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客熙熙

主题:稍微说一下解放战争的部分过程,谈判是和斗殴一起的 -- 真历啊

共:💬37 🌺108 🌵18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3
下页 末页
家园 稍微说一下解放战争的部分过程,谈判是和斗殴一起的

抗战胜利后,斯大林说国共要谈判,稳定局势,建立联合政府,而蒋介石参考西安事变、和李白、马家军、阎锡山等人的关系。要求中共达到他们的水平。

这点是中共万万不能接受的,中共要的是半自治,保持原有地区份额,适当让步。

在谈判中,马放南山,裁军种种,接受改编等,这事城市温和路线的方式,这点大家可以参考当年彭真在东北的种种做法。

就是这个地区,中共也有多种方案,同时也是作为解放战争的基础,比如北方方案,划江而治,小型的;比如独守东北方案。

而彭真等则是乐呵呵的认为和平接收东北没问题,一错再错,一让再让。蒋介石包括美国也判断出了东北是两党之间战争的重要环节和基础,毕竟红军苏蒙朝三面背靠友军,太舒服了,甚至还是资源补给大后方。这是红军时期以来从来没有过的舒服。

虽然苏联自己犹犹豫豫,磨磨唧唧,但是毕竟太有利了!

最差也是建立一个民主联合政府,实际上也是建立了,红军和东北军充分合作,这也是果粉、蒋介石恨东北军的根源。最后指挥权也确实归了红军,这也没毛病,毕竟人才济济,抱苏联大腿,不服你咬我啊。

在这个期间,红军要保护自己的利益和地位,怎么办,正义力量,这样的额一个群体要求开干,所以所谓全面战争这个时期已经羞羞答答的开始了。

而红军内某和平群体为了遮掩自己当时的战略错误,把所谓全面战争时期放后面啦,意思我是仁至义尽嘛。

中原突围只是大打的起始点而已。以后全面战争就从这个时候算,其实李先念的应对,实在是不好说,突围的战绩也和大别山差不多。

而这个时候往后一点,因为往北有傅作义、阎锡山,往西有马家军、胡宗南,往东不说了,是山东,也是进攻关键点。

只好南走了,怎么走的有利,毛主席出了主意,后来演变成了所谓神来之笔,其实,呵呵。中野没有打出中野的孟良崮。

之后是其他部队一直为中野补裤裆,擦屁股,其实毛主席的建议是就在当地广大地区和国民党干,消灭一定的国民党军,而刘邓觉得压力太大了,不好玩,跑最好。

刘邓南向,后面的原来的解放区怎么样了?被敌人占领了啊,包括山东也被冲击了大部分,很艰难啊。

但是呢,随着东北的反攻,粟裕的精妙极限操作,态势好转,大别山出击,才有了淮海战役的良好态势,转换,也就一年,牛的是谁,大家自己想。

在这里,豫东战役,刘邓干嘛了,许世友在兖州干嘛了?都是可以很清楚的看到的啊。

为了谈判的有利地位,斗殴是必须的,所以打是正常的,靠嘴炮、和平是得不到利益的,红军要维持抗战的红利,必须要斗争。

而斗争就有强有弱,这是很明显的,尽管如此,实际上红军的谈判利益还是受到损失了啊,直接影响到了战略安排。

家园 和大家说个想法啊,如果相信官史,我们基本就可以说不用上

论坛了,天天新闻联播不香嘛?

大家都是有自己的思路的人啊,就这自己的思路结合一些明显的历史线索说事。

做个明白人啊,增加独立性啊,其实我想官方推动学习党史历史,大概也有这个意思,而追求真相,总不是坏事。

我个人看法,总的来说,真相恰恰是对红党有利的。这点有点明显。

通宝推:审度,
家园 资料:重庆谈判的说法

1945年10月12日,毛泽东起草中共中央给各中央局并转告区党委的指示,指出:"和平基本方针虽已奠定,但暂时许多局部的大规模的军事冲突仍不可避免,除粤、豫、浙及苏南等地顽军正在向我进攻外,沿平汉、津浦、同蒲、正太等路顽军正在向我大举进攻,争夺北宁、胶济、平绥三路的战斗亦将到来,我方必须提起充分注意,战胜这些进攻,绝对不可松懈"。"解放区问题未能在此次谈判中解决,还须经过严重斗争,方可解决。

这个极端重要的问题不解决,全部和平建国的局面即不能出现"。

"解放区军队一枪一弹均必须保持,这是确定不移的原则"。

"即将来实行整编时,我方亦有办法达到一枪一弹均须保存之目的。过去中央指示各地扩大军队整编主力计划,继续执行不变"。

"东北问题未在此次谈判中提出,我党一切既定计划照样执行"。

以后一连两个多月,毛泽东一直在给各地军委发电报,强调重庆谈判的重要性及消灭国民党残余势力的指令。

1945年12月15日毛泽东出席中共中央会议。会议讨论通过毛泽东为中共中央起草的党内指示,指示指出:"尽一切努力粉碎国民党的进攻,仍是各解放区的中心任务",并要求各解放区抓紧做好练兵、减租、生产等十项工作,以巩固解放区,提高我军战斗力。指示强调“不论时局发展的情况如何,我党均须作持久打算,才能立于不败之地。

