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原创】【开心】从中了今年的面上基金说起 -- 崂山一道士
前两天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化学部公布了基金评审结果,很开心我的课题中了(面上项目)。据说今年的申请人数增加了,而基金的总数减少了,本来就对申请不利;而我又从中科院跳到了一个不知名的小学校——按跟着我一起过来的团队成员的说法——会不会更大大地增加了难度?这一次的成功,再一次验证了我一直坚持的一个观点:只要研究思路够新颖,研究基础够扎实,申请书写得足够认真,不用跑关系,也能在竞争中脱颖而出。还要再加上一点:学校的名气也并不那么重要。
由于各种原因吧,这么多年来,我在申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过程中,从来没有找过任何关系。主要是自视清高,不愿意同流合污。我前前后后一共中了三个面上项目,申请成功率大概37.5%左右。在中科院的时候,由于经费压力很大(中科院申请经费不仅是要做研究,还要发工资),只要不限项的时候都想着要申请,不管思路是否成熟。除此之外还有各种横向经费、地区经费要申请。压力太大了,都得了轻微的高血压了。后来有一天我突然想明白了,就是凭什么我必须每年申请那么多经费去养团队,为什么我不能安安心心拿着国家的经费去带学生、搞科研?所以就跳槽了。到了一个待遇不错、硬件条件也不错的小学校。
虽然这个学校很没有什么名气,但我真的不后悔来到这里。最重要的是看开了名利,心情很舒畅。虽然学生的整体素质还是不行(其实我在中科院的时候学生的素质虽然好一些但还是不够好),但我很耐心地教他们,学生也很认可我。我想明白的一个事情是,教什么样的学生不是教呢?教天资聪颖的学生当然好,但天资聪颖的学生毕竟是少数;把更多的普普通通的学生教好了,让他们懂得要认认真真地做事、去实践、去创造,将来走出校门把这种态度带到各自的工作岗位上,对整个社会仍然是有益的。
回国从事科研工作10年了,回首的时候感觉自己成长了很多。刚回国的时候跟着国内的标准走,习惯用很多外在的、量化的标准来考核科研成果,比如基金啦、SCI论文啦,高被引啦,影响因子啦,但后来发现真正衡量的标准在自己内心。自己的工作,比起前人有没有创新,比起自己以前的工作有没有创新,自己是最清楚的。我这些年发表的大多数工作,我自认为都是有一定挑战性的。有一项工作是英国伦敦帝国理工学院没有做出来而我们做出来了的,有一项工作是发表后立刻被一家公司采用用于生产的(我们当时没有申请专利他们也没有付我们专利费),还有合成新结构将其应用于材料研究的。虽然按照现在流行的标准,这些工作都没有发表在JACS 或ACIE上,但我对自己的成果还是欣赏的。
另外一个比较大的转变是对学生的态度。在中科院的时候由于压力大,而我自己又脱离了一线科研,进实验室的时候很少,因此训斥学生和团队工作成员的时候多了些,对学生逼得比较紧。但跳槽到小学校,回首在中科院的日子,我突然发现我真正做得比较好的工作,都是跟学生或工作人员有着比较良好的互动,自己也亲自下实验室观察思考的情况下做出来的。所以跳槽到这个小学校以后,我更为自觉地多到实验室与学生交流,自己有空的时候也做实验,这才更深地体会到动手和动口是有差别的。作为从事科研的老师,我现在更好地体会到新的知识、新的创造是从科学实践中来的,老师不能只是一个坐而论道的人,一个指使别人而自己动口不动手的人。
现在又中了基金,压力就更小了。其实就能更好地带学生、看文献、做实验,再看看自己能不能思考一些更深层次的科学问题。一个人的能力有大小,但认认真真、无怨无悔地去做了,就没有什么可遗憾的,不是吗?
本帖一共被 1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预祝后续的研究顺利!
向你学习
从叙述来看,道士到了一个新的境界。学生幸甚!
其实,中美之间研究生教育的最大区别是中国不重视对研究生深层次的基础教育,特别是启发式的、critical的教育。导师仅仅把学生当劳动力看,学生学到是仅仅是老师课题组里的东西。我不否认天资聪颖的学生能举一反三,但毕竟这样的是少数。
上会前函评不好打招呼,因为函评人员分布较广, 很多小学校的教师也在评。不好具体找人。
等到上会了,就好打招呼了。一些大佬和灵通人士,圈里子都打好招呼,都知道谁去会评(因为要去北京,动静大)。由于国基现在各高校无必重视,无国基无职称,今年其实打招呼之风更为炙热。此风不刹住,科研迟早坏菜。
会评因为动静大,灵通人士总是知道谁会去,会评因为评议人数不多,灵通人士也可以覆盖人选。这些在当前人情社会暂时无解。
国家必要时候应该考虑打招呼举报制度,谁打招呼谁下台谁空出位置,类似于风帆时代的英国海军,一个舰长无数候补在盯着,不敢落把柄给别人,不知道哪天被卖了。或者考虑基金申请公示制度,发动群众监督,不敢放水得离谱。
国内乱七八糟的管理以及应付上级/政府检查太多了
疫情以来,我的lab已经接待各级政府/上级来考察了大概20多趟
再加上上课,还有写本子.....
什么都不做时间也不够用啊
最近在写个本子,要求6万字,200多页,半个月写完.....
写的真是欲仙欲死.....
我很怀疑那些评委会仔细研究这些东西么?
问题是又不能不认真写....
国内动不动就来各种检查,要各种申报材料,并且习惯性的只给1个周到一个月的时间.....最痛恨这个
祝贺你!为你感到高兴,为你的学生遇到这样的好老师感到高兴。
现在会评的评选规则改了不少,不那么容易打招呼了。
你如果在学校,不那么担心人员工资的问题,那么就不要去拼那么多的项目。
再说神马项目要6万字?自科的、科技部的都没有这么变态呀??
会评要上北京,动静大,会让有心人知道,会评人数少,都在圈子里。 这些没变化,灵通人士就依然有用。
很多论文啊科研成果啊之类的压力是很影响做事的,虚的多了就挤压实的了,少些压力反而是好的,凭良心做事最安心。
恭喜道士。
会评前通知的时间短,报到后收缴手机,住房里没有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