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从城南庄到豫东战役,军令状从何而来? -- cba
主席做出粟裕渡江吸引敌主力南下的决策,是基于47年下半年屡次求歼国军主力师(军)失利,粟裕认为我军集结4-5倍的兵力歼灭国军主力仍有困难的情况下提出的打破僵局之道。
豫东战役虽然与预设的歼灭五军目标不符,但是实现了主席预想中的中原各野战军的战略配合。
对粟兵团来说,一方面尚未完成求歼五军的任务。另一方面,粟裕兵团在豫东战役中损失严重,暂时无法承担重大作战任务,再次进入休整。所以渡江条件并不具备。
因此,主席决定以山东兵团为主力发动济南战役,由粟兵团打援。
顺便说,你还是看不懂帖子,笨狼引用的粟裕电文就是说明粟兵团在豫东战役损失很严重,粟裕对阻援任务也信心不足。
随着济南战役的胜利,和辽沈战役的展开,主席对我军战力已经深具信心,主席的战略思考就从渡江分散敌军主力,改到在江北歼灭国军主力了。
小淮海到大淮海,就体现了这个变化。粟裕将军的小淮海就是占领沿海地区,并不包括歼灭敌军主力的考虑。
主席的大淮海是首先指向黄百韬,然后指向徐蚌。这就是战争的辩证法,不是胶柱鼓瑟可以理解的。
粟裕确实一直就想自己掌握大军打大战,那点失误和损失算个毛,当时的华野已经形成了现打现补的顺畅补充方法了,有个毛恐惧。
那时唯一的矛盾就是他和许世友的矛盾而已。
事实上之后的开会整党就是搞掉了所有对粟裕指挥不利的因素,这点应该十个人都能看不出来吧?
同时,在之前的陈毅调动,也说明了陈毅不适合在这里阻碍粟裕的发展。
如果有任何别人支持粟裕,那么历史书必然说出来,只有饶漱石和毛主席的支持不会提。
这是我理解的与你不同的城南庄会议的要点。
豫东战役等就是毛主席的安排,而军委的另一方,则是要求粟裕南下长江,减轻刘邓在大别山的艰难。
这两点是完全相反甚至矛盾的。
这不是你说的问题,而是我说的问题才是问题。
事实上我列举了大量的电报证明毛主席强调的就是歼敌,歼敌歼敌!
之前则是确实因为这个目标,满足刘邓的军中职务的需求,然而,刘邓为主的部队一直消极避战,而且根据地发展也很差。
当然困难我确实承认存在。
但是,不管怎么样,我的证据证明刘邓军事能力严重不足是可以看出来的。
为此,毛主席终于通过豫东战役的一系列精彩操作来证明了粟裕的可能性,灵活得掌握战争的目标,从来不严格限制具体目标,这才是毛主席军事思想的精髓。
济南战役毛主席和粟裕的目的都是围点打援,这都是有电报证明的!当然因为许世友打得太快,没有达到吸引敌人的目的。
也正是想通过这些军事动作,彻底打消国民党军意图援助野战的战斗决心,没有想到济南战役就不够积极了。
即便是在打黄伯韬时期,毛主席和粟裕都还有这个意图。
这确实是战争的精髓。
那么请问你的观点到底是啥?用粟裕跃进江南来说明跃进大别山也是毛主席的设计的构想嘛?
