枚棋子,一黑一白,机械程度很高。东方是一枚棋子,黑白不定(不妨理解为这就是太极)。就拿时态为例,英语是时间加状态,而汉语似乎是没有时间的,但实际上是有的,可是抛开语境的情况下,时空如阴阳如黑白乃为一体,谁多谁少谁主谁辅不可知,即“无性”,加上语境就会确定,但这确定只是此种语境下的确定,所以汉字汉词富于变化。单从这一点,就能看出来两种文化的差异有多大。

我们的学校里教的,是用汉语翻译过来的西方知识,这不可能改变西方的知识体系(本质来说,就是他们的思维方式,譬如原子论、元素论——如你所言的搭积木)。也正因为如此,用西方的这种知识体系、思维方式、世界观来解读中国历史,自然就是另一番“风味”。

西方文化的这种特质,很容易把人搞傻——碎片化的本质仍然是机械,而东方文化的特质,很容易把人养奸。各有千秋吧。只不过,光是学习而言,用汉语来学,相当的别扭。

家园 对老师的要求其实是非常高的,然而现实中……

我以为,作为一名老师,最为重要的感受是:当你想讲授的时候,你能不能组织出多条红线。并且你的这种组织比较“自然”,人工的痕迹比较轻。也就是说,它不是规划、设计出来的,而是“生”出来的。有的老师认为,这需要非常熟才行——恰好相反,它靠的不是熟。并且,它恰好是不断的进行不同的组织,才熟起来,好比张三在不同的活动中与李四相遇:“哈,我们又相见了。”

所以,(综合)练习,对于学生而言,尤其是初学者,并不是用习题来练习,而是由老师来讲授。

还是以“温度”为例。

纬度对温度的影响很大——这是一种打包的知识,公式化的知识。其实“头”并不在这里,需要去看真正的“头”。

我们怎么就觉得热了呢?是从这个问题开始的。

太阳照到我们身上,并且太阳比较大。靠近火源也会觉得热。运动之后也会觉得热。衣服穿得多也会觉得热。还有什么情形吗?

这回答,完全是生活经验。

还有一种情形,不容易回想起来:吃了东西。某类比较特殊的食物让人更热。

这样我们就可以把这几种情况做一个比较简单的分类:内、外。

太阳、火源、衣服多,算是外。这里面太阳、火源算是一小类,衣服算是捂,是另一类,跟前面不一样。

运动、进食,算是内。运动跟进食的机理并不一样,前者是消耗,后者是补充(是不是突然在这里发现很像化学?)

大概就可以说,外——物理,内——化学。

这是一个简单的梳理。还有一个,是不容易想到的,就是相对热。在有太阳的情况下,夏天比冬天热——季节的影响;无遮挡比有遮挡热——“直”射的影响;靠近水边,会觉得冷或凉爽;有风吹,热风热,冷风冷。

现在是不是发现,我刚刚提到的,其实全部都在地理知识里?

比如最后一条,热风就是夏季风,冷风就是冬季风。比如倒数第二条,就是陆洋的影响?

我们只要大脑里稍加比较,就会明白,太阳的影响是最大的。但这不代表,譬如火源在某个局部不能比太阳更强大——其实这一点很重要,因为气候是讨论的宏观态。

这也暗示着,人类的生产生活,会造成“反自然”的情况出现——夏天在某个环境 中可以让人冻得发抖,冬天可以让人流汗。

因此,严谨的说,气候,讨论的是“纯”天然(主要关心天与地,而不太关注万物)、大范围。所以,西方人建立的这个气候概念,并不是很好用的,当然更谈不上万能。对于地球跟人的这种尺度比例来看,人的生产生活,有相当一部分,跟地理学里所描述的某地某特征是不符的。

这样我们就要问:花这么多时间去学,它的意义有多大?所以我说:知识本身,其实价值有限。特别是某种所谓专业的知识,价值非常低。【只有在某种需要之下】,将若干种知识融合起来,才能创造价值。

在这里,就要注意到,自大心理的出现有多么 的容易了。不需要人反复教导,学着学着,就很容易认为,只要掌握了这些知识,可以说,无所不知,无所不晓,没有解决不了的难题。

我的这个“头”,是中式的“头”。有太极,有阴有阳,是自然的。

用纬度来判断温度,这是西式的“头”,公式感、机械感十足。纬度本来就是人画出来的,是人为了某种需要制订出来的一种表达,用来描述位置。

我如今再说,其实教学,对老师的要求非常高,现在能接受吗?

这并不是对哪门学科熟悉不熟悉的问题,这涉及到对东西文化的理解深度。只有当一个人,意识到这两种文化的不同之后,他才会花功夫去探索(相当于探索历史、了解人性)。当他花了功夫之后,他才能理解到,单个知识的价值非常低。进一步,他才会去思考,在这样的情况下,如何学习,才算是高效。自然的,他就会谋求,首先要【会学】,然后是【随用随学】。而要达到【会学】的程度,前面的投入非常高,并且根本不能像如今教学这样来安排。有一些科目,要进行一些缩减,比如语文和数学不宜单开课。即,语文不能就语文来学,非要在另一科里才能学好语文。数学也是一样,一般来说,在物理里容易更好的学数学。为什么会这 么讲?我就从数学来说。我们在面对物理问题时,就一定会遇到测量问题、数值化问题、表达问题。这不恰好就是数学尤其是初等数学的主要内容吗?

另一方面,还要多考虑实用性。这里的实用性,在初期,主要考量的是某学科,第一,学生学习的时候,有没有足够充分的生活经验,第二,它是不是能够比较好的促进学生【会学】。因为像我这样的学法,完全是从生活经验迁移过来的,它不是背书,它的开始是默想,回忆生活的片段。这是典型的从实践到理论。反观我们如今的安排,理论是【横空出世】,从无开始——学生当然只能死背,连【头】都只能死背。万事开头难。学生往往是开不了头,自己开不了。这样学出来的人,长大了也开不了头,总得靠别人来引导——为什么那么盼望导师?有各种所谓的伟大导师?人生导师?上帝当然就成了一种需要。

非一般的人,当不了老师。如今的老师,只是程序员,把代码编写进学生的大脑。

为什么会那么强调背诵?这是因为一般的老师发现,背,多少能管点用,他们没有意识到,这是整个学习方式造成的——本末倒置了。这就类似于各学科所谓的难点、重点那样——学习方式造成了某些地方让人觉得难,觉得重要,这样就进入 了“逻辑自循环”——自己证明这个是难点那个是重点。是以说,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因此,不妨简单的说,在西方文化的框架下,西式教学是授鱼,学生永远摆脱不了老师的“控制”,离不开上帝;而在中国文化的框架内,中式教学是授渔,但教会了徒弟就饿死了师傅,于是,一日为师终生为父——我们的道德训诫并非是无中生有,无根无源的。

家园

套用个官话,难道就是“文化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

家园 英语是需要在使用中了解的,我们过去学英语都没有语言环境

语言有很多科学成分在里面,但它不是严格的科学。下面有人说,熟了就好,这是对的,

英语的时态、动词变形啊,有它自己的用处。有一些英语的表达法是中国人觉得陌生的,因为我们没有时态这种概念。这都不难,但需要在生活中,使用才能体会的。我们过去把英语当理工科目来学习,那效果当然不好。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17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