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中国普通高等教育的一些数据 -- 正名从俗
今天看到网友在探讨中外高等教育升学率的问题,一时兴起,去教育部网站查了一些数据,整理出来供河友讨论。
一、名词解释
毛入学率,是指某一级教育不分年龄的在校学生总数占该级教育国家规定年龄组人口数的百分比。由于包含非正规年龄组(低龄或超龄)学生,毛入学率可能会超过100%。
小学学龄儿童净入学率,是指小学教育在校学龄人口数占小学教育国家规定年龄组人口总数的百分比,是按各地不同入学年龄和学制分别计算的。
高中阶段教育,包括普通高中、成人高中、中等职业教育。
高等教育,包括博士研究生、硕士研究生、普通本专科、成人本专科。
1、学前教育
全国共有幼儿园28.12万所,教职工491.57万人,专任教师276.31万人。
在园幼儿4713.88万人,学前教育毛入园率达到83.4%。
2、小学
全国共有普通小学16.01万所,另有小学教学点9.65万个。教职工585.26万人,专任教师626.91万人。专任教师学历合格率99.97%。生师比16.85:1。
招生1869.04万人,在校生10561.24万人,毕业生1647.90万人,小学学龄儿童净入学率99.94%。
3、初中
全国共有初中学校5.24万所(含职业初中11所),教职工435.04万人,专任教师374.74万人,初中专任教师学历合格率99.88%,生师比12.88:1。
招生1638.85万人,在校生4827.14万人,毕业生1454.09万人,初中阶段毛入学率102.6%。
正名从俗注:对比本年度小学毕业人数和初中招生人数,得出本年度小学至初中升学率约为99.45%。
4、特殊教育
全国共有特殊教育学校2192所,专任教师6.24万人。
招生14.42万人,在校生79.46万人。其中,附设特教班在校生3845人;随班就读在校生39.05万人;送教上门在校生17.08万人。
5、高中阶段教育
共有学校2.44万所,招生1439.86万人,在校学生3994.90万人,高中阶段毛入学率89.5%。
正名从俗注:根据本年度初中毕业生人数和高中阶段教育招生人数,算得升学率约为99.02%
①普通高中
全国共有普通高中1.40万所,教职工283.37万人,专任教师185.92万人,专任教师学历合格率98.62%,生师比12.99:1。
招生839.49万人,在校生2414.31万人,毕业生789.25万人。
正名从俗注:根据本年度初中毕业生人数和普通高中招生人数计算,初中至高中升学率约为57.73%。
②成人高中
全国共有成人高中333所,教职工2509人,专任教师1933人。
在校生4.12万人,毕业生3.42万人。
③中等职业教育
全国共有中等职业学校1.01万所。其中,普通中等专业学校3339所,成人中等专业学校1032所,职业高中3315所,技工学校2392所。
中等职业学校教职工107.33万人。其中,普通中专教职工39.86万人,成人中专教职工5.00万人,职业高中教职工33.98万人,技工学校教职工27.18万人。
中等职业学校专任教师84.29万人。其中,普通中专专任教师30.95万人,成人中专专任教师3.80万人,职业高中专任教师28.48万人,;技工学校专任教师20.07万人。
中等职业教育招生600.37万人。其中,普通中专招生255.50万人,成人中专招生49.73万人,职业高中招生152.18万人,技工学校招生142.95万人。
中等职业教育在校生1576.47万人。其中,普通中专在校生703.59万人,成人中专在校生106.85万人,职业高中在校生405.73万人,技工学校在校生360.31万人。
中等职业教育毕业生493.47万人。其中,普通中专毕业生219.96万人,成人中专毕业生48.19万人,职业高中毕业生126.89万人,技工学校毕业生98.42万人。
[B正名从俗注:单纯以普通中专和职业高中来看,本年度招生人数对比本年度初中毕业生人数,计算得升学率约为28.04%。[/B]
6、高等教育
全国各类高等教育在学总规模4002万人,高等教育毛入学率51.6%。全国共有普通高等学校2688所(含独立学院257所)。其中,本科院校1265所,高职(专科)院校1423所。全国共有成人高等学校268所;研究生培养机构828个,其中,普通高等学校593个,科研机构235个。
普通高等学校教职工256.67万人,专任教师174.01万人。普通高校生师比为17.95:1,其中,本科院校17.39:1,高职(专科)院校19.24:1。成人高等学校教职工3.61万人,专任教师2.06万人。
研究生招生91.65万人,其中,招收博士生10.52万人,招收硕士生81.13万人。在学研究生286.37万人,其中,在学博士生42.42万人,在学硕士生243.95万人。毕业研究生63.97万人,其中,毕业博士生6.26万人,毕业硕士生57.71万人。
