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原创】推测一下当年为啥选择了“分田单干” -- 钛坪樽逾
从土地所有权到农村集体经济组织“股”权,不能简单称为剥夺。
就等于没有。最关键的是你连不参加的自由都没有。
农民想过上好日子,这个淳朴的目标是合理的。应该用什么途径实现农民的目标?是把农民组织起来,还是让农民分户单干?哪种道路对农民更好?实践是检验社会科学真理的唯一标准。
转帖在《观察者网》看到的帖子:
我在西部扶过贫,最记得一位县长砸100万搞养殖,亲力亲为却惨败收场
因为这个县长在职时很清廉很实干,名声很好,他把这个想法在退休的宴会上说了之后,当地畜牧局、林业局、民宗局就一起给他申请了一笔100万元的少数民族农村产业扶持资金,这个退休县长就开始一心一意的养羊,希望摸索出一条养羊致富的路子。
我们当时是对口的技术支持单位。这个退休县长真的很厉害,建了羊圈,一年四季吃住都在羊场,自己弄饲料、自己储青,自己给杨打针,干了两年,羊养的红红火火。
后来,我离开了那个地方,新来的同志继续做技术支持。大约10年后,我和原单位人偶尔聊起这个退休县长养羊的事情,前同事很感叹地说,县长失败了,羊场倒闭了,100万亏完了,那个县长之后很快就病倒死了。
同事说,退休县长尝试了很多方法,但是不管怎么做,就是不赚钱,在这个现实的产业环境中,他始终没有找到靠养羊致富的路,他又不愿意骗农户,最后把自己打进去了。
这个其实在《山海情》中也有委婉的表达:马得宝在种蘑菇赚了点钱之后,很快就不干了,而是去包工程;水花在种菇赚了点钱之后,也是去镇上开起了超市。按说他们是凌教授最得意最早的一批农民徒弟,可是他们却选择放弃种蘑菇,而是去做建筑和商业。
农业是个大难题,没干过的人以为很简单,以为是农民没资本、没技术、不懂市场,所以做不好。其实,只有真真做过农业的人才能明白农业的难。切实,如果一个农民既有资本又有技术还懂市场,那么他就不会去当农民了,农科院的专家也没这个能力。
但是,有没有搞农业赚了大钱的呢?有,我亲身接触的就有泰国的正大集团,这个集团在中国很多地方建了大型养猪场,甚至在一些深山老林里建了非常非常大规模的养殖场,找了很大大学生去当产业工人养猪,完全按照科学的方法像种菜一样养猪,每头猪赚钱不多,但是规模上去就很赚钱。
我和本文作者的观点一致:目前来看,农民的出路在城市,农业的出路在工业。把农民变成产业工人,把小农经济变成大规模的集约化生产可能是唯一的路。
没有组织的单干农民,面对完全自由的市场,就是一个待宰的羔羊,也许个别能致富,但是整体是不可能发家的。
由此俺特别佩服甚至崇拜毛主席的远见卓识了。农民只有组织起来、合作联合,才是最有前途的。
合作化是一种生产组织形式。生产关系要匹配生产力,生产组织形式也要匹配生产力。
组织起来能竞争过正大集团吗?农民把个人利益看得很重,组织起来的成本很高,如果按市场经济原理,私心太重的就不可能加入,或者是拖后腿的,这样的合作社根本无法搞过大集团,只能保护起来。
赞成你说的事实,但是不赞成你的结论是搞合作化。农业的出路就是家庭农场,这个是全世界的规律,现在合作化没有前途。
就是农民也成为一种职业,即农业工人。可能这个才是全面工业化的路子。
李敖查证:1950年3月13日,蒋介石在演讲里谈到,我下野以后,我们已经到了亡国的境地。今天我们特别提醒大家,我们的中华民国到去年年终已经灭亡了,亡国了,我们现在已经是亡国之民。
然后再迎接新兴工业社会。
1950年的朝鲜战场,是主席创造的,自大秦开始的农业社会最高的顶峰,也是最后辉煌
从1953年第一个5年计划开始,传统农业同工业化改造,必然产生矛盾和碰撞,而1966年的文革,就是这种矛盾达到不可调和的爆发。
而且单产量会大跌。
全世界都是国家补贴农业,就算这样,从事农业的也赚不到钱。
大家都看他可怜。
旧西藏农奴制度再落后,也比单个农奴的组织度高,个体有组织度?个体就是任何组织度都不存在。
旧西藏农奴制度消亡,是因为有比他更先进的生产力组织,带来了更有效的暴力机器。
围绕工商业和金融业展开,不过那样,农民也就不是农民了只能说是一群有地的工人商人和金融从业人员
农业如果赚钱了,必然是社会动荡,流民范起,最终连农业在内的社会秩序都被冲垮。
而现代工业社会,农业是靠科技进步带动生产的,这更不是独家独院的家庭可以承担的起。
80年代邓派推卸责任,小农承担不起科技投入,农业亩产停滞。90年代用市场经济,科研单位利用自己的市场支配地位,将成本加价压在农民身上,结果是到现在,种地就赔本,卖粮的钱不够种子、化肥、农药等。
比如,太空育种这样的高成本,谁来承担?谁来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