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期网站停站换新具体说明
- 按以上说明时间,延期一周至网站时间26-27左右。具体实施前两天会在此提前通知具体实施时间
主题:【原创】居家隔离漫记-(1) -- 听松
听说主动把印度给封了。北美这边华人也就几百万,还比不上国内一个三线城市的人口,少了这些客户对腾讯可能毫无影响。受苦的是海华,微信太方便了,老父母都能用,换个其他方式联系亲朋好友真不方便。这种小众app也禁,闯王政府真是心眼针尖大。
我曾经在米国做过一个项目,该州换了一位环保婊州长,也是耍了半天花枪,最后用了executive order。然后就进入各种诉讼程序,你诉我、我诉你。对项目反倒没有产生实质影响。
这个executive order还非常模糊,具体的解释和实施也要博弈。目前来看,受影响最大的是Apple。因为如果苹果机不能装微信,那么等于直接退出中国市场、是挥刀自宫的行为。床破不可能举起大刀先砍自己。而苹果也不是任人宰割之辈,米国总统没有那么NB。他不是背后那些大佬的对手。
而且,米国不是印度,腾讯直接禁掉的影响要大得多。我估计不会。
床破目前所有的动作都是为了大选。而美国的体制,他的权力也非常有限。下一步如何发展,要慢慢看。
现在的国际形势本来就处在剧变期,病毒让形势更加复杂。走向如何,不光我们,连金字塔尖上的那些人都看不清楚。听松姐姐应该学会定得住,而不要听风就是雨。
美国没有GFW,无法简单禁止微信访问。即使禁止域名解析等,很快就会有一堆人卖专用路由器访问了。
海外华人打完上半场,继续打下半场。
我说不像是下半场,整不好是棒球赛,刚刚是第二节开始。
现在估计才是第四节,不过倒霉的是遇到了黑哨。
以前还觉得有意思,大概是为了某些视频音乐网站上因为授权原因的资源。没想到事实的发展这么魔幻
我开始用微信的时候用的Ipad,所以用QQ号登记的。后来买了智能手机后还是继续用这个微信号。这么做的好处是在国内国外就算算手机卡换了,微信号一直不变。说不定这样的微信号对付老川有点用。
前几周各群搬家Telegram时很是热闹了几天。T群人数上限是二十万,而微信群的上限是五百人,这个不同在搬家后的几天就显示得很明显。我所在的几个T群头几天人数就直奔七八百,一周后就上千。原来因为微信群人数限制而分成一、二....群的都汇集到了一起,好在大家不怎么会用而且不能转公众号文章,否则上千人一下子就刷屏了。
群搬家那天看了下老公的Telegram,他提前几周就搬了。有个股票投资群竟然已有五千多人,着实把刚学会用T的我吓一跳。看到群封面是个小美女,我疑惑地问这是谁,老公回答说是群主,大家都跟着她炒股。我呵呵:“几千人跟着一小姑娘炒股?你们这些油腻中年face不红吗,你们二十年前开始买股票时,人家小姑娘大概才出生不久吧。”
这几周要禁微信的风声小了,大家好像渐渐忘了不再谈论,还是在微信群里发言。但各Telegram群人数不断增加,几千人很平常了。这Telegram是俄国人写的,闯王政府说中国的微信危害安全,莫非俄国人的app就安全了?
还有群用了其他替代app,像有个群转到Mixin上去了,这个app不知是谁写的,注册麻烦多了,进个群还要付加密货币,折腾了半天才会用。
总而言之,还是微信最方便。现在有说因为禁微信引起了法律诉讼,等着看后面的发展。和抖音不同,其实微信在北美主要是华人用,妨碍不到MAGA大计的。
因为用微信的华人最多,所以受关注,其实是都禁了。
九月,开学了,是去学校还是在家上网课?
这是一个问题,对家长的问题。
本地中小学的孩子们从3月中旬开始在家上网课,经过了漫长的几个月后,疫情并没有结束。七月时政府要决定中小学九月的上课方式,政府、教育局和卫生专家经过讨论评估,决定学校九月开门,学生可以选择去学校上课也可以选择在家上网课。
七月下旬开始,家长们不断收到教育局的邮件更新学校开学的信息。终于,面临选择的时刻到来了:八月的第二个星期,教育局来邮件,要求家长们一周内在网上填表,告知家里的每个孩子是到校上课还是在家上网课,以便教育局安排师资。教育局说如果选择去学校上学,学生要戴口罩并保持安全的距离,这意味着每个教室的学生人数要减半,所以孩子们是隔天轮流到校,不去学校的那天就在家上网课。
教育局建议家长们和孩子们好好讨论,根据每家家庭具体情况做出选择。家长们要考虑的不外是几个方面:孩子们在家里憋了5个月没有和同龄人在一起,如果再在家呆好几个月,对孩子的身心有没有影响;如果选择在家上网课,法律规定没到十二岁的孩子是不能独自在家的,而是需要有大人陪同,家长需要去上班怎么办;孩子去上学假如染上了Covid 19,回家后是否会传染给家人,特别是家里有老人和很小的孩子这类易感人群的尤其要注意;孩子在家上网课的学习效率如何;等等。而孩子们的选择嘛,这基本能猜出来:孩子一般都喜欢和同学们作伴,在学校里活动也多,至于要戴口罩和保持距离,这多酷啊。所以教育局把选择权交给家长而不是孩子。