28日为中共中央起草致东北局的指示,指出:我党现时在东北的任务,是在东满、北满、西满建立巩固的军事政治的根据地。"建立这种根据地的地区,现在应当确定不是在国民党已占或将占的大城市和交通干线,这是在现时条件下所作不到的。也不是在国民党占领的大城市和交通干线的附近地区内,这是因为国民党既然得了大城市和交通干线,就不会容许我们在其靠得很近的地区内建立巩固的根据地。这种地区,我党应当作充分的工作,在军事上建立第一道防线,决不可轻易放弃。但是,这种地区将是两党的游击区,而不是我们的巩固根据地。

因此,建立巩固根据地的地区,是距离国民党占领中心较远的城市和广大乡村"。指示要求"将正规军队的相当部分,分散到各军区去,从事发动群众,消灭土匪,建立政权,组织游击队、民兵和自卫军,以便稳固地方,配合野战军,粉碎国民党的进攻"。

1946年1月10日毛泽东颁发停战令,指出:"本党代表与国民政府代表对于停止国内军事冲突之办法、命令及声明,业已成立协议,并于本日公布在案。凡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之一切部队,包括正规军、民兵、非正规军及游击队,以及解放区各级政府,共产党各级委员会,均须切实严格遵行,不得有误。全中国人民在战胜日本侵略者之后,为建立和平局面所作之努力,今已获得重要之结果。中国和平民主新阶段,即将从此开始。" [20]

1946年2月1日中共中央发出经毛泽东修改审定的《关于目前形势与任务的指示》,指出:"中国革命的主要斗争形式,目前已由武装斗争转变为非武装的群众的议会斗争,国内问题由政治方式来解决。"同时指出:"除开个别地方,国民党都依然可能向我们进行武装袭击,我们应严加警惕,武装斗争是一般的停止了,为了保障国内和平,各地应利用目前时机大练兵三个月。一切准备好,不怕和平的万一被敌人破坏"。"要抓紧生产运动的领导,以迅速克服财经的困难。练兵、减租与生产是目前解放区三件中心工作"。 [21]

1946年2月12日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会议讨论同国民党谈判整军方案问题。

毛泽东在会上说:美国和蒋介石要以全国军队统一来消灭我们,我们要统一而不被消灭。军党分立还不是最危险的,合编分驻才是最危险的。杂牌军还没有与蒋介石的嫡系部队合编的,连杂牌的集团军都没有与蒋介石嫡系部队参杂合编。我们现在只有对付好,才能摆脱危险。全国军队统一,原则上我们只好赞成,实行步骤要看具体情况,这是我们与法国不同的。

此后一直到1946年5月,毛泽东以中共中央军委的名义向各地发布密电。

家园 讲话节选1

讲话录音(节录) 1970年8月23日 昨天晚上,主席召集了常委会,对这次会议作了指示。

这几个月来,对于这个宪法的问题和人代会的问题都是很关心的。

这个人代会的发起,这个会的召开,都是主席提出的。

我认为是很必要,很合时宜。

在这次国内、国外很好的革命形势下来开这个会。

这个会和人代会以及宪法,对于巩固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的成果,巩固和加强无产阶级专政,反帝反修的斗争,对国际共产主义运动,都会是有影响的。

全会这次的三个题目,是全国人民政治生活中间的大事,三件大事。

这次我研究了这个宪法,表现出这样的一种情况的特点:一个是把毛主席的伟大领袖、国家元首、最高统帅的这种地位,毛泽东思想作为全国人民的指导思想,这一点非常重要,非常重要。

用法律的形式巩固下来非常好,非常好! 很好!这个可以说是宪法的灵魂。

是三十条中间在我看来是最重要的一条。

这条反映出我国革命经验中间最根本的经验。

毛主席,是大家所知道的,是我们党、军队、政府、国家的缔造者和领导者。

毛主席的这种领导可以说是我们胜利的各种因素中间的决定因素。

因素总是多种的,不会是平均的,但是,它必然有起决定作用的因素。

客观的物质条件当然很好,但是很多国家也有很好的条件,他没有成功。

我们是既有这种客观物质的基础,加上这种主观的正确的领导,转化为物质力量,所以,使得我们成为胜利的国家,胜利以后,继续前进的国家,而不是中途停顿的国家,是继续革命的国家,是毫无修正主义的这种气味,毫没有被这种世界修正主义的潮流所同流合污,中流砥柱,是很不容易的。

毛主席的这种领导的地位是斗争中间形成的,是几十年的斗争中间形成的,是在党内两条路线的较量中间来比较出来的。

所以,这个领导地位,就成为国内、国外除极端的反革命分子以外,不能不承认的。

中国革命,半个世纪的历史都证明,只有毛主席代表了最正确的方向,代表历史发展的要求,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什么陈独秀呀,李立三哪,瞿秋白呀,王明哪,刘少奇呀,中间还有个张国焘,还有什么张闻天,这些,照着他们的领导走下去,就会把革命引向失败,就会要造成革命的重大的这种损失。

