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文化自信,请从把英语移到选修课开始! -- 深海鱼网
在基础教育阶段,学生对世界的认知正处于形成阶段,在英语教育中,不可避免的会受到英语文化所代表的盎格鲁撒克逊人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的潜移默化的影响,从而在成年后会无意识的表现出“崇洋媚外“”的行为。这难道不是事关文化自信的问题吗?
不错在科技资料领域英语处于主导地位,但那毕竟影响的只是占人口比例少数的专业人士。而对普通人影响最大的新闻媒体,大家现在都知道英文媒体对中国各种谎言、歧视,如果现在不在外语教育这个问题上自信起来,那只会培养出越来越多在内心里还跪着的年轻人。
- 待认可未通过。偏要看
说的太对了!水往低处流。语言就是如此,懂两门语言的人获取信息的渠道就比只会一门语言多很多。。自己语言能力不行,但在生活工作中深知语言的重要,更何况英语因为历史的原因,事实上已经是国际通用的语言。。以后国家更会走向世界,那教育上不重视外语是很愚蠢的做法。。就好比在大山里的人只会自己的方言拒绝学普通话,那就一起步就把自己限定在大山里了。。
重视学外语和崇洋媚外并无关系,反而是好学的标志,想多学东西的人自然会把自己放在低位,学别人的好东西,也不忘记自己的根,这很好呀。。
除了这三门,另外应该还加强物理化学的重要性。。
语言是知识的载体,它本身并不是知识。就像我们学习先进知识,并不需要每个人都要去看原版原文字一样。
例如佛教发源于古印度,但中土佛教的高僧大多数都不懂梵文,但这并不妨碍这些高僧的修行。如果是职业需要可以再加强对外语学习的时间投入,但全国人民都去学外语,其实是一种教育资源的浪费
是生活学习的工具和技能
技多不压身
有一点同意,就是由各院校自行决定是否把英语做选修,
教育部就憋掺和了--管太宽
简单的文化自信问题,而是中国人是不是成为无根的群氓的问题。
大家只要注意一下身边没出国留学工作过的但是英文好的中国人,看看有多大比例是慕洋犬的就明白了,尤其这种女人,十个里面九个是洋屌疯。反而很多做外贸的,就初高中文化的,一口结结巴巴英语,但是能把外贸做成的,基本都是思维正常的。当今中国的英语教育实际是培养洋奴的。中国人英语水平不行没多大关系,汉语水平不行那是一点希望都没有了。
语言学习和数理学习很不一样,很多数理优秀的人学不好外语。现在这种英语教育形势,造成很多人被英语学习挫伤了学习热情,要么厌学,要么自卑,进而对能说英语的无限崇拜。
另外,虽然英语国家还有很大优势,但是世界不止英语国家,对于中国的邻居,俄罗斯,日本,韩国/朝鲜,斯坦们,难道真不需要了解吗?怎么不去学他们的语言?
还没有任何一个国家兴旺发达是靠学外语而达到的,也没任何一个国家是靠外语优秀而成为学术研究强国的,只有很多学成了殖民地的。
学英语与文化自信
这两者之间有啥因果关系?我看不出来。文化自信不等于文化自大,后者就是老子天下独尊,不需要学习别人先进的东西。文化自信应该是实事求是,客观认识我们文化中的优缺点,批判地吸收其他文化中的长处,这才是我们应该持有的态度。
我强烈主张,现阶段到未来相当长的时期,即使中国国力到了拿摩温,我们也要强调英语(或其他主要语种)的学习。我主张作为义务强制教育的一部分,英语(或其他一门外语)应该达到基本的标准 (比如3000 词汇量,常用读写技能)。这是过去500 年人类知识积累的历史决定的, 也是未来中国人开拓世界市场必须的。这个时间和精力的投入,完全有比要。全民英语学习更与文化自信没有关系。
俺没有能力长篇大论,只列举以下数点,管窥英语学习的必要性。
英语国家(五眼联盟)从小小英伦起步, 500 年内称霸世界,必然有它文化的优点 (别误会,我强烈鄙视龙应台式跪舔。)
向人类贡献了牛顿,达尔文, 恩格斯,凯恩斯,华盛顿,林肯,埃弗斯特,图灵,华生&克里克 的文明 (李时珍很伟大,但我也很佩服弗莱明。)
现代科技的发展,难道不是主要用英语作为载体?汗牛充栋的科技文献,难道不是以英语为主?(二战前德语法语也很重要,但二战后尤其是过去50年,英语一统天下这是不争的事实。)
在世界大部分地区,现阶段公认的世界语难道不是英语?将来很长一段时间 (50 年? 100 年?),这个格局不会改变。
中国公司向世界要市场,难道不要懂英语?(我今年在地中海一带闲逛,屡屡碰到华为的技术或销售人员。他们的英语能力应该不错吧。)
中国出身的知识精英在跨国公式碰到瓶颈,英语能力难道不是关键短板?印度出身的CEO们,难道不是主要因为英语也算他们的母语 ?
要成为了解任何行业前沿进展的顶尖研究人员,不懂英语几乎不可能吧。深海渔网兄说这个可以有专业翻译代劳 – 显然你不了解前沿研究的模式。就是看10年前的文献,等到翻译出来,这个时滞也不是可以忍受的。
今天四川川北山区的小学生,也许20岁时他们大概率会成为广东某工厂生产线上装配工,但谁能肯定他/她不会(即使是小概率)是某985高校的大学生,他/她在30岁时成为大飞机/高铁的工程师, 他/她不从小学习英语,行吗?