据新闻说,很多本地家长已经快被在家呆了几个月的孩子逼疯了,他们也担心孩子们在家呆久了会有精神问题,家长们又不能总在家上班,再加上本地人不少觉得自由比防病毒更重要,所以大部分本地人家庭选择去学校上学。本地华人论坛上这个话题也是几天的热点,不过华人家长们大多数是认为孩子去学校不安全,特别是上小学的孩子没有自控能力,戴口罩保持距离这种要求基本是虚设。但华人家长们又担心孩子上网课不如在学校学到的知识多,倒是没有几个家长担心孩子在家久了会影响精神健康的,华人家长和本地人家长的区别可见一斑。
我家很容易选择,孩子本身又宅又怕死,出门转转都不愿意,更何况是去学校,所以当时就没有任何纠结地选择上网课。
过了一周,教育局的统计结果出来:78%的学生选择去学校,22%的学生选择上网课。然后教育局又出了补充通知:去学校的学生,每个教室只能坐不超过15人,所以学生隔天轮流上课,上课分上半学期和下半学期上不同的课程等等,这个划分是个复杂的表格;另外校车上座位需要提前划分,原则上同一家庭的孩子可以坐在一起,否则必须一条椅子只坐一人;而上网课的学生,计划就和以前不同,以前都以为是各个学校提供各自的网课,新计划是所有学校的同年级学生都集中上网课,由教育局抽调师资教授。我家没觉得这个新规有什么差别,但华人论坛上有不少家长抱怨,说这样不同学校不同程度的学生混在一起上网课可能会影响好学生的进度,更有人担心这样不分学区上网课会影响学区房的价值,这种考虑我还真是没想到过。
教育局八月下旬又来邮件,说因为准备工作繁多需要更多时间,所以九月开学时间推迟一周。这很好理解,只要老师们能坚持上班,不被工会组织起来罢工就好 。要知道去年九月的那个学期,因为要抗议政府削减教育经费,本地老师工会组织罢工几周,孩子们时不时就没学上。现在这种情况下,老师每天上班面对众多孩子上课,还要监督孩子做好防护,这不是件容易的事。
昨天看国内新闻,说是华中科技的学生们返校第一件事是晒被子,照片上五颜六色的被子铺满了校园的广场空地,下面有评论说太凌乱学校应该管管。不过在我眼里,这是五彩斑斓的生活,这是勃勃的生机。希望这里的生活也能早日回归正常。
总不能因为这个疫情,不过日子了吧。
而且,孩子不出去,怎么能够学会在有疫情的情况下保护自己?
这可是以前她最喜欢的去处。她明明白白地说她怕死,所以不去冒险。自从三月中学校停课后她就再也没有离开家100米,连小伙伴召唤都不愿出去,她以前可是个爱玩的孩子,现在改在家里玩了。可能和她三月曾染上新冠脚趾有关(见我前几篇漫记)。
不是这次,我还不知道这孩子这么惜命。每次家里出去购物她都给出张零食单子,一说要她一起去买,她就说她怕死她不去,而且说得理直气壮。我问她凭什么家长就要冒着风险去购物,她回答:一这是家长的职责,二她还小还有大把的人生没过呢(言外之意自己体会)。
To show kids how to take calculated risks. But we gotta do it.
不知中文怎么说。不过貌似听松河友常住英语国家。
孩子会适应的。
首先,Risk是客观存在。不仅新冠有Risk,其他任何事情都有Risk。宅在家里有被小朋友Left Out的Risk;一天到晚不出门有身体抵抗力下降的Risk。。。
分析Risk,要评估两个要素:后果(consequence)和概率(probability)。作为小孩,感染新冠的后果最低(相对其他人群);而在地广人稀的地方,感染的概率(probability)比较低。低风险、低概率,这种风险,根本不可怕。而且,长大了会面对各种各样的问题,这点风险都不敢面对,长大了怎么办?
其次,正确面对Risk的态度不是Avoid而是Mitigate。怎么Mitigate?就是降低probability。比如,鬼子跑到海滩上Party,这增加是probability,我们是肯定不去的。勤洗手、不用手摸口鼻眼,尽量避免去封闭空间,进入封闭空间戴口罩、正确的戴口罩,等等。这里做得好一点、那里做得好一点,probability就被降到很低了。
比如说,明天上午孩子要去参加一个培训的测试。带口罩、不用手摸口鼻眼、出来后上车前先用Sanitizer清洁手、回家先洗手、再洗澡,这样的程序就比较自然了。
4月份,我太太带着孩子在家健身;5月份,我带孩子们去公园骑车,这些都没有争论。
6月初非常热,我想带着孩子去买他们最喜欢的冰激凌,其实是想带着他们出去练练怎么在疫情下出门(当时是觉得天热、病毒风险比较小),发生争论。第一次我失败,我自己一人出去给孩子买冰激凌。天气第二次暴热的时候,我太太也发现老躲在家里不是办法,于是我们开始讨论Risk Mgmt的问题,我成功。后来,我家老二做了个总结:Daddy is teaching us how to handle risk by facing it.
7月份开始,孩子们开始逐渐接受(我的建议)出去找朋友玩。刚开始是骑车(空旷地带+强制对流),每天骑完车一起到我家前门或后院吃冰激凌(我从Costco成箱买冰激凌)。逐渐发展到打篮球、去公园、到湖边玩水。
小孩之间保持社交距离比较难。但是其他能做的尽量做,这里做得好一点、那里做得好一点,概率就可以被降得很低了。
我觉得你家的问题是你太紧张了。你自己把出门当成冒险,孩子们自然觉得出门上上刀山、下火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