我们很信任的,在这种各个重要的历史关头,看到毛主席扭转了这种形势,使它转危为安,转弱为强,转败为胜。

这是大量的、长时期的重大的事实上所铁一般地证明了的事情。

差不多可以说是:我们的工作的前进或后退,是胜利或者是失败,都取决于毛主席对中央的领导地位是巩固、是不巩固。

有的时候是巩固的,但有的时候是不巩固的,有些时候很不巩固的,而有些时候是被排斥的,是处于一种“下野”状态的。

并不是今天这种情况,完全不是今天这种情况。

凡是碰到毛主席的思想不能贯彻的时候,就使革命受到挫折、失败;得到贯彻的时候,就蓬勃地发展。

可以说这已是我们看惯了的事情,其例子是不胜列举。

而这些经验,我们同志们必须记住,必须把这种迷迷糊糊的思想,变成自觉的思想。

必须,特别是年老的这些同志,要把这些思想向下传播,传下去,使这些年轻的同志知道来之不容易,就是胜利绝非偶然。

不是那么简单的、自然的、必然的就可以成功的;它也可以失败的。

很多国家,像欧洲这些国家都进行过共产党的革命,声势很大,力量很大,都失败了嘛,有很好的客观形势都失败了。

很好的形势没有搞起来,或者搞起来失败了。

胜利以后这二十年,特别是在文化革命这个时期以来,继续和更加证明毛主席思想的作用。

我的看法是这样子,老实讲,不管什么地方,不管什么部门,什么单位,毛主席的威信比较高一点的地方,对于毛主席著作比较肯学一点、肯用一点的地方,他就人的精神面貌就改变。

跟之而来的就是物质的这种面貌强大的变化。

不是小小的变化,而是一种翻天覆地的一种大变化。

原来认为做不到的事情,他能做到了。

这就是毛主席的这种革命的精神和实际的精神,也就是说具体的政策,具体的做法、具体的指示,一旦深入群众的时候,一旦群众领会的时候,那就是排山倒海的力量来发生变化。

主观世界的变化引起客观世界的变化。

这一点,各个地方,各个同志,在这个问题上认识是可能不一样的,这也很自然的,一切事物总是不平衡的,总是有差别的。

敌人当然是反对了,不消说的了,就是党内也是不平衡的。

我虽然因为身体不好,不能到基层去跑,但是我也有我的小办法,我就派些人下去问,碰见都是这么一种情况,不是别的原因,就是用毛泽东思想教育群众,同时狠批四旧的思想,走资派的思想,刘少奇的思想,开展阶级斗争,运用毛主席的这种在社会主义条件下的阶级存在和阶级斗争的学说,斗私批修的一种指导。

你们大家是不是觉得老三篇不起大作用呀?我觉得这个东西还是起作用,另外还有其他的这些具体的政策思想,以及哲学思想,这些都起作用,还有政治思想,多了。

几十年嘛!各种问题都接触了,各种问题都有指示。

我们说毛主席是天才的,我还是坚持这个观点。

我们这些人都是参加革命嘛,毛主席几十年写的东西,我们现在都觉得是比我们现在...

家园 缺资料呀。光有观点,没力量。
家园 资料就是地图呀,南走,你说进攻也行,说败退也可啊。

裁军是真实存在的,大别山的损失是存在的。

等等。

重庆谈判时,老蒋不但不同意(应该是国军)裁军,还想将共产党所有军队都解散_...

谈判

重庆谈判以中共收回联合政府要求作为政治基础,以交出解放区作为主题。

从1945年8月至1946年6月,交战双方总体处于“关外大打,关内小打”的状态。但在关内诸如晋东南、豫北平汉路沿线等地,双方冲突规模比关外并不遑多让。为尽最大可能争取和平,我方同意美国介入调停冲突,由双方代表和美方代表组成的“军事调处执行部”,总部就设在北平。

由于晋察冀位于北平的“卧榻之侧”,因此有关裁军的指示精神,其他战略区可以酌情灵活处置,但晋察冀却不能硬顶着不办,否则就会落人口实。加之该战略区领导人是个实诚人,一口气将经过八年锤炼的百战之师,裁撤了三分之一员额,造成部队实力和战斗力的急剧下降。

1946年晋察冀单方面裁军幅度过大,致使该战略区需要同时应对晋绥军和嫡系军时,野战兵力总是捉襟见肘。为适应形势任务需求,朱总司令力主将察哈尔军区与冀晋军区合并为北岳军区,并组建了第6纵队及北岳纵队(后改称第1纵队)、冀中纵队(后改称第7纵队)。至此,晋察冀军区拥有4个野战纵队、2个地方纵队及1个炮兵旅,共12.9万人的机动作战兵力。较清风店战役前的8.5万人,增加了4.4万人。加上4.4万余人的地方军,以及后方机关、学校,全军区总兵力达21万余人,虽然仍远远少于华北蒋军,但差距在缩小。

------

抗战胜利后,晋察冀部队已经扩充到野战部队9个纵队26个旅计21万,地方部队另有11万,合计兵力32万,约占全军总兵力的27%

46年2月1日,中央发出《关于目前形势与任务的指示》,提出“为了保证国内和平,各地应利用目前时机大练兵三个月~并须在此期间准备整编军队及精兵简政,关于这方面,应先做精神准备,考虑成熟,待命实施……”

2月16日,晋察冀发电中央拥护和平精神,明确提出“军队需要大量缩编……提议立即进行大规模的精简”。晋察冀随即下发自定的计划指标,要求在3月15日之前,全军区部队缩编为22万5千,其中野战部队保留15万,地方部队保留7万5千。

事实上,晋察冀的裁军行动至5-6月间才基本结束,将野战部队9个纵队,裁撤了5个,保留了4个。26个旅裁撤了17个,尚剩9个。

保留的4个野战纵队均从三旅九团制缩编为两旅四团制。

解散的野战部队兵员除5万转到地方之外,其余全部复员。

骑兵旅除保留一个连为军区警卫外,部队解散后马匹全部分散配给各单位。

裁军完成后,野战部队总兵力4个纵队9个旅计5万,另有地方部队共16万分属众多县大队区中队~

在这几个月间,东北战场已经如火如荼,我军已经被迫放弃四平长春退过了松花江。而晋察冀部队三个月大裁军,裁减总兵力居七大战略区之首,几乎接近全军同期总复转员额的半数。

