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客熙熙

主题:【原创】人口论,计划生育和老龄化 -- 孟词宗

共:💬292 🌺1335 🌵10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20
下页 末页
家园 这个说法很具迷惑性

跟给富人减税让他们多投资有得一比。

政府完全可以采取大量建设廉价公寓,或者平价购买地产商的空置物业来实现这一政策。这种房子分给老百姓,只能自住,不能卖买和出租。这样就平抑了房价。而老百姓在得到免费住房后,则可支配收入上升,可以将更多的可支配收入投入到其他消费中,这样就可以避免把有限的社会资金集中到房地产。

首先,廉价?平价?什么是廉价平价?10万还是5万?这么做,在没有足够的其他配套的情况下,就是投资房地产,就是把资源给房地产。至于平抑房价,反过来也完全有可能拉升房价。新加坡的经验可以参考,照猫画虎,死定。

第二,住平价房的可支配收入提高,所以会投入其,消费。这个可支配收入的提高,并非通过生产劳动得到,而是通过占用生产劳动得到,我当它全部投回社会生产,也不过是归零,就是一百块钱还清债务链那个段子。我继续当它全部投入劳动生产,那么这个资源的流程就是税收——房地产商利润+房子价值——消費——资本家利润+劳动者收入,就是国家把税收输送给资本家。现金补贴的话,少了房子这个环节。

为什么破坏生产?欧洲是典型。F河友对此有心得。

房子是问题吗?房子不是问题。房子只是问题的表象。很多人在农村有房子养灰,为什么不住呢?鹤岗几万一套房,为什么没抢成十万一平呢?教育呢?教育也不是问题,乡村学校都因各种原因,据说主要是学生太少,砍得几乎没了。为什么不在家乡读书呢?医疗是问题么?乡镇卫生站门可罗雀,县级医院据说很多靠财政补贴续命。有病人们为什么不去看呢?三座大山都是表象。三座大山的成因,才是问题所在。

通过补贴提高生育率,在目前的架构下,是无效且极毒。

通宝推:真历啊,
家园 关于人口论的几个问题(二)

二、“人口论” 的理论假设和真实世界完全不一致,其理论基础根部不存在。“人口论”一个重要假设,是资源利用的线性增长与人口增长的指数增长的矛盾。这个理论假设看上去非常正确,但是这是典型的机械主义,典型的错误用于社会,将单一因素用于复杂系统的典型例子。这个假设本身是不存在的。实际上,人口增长是和社会发展、技术水平等等多因素相关。具体到现代已经验证的情况是,工业化社会发展之后,人口增长会平稳下降,会自然走向老龄化、少子化。这个是所有工业化国家都证明的。而具体到地区,以东亚地区为最严重。根本不存在所谓人口指数增长,不断爆炸的事实基础。如果“人口论”是正确的,那么为什么所有发达国家都要费力气去刺激生育?

孟先生举的所谓埃及的人口爆炸例子,恰恰是因为埃及迟迟无法升级到工业化社会的结果,是他们社会发育的问题,无法顺利进入工业化时代的结果,而不是所谓人口爆炸的结果。

通宝推:张乘风,
家园 现在的房地产,贷款比例确实低了,然而绝大部分还是来自

银行,个人买房是首付5成,二套更高。

房地产商是银行贷款,政府支持。施工方也是大量贷款,部分垫资,内装方也是如此。

这次政府收紧,一堆房地产链条断了。

房地产行业就是一个靠国家贷款养起来的行业。

但是,政府仍然不愿意没收他们,支持国内人民居住。

因为和多少人收入有关啊。

难啊。

家园 关于孟先生的埃及和印度例子解读

孟先生还是有科学精神的。举了埃及和印度的例子。印度这个初步工业化的国家,生育率在快速下降,为什么呢?因为工业化发展之后,妇女的受教育水平提升还有参与社会工作参与率提高都会抑制妇女的生育意愿。同时,孟先生也提了,资本主义工业化发展之后,生育成本提升,造成生育意愿下降。孟先生的文章非常有意思的是,自己后面提了很多例子和解读,基本上是正确的,但是文章开头列的“人口论”资源线性增长赶不上人口指数增长的理论基础恰恰是自己打自己的脸。

孟先生在一篇文章里面逻辑非常清晰的,用事实证明了,“人口论”理论荒谬。说明孟先生还是尊重事实,不糊涂的。

-----------

看了下网友评论,维持计划生育不动摇的大体上是几个意见,(1)生育率下降是普遍情况不要大惊小怪。既然是普遍科学,那么之前干嘛要搞一胎化?是不是多此一举?(2)刺激生育的社会资源怎么来,很简单啊,调整政策砸投资啊,养老金不要涨了,转投生孩子吗,社会资源投养老是浪费。该活的活不了,该死的不死,这社会怎么运转?(3)养老是需求,不是一个产业值得推动的。更不是所谓拉动经济的支柱。(4)饱受诟病的三大改革,20年前房地产、教育、医疗三驾马车想拉经济,本质上背后是62-75年还有87-92年的婴儿潮人口的需求。没有人,没有消费。老人消费啥?老人进商场一天吹空调,免费试吃吃完了,一毛钱都不消费。

东北经济的惨状,已经是老龄化、少子化的未来。

通宝推:陈王奋起,
家园 他中了人家的计

他被人家忽悠了,当时那个人自己说了,和宋健说的时候就是一个聊天,没有任何科学依据。

家园 无论好不好,惨不惨,个人以为,都是应该两孩为主

说到底,中国毕竟还是人口数一数二的大国。

多多少少呢,对于计生部门之前的疯狂行为,还是应该给予一定的指责。

三大改属于另外一个话题了,不赞成联系到一起。

家园 他自己倒是生了一对儿女

原来计划都是给别人定的。

通宝推:真历啊,
家园 有兴趣可以看看人口学上这篇

[URL=https://read.dukeupress.edu/demography/article/55/2/743/167782/If-Science-Had-Come-First-A-Billion-Person-Fable