粟裕电文是豫东战役后,济南战役前,针对主席对济南战役的部署的回电。
基本要点就是说山东兵团攻克济南不易,粟兵团在豫东战役损失严重,编制不足,担任阻援,短期尚可,超过一月有困难。
粟裕、陈士榘、张震关于邱李孙兵团决心放弃徐州倾巢南犯至中央军委等电
(1948年12月1日)
军委:
三十日十七时电奉悉。
㈠据俘称及各方判断,敌已决心放弃徐州,企图以邱、李、孙倾巢南犯,而以刘峙、余锦源[3]率七十二军、十二军(有编兵团说)暂守徐州,作为殿后部队。南线之敌收缩我仅歼其一部。据六纵报告,三十九军一0三师三0九团及独立团,除一个营被歼外,其余已向我投降,详情续报。
粟陈张
东辰
-------------------------------
可见粟裕到杜聿明西逃次日上午的判断,仍然是杜聿明将南逃。
而且这不是基于军委情报,而是基于“据俘称及各方判断”。粟裕据此做了部署如上。
然后,当天下午,发现杜聿明原来是西逃,粟裕再发电:
宋吴张毕,并报军委:
徐州之敌已于陷[三十日]西窜,我各纵正追击中。因我主力在徐南及东南,较敌晚一天行程,追击不及,盼立即:
⒈豫皖苏各地方部队(开封之七十一团在内),立即在砀[山]、夏[邑]、商丘、柘城、兰封线布置,阻击迟滞敌人,以待主力到达止上。
⒉并控制涡河、沙河船只渡口,利用可能迟滞敌向西南逃窜之一切障碍,阻延敌人。
⒊应以涡河南北分区任务,除坚决阻击敌之逃窜外,并应将敌到达位置随时急电报告我们,以便主力会歼。
⒋大军向西追击,粮站无法供应,请通令豫皖苏各分区通用山东粮草票,必要时就地支借,以粮票作抵。
粟陈张
-----------------------
这就是第一手的记录,我军主力在“徐南及东南”。
粟裕自己有一个折中打圆场的说法:
“实际上我们对杜聿明是网开三面,你向西去也好,向北去也好,向东去也好,就是不让你向南。其他方向都唱空城计。说明我们的力量也差不多用尽了。”
也就是说还是按杜聿明南逃部署的,没有部署防范杜聿明西逃(空城计)。
你引的文章里说粟裕把部队都部署到西南是假的,什么杜聿明迎头撞上粟裕主力剑锋更是吹牛。粟裕是请宋任穷的地方军区部队去拦截的。
设想歼灭邱清泉,现实是号称豫东大捷的西米在豫东惨败
被邱清泉俘虏的伤员就有好几千,六纵丢了6000条枪
打完后团以下保命思想严重,部分纵队一个连才4-6个步枪班
星宿派总不至于当众否认粟某给中央的供词吧
也确实由饶漱石负责解决。”
罗某和饶漱石来山东就是捡桃子的,前者警卫员带头搞肃托专门残杀老革命,后者整劳苦功高的山东干部,故意迫害中农制造矛盾,他爹和楚青娘家怎么不照猫画虎批斗一番?难怪老毛50年代中期专门说饶漱石不可救药!
豫东大捷的缴获呢?怎么又朝山东乞讨来了?济南战役后厚着脸皮要俘虏补充兵力还要中央开口,星宿派居然恬不知耻的说西米指挥济南战役
西米手握近20万人连一个月阻击的信心都没有
面对济南坚城,许世友率部14万对11万,不到十天拿下
摆脱了眼高手低的阴人指手画脚,不管是打周村淄川还是潍县还是兖州还是济南,许世友的指挥和山东兵团表现才是理想和现实的高度统一
面对野战阵地的黄伯涛,西米什么表现?
你这意思是毛主席傻?”
淮海战役时西米还是刘邓陈小弟,淮海战役后西米三野高就,结果面对穷途末路的国军还有月浦金门惨败。难怪建国后西米躲军科院,许世友当军区司令
建国后,粟裕是总参谋长吧?
然后许世友没打仗吧😄?
豫东战役大家都说胜利,就您说失败,那么之后怎么淮海粟裕当政?您到底多大岁数啊?
这是一段时间内有争论的一个问题。
陈唐兵团在豫东战役发挥了重要作用。首先陈唐快速攻克开封,歼灭国军一个整师和地方部队近四万人,不仅牵动全局,造成粟裕发动睢杞战役的战机,也为豫东歼敌总数贡献了40%以上。
睢杞战役开始后,陈唐放弃开封负责阻援邱清泉,保障了粟兵团歼灭区寿年一个师。
中野刘邓从六月下旬开始在南线阻击胡琏的增援,以劣势兵力和武器不断以阻击和侧击牵制阻截胡琏集团一个多星期,同样保障了粟裕在睢杞的胜利。
黄百韬进入豫东战场后,刘伯承认为歼敌战机已失,国军各部云集,建议粟裕结束战役。
粟裕坚持围歼黄百韬,结果攻之不下,邱清泉迂回到粟裕侧后发动攻势,粟裕被迫结束战役分路突围。
中野继续纠缠胡琏,但无法达成控制,到粟裕突围的时候,胡琏仍与黄百韬有一天路程,有人把豫东战役受挫的责任推给中野是不妥当的。
粟裕希望继续作战扩大战果歼灭黄百韬,这无可厚非。但从结果看,刘伯承的判断更接近实际。
山东方面许谭对徐州方面的牵制,主要是包围兖州,吸引徐州国军增援,使其无暇西顾豫东。但是豫东战况紧急,蒋调动原来已经援兖的黄百韬转向豫东,山东兵团不及拦截,让黄进入豫东战场,造成后期的变化。
许谭的动作是军委,许谭和粟裕协商的结果,基本是按军委指示,但和粟裕的期望有明显落差。也因此豫东战役后期不如人意,被黄百韬打乱,粟裕一方是有抱怨的。
从豫东战役来讲,许谭没能完成牵制任务,但是许谭攻下兖州,明显改善了山东的局面。
如果许谭拦住或吸引了黄百韬,那么粟裕将可以在豫东全歼区寿年两个师,但兖州就不会被攻克,得失也很难说。
因为根本就没怎么拦,这是常识。
所谓协商,实际上是许世友对军委阳奉阴违,因为他一直认为自己比粟裕强。
但是豫东战役,济南战役让毛主席看到了许世友不识大体。
豫东战役,中野纠缠胡琏,请问多长时间?
