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客熙熙

主题:【原创】忆苦不思甜(1)-扶墙进扶墙出 -- 听松

共:💬225 🌺1420 🌵1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15
下页 末页
家园 我是潮州人

在广州读完小学,然后到深圳

现在想想,还是小时候玩的花样多,感觉比我女儿多,虽然没有啥玩具

家园 荒山、植树、育人

牛皮靠吹,植树靠人。

这是有关朱九思老院长与植树的记录,每个华工人都知道的校史罢了

1953年10月华中工学院在武昌喻家山建校,这是建国初期教育学苏联模式下建立的一所纯工科学院。

  当时,武昌城里过了街道口就是扬灰的泥土路,到校报到的学生下了卡车都成了“灰人”,映入他们眼帘喻家山仍是一座荒山,山前有座石头牌坊写着“武昌公墓”。

到过华科的人,都会对这所森林大学留下极其深刻的印象。喻家山从荒山变成今天的美丽园林,朱九思功不可没。他每年带领教职员工植树,挖坑要求直径一米,深半米。他常常说:“根深才能叶茂,种树和培养人才是一个道理。”

这里是出处

这是部分当年的建设者们的回忆与照片:

30年来,前人辛勤栽树,从南向北、从东到西,樟树、梧桐、银杏、桉树、梅花、桂花、玉兰,喻家山终由荒山变森林,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我们也在努力着呀,对学校的热爱深深的扎进每一株树木的根里,今昔对比,岁月立现。

点看全图

家园 前人植树,后人乘凉

谢谢您!那位华中大种树的老人

《前人植树,后人乘凉》

您当初带领华工的老师和学生,扛着锄头,一点一点挖坑,一棵一棵载苗,一罐一罐浇水,只希望能为后人留下一片森林乐土,您的梦想早已实现。如今的华科,“森林大学”的美誉响彻海外;如今的华科,风景如画;如今的华科,人才济济。

家园 好嘛,油光瓦亮,肯定是闪着他们了
家园 是啊,不过以前好像一出门就有

一起玩的朋友,不像现在的小孩有手机玩就好了

家园 完全理解

如果两校合并以后校名是华中理工大学,想必武大师生也会大力反对的。只可惜华中理工的校名没有保留(英文还是保留了), 颇为遗憾。

另外

无他,武测的师生讲:我们十几个院士(华工当年才四个),武大有多少?零。
这句话纯粹是情绪化的宣泄,2000年合并前后我就在武大读书,记得合并前武大的院士是10个人,武测的院士不到十人。

通宝推:方平,
家园 就是

那个年代,左邻右里往来多,大人也不管,一堆小屁孩很容易就玩到一块去了。

小女在深圳还好点,带她下楼在小区还有一些机会跟其他小孩玩一下,到了澳洲,要约个小朋友到公园玩就不是那么容易了。

家园 原文没错。错的是我的语文不知道是谁教的,比看门大爷都不如 -- 有补充

真不知道您的故事的能力已经到了如此境界。

人家是「荒山」,而您这里是「光秃秃的山,没有一棵树」,以我的语文水平,这可是两回事啊。

以武汉的自然地理环境,它就几乎不可能有什么「光秃秃的山」,反正我是理解不了您的这种 中文。

另外,武测被并,也请您斟酌,「晚上砸」,还「三次」,这种事可以讲「旧」事,您不能「编」故事啊。

作者 对本帖的 补充(1)
家园 本人跟你无冤无仇,也无啥什么情节,实在是您的故事冲击力 -- 补充帖

太强了,而您想给人的印象却是讲「旧」事,同时您的故事和我知道的旧事相差太大,实在是忍不住。

家园 无论如何,它也不是「光秃秃」、「没有一棵树」啊,

一者是闻所未闻,与本人听闻的朱久思故事相差甚大;二者,武汉那里有光秃秃的山吗?武汉可以有「荒山」,不可能有「光秃秃」、「没有一棵树」的山。

见前补充 4556299
家园 前文笔误,向兄台致歉!

前文中所述故事,是一位武大的同事口述(空物系,侯杰昌校长是该系老系主任)。原话是”合并之前,老武大的学部委员们如李国平(1955年老资格的学部委员)等退休、逝世很多,青黄不接,没剩下几位了“。

手上没有详尽数据,只能查到武测当时的院士是4人(中科院院士2人、工程院院士2人)。

因此,前贴中明显的转述数据错误,向兄台道歉!

