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民主”这个词已经成了思想里的僵尸 -- 迷惑不解
左传里面有个“从众”还是“从善”的故事:鲁文公时代,具体哪一年不记的,左传记载:楚国要进攻郑国,晋国出兵解救,大约在楚国边境两军相遇,楚国军队主动退却,晋军于是趁势继续南下攻打投靠了楚国的蔡国,楚军来救。这时晋军将士大部分人坚持要打,但有三个卿大夫反对,他们认为,我们这次出兵是来救郑,楚国军队已经主动退却,我们继续逼迫楚已经不占理,而且,六军齐出,打赢了不过灭楚国两个县,谈不上胜利,打输了就亏大了。于是晋国中军帅决定不打,撤退。事后别人还是责怪他,既然将士大部分人坚持要打,为什么不从众?中军帅的回答是,因为三个卿大夫的反对意见更好,所以他“从善”不“从众”。
我们事后看这件事,作为军事大事,牵涉国家安危,做决策的人当然应该选择“从善”而不是“从众”,但这就不“民主”了。如果晋国中军帅很有“民主”风范(或者说没有主见),他选择“从众”,听从大多数人意见,结果打败了,这是“民主”的错还是中军帅的错?显然,事后追责,只能是中军帅的错。所以,承担责任者必须不“民主”,而只采用他认为“善”的意见。问题是这仗没打,谁也不知道如果打了结果如何,中军帅凭什么就认为哪种意见善?这个没办法判定,但我们认为既然他是中军帅,自然认为他更有专业水平,所以他的判断的正确性要更大,否则就不应该选他做中军帅,这是循环论证,其实无解。军队做决策时,都不会采取“民主”的方法,都会选择“从善”而不是“从众”,由统帅最后拍板。
如果“民主”就是票选,就是多数说了算的话,那就是“从众”。
但是,如今“民主”这个词已经成了思想里的僵尸,已经没法讨论它了,只要你说出不一样的看法,它就会像林正英演的僵尸先生一样,活人一呼吸,它就朝你蹦过来,要撕咬你。谁敢反民主,那基本上就等同于反人类。
实际上,只有当决策者不需要承担责任时,或者说即使决策错误,后果也可以挽回,决策者才敢采取“民主”的方法,或者说“从众”的方法。
面对复杂的问题,面对突发而且需要紧急应对的问题,其实多数人的意见经常是不正确的,所以“从众”不等于正确。假如面对凶险的外部环境,一个群体用“民主”的方法选择它的领导者,用“民主”的方法做决策,那只要一次失误,这个群体必定灭亡。选择“民主”其实是一种奢侈的制度,只有当该组织足够强大,拥有足够的优势地位,即使屡次反错也不担心被敌人反噬,采取“民主”制度才不会灭亡,但错误的积累迟早要抵消它的优势地位,最终导致它灭亡。其实,“民主”是个虚伪的美称,它不可持续,它能应对顺境,但不能应对逆境。中国自古以来的民本主义才是可持续的。
于是军帅之欲战者众。或谓栾武子曰:“圣人与众同欲,是以济事,子盍从众?子为大政,将酌于民者也。子之佐十一人,其不欲战者,三人而已。欲战者可谓众矣。《商书》曰,‘三人占,从二人’,众故也。”武子曰:“善钧从众。夫善,众之主也。三卿为主,可谓众矣。从之,不亦可乎?”((p 0830)(08061102))(077)
不民主,不接地气,无法集思广义,会僵化,会官僚化。只民主,无法科学决策!所以中共有民主集中制。
如果发生了经济危机,民主可以让人们忍耐,等待下一次选举,这样就避免了政治危机,等到一部分企业破产,空出了足够的市场,就又可以赚钱了。在创新能力不强的情况下,不这样就只能回归保守的老传统,没有这样的忍耐还真没办法发展经济。民主对现在的穷国没用,因为国际市场都已经被瓜分完毕,即使他们避免了政治危机在经济方面也还是没有希望,如果能避免经济危机就更没有意义。
四军七大被民主赶出红军,故旧亲朋遭株连,自己连战马都被没收,之后红军是连遭挫折,上海中央令朱陈找回太祖,太祖高喊:打到陈毅主义,不彻底打到陈毅这个八面美人,不回红四军。太祖其实还有更苦的没说出口,你们朱,陈,刘(安恭)三个四川的兄弟伙欺负我这个湖南人吗?原来这就是民主。
确实相比精英政治,民主不利于做出更好的决定。
不过反正主流国家里也没有直接民主制的,担心民主的弊端,实在是有些多余。
精英政治的问题是精英受到的约束太少,因此总是做出对本阶级有利的决定,这才是现实世界中最大的问题。理论上,应当增加对精英的约束和透明化,现实中,哪有老鼠能给猫挂上铃铛的呢。
地方服从中央
看,连续三个服从
然而从欧美到港台,民主小将们都嚷嚷着要 “做主”,没有一个肯服从的。他们的水平,并没有超过当年广场上搞动乱的大学生。他们的兴趣就是坐在高台上指挥,又不用承担责任。这样的 “民主”,结果必然是车毁人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