2月中下旬就发计划开始裁,最后粮食经费按定编后发放时间是3月15,实际上没有留余地。

至1945年底,晋冀鲁豫军区共有野战军8万余人,地方部队23万余人。1946年1月10日,国共两党公布双方达成的关于停止国内军事冲突的协议并颁布停战令。根据中央军委指示,晋冀鲁豫军区部队展开大练兵运动。

5月,国民党军第38军副军长孔从洲率所部第55师在河南省巩县(今巩义)起义。9月,与1945年7月起义的该军第17师合编成西北民主联军第38军,归晋冀鲁豫军区建制。6月,国民党撕毁停战协定,发动全面内战。

为了推进谈判的进程,周恩来决定做出让步,表示可以将中共军队缩编为18个师。于是三人小组就此达成协议,规定国民政府所属陆军缩编为90个师,中共军队缩编为18个师。等到整编全部完成后,全国军队保留60个师,其中中共部队占10个师。

最后争论的焦点集中到了整军方案的标题上。

马歇尔拟定的标题是“整编中共军队并使之合编为中国政府军队的基本方案”,张治中则提出了“军队国家化的基本方案”,周恩来继之提出“中国军队复员和统编为国家军队的基本方案”。结果三个标题都没能得到通过。依然是经过马歇尔协调,三人小组重新提出标题名称,再经过文字加工修饰,将方案定名为《关于军队整编及统编中共部队为国军之基本方案》,并于2月25日签字生效。

1945年8月到12月,中共军队不断扩大解放区和扩编部队,使军队实力有了较大提高。根据12月的《延安总部所辖各区综合统计》显示:正规军和地方军共有46个纵队(军)、138个旅、519个团共131.8万人,其中正规军94.8万人,地方军约37万人。

1946年2月,《中共领导的解放军整军复员计划实施表》出炉,包括第一期(1946年4月底)、第二期(1946年5月至1947年3月)、第三期(1947年3月至9月)拟保留和复员的人数。整编的原则是“裁减老弱及无职务、无武器人员,合并机关,减少非战斗单位,充实部队,减少财政支出,利于长期打算”。

对于第一期整军, 7大战略区除东北民主联军外的大致情形为:

陕甘宁晋绥联防军:整军前为6个旅,5个军分区(警备区),总兵力3万余人。裁减部队10个团、12个营、67个连,复员干部战士2700余人。整军后合并1个旅部,保留为5个旅、5个军分区,共2.8万余人。

晋绥军区:整军前有晋绥野战军(4个旅)和吕梁、雁门、绥蒙3个军区12个军分区及1个独立旅、1个骑兵旅。整军后,晋绥野战军辖6个旅,吕梁、雁门、绥蒙3个军区不变,军分区数量减少到9个。

晋冀鲁豫军区:整军前为5个野战纵队,整军时除复员老弱外,只将太行所属4个军分区合并为2个,另有部队转隶或改称。整军后,晋冀鲁豫野战军辖5个野战纵队,晋冀鲁豫军区辖太行、太岳、冀南和冀鲁豫4个军区。晋冀鲁豫军区在1946年3月之前,曾组建7个纵队,1946年1月时,1纵已去晋察冀,8纵撤销番号,此两纵的变化不属于国共整军方案范围。从整军前后对比看,晋冀鲁豫军区基本没有执行缩编。

晋察冀军区:该军区在抗战胜利后部队大发展,曾组建了2个野战军9个纵队(含调来的晋冀鲁豫1纵)约20万人,地方军10.4万人。1946年3月做出整编计划,按野战军2、地方军1的比例,野战军编15万人,地方军编7.5万人,全区军队共编22.5万人,复员转业10万人。6月基本结束。7月正式统一各纵、旅、团番号。整编后,野战纵队减为4个,地方军编为6个军区21个军分区及13个独立旅。从整军前后对比看,晋察冀军区整军力度最大。但由于复员人数较多,野战部队实力大为减少,伤了元气,质量也严重下降,对而后执行作战任务带来极大影响。

中原军区:整军前为2个野战纵队7个旅和3个地方军区9个军分区零3个独立旅,总兵力6万余人。1946年3月整军时复员2万人,撤销了2纵14旅,地方军撤销了鄂东军区建制和江汉军区、河南军区所属之7个军分区及独立第1、3旅,保留独立第2旅,组建鄂东军分区。整军后野战部队为2个纵队6个旅,地方军为2个军区3个军分区零1个独立旅。

新四军兼山东军区:该军区野战部队分为山东野战军7万余人和华中野战军4万余人,地方军分为华中军区12万余人,胶东、滨海、鲁中、鲁南、渤海军区共22万余人。总兵力计45万余人。按照军委第一期精简1/3计算,该军区应精简15万人。实际上在国军步步进犯的严峻形势下,整编计划只落实很少一部分。整军后华东地区的八路军和新四军,总兵力为42万余人,其中野战部队为13万余人。

家园 挺进中原造就了华北山东的胜利,而不是相反

刘邓无后方作战,付出了巨大代价,包括陈粟陈谢进军中原,减轻了山东和华北的压力,因此许世友兵团和徐向前兵团才可以控制山东和山西。部分胡宗南军东出对陈谢作战也减轻了老彭的压力。这是重大的战略成功。