没错,中野刘伯承的确判断有预留,这是事实,但是粟裕是极限操作,为什么,凭什么呢?因为正确的判断,要大那位狼先生说的硬拼战,其战术战略目的就是把国军打怕,没错,是自己也损失了,但是敌人并不愿意继续承受这种损失。
这才是硬拼战的核心实质。
要达到一个战略目标。
所以拼了命也要打黄伯韬,邱清泉,真的损失很大,但是也达到了战略目标,虽然刘邓这么说,他们根本没有做到。
这就是在中原,由粟裕打和由刘邓打的巨大的区别。
在中原,刘邓光想多带兵,却没有一战的勇气和牺牲精神,光吹牛、说大话,没有意义。
要依靠极其优秀的战术战略军事指挥思想,在这点,刘伯承还欠缺一点。
争论有啥大问题,不就是许世友不承认没阻拦黄伯韬么?
不就是中野没承认没阻住胡琏么?
中野的阻援任务是保障开封和睢杞战役的进行。这方面中野完成了任务。
但是黄百韬加入战场,阻援时间胡琏延长,超出了中野的能力。一个是火力,再一个是兵力,中野都不够,中野不要说枪炮,连弹药都不够,不像华野有山东和大连源源不断的供应。
刘伯承反对粟裕打黄百韬就是基于这个判断。而且即使胡琏不来,粟裕也吃不掉黄百韬,粟裕撤兵的主要原因是邱清泉的迂回攻击,胡琏迫近是一个因素,但是三路援军,毕竟只有胡琏没有到达战场。
战争不是只知道硬拼就可以胜利的,这就是战争艺术和正确的判断。邱清泉包上来,粟裕也知道只能跑路。证明粟裕歼灭黄的期望超出了实际的可能。
许世友基本是牵制,没有去阻援,所以前面说了和粟裕的想法落差大。但是军委支持的方案也是要求许谭打兖州的,这点得失互见,前面也提到。
灵活性懂吗?
您真是费尽心机了。
灵活性从来都是毛主席基本原则,达不到也没关系。
至于您的意思我当然懂啊。
您一再固化在某一目标,有意思吗?没有意思。
能歼最好,打疼亦可,有何不可?
军委毛一直要阻拦黄伯韬好吗,只是不干,才有的认了,之后许世友就被记账了,济南更是直接结束了他的建国军旅生涯,这对他是巨大的惩罚!
粟兵团围攻黄师被击退,虽然打残了黄师,却让黄师从一个次一流的师打成一流主力。
粟兵团付出两万人伤亡,一,四,六三个纵队重创,回去修整,短期无法作战。
置中野于险地。
粟裕是三倍优势兵力打准一流的黄师。
中野却是劣势兵力在超长时间拦截纠缠优势兵力的王牌主力胡琏十八军。
打歼灭战是吃肉,打阻击战是啃骨头你不会没听说过吧?
我去,中野打牛了,那么淮海战役,粟裕打黄伯韬,围徐州的时候,中野在哪里?
你这也真是醉了。
粟裕打残了,结果打了济南战役,敌人不敢援助吗?
您的思路也太清奇。
粟裕说的是五六倍,粟裕是连续作战!
粟裕打的淮海。
简直搞笑了。至于嘛?你看过视频了吗?敢说中野是主力?不合适吧?
国军中原主力是中央军的五军,十八军两大王牌军,和桂系的钢七军和48军这是粟总的定义。李弥和黄百韬是次一等的。但是黄百韬在帝丘店一战成名,25师进入主力行列,但还是在五军和十八军之后的。
粟裕两战胡琏都吃了亏,一个是南麻,一个是土山集。粟裕讲五六倍兵力就是说的胡琏和邱清泉。
好,按你说,粟裕要五六倍兵力才能打黄百韬,那三倍疲兵根本就打不了黄百韬了。那坚持去打打不赢的仗,让自己的三个主力纵队都重创。这合理吗?
你需要五六倍兵力才可以打一个次一流的黄百韬,却要中野用0.8倍的兵力去拦截一流的胡琏,是不是太本位了?
基本上我军歼灭敌军一个主力师要五天,阻援应该至少五天。
中野从六月中下旬开始阻遏胡琏配合开封战役,到睢杞战役粟裕歼区寿年一个师,粟裕打黄百韬3天后撤退,两周时间胡琏尚未进入战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