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关于鲅鱼的回忆 -- 燕人
前几天烀了几个玉米面饼子。今早吃的时候,老婆突然说,要是有鲅鱼就好了,鲅鱼烩饼子啊。上面的对话是大连风的。山东胶东一带的庶几也能感到几分亲切。
大连人在东北是独一份,口音和各种做派与东北其他地方大不一样。按说清末闯关东的汉人以来自河北和山东为主。从海路过来的绝大多数应该是山东胶东一带的。都是有山有海的地方,就停下来,不继续北上了。因而大连地区的文化现象基本上与山东胶东地区一样。说话的口音都很像。大连很早就因为沙俄和日本的殖民统治而城市化。所以大连人难免小市民心态,瞧不起“海南家”的人,称其为“山东老卡(音如此)”。显示大连人小市民心态的一句俗话是“苞米面的肚子,料子面的裤子”。这是说大连人宁肯在吃喝上省钱,也要在穿着上体面。“苞米”和“料子”都是东北特色。苞米即玉米,关内刚开始没有如东北这样大量种植。料子即纯毛呢绒,也是东北寒冷才用得上。早期的呢绒产品有一股异味,在呢绒店中特别明显。当是羊毛处理工序的问题。所以大连人还有一句藐视大连以北地区方言的称呼“臭呢子味”。
我记忆里直到粮食供应本取消,苞米面一直是大连地区的主食。所以“苞米面的肚子”某种程度上也是写实。市场开放后大米和面粉成为主食。1990年代后期,大连人家常口味的饭店双盛园集团的崛起,重新勾起大连人对苞米面饼子的回忆。鲅鱼烩饼子就是当年十分流行的一个菜。
大连地区食用的科学意义上的“鲅鱼”有两种:一种腹部银白色,俗称就是鲅鱼;另一种稍小,蓝底有青花纹,俗称鲐鲃。我在外贸工作时,我公司把鲅鱼的商品名写作Spanish Mackerel,现在我知是错的。当时不论日韩还是西方客户对此名字都没有意见。
鲅鱼相对于鲐鲅要个头大,也肥美得多。鲐鲅有一股腥味,老百姓不愿意吃,所以是最便宜的鱼之一。这两种鱼同属鲭鱼,都富含不饱和脂肪酸欧米茄-3,因此与人体循环系统极有补益。鲅鱼的脂肪含量尤其高。记忆里家里炖鲅鱼时,鱼汤总是上面一层浮油。正如事情总有两个方面。脂肪量大的鲅鱼吃口肥美,保鲜却殊为不易。在市场上买到的鲅鱼,哪怕是鱼眼清亮(最基本新鲜标准),剖开鱼身才看到腹部(脂肪最厚处)已经骨肉分离了。这当然不妨碍食用。因为味道是比较才能得知。当年在外贸时,一个朝鲜族同事代理山东一家渔业公司出口韩国鲅鱼,交货地在海上。他拿了几箱回来给大家尝鲜。那个味道真是无与伦比。其实从捕捞,冷冻,配送到零售,没有高科技含量。我想不出哪个环节出问题导致市场上没有出口同等品质的鲅鱼。我觉得还是消费者愿意对付,无所谓。鲅鱼本身已经很好吃。供应链各环节质量保障需要增加多少费用。市场对新增费用/涨价的接受程度如何。以中国市场之大,这些个问题的解决对普通渠道的商人无意义。高端市场?已经交给日本人和韩国人了。
就用市场上买得鲅鱼切成厚片。在热油锅里稍微剪过两面,添水和葱姜蒜酱油等着料,大火烧开,让鱼汤一直咕嘟着。这是“猛火鱼,慢火肉”的古法。另用一锅将切块的玉米饼子油煎出硬壳,再将其倒入炖鱼锅中,将鱼汤收至少许,即可撒葱花出锅。这是饭店派的鲅鱼烩饼子。这种做法的原因在于鲅鱼肉质紧密不易入味。烹饪时间过久会影响口感。因此原因,日本人的醋渍鲭鱼也是我夫妻所喜爱的。
在国内日式餐厅的卫生标准和服务相对更值得信赖。大连的商业中心大连商场边上,原有一家日资百货店麦凯乐,后来被大商集团收购了。店里地下一层是食品专卖场。有一家回转寿司店以前相当不错。常见有日本人拖家带口来食,因其相对正式日本餐厅收费要便宜得多。我们就是在那儿吃到这个醋渍鲭鱼。鱼肉是生的,但是被醋浸泡过,肉质变硬。配日本腌渍姜片同食,肥,香,酸,甜,奇妙的感觉。
大连人家对鲅鱼还有两样家常食法:熏鱼和鲅鱼饺子。熏鱼是仿制苏州/上海的熏青鱼做法。关键是鲅鱼够大肉够厚实。我想这一定是苏南上海一带定居大连的人创新的。鲅鱼饺子却是正宗“海南家”风。现在网上跟风销售烟台鲅鱼水饺的已经很多了。我无须多言。如果自制鲅鱼水饺,或者其他鱼馅的饺子,注意要尽量加水到鱼肉中搅打,使其混成一体。南方水乡人家做鱼圆惯了的都知道这个,只是他们没想到把鱼馅包入外皮中而已。
说了这末多,皆因为英国这边所售鲅鱼,实乃家乡人不屑之鲐鲅之流也(生物学分类当然不同)。味道一般。但是近几年来越见稀少,价格直升。
很正常,拿美食做借口,更是自然,机票好买么现在?