没有中原三军特别是中野的苦斗,山东山西陕北的胜利都要困难很多。

此前陈粟在山东也已经几乎退无可退了,从两淮到临沂都丢掉了。

因此在中原三军和国军进入僵持后,太祖策划了粟兵团南下,目的就是变中原为华北,变江南为中原。在就是太祖对挺进中原结果的认识。

粟裕一向反对外线作战,从局部来讲这是正确的,无后方作战是极其困难的,但是战略上是至关重要的,有人会非议邓讲中野打光了兄弟部队也能解放全中国,这其实是邓闪光的时刻。

通宝推:醉寺,独立寒秋HK,冻雨,青色水,迷途笨狼,一着,唐家山,
家园 "中野没有打出中野的孟良崮"?

主楼拿刘邓进中原比孟良崮是匪夷所思的,因为两者的事态和目的是完全相反的。

孟良崮是标准的内线作战,孟良崮是山东解放区的一部分,距当时的华野总部坦埠几十公里,华野集中了三十多万兵力,大致半数围击74师,半数阻援。

华东局有充分的物资供应并动用了90多万民工和民兵支援,简单说就是孤军深入的74师陷入人民战争的汪洋大海。

挺进大别山是无后方无支援的远程奔袭,目的是在国方腹地开辟新战场,调动敌军部署,给两翼受国军重压的我军争取生存空间。

从作战类型讲,挺进中原的刘邓有点像直取坦埠的张灵甫,而不是安排强弓射猛虎的陈粟。

而且张灵甫并没有远离供应线和友邻部队,只是因为张推进较快,而且被山地阻隔,一时和友邻拉开距离。74师的火力,运输,后勤更是刘邓所无法比拟的。由此可见刘邓不仅在国军千军万马中杀出一条血路,不仅生存下来而且在友邻的支持下重整旗鼓是多么艰难。

依托内线作战,是将领们求之不得的,刘邓部队是解放战争初期表现最佳的部队,有从上党到平汉路陇海路一系列胜利,刘邓还可以在晋冀鲁豫继续舒服下去,但是结果就是战争持续在解放区及周边进行,不断被压缩,陈粟被压缩,彭在胡军缝隙求存。

孟良崮结束了国军的一轮攻势,单身连山东的局势都没有扭转。

刘邓陈粟陈谢挺进中原,解放战争的格局就被改变了。

家园 我说的就是主席要求刘邓先内线作战,他们觉得难度大

而放弃了,如果他们也打了晋冀鲁豫的孟良崮,就不会有跃进大别山。

他指出:“对于国民党进攻,必须站在自卫立场坚决反击之,但须打得好,不要乱打,打则必胜。”“我党力量强大,有来犯者,只要好打,我党必定站在自卫立场上坚决彻底干净全部消灭之(不要轻易打,打则必胜),绝对不要被反动派的其势汹汹所吓倒。但是不论何时,又团结,又斗争,以斗争之手段,达团结之目的;有理有利有节;利用矛盾,争取多数,反对少数,各个击破等项原则,必须坚持,不可忘记。”

我们的口号是和平、民主、团结,首先立足于争取和平,避免内战。我们提出的条件中,承认解放区和军队为最中心的一条。中间可能经过打打谈谈的情况,逼迫蒋介石承认这些条件。今后我们要向日本占领地进军,扩大解放区,取得我们在谈判中的有利地位。你们回到前方去,放手打就是了,不要担心我在重庆的安全问题。你们打得越好,我越安全,谈得越好。别的法子是没有了。

毛泽东在《关于重庆谈判》指出:“国民党一方面同我们谈判,另一方面又在积极进攻解放区。包围陕甘宁边区的军队不算,直接进攻解放区的国民党军队已经有八十万人。现在一切有解放区的地方,都在打仗,或都在准备打仗。……有些地方仗打得相当大,例如在山西的上党区。太行山、太岳山、中条山的中间,有个脚盆,就是上党区。在那个脚盆里,有鱼有肉,阎锡山派了十三个师去抢。我们的方针也是老早定了的,就是针锋相对,寸土必争。这一回,我们‘对’了,‘争’了,而且‘对’得很好,‘争’得很好。就是说,把他们的十三个师全部消灭。他们进攻的军队共计三万八千人,我们出动三万一千人。他们的三万八千被消灭了三万五千,逃掉两千,散掉一千。这样的仗,还要打下去。”

指出:“此次平绥战役,系为收复失地,打开交通路而战,是有充分理由,望鼓励士气,坚决彻底干净全部地消灭反共反人民之顽伪军。”而至平绥战役胜利后,“以必要数量之得力部队,由大同南下,肃清阎逆势力,直至太原附近,再依情势,考虑夺取太原问题”。

关于平汉战役,毛泽东则命令刘伯承、邓小平等晋冀鲁豫解放区的领导人,要“以上党战役的精神”,“取得第二个上党战役的胜利”,指出:“在你们领导之下打了一个胜利的上党战役,使得我军有可能争取下一次相等的或更大的胜利。在你们领导下的一切力量,除以太岳全力展开同蒲路的作战争取应有胜利外,必须集中太行与冀鲁豫全力争取平汉战役的胜利。即将到来的新的平汉战役,是为着反对国民党主要力量的进攻,为着争取和平局面的实现。这个战役的胜负,关系全局,极为重大。你们须准备以一个半月以上的时间,在连续多次的战斗中,争取歼灭八万顽军的一半左右或较多的力量,方能解决问题。”须知“八万顽军中有几个军具有颇强的战斗力,不可轻视。但顽军新到,地理民情不熟,关系不一,补充困难,急于求胜,又有轻视我军的心理,使我有隙可乘。务望鼓励军民,团结一致,不失时机,以上党战役的精神,争取平汉战役的胜利”。