即使是装配线上的小工,如果懂一些英语,我相信产品质量要比较好 。
20年后这些小工也有能力到国外购物旅游,懂一些英语,我相信他们能成为更受欢迎的游客 。这也是提高国家形象,软实力的一部分。
20年后中国实力第一了,全世界都要学普通话。英语学习不重要了吗?我认为Yes but not so soon. 除非, 英语变成“拉丁语”。拉丁语是工业革命前的“世界语“,欧洲的读书人如果不懂拉丁文不好意思出门。这个影响一直残留到1970年代。 比如说生物分类文献,一直到那时都普遍要求有拉丁文版本(至少摘要)。从拉丁语到英语作为主要的知识载体 (中间包括德法俄),这个转换过程至少有二三百年吧。
中国什么时候不需要全民学英语了呢?我认为除非人类过去积累的知识大部分都“教科书“化,而新的知识大部分用中文记载,世界商业以中文为主。全世界各族人民都到新西方补HKS。到那时,我们只需要少数专业人员到 ”西方语言文化中心“ 读个硕士博士的,顺便泡泡 ”莎士比亚学院“ 的讲伦敦话的马子。我觉得离那个目标还有点远。
看看我们今天的语文教材中那些教育小孩子的文章正面的几乎都是外国文章,尽管网络上有过几次舆论滔滔,但结果并没有改变。意识形态的渗透问题在高层,高层自己首先就更相信更信任昂鲁撒克逊,正面的反面的都要以别人为纲,对人家的糟粕当作精华,对人家的精华为了河蟹避之不及,对自己的文化历史大搞阉割,为了所谓的民族团结,结果是越团结越分裂。
这些问题与英语无关,与任何语言都无关,是执掌这个国家机器的人们出了问题。
丰富的只是街上的教育产业吧,作为供给侧,最希望的是需求侧的积极主动吧。需要使用外语,对于不少人还是有硬需求的,包括技多不压身的理念,英语等同于考试驱动就像“高分低能”一样是片面假象。从公共服务中挤出来,正好落到教育产业的锅里。
学习英语当然会有文化的潜移默化的影响,但是把外语看做文化的强势侵略、文化不自信,也有点太脆弱了。再说自信这个东西,是硬实力撑腰的,不是装着头铁就一定铁。
文化不自信,怕文化潜移默化了,我看要是把教材用英语来讲述中国历史地理政治,比如翻译的论语史记之类的,还会是不自信吗?
- 待认可未通过。偏要看
如果所有中小学采用原来的老外校的教学法,学生可以在比较短的时间掌握好英语,没有什么问题。
- 待认可未通过。偏要看
英语好的人,能透过新的窗口看到另外一个世界。多一扇窗口总比少一扇好吧?
英语(其他语种也是同样),一定要学到能用的程度,类似水要烧开(或者水库要建成发电),不然花费巨大投入却没有丝毫收益,年复一年的维护成本也很高,确实是得不偿失。
N先生所言极是,特别是烧开水的比喻形象、生动。
作为一个普通的打工族,生活中对外文特别是英文的需求就是浏览一些外文新闻,主要语言工具是翻译软件,而且现在的翻译软件的翻译质量越来越好,从刚开始的牛头不对马嘴,到现在基本可以意思粗通,我相信假以时日,通过大量的数据积累,除专业领域外,一般信息交流基本可以依靠翻译软件进行。
回想当年,背语法、记单词的痛苦记忆让人不甚唏嘘,现在由于缺乏语言使用环境,基本上是都还给老师了,那可是鄙人在中学时代投入时间和精力最多的课啊!
有工作需要再去学英语的想法很美,但是有个矛盾:科学研究表明,学语言的黄金期是青春期之前。
双语者比单语者拥有更强大的语言脑区。青少年的大脑正在发育,人到了25岁大脑基本就定型了。趁着大脑神经发育还没定型,学习一门外语比起成人事半功倍。
英语是当今世界工具性最强的语言,但熟练掌握一门外语的好处不仅限于其工具性。语言是思维意识的载体,熟练掌握一门外语,形象一点讲就像李云龙团长有了赵刚政委作参谋,两人决策互补。这对客观分析事物,提升逻辑思辨能力的好处是大大的。西方有个冷笑话:掌握两种语言的人,叫bilinguist。请问只会一种语言的人叫什么?答案是American美国佬。
普通美国人只能通过英语互联网了解世界,我喜欢潜水看他们对中国的讨论,这些人聊起来翻来覆去只有CNN,BBC几个往新闻里掺屎的信息源,网民互相传播荒谬观点。其中不少人觉得中国是个把二十世纪最大的屠夫头像挂在天安门上的恐怖国家,极权政府压迫民众。这群沙雕网友对中国的误解能把人气死。而且受过高等教育的西方人也大都是这个鸟样,俺在剑桥大学读书时接触了不少欧洲各地的理工科高材生,对中国看法非常幼稚,比如觉得西藏大和尚是个哲人贤者。
虽然西方对中国有诸多误解,但是这种误解也是我们的竞争优势:中国对西方人来说是神秘难懂的,西方对于懂英语的中国人是透明的。西方人认为中国的防火长城是侵犯人权的愚民政策,然而中国共产党让每个儿童都学上了英语,这是一个想要隔绝外界交流,闭关锁国的政府所作所为么?
在资本主义社会里,生产资源者往往收入不如配置资源的人,这个资源是广义的,可以是物质资源也可以是社会资源。而掌握多门语言是沟通各方、配置资源的关键。举个不那么恰当的例子:印度的种姓制度,婆罗门垄断了与神的沟通权和解释权,所以是社会中最高贵的人。当今教育体系之下穷人家孩子也能在学校学到英语,才体现了中国社会主义的优越性。一个山沟沟里的长大的娃子,长大之后可以跟着中国企业去欧亚非拉开拓市场,这是促进社会流动性的善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