普通本专科招生914.90万人,在校生3031.53万人,毕业生758.53万人。另有五年制高职转入专科招生46.00万人;专科起点本科招生31.75万人。
成人本专科招生302.21万人,在校生668.56万人,毕业生213.14万人。
全国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学历教育报考596.37万人次,取得毕业证书48.98万人。
正名从俗注:因数据中单列高职转入专科和专科升入本科人数,故可认为普通本专科招生人数仅为“参加本年度高考学生人数”,通过与本年度普通高中毕业生人数对比,算得高中至本专科升学率约为115.92%。
7、关于高中至本专科升学率超过100%的探讨
根据公开资料,2019年全国高考报名人数1031万(不含高职扩招补报名人数)。资料来源
可以认为,高考报名考生不仅仅是本年度普通高中毕业生,还包括往届普通高中毕业生以及其他渠道考生。
因此,2019年高考,普通本专科录取率约为88.74%。
8、总结
根据以上数据,可以做出如下总结
①随着时间的推移,当老一辈渐渐凋零,中国将成为一个超过50%的国民受过高等教育的国家。
②中国各阶段教育升学率均在80%以上。
③全民义务教育仍有未能覆盖的人群,特殊人群教育、职业教育、成人教育仍有发展潜力。
④随着时间的推移,在中国,本科学历渐渐失去含金量,中国学子需朝硕士研究生甚至博士研究生努力。
现在不少地方,初中考高中录取率50%。
剩下的都被赶去职高等混日子,这些顶多通过单招念专科。
有文化跟有文凭不是一码事,看看高考录取分数就知道
其实本科已经招的太滥了,复读分数上去就读我不反对,但现在这种弄法,还有所谓“本科学历渐渐失去含金量,中国学子需朝硕士研究生甚至博士研究生努力。”,实际是在浪费学生时间和国家资源
其实20年以前还更低呢
当然你要看个别重点初中, 那肯定是远远高于50%
以前的50%
是一部分农村人口急于初中毕业去沿海打工,念高中意义不大。
一部分是城市里初中毕业去念技校,中专可以进国企。
可以说是合理分流,或者说是自愿分流。
现在完全没有分流的渠道。
由于国企大量倒闭,附属的技校也随之消亡,目前剩余还健在的技校所剩无几。最重要的是念技校已经没有进国企的可能,曾经的渠道已经被堵死。
现在的50%的是靠高分数强迫剥夺念高中的权力。
如果真按照分数线一刀切也勉强可以说算公平竞争,但现实是分数不足的可以用钱砸,用权换,苦的,被剥夺的只是普通民众的子女。
所以在吹嘘中国教育的时候,多看看现实情况比较好。
这就如同几年前吹嘘盛世一样,现在回头看多么荒唐可笑。
二十年前中考升学率可没有50%
不要用重点初中的普通高中升学率来看全部.
还中专进国企, 中专一年毕业多少人, 国企才招几个? 也不看看国企这20年来招聘的条件.
国内一二线城市,很多企事业单位都要求 985 211 文凭。当然这个不会白纸黑字写出来,而是内部第一轮筛选就过掉了。
而且,如果你本科不是 985 211,之后再读硕读博,也没有用,用人单位就盯着本科,本科不是 985 211 直接扔。
甚至有 “垃圾大学” 这样的称呼,现在复读坚决要考北大、清华的高中生不少,人家可不是脑子坏掉,对于优秀以上、学霸未满的学生来说,这几乎可算是一个精明的决策了。
看了一段大国重器,高端制造的一线工人(并不仅仅指高铁桥梁隧道建筑工人也包括手机流水线工人航空航天设备工人等)基本上义务教育学历加五六个月培训即可上岗。现在高中升学率在50%左右,一半以上的人要去成为一线工人,毕竟华为研发部招不了那么多人,本科甚至硕士学历站银行柜台的现象存在属于本人、家庭与社会的资源浪费,改变了也好。
本科学历成为鸡肋也极有可能,毕业了要么去研发部,要么去生产车间,要么博士,要么中专,本科,大致具有四体不勤五谷不分的能力,去搞销售吧。
有余力读研的学生,家里总算是比较宽裕的,起码可以养个闲人几年,那就让他们读啊,否则你让人家干什么? 投入就业市场,不是要挤掉别人的位子吗? 国家保就业本来就是个焦头烂额的任务,反正这些读研的学生,也不可能搬砖,心气高着呢。
国家资源? 现在青年博士硕士毕业,是太多而不是太少,每年海量投入市场,谁给他们找好工作? 弄一批大学扩招,把这些青椒养起来,钱就是读研的学费,等于是那些读研的家庭,养了双份的闲人(自己子女、青椒)。
养闲人是个世界性的难题,资本主义社会的特点,就是生产过剩,为了海外市场可以打两次世界大战,现在又有物联网、大数据、自动化工业机器人,需要的人力更少,冒出来的闲人更多,读研是个好办法。
欧美养闲人,就是福利养大胖子,可乐薯条电视节目游戏机。中国人比较奋斗基因,这个办法行不通,父母催着孩子奋斗、鄙视不务正业,又有 “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 的传统,那就读研呗,这个算是正事。
中国将来养闲人的办法,就是大学里读研一直读到六十岁,拿了十个领域的博士,每年量产百万 “民国大师” 级别的老研究生,当代范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