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期网站停站换新具体说明
- 按以上说明时间,延期一周至网站时间26-27左右。具体实施前两天会在此提前通知具体实施时间
主题:改开前上大学时要讨论成份是否是不公平? -- 阴霾信仰
看到又开始争论上大学的政审,想到过去有篇旧的论文,《社会转型与青少年发展问题新思考--我国工农子女高等教育入学机会的历史变迁研究.pdf》摘点数据放河里。
建国初期高校工农出身的学生占总在校生比例(%)
年份 全国 环比 上海市(新生) 北大(新生)
1951 19.1
1952 20.5 107.33
1953 21.9 106.83
1954 26.4
1955 29.6 29.6
1956 34.1 117.59 27.1
1957 36.3 106.45 35.6 30.8
1958 48.0 132.23 48.6 55.5
1959 51.4 107.08 32.8 45.7
1960 54.6 106.23 45.8 64.8
1961 58.1 106.41 36.8 60.4
1962 58.3 100.34 31.1 37.7
1963 59.0 101.20 38.1 41.1
1964 61.4 104.07 56.6 41.5
1965 64.6 105.21 56.1 41.0
上海交通大学学籍档案统计,1949,1950年工农家庭出身的学生总数占在校生总数的10.3%, 9.5%.云南大学1951年贫农和工人子弟仅占总数的2%。
有别的文章提过,1957年之前,能够上大学、上高中的学生,绝大多数都是出身城乡富裕家庭。普通工农子弟上学的经济负担很重,北京市的调查是只占不到20%。
当初采取各种措施扶持工农子弟入学,甚至到了文革中强调出身,政治挂帅也很正常了。1953年招生时候开始政审,对剥削阶级子弟进行限制,同时采取了举办工农速成中学,降分,加分和优先录取等措施。尽管有上述优惠政策,但是工农成分的学生因受学业成绩不佳所限,大多数还是被阻挡在高校大门之外。因此1958年国家提出招生录取要政治挂帅。
类似的教育的倾销政策自古就有,宋朝有分路取士的争论,明朝有南北榜。
新中国为了为改变广大劳动者阶级受教育权利被剥夺或变相剥夺的状况的时代,这是对劳动者倾斜的政策一种矫枉过正,但也是必需的!但倾斜本身,就意味着不公平的存在,应以天平被矫枉后回复平衡时为度!
这个度怎么把握就很讲究了。
1977年恢复高考以后,形势上平等的分数挂帅蕴含着实质上高等教育入学机会的不平等,对西安11所高校1989级大学生的调查显示,父亲职业为工农的大学生辈出率远远低于拥有文化资本、政治资本的干部知识分子,后者为前者的近22倍。
工农子女不仅高等教育入学率地,而且多集中在矿业学院,农业大学等就业前途不太好的偏冷高校。干部知识分子强势阶层的子女多集中在就业前景比较好的外国语,财经,医科等大学,占人口比例不到10%的强势群体子女却占有了这些热门高校的70-80%左右的份额,几成垄断之势。
到了90年代以后,不要说大学了,就是重点中学,干部,知识分子和高收入家庭子女占学生总数的70%以上,人家已经赢在起跑线上了。
河里回忆长辈有人因为出身没上大学,有人上大学没受出身影响都很正常,当初大学入学人数要限制非工农子弟人数,又不是绝对不允许出身不好的人上大学,自然有人能上有人不能上了。、
中国几千年历史看过来看过去,统治阶级都是想方设法把平民忽悠成心甘情愿接受其垫脚石,炮灰,鱼肉,奴才的地位。
也就毛主席真心实意为P民着想,真正把百姓当人看,真心诚意的信奉人人生而平等,人皆可以为尧舜,并毕生为此努力实现,不惜粉身碎骨。
省二监劳改人员有3600人左右,其中有一半是“帮派人员”。这些“帮派人员”是不认罪的,平时都自称是“毛主义分子”,流露出对毛主席的无限怀念,对邓、叶、华、汪的愤恨。
1979年9月9日,毛泽东去世三周年忌日来临前,“帮派分子”中就开始议论,虽不能开纪念会,但一定要冲破阻力,表达对毛主席的思念之情。 九月九日那天一早,全监狱的“帮派人员”胸前都戴起了白花。白花大小、式样不统一,但都以戴上白花为荣。 有的不会做白花,就把棉衣中的棉花揪下一坨,粘在胸前。 事情很快引起监狱恐慌,狱内加强了警戒,警车、摩托车拉响警笛巡逻……一片白色恐怖。干警要“帮派分子”把花摘下来,得到的回答是“今天是要戴的,明天就摘下来”。干警追查“是谁指使的?”大家答:“是我们自觉自愿戴的”。干警说:“不准戴”。大家说:“怀念毛主席,是我们的权力。”下午,监狱召开全监狱劳改人员大会。监狱那个极端仇视“文化大革命”的夏副政委声嘶力竭地又叫、 又拍桌子,大叫:“你们没有资格纪念毛主席,你们是犯人, 是专政对象,你们只有资格老老实实接受改造……这件事监狱要调查,要把首要分子找出来,关他的禁闭,加他的刑!”然而他得到的只是“帮派人员”的唏嘘声。始终没有抓出一个主谋。
——《云南文革史稿(下)》290页
网络时代有一点好,各种东东网上都能看到些。
要找书的话估计要去旧书网之类的地方找了。
该民族的全部智力资源都应该得到充分利用。