1946年6月下旬,蒋介石以大举围攻中原解放区为起点,发动了对解放区的全面进攻。全面内战由此爆发。

   “山西是晋绥、晋察冀、晋冀鲁豫三大解放区的依托和腹心地带,是东北、西北、山东和华中各解放区相互之间联系的枢纽。在整个解放战争中,它处于华北战场的中心,既是消灭阎锡山和傅作义、胡宗南集团的主战场,又是支援人民解放军在西北、中原和东北战场作战的重要配合战场和战略后方。”

在全面内战爆发伊始,蒋介石投放了其正规军总兵力的30%,约160万人。

其具体战略企图是:“以主要铁路为轴线,主力由南向北进攻,夺取和控制解放区的城市和交通线,歼灭解放区人民武装部队的主力,或将黄河以南解放区人民武装部队的主力逐步压迫至黄河以北,在华北地区予以聚歼。”

以山西为中心的晋冀鲁豫解放区、晋绥解放区和晋察冀解放区及环绕与穿插其间的平汉铁路、同蒲铁路、正太铁路和平绥铁路,便成了国民党反动派进攻的主要目标和重点地区。

指出:“蒋介石准备大打,恐难挽回。大打后,估计六个月内外时间,如我军大胜,必可议和;如胜负相当,亦可能议和;如蒋军大胜,则不能议和。因此,我军必须战胜蒋军进攻,争取和平前途。”

并依据这样的估计,拟定了南、北两线的作战计划,其中北线的作战计划是:

以晋察冀和晋绥野战军及晋冀鲁豫野战军一部,用半年或较多的时间,夺取三路(平汉路北段和正太路、同蒲路),并相机夺取四城(保定、石家庄、太原、大同),以使晋绥、晋察冀、晋冀鲁豫解放区连成一片。

“山西战场的主要作战任务,就是围绕夺取三路四城,在南、北两线反击国民党军队的进攻:在南线,粉碎阎锡山、胡宗南组合的联防体系,控制同蒲铁路南段,使晋南地区由胡宗南进攻陕北的后方基地,变为策应人民解放军向西北进攻的战略后方;

在北线,打退傅作义、马占山的进犯,确实保障解放军对晋北的占领,使之成为以张家口为中心的基本战略根据地的重要组成部分,彻底粉碎蒋介石在平(北平)、津(天津)、张(张家口)地区建立发动内战的北方补给基地的阴谋计划”

本文来源:《文史月刊》2003年第12期;本文作者:三晋文化研究会

家园 林62年脱稿讲话逻辑严密,条理清楚,态度端正,目标尖锐

循序渐进,而且还特别团结人,说得相当好。脱稿讲话说明心中早有沟壑。

相比较,这位姚杰先生的研究就挺恶心了。

姚杰:我主要搞解放战争史的研究,我就谈谈解放战争中的情况。

据我看,总的来说,解放战争时期是毛泽东战争艺术进入巅峰状态的时期,也是他军事思想最成熟的阶级。解放战争只用了四年多时间,就消灭敌人八百多万,解放了全中国,这样大的胜利,世界范围内也少见。在这个意义上说,这与毛泽东的正确决策是分不开的。否则我们就不可能取得那么大的胜利。这是前提。必须肯定。然后我们再问,毛泽东在战略决策上有失误没有?我们说,“失误”并不等于“失败”,整个解放战争,失败的是蒋介石,不是毛泽东。据我看,有失误,有不符合客观实际之处,但是不多。

第一个失误是1946年初,对形势是向战争还是向和平过渡的判断上。从时间上来讲也就是两三个月的样子,对以后的战争应该说产生了一些影响。当时的失误不在于要不要和蒋介石谈判。谈判是正确的,只有通过谈判,才能认清敌人、教育群众、争取暂时的和平,也才能赢得自己准备所需要的时间。问题是1946年1月13日国共两党达成停战协定后,对形势估计太乐观了,对和平肯定过多。据我看,毛泽东对蒋介石是很警惕的,失误出在对美帝国主义的判断上。毛泽东在去重庆谈判前,曾一再说到,如果和蒋介石的和平谈判不能成功的话,美英苏可能出来干涉,干涉后还可能出现和平。毛泽东过去直接同美国打交道并不太多,况且在反法西斯战争中,美英和苏联总体上还是合作的,因此,毛泽东觉得经过美英苏三国的共同努力,以国际力量的压力,是可以制止蒋介石发动内战的。我分析失误主要在这方面。当然没有什么材料,毛泽东自己也没有讲过,这只是个人的分析。

访问人:认识上有这样的失误,表现在决策上就会出现问题。当时有哪些决策上的错误呢?