因为现在天津市面上有很多鲅鱼馅的饺子,价钱也不是多贵,我就奇怪这要每天供应多少鲅鱼才行啊。
看来是个好人。
他说鲅鱼馅就是鲅鱼馅了吗
连英国这里法制健全的地方用病马肉充作牛肉的事情都有了。何况国内。
我以前外贸同事建议在外面吃饭,最好不要吃馅食(素馅除外)。他是肉食科专做肉类贸易的。
要吃的话,自己做好些。
我经常吃墨西哥苞米面饼子鱼。基本上是苞米面烤成薄壳,加进鱼肉、西红柿、卷心菜、酸奶。庶几可以算恶搞版的苞米面饼子鱼。
说起熏鱼。我在国内吃过印象最深的是上海的烟鲳鱼。口味甜、咸、烟熏齐备,君臣主使恰到好处。天下美味。可惜不能经常回国。
实际上是中西结合的手法,是民国时期海派西餐的创新。
你在饮食上包容性很强啊。墨西哥玉米面饼确实比国内的玉米面饼子好吃得多。关键是他把玉米用碱水(石灰水)先泡过,再磨成极细。口感就好多了。我女儿不吃玉米面,因为它咯嗓子。
我们都叫马鲛,我看百科上也说两种叫法都有。
这种鱼做的好不好吃起来天差地别,感觉吃过的里面烤的多,寿司好像也有。
在大连生活过四年,那时到海边可以随便捡到海胆,紫色的绿色的都有。大连同学告诉我可以用石头砸开吃里面的东西。经常有当地人碰海,捞起的海参可以用粮票换。
对于鲅鱼和鲐鲅鱼,我的观点正好与老兄相反。我觉得鲐鲅鱼好吃,油比较多骨头比较软。把鱼劈成两半用烤炉烤得焦黄,连鱼头和骨头都可以吃。那个鲅鱼(Spanish Mackerel)肉比较松比较水,油也不是太多。
最近和领导商量是否可以考虑到大连养老呢。
一家餐馆以卖兔肉驰名。客人叫了一碗兔肉
,品尝之下,觉得味道有异,就喊堂倌过来。
“这是兔子肉吗?”客人问。
“是的,地道的兔肉。”
“怎么酸溜溜的,好像马肉的味道呢?”
“先生,不满你说,搀了点马肉。”堂倌
陪笑答。
“一点?”客人又尝了一口,摇头说,“恐怕
不止吧,到底多少?”
“一样一半,一匹马配一只兔子。”
听来就是西方的笑话。
专买鲐鲃子吃。
个人口味是没有原因的。
是被美国伪中餐逼出来的。
不像伦敦,纽约的中餐一言难尽。可能是我极少去法拉盛的原因。
好容易有过一家好的, Le Chine, 秒关。还有一家好的,China Blue, 也没撑过瘟疫。
我们温州话虽然不少名词和普通话相差很大,但是有些东西却用学名,或许这些学名本来就是历史上传下来的古老名字。我们管鲅鱼叫马鲛,管黑鱼叫乌鳢。
鲅鱼在渤海那里应该挺出名,营口还有个区叫鲅鱼圈。我们那地方也挺推崇马鲛,有民谣为证。樱桃好吃树难栽,马鲛好吃橹难摇。我们那里习惯用用马鲛制作鱼丸和鱼饼,不过温州鱼丸不是圆的。
鲅鱼的肉鲜美又没多少刺,绝佳的蛋白质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