所有出身,性别,地域乃至金钱和政治上的限制都是对资源的浪费。
从历史上看,教育总是偏向于高层出身和金钱。
那末第一共和国时期的偏向于中低级出身而放弃金钱的政策是更多地扩展了对国人智力资源的利用,从长期看对民族和国家是有益的。
现在的情形呢,曹刿论战时就说了,“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将近3千年的旧话,还不得不被提起。
可惜这家伙前段时间胡乱操作一通,最近不怎么来了
我们再来看时下的社会基础。
喜欢体力劳动或脑力劳动,如果是作为一种个人兴趣,它并不具备价值观判定。知识“分子“本身也并不具备意识形态而能够成一个群类,但这些社会属性(城乡,工农)在历史演化到毛时代的六十年代时期(生产力低下的思想教育改造失败),却有着特定的历史内容。
毛的亲身经历证明,劳动者家庭一般不会鄙视劳动,但也根本意识不到知识的重要性,而对于封建学而仕观念的地主小资家庭却不一样,他们天然注重教育的重要性而重视家族成员的学习培养(全家族筹钱上学F),如此社会结构分形是数千年儒家思想统治的结果,它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形态已经深入人心而不被当时的人们所察觉。
在迎来解放后的新中国经过社会改造期后,城乡许多地方已慢慢具有最基础教育的社会条件,但许多家庭仍旧和当年的毛顺生一样,他们子女只要识字算数就足够了,反正人总是要劳动干活的。如此社会意识基础造成新中国建国十年后受教育人群的社会阶层分布严重畸形,作为国家建设的后备力量,90%的高中学生在城市,80%大学生是反富右家庭子女。
以上就是当年<讲家庭成分而不唯家庭成分>的主要社会基础。
在遇罗克写《出身论》之际的1965年正是上山下乡政策的前夜,也正是1949年长大成人这批红贵子弟为革命接班(他们自以为)的前夜,所以在前帖我说,《出身论》并无对错,遇罗克的被围剿是毛时代这些未来精英为争谁是天下的主人之间的必然矛盾,私下认为无产阶级革命之所以失败,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工农子弟未能有效的统合这些时代精英一起同老革命斗争,反而最后是被他们所分化。
第一次读《出身论》我是被其思想性所震撼,包括林立果,这些都是时代的精英,却早早的就成了时代的牺牲品。
——
从理论加以论述,说实话我的知识储备还明显不够,只会帖文本,但毛的思想理论绝不是为解释世界,而是为改造世界。河里的“左派“在解释历史上是满腹经伦,一应用到当下社会现象的解释,那马上变身为吃体制饭念体制经了。(哈哈,从理论联系实践来讲,我也只能称毛的原教旨主义信仰者)。
但我学习毛选这些年的一点理解,无产阶级世界观与认识论、方法论三者的统一,无产阶级世界观即是唯物论也是辨证法,这是主席哲学思想的灵魂,也是最难理解的。
(当下历史时期只有资无两种世界观的斗争。而且无产阶级必将胜出,因为资产阶级世界观是唯心主义世界观,它不能做到三者的统一,资无世界观都隐含在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方法论之中。
毛在双百时期对“红与专“的关系讲话中有过相关论述,八届十中全会重提阶级斗争,毛更是把此思想上升为政治领导一切的高度。)
我认为这个属于无法操作的理念。
原因如下:
成分的划分是否有高度的偶然性,人为性?
依照父母的出身推定子女的政治倾向,是否属于株连?
根据成分判定教育受限,是否产生二次人为效应?
事实证明,终结一共的也不是什么黑五类。
最后说一下,我完全不反对对贫困家庭给与一定的优先录取机会。(当然我们都知道现行政策是反的,富裕地区的录取线反而远低),但是这一政策最好不要给出太多的认为操作空间或者依赖于不客观的划定上,如成分,但是一共的基尼系数应该很低,跟据收入或者财产给与优惠不太现实。
我提个更现实点的提案,抽签,分数高的中签率高,分数低的中签率相对较低。(据我所知,部分国家,部分专业的录取现在就是这么搞的)。当然可能还有更好的方案,欢迎大家提出。
50年代和60年代距离没收地主土地才几年十几年时间,地主家庭肯定集聚了大量的怨气。这个时候一个新生的政权把宝贵的资源用来培养这些心怀怨言,随时造反的人肯定是脑子进水。新中国的宪法明言新中国政体实施的是工农联盟为基础的无产阶级专政。
因此当时的政审是无比正确的。政审一看出身,二看个人言行,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做得非常好了。
胡温王三人的家庭出身都不好,都能走上正国级,说明政审肯定不是一刀切,是给出路的政策。
我在这个问题上有点纠结,有点太理想主义了,现实是不论走哪个路线都会有误伤。
早期的文字和今年的这些乱七八糟的东西虽然文风像,但态度似乎变了很多
高树华:《内蒙文革风云- -一位造反派领袖的口述史》。值得一看,明镜出版社。就是邮购时间拖得比较长。
些错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