姚杰:一是部队复员多了些。1月,国共达成停战,政治协商会议又通过了五项决议。1946年2月25日国共双方达成了双方军队整编方案,毛泽东认为和平希望较大。准备执行协定。3月6日他提出部队分两期复员,第一期复员1/3,第二期再复员1/3。当时我军共有130多万人,如经过两期复员,就只剩下40多万了。

访问人:有种说法,晋察冀区在解放战争时期不够得力,其原因就是按中央的意图复员太多了。

姚杰:晋察冀复员几万人,应该说与中央决定有关系。但军区本身不能说毫无关系。中央的指示是面对全军的,为什么其它野战军没有缩小,相反有的野战军还扩大了。

访问人:这个问题有点儿不太好理解,说是晋察冀很好地执行了中央指示,还是他没有更多的理解中央的意图?

姚杰:我看开始是执行了中央的指示,但后来当形势已经变化了,毛泽东发出了好多作战指示,晋察冀转弯子慢了一些,野战军没有迅速恢复、扩大,所以打大同、集宁时,就兵力不够用。兵少,仗就很难打了,当然,大同、集宁没有打好,其他原因还很多。

访问人:我们在想,毛泽东如果没有那个复员的指示,就不会产生晋察冀这样的后果了。

姚杰:所以我们说他有失误。但话说回来,毛泽东在复员问题上还是留了一手的。同样在3月6日的指示里,他还讲到要很好地安排复员,把人员和武器放到农村里,以备形势万一变化。3月以后,随着蒋介石面目的逐步暴露,毛泽东就提出要立足于打,用打来争取和平。

姚杰:有电报说明确有这种考虑。

访问人:我记得好像毛泽东和赫尔利说过,搬到淮阴,不知那儿的气候怎么样,习惯不习惯。

姚杰:他还说我不到南京去,我在淮阴住着,淮阴离南京不太远,在那里工作起来也挺方便。毛泽东确实是有这种想法的。这也表明毛泽东对实现“和平、民主、团结”是很乐观的。

访问人:这是毛泽东的一个较大的失误,还有其它失误吗?

姚杰:有的。第二个失误就是内战爆发后,毛泽东从力争打胜仗以争取和平这个观点出发,布置了南线和北线作战,这是一个不太符合当时实际情况的作战计划。南线计划,我们通常叫做三军进击津浦路,即晋冀鲁豫、山东、华北三支部队在津浦路两侧作战,第一个阶段以山东野战军打徐州到蚌埠之间;晋冀鲁豫野战军打陇海路的开封到徐州段,华中野战军打蚌埠到浦口之间,然后再视情况晋野、山野出到淮河以南作战。这个计划是进攻性质的,他的目的在于争取大的胜利,迫使蒋介石接受和平。如果说,我们后来采取的是把敌人引到解放区来打的积极防御方针,那么1946年6、7月间毛泽东考虑的是主动打出去,是进攻的方针。所以我们说它不太符合实际情况。因为我们那时的力量还不足以打到外线去,敌人很强大的。

访问人:南线计划造成损失没有?

姚杰:没有。南线计划实际上没有执行。事情的经过是这样的:南线计划制定后,粟裕有个建议,他说,根据他手上的兵力,到淮南作战(蚌埠到浦口段东西地区)有困难。一是淮南情况不熟,二是那里太穷,大兵团无法活动。相反粟裕在苏中活动了八年,情况非常熟悉,打仗根本不用地图。群众条件很好;同时苏中很富,人口多,所以他建议在晋冀鲁豫野战军和山东野战军出击津浦路时,华中野战军第一步先在苏中打,第二步再转战淮南。毛泽东看到这个建议后,告诉陈毅,你们先停一停,我们再考虑考虑。可见毛泽东在考虑原来的计划能不能完全执行。随后,又接到周恩来的情况通报,说蒋介石马上要发动全面进攻,不光进攻中原解放区,还要进攻其它解放区。在这种情况下毛泽东说,我们先在内线打几个胜仗,在政治上更主动,同时还可以看出敌人的弱点。这正是战争初期要掌握的两个基本问题。政治上有利,可以赢得民心。看出敌人的弱点,因为蒋介石到底有多大本钱,特别是美械装备的部队,能不能消灭掉,我们心里没底。这样一来,南线计划就有所改变了。后来逐步看到我们在内线作战的有利条件很多,因此毛泽东对粟裕说,你们就在苏中打,苏中打了胜仗,对其他地区作战配合作用很大,其他计划先不考虑。到了这个时候,毛泽东看法已经变成哪里能打胜仗就在哪里打了。1946年7、8月份的苏中七战七捷,再加上其它地区内线作战的胜利,更使毛泽东认识到实行内线作战、积极防御更为有利,虽然要丢掉一些地方。但丢掉地方并不可怕,关键是消灭敌人。到10月1日,毛泽东为中共中央起草的《三个月总结》,就明确指出:过去三个月,已歼敌25个旅,今后要继续按照现在的办法打下去,歼灭敌人第二个25个旅,“我军必能夺取战略上的主动,由防御转入进攻。”

访问人:我个人看法,毛泽东和蒋介石在作战原则上有一个明显的区别,毛泽东强调消灭敌人,蒋介石强调要占领地方。

姚杰:毛泽东的军事思想,一个重要的内容就是打运动战。运动战最能把人的灵活性、主观能动性发挥到最高程度。运动战的目的就在于不拘于一城一地的得失,而以消灭敌人为目的。蒋介石占领延安后很得意,毛泽东却说,那是蒋介石失败的开始。所以,南线计划的制定,是一时的失误,而南线计划的很快改变,却是符合毛泽东一贯的军事思想的。同时说明毛泽东善于从下面吸取合理的建议来修正、充实自己的决策,善于从实践中总结经验,这一点也是蒋价石所不及的。蒋价石是个很刚愎自用的人。

访问人:毛泽东还有失误吗?