上世纪末,湖北省总共院士不到20,这在全国范围内已经算前几名了(直至2019年湖北新增8位院士院士总数才至80人),加上那些著名的驻汉研究院所的院士,武汉各高校的院士在1999年之前,是屈指可数的。

比如华工当时只有4名(现在翻了4倍,与湖北省院士数目增长略同)----我印象非常深刻,因为学校在校内中心地带专门给建了二层的带院子的院士楼。没办法啊,不像武大有李国平、査全性等那种老资格的学部委员,华工没有太长的历史,更缺乏积累,一草一木,都是建国之后,靠自己的勤奋与努力得来的,不得不当宝贝捧着。

另外,如果新武大真的成立,名字肯定是”武汉大学“,这是毫无疑问的。我导师(华工某系主任级别领导)告诉:校长都定了:武测的双院院士李德仁。兄台如果有兴趣,不妨读一读华工老院长朱九思1998年解释的老武大与华工历史渊源。尤其难得的,是朱老院长在文中详细回顾了拟议中合并为”新武大“的几所武汉地区大学之间的历史渊源,可作为一家之言罢:

(出处:《历史的回顾——关于华中工学院的办学历程 朱九思》)

《还历史的本来面目》

我1936年暑期考进武汉大学,迄今已62年多,可以称得上是武大的老校友了。我很热爱我的母校。正由于此,这里我要提起一件事。最近我从武大北京老校友会办的《北京珞嘉》1998年第2期上,看到一篇文章,题为《实行强强联合,把武大办成多学科综合性大学》,署名为“武大武汉校友会”,其中有这样一段话:“我们呼吁:武汉大学和在武汉地区原来从武大分出组建的华中理工大学、武汉水利电力大学、华中农业大学、同济医科大学,按李岚清副总理指明的‘共建、联合、调整、合并’的方针,实行强强联合,把新建立的武大办成一个多学科的综合性武汉大学。”正好从武大台湾校友会办的《珞珈》第138期(今年1月1日)上,看到《武汉校友聚会为母校献计献策》一文中,谈到去年5月23日武汉校友会开会的情况。会上有一位校友说:“这几十年母校的确有了很大发展,但地位下滑。她就像一位母亲,生多了儿女,自己虚了亏了,伤了元气,身体再没有恢复到以前的健壮。这个俗气的比喻,形象地道出了华工大、华农大、水利电大、同济医大等一个个从母体分离时,从教师到学生,从设施到土地,挑选什么就割爱什么,母校无私奉献的现实。”最后,会议决定写一呼吁书,将分出去的上述4所大学,与现在的武大合并,实行“强强联合”,建立新的武汉大学。

说来也很凑巧。我是1953年华中工学院(20世纪80年代改名为华中理工大学)成立时调来工作的。当时正处于院系调整期间,所以对上引的两段话中所说的这几个学校的形成,我是很清楚的。为了恢复历史的本来面目,我认为有必要说明当时的具体情况。

华中理工大学(原华中工学院)是这样组成的:原武汉大学、湖南大学、南昌大学、广西大学等4校的机械系全部和电机系的电力部分,华南工学院机械系的动力部分和电机系的电力部分,以及这些学校的部分基础课教师。后面4个学校来的教师,在人数上远超过武大来的。

武汉水利电力大学(最初名武汉水利学院)是这样组成的:1950年5月将原湖南大学水利系与武汉大学土木系水利组合并为武汉大学工学院水利系;1952年4月至1953年10月,又将广西大学、南昌大学、河南大学、华南工学院、湖南农学院、江西农学院、武昌中华大学等校的水利系、科先后并入,成立了武汉大学水利学院。这时有一个重要的情况,就是1952年国家已经决定,按苏联模式实行全国性大规模院系调整;1952年冬,在中南行政委员会教育部直接领导下,已决定成立“三院”建校规划委员会,所谓“三院”,就是华中工学院、中南动力学院、武汉水利学院,地址预定在武昌关山地区,即现在华中理工大学一带,所以这时武汉大学水利学院已经是过渡性的,在武大内部尽人皆知。1954年12月,天津大学、华东水利学院、沈阳农学院及河北农学院等校的水利土壤改良专业与武汉大学水利学院合并,并从武汉大学正式分离出来,成立武汉水利学院。1959年夏,又增设了电的方面的专业,改名为“武汉水利电力学院”。

同济医科大学是这样组成的:1951年,上海同济大学医学院与武汉大学医学院合并成为中南同济医学院。但两个医学院的历史大不相同。原上海同济大学医学院成立于1907年,由德国医生宝隆博士创建,校名为上海德文医学堂,附属医院叫宝隆医院,很有名。原武汉大学医学院及其附属医院创建于 1947年,学院与医院的院址均在现在阅马场附近的湖北教育学院内。上海解放时,同济大学医学院在校学生有381人,教职工653人。武汉大学医学院在校学生仅有94人,教职工仅有49人。所以1951年两院合并时,从历史和当时的状况来说,原同济大学医学院显然是主体。

