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中国知识分子真是先天跪拜欧美 -- 陈王奋起
那坦克装甲车性能这些是不是也受限于此?
不然你凭啥不选择对抗,而是投降?
上周到西安出差,周末与老同学游白鹿原。老同学在一著名研究所工作,他说现在经费和人才都一点不缺,但他本人负责的室是比较传统的技术,因此他一直很犯愁,如何能够有创新课题,不辜负国家支持,不辜负手下的优秀年轻人才。
我对同学的建议是,创新与继承是辩证的相辅相成的关系,要尊重所在领域本身的客观发展规律,既然本室所负责的技术是传统技术,就要立足于这个技术,而不能脱离这个技术。目前国内做这个技术的单位已经不多了,他们所还负有为国家保持和储备该项技术能力的责任。所里保持有该技术几十年完整的技术档案,对此我的建议是花几年时间,在退休前带领弟子们把技术档案进行整理特别是技术分析总结体系化,“功成不必在我”,对国家依然是很大的贡献。而弟子们通过几年扎实的整理工作,以后无论改做什么方向,在本技术方面都有足够翔实的数据,足够的底气。
同学比较同意我的观点,细节不能多聊,我感觉应该是解了同学一半的忧愁。
华为是中国所有企业包括公企私企,唯一进入世界最高科技行列的。但它的成立,生存发展,依然是典型的私营企业。
有什么非典型?
所以不必为难华为没有从0到1。这是跟随国家的特点。中国已经跟得很好了。华为更好。我比你了解华为。
但小范畴的创新,即使民国,即使一共,都有,民国的侯氏制碱法,一共的青蒿素,维C二步法。现在更多,我们行业很多,我们公司也有。
世界上别人难以替代的技术很少,就是做得早,有专利,别人不能做而已。
中国起步晚,这个吃亏。
科技只有靠企业,公企私企都行。
他的生产销售并不控制在外国人手里。
他的主原料,芯片,是控制在少数外国企业手里,但这个行业都这样,中国也没有相应的原料供应。
他就是不思进取
你的建议非常有价值。
搞研发的专业人员,在现在论文挂帅和“高精尖”的虚夸的诱导下,往往会一股风地追求华而不实的所谓的“突破”,而忽视了“挖潜”可以得宝的机遇。
材料和工艺,一直是需要靠岁月来苦“磨”的领域,需要海量地数据和实验的积累,需要不怕苦不怕累的精神,需要踏踏实实地一步一个脚印。
那里面的许许多多的“宝玉”,还被包在厚厚的粗石里头,需要有实干家来化精力挖掘。
我举一个例子。
在某个工业,一个数十年前就已经发明的成果,一直没有被重视和推广。
“瓶颈”是两个,一是必需的材料的功能一直不过关,寿命周期太短,得不偿失。二是实验规模不达到一定的程度的话,就得不到工艺参数和流程规范,显示不出经济考量上的优越性和实用性。
后来,随着科技的发展,可以试用的工程材料越来越多,而自动化技术的进步,也给这个“旧梦”以突破的生机了。
通过研究院,设备制造商和生产商的共同努力,经过互利互助的协商,在不同国家的有关政策的支助下,这个技术得到了突破,经过数年反反复复地改善,开始成为这个工业的标准流程之一。它带来的经济效益,特别是推广后的前景,都是不可估量的。
这是真正干过实事的行家才能写出的文字。
有关部门的领导应该好好地想想这些问题。
可以买到高端机床。
华为受到支持的力度,其他企业没有。
当然,运作规律也类似国企,中国残酷的民企占据绝大部分。
自发研究几乎没有。
产业领域一味追赶还是很难追上,尤其像传统机床传统汽车这种别人很成熟也视为核心利益领域,只是绕开专利壁垒就很困难。。
但并非与超越可能,像比亚迪很早布局新能源汽车,把握住了最关键的电池与智能化核心科技后,传统汽车的老牌企业就不得不慌了。。
同样精密机床领域也有这样的机会,比如由激光技术和3D打印技术结合而产生的很可能替代老式加工技术的产业革新。。一旦在这里面先拔头筹取得顶端竞争优势,很可能形成产业的隔代杀。。
我们所处的时代正好是一场技术大革新的开始期,追赶成熟领域内成熟技术的理念是不应该放弃,但要有相当的资源组织人力物力去搞隔代杀的技术,要不然很难实现超越,毕竟现在的时间窗口已经存在了。。
这种革新不能指望大学,企业和研究所应该担当主力军。
我想起我20多年前经历的一件事。1998年我刚到德国不久,有一天中午在食堂吃饭,同桌的一位是北京科大的计算机教授。初次见面他问我学什么的,我回答机械,他非常直接地回一句,夕阳工业啊。我当时很无语,1997年的时候我毕业实习看过上海不少的大工厂,那时候数控机床还凤毛麟角,都用围栏特意圈出来的,这还没发展就夕阳产业了。现在二十多年后,我去过杭州汽轮机厂,哈尔滨锅炉厂,上海电气,济南发电设备厂,北重,青岛捷能汽轮机厂,发现各厂最重要的机床还是德国意大利的,各厂的动平衡设备几乎清一色是德国申克的,真是夕阳无限好。
国内的机械专业可以主要分两大类,机械设计和机械制造。机械制造既管机床,工具,刀具的设计,也管各种工艺如冶炼,铸造,压力加工,焊接,切屑加工等等,材料学是很重要的一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