姚杰:第三个失误是1948年初毛泽东要粟裕率领三个纵队挺进江南。当然这个决策是否正确,目前党史界还有一些不同的看法。但我认为这也是一个失误。1947年7月至9月,刘邓、陈谢、陈粟三路大军挺进中原到10月全面展开,把内线的敌人调到中原战场,使我军在山东、晋南、陕北等内线地区形势好转,并逐步转入反攻,收复了许多失地。毛泽东从这个经验里认为,如果把战场继续引向蒋管区,中原地区的局势可以改观。因为当三军在中原地区完全展开后,蒋介石把主要兵力又都集中到中原,中原出现了僵持局面。为了打破这种局面,毛泽东要求粟裕准备带领三个纵队渡江开辟新的战场。两个半月后,也就是1948年4月18日,粟裕经过慎重考虑,发了一个电报给中央,建议暂时还是留在中原地区打仗,利于消灭敌人。这时,中原形势也发生了有利于我们的变化,根据地已逐渐巩固,并开始打一些中等规模的战役,如洛阳战役等。所以,毛泽东接到电报后,要粟裕和陈毅来中央再研究一次。实际上,毛泽东也在研究原来的计划究竟行不行,不然他不会叫粟裕到中央来。5月初开了中央书记处会议,批准了粟裕的意见,放弃了原先下江南开辟新战场的计划。

林讲话

家园 你要搞清楚时间线,不要胶柱鼓瑟

你引用的那些是太祖46年谈判阶段给刘邓的部署,刘邓出色的完成了。

46年底战争全面爆发,47年三月后国军对解放区发动重点进攻,最大压力在山东和陕北。

太祖从47年五月初就电刘邓,指示刘邓部以黄河以南,长江以北为作战区域。随后直接指示路线: 渡河,进军豫苏皖,进军中原,做长期打算。到7月间指示把战争推向国民党区域,直接指示刘邓南进到大别山站稳脚跟。

太祖迫刘邓南下,改变战争格局自然是大的构思,另外一个很重要因素就是减轻陈粟压力。陈粟三十多万正规部队被压缩到大半个山东解放区,苏北完全丧失,山东解放区首府都被占领,吃饭都要成问题了,而且太祖有一点很坚决,就是陈粟不能北渡黄河。这样一来挺进中原就是唯一的选择。

其实刘邓开始对南进开始是很犹豫的,渡河后还在找回去的机会,没人想自杀攻击。但挺进中原就是解放战争时期的四渡赤水,不同的是四渡赤水是求生,挺进中原是夺取战争主动权。刘邓再度不辱使命完成了战略目标,并在友军支持下转入反攻。

家园 我请问一个问题,粟裕陈毅搞华野西兵团

您觉得是为了让中野救华野么?

是啊,到底谁救谁呢?

打的成功了,中野南下大别山?

我知道中野犹豫,是因为啥?不想南走?那么去哪里呢?可以留在内线么?

家园 “粟裕的精妙极限操作”???

“粟裕的精妙极限操作”???

吐丝口六纵攻不下曹振铎一个团,韩濬近万人成功突围,幸好被九纵截住

一纵四纵被公开称作面包西瓜

南麻、临朐惨败,40多万人躲到渤海吃白食还整山东干部,幸好几个月前黄河归故了

粟裕还有陈毅等老婆送到大连

豫东战役,伤员被俘好几千,六纵丢了6000条枪,济南战役前一个连4-6个步枪班,“团以下保命思想严重”,阻援没底气不得已说了出来

被穷途末路的国军打出月浦大捷、古宁头大捷……

家园 “真相恰恰是对红党有利的”,然而星宿派一贯造谣直到现在
家园 华野分兵势在必行

陈粟西兵团或说华野分兵是在国军重压下的不得不然。

岳飞说兵法运用之妙存乎一心。华东战场主席在47年上半年还一再提醒陈粟苦熬不要分兵,终于有孟良崮之胜。

但是孟良崮没有改变山东的困难局面,国军的阵型更加严谨,无机可乘,继续坚持内线就是重蹈博古李德复辙。在山东解放区压缩,陈粟回旋余地越来越小的情况下,军委指示华野分兵是正确而且必要的。

这一点不可以因为华野分兵后一度受挫,粟裕发牢骚而改变。更不要被粟粉们所谓粟裕救刘邓的自嗨所迷惑。

国军重点进攻的计划就是在两翼重点进攻山东和陕北,在中原建立黄河河防,封锁刘邓南下,部分中原兵力东移准备围击可能西走的华野。

中野为箭头挺进中原,是把战争引向蒋管区,直接的军事目的就是分散国军兵力,打乱国军布局,支援山东战场。刘邓跃进大别山牵动国军中原全军跟随围堵,这样一来陈粟西进中原空间就有了,陈粟西兵团入中原,山东国军一定西向,山东的局面就稳住了。

在中原三军互相支持和配合,这就是常说的以中野为箭头的品字型布阵,是变被动为主动一举改变战局的组合拳。

刘邓46-47年的基本战法就是以晋冀鲁豫根据地为依托,东出南下,包括渡河作战,得手后就回撤,这是兵法之常。这也是他们想保持的模式,因此主席才一再致电重申渡河,直入中原做长期打算,准备无后方作战,直进大别山。就是告诉他们不要总想撤回来。刘邓最终服从命令完成了战略任务。

通宝推:唐家山,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3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