华中农业大学(原名华中农学院)是这样组成的:1952年,由湖北农学院全部系科和武汉大学农学院以及湖南大学、河南大学、南昌大学、广西大学、中山大学农学院部分系科合并而成。湖北农学院与武汉大学农学院的历史,也很有悬殊。湖北农学院是由张之洞创建于1898年的湖北农务学堂演变而来,所以去年(1998年)华中农业大学举行一百周年校庆纪念会。1903年,湖北农务学堂扩充为湖北高等农务学堂,是我国最早的近代农科大学之一。1937年改为湖北省立农业专科学校。1940年在恩施改名为湖北省立农学院。1950年定名为湖北农学院。1906年,校址在武昌宝积庵,抗战胜利后仍回原址。1952年合并前,有学生731人。武汉大学农学院成立于1936年秋,抗战爆发后迁四川,于1938年并入中央大学农学院。抗战胜利后,武大迁回珞珈山,恢复农学院,合并前有本科生450人,专科生近200人。由此可见,不论从哪方面来看,合并前的湖北农学院不能不是华中农业大学的主体。

我毫无贬低我的母校的意思,正是作为一个老校友,有责任实事求是地还历史的本来面目,以免时间越久,后来者越发搞不清楚。希望母校的同志们和现在武汉市的校友们以及各地的校友们,不要产生任何误解。

从华工首任院长查谦到武大査全性院士父子,从朱九思到杨叔子老校友,武大与华工不仅有历史渊源,甚至血脉相亲。

朱院长在第一段中,非常恳切的表明了对老武大老母校的感情。老院长尚且如此,何论学生?而且,武大一直是我儿时的目标(如果不是高中没办法报文科班的话),我是不敢也不会对武大有任何不敬。为前文中的谬误,再次向兄台道歉,还望兄台海涵!

通宝推:领班军机,PCB,听松,
家园 有真有的

打仗啊,把树全砍了,挖战壕,别说本地现在是森林城市,看老照片,解放前城里的山真的一棵树都没有,山上碉堡弹药库一堆,北伐时代建造用的是德国标准,现在还刚刚地。

家园 兄台既然不知道,就由人家编嘛

写帖子嘛,有人看,总是好事。尤其是兄台不仅看了很多,而且回复了这么多篇,谢谢。

挂牌子那个故事呢,我导师口述的,我当然信长辈的话嘛。

至于为什么喻家山当时没有树,很简单啊,山上有日寇留下来的工事啊。很多事啊,阁下不知道,人家爱编就由人家编嘛,人家也没有强迫兄台信嘛。

今天的华中科技大学占地7000余亩,学校树木葱茏,碧草如茵,环境优雅,景色秀丽,绿化覆盖率72%,被誉为“森林式大学”。由于喻家山一带有游击队活动,侵华日军毁掉了喻家山上的植被,1953年的喻家山,几乎没有树。学校提出“十年基本绿化”的方针,集中绿化带,栽植速生阔叶林,房屋周围以常青观赏林木为主,山坡以松、樟常绿用材为主,张体学省长指出,朱九思爱树如命,很值得大家学习,这是华中工学院绿化工作的基本经验。

点看全图

山上的树,就是这么被华工前辈们一棵一棵种上的

点看全图

文中引的张体学,也是个很有故事的人,包括他家人。当然,以后有时间再”编“罢。

兄台似乎很愿意跟着我编的故事看,再次感谢。不能篇篇回复,还望海涵!

通宝推:nettman,
家园 做了点功课,发现是我错了,对不起。不过我还是很怀疑,

「喻家山也是光秃秃的,见不到绿色,只有黄土和石头,同风景秀美、古树参天的岳麓山对比太鲜明了。」

当事者应该有夸张,抗日什么时候结束的,53年建校,多少年过去了,有黄土,为什么没有草和灌木丛,非常奇怪。

但不管怎么说,人家的回忆是这么写的,那就算我错,我认。

那就请教一下:把牌子砸了,还3次。谢谢。

家园 强扭的瓜不甜

南工差点给南大合并。200x年李源潮在江苏的时候力推南京大学合并东南大学,东南大学差点顶不住。为防万一,东南大学火速把所有系都改成学院,据说是怕合并以后吃亏。后来东大校长顾冠群在两会上发飙反对,合并告吹。

其实南工更想和南医合并,两家1988年就谈好了,原计划一起合并为东南大学。教育部同意,但江苏不肯放省属的南医并给教育部学校。200x年的时候江苏想把南医并给南大,结果南大校长蒋树生接受采访的时候直接说“反对一杯牛奶和半杯水合并”,彻底得罪了南医。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15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