]If Science Had Come First: A Billion Person Fable for the Ages (A Reply to Comments)[/URL]

Here are three lessons that we could have helped them to understand. First, the government’s grand demographic plan to bring about an extraordinary reduction of China’s population, for better or worse, had already been accomplished. In the absence of birth planning, by 2060, there might be “two China’s” instead of one. Second, China’s policy-averted population was growing far faster than its actual population, a finding that would draw attention away from the original concern over the latter. Third, and most policy-relevant of all, the reverse momentum built up by the hundreds of millions of births already averted would carry forward to avert their descendants even if the government lifted the program immediately. And if the government did so, without having to spend a single additional yuan on the birth planning program, it could still claim an averted population by 2060 far in excess of the 400 million that they had asserted. In fact, paradoxically, although any fertility uptick following a policy repeal would have reduced estimates of births averted directly resulting from policy, that reduction would have been largely offset by increased estimates of the averted descendants who would have been born under higher assumed fertility.

持续走低是正常的(这是常识)。

I attribute the astonishing population averted to China’s birth planning program, which was at some times physically coercive (e.g., the widespread sterilization campaigns of the early 1980s and occasional forced abortions), at all times punitive (with massive penalty increases for noncompliance after the 1991 central decree), and at all times determined to bring preferences into line with official quotas.

这等于是在说90前后的激进政策才是问题根本。

这篇是对一篇文章及其个批评的回应。有兴趣可以全看一遍。这篇的中文缩略版

其实计生的问题非常简单,就是过去的经验是无法有效应对长期预测的。因为系统不存在稳定运行的可能(总是会有新的变量出现,或者说突变),何况只是简单的模型。比如著名的《增长的极限》就认为“人越多越穷,越穷人越多”。

就像马克思批判马尔萨斯的:“用永恒的自然规律去解释人口过剩,当然比用资本主义生产的纯粹历史的规律去解释更加便利,更加符合……统治阶级的利益。”

其他类似的,比如《人口爆炸》《世界的未来》都是这种思维的产物。

家园 房价还能再高点

房价榨油机还能再加大一点功率。

让小朋友再少一点。

如果中华民族在未来的竞争中输了,要把罪人都挂在路灯上。

家园 不只是生育意愿。

首先,自然环境(污染)和社会环境(压力)对生殖细胞的影响非常严重。生育困难和不孕不育非常普遍。莆田系能够发展不是没有原因的。

其次,文化方面的问题也很突出,主要是由观念,或者说想象造成的。比如反婚反育者一般没有任何经验,会将自己主观选择的可能定义为被动接受的必然。简单的说就是自己吓自己。在一些后来接受婚育的访谈中也能够感受到这一点。他们不明白不同生活状态对于同一的认识和感受是完全不同的,就像伏天饮水。所以会有整天晒娃和整天骂驴的矛盾。而这种矛盾会使更多的人犹豫。

家园 中国人口占世界比重从1835年开始跌了一半

看问题不能简单看个数字。

家园 你列的《增长的极限》这几本书本身就是来源可疑

罗马俱乐部的东西本身就是洗脑,是欧美的70年代炮制出来的大忽悠。这个已经是很明白事情。

家园 还要多生?养不起啊
家园 为什么说全面刺激生育刻不容缓了?-三答孟先生

我们本着实事求是的精神,按数据说话吧。很多人意思是房价是避孕药拉,社会上生活压力重啊等等,所以呢转向没有用。这个是混淆问题,人家说要吃米饭,说没有肉吃这种典型的情况。下面说一下,必要性、紧迫性。

首先,我们要知道女性40岁以上的卵子活性就5%,然后陆续进入更年期。换句话说,40岁以上女性的生育能力比20-25岁,指数级别下降,可以当做没有生育能力了。尤其是40岁以上还没有生过一胎的,40岁再使劲,基本上很难。

再次,我们现在一个巨大的问题是90年代一胎化的极端实施,造成了人口结构上一个巨大问题。就是90年代前后的6年是中国出生人口最后一个高峰。看看2020年的出生数据是1200万,这个数字比2019年1468万跌了20%!而且第一胎比例是跌破50%,对应是结婚数量下降,我们现在有差不多3亿人独身。2020年为出生人口贡献能力的是 80年到2000年的育龄妇女。为什么二胎比例高,我们下面的分析就很明白了。

--------------------------

点看全图

这个是90年前后人口高峰的数据,最后一列是根据五普、六普数据回溯调整的,以此为推断依据。根据七普女性比例48.76%,我们下面按照50%初算估计。

这个数据很明显。87-90年,年均在2700万出生人口以上,90年2946万。女生年均是1350万。91-93年,年均2150万以上,女生是1050万顶天了。

这样87+40.从2027年开始,我们每年1350万育龄女性退出,而2007年我们出生人口数大概1500万上面,更不要说1999-2003那个出生人口低谷。这么说2027年每年新增育龄妇女750万顶天,这样差值就出来了,每年是600万育龄妇女绝对减少。2027年!2020年贡献生育人口里面,有一半是二胎,这里面就是80-90年前后这个生育黄金年龄人口,也就是30岁以上人群。

即使是现在进行全面刺激生育,2030年90后也开始退出生育了。2033年就是绝对滑落了。要抓刺激生育尾巴,也就是93年出生以前这波人,2027年就开始决定性滑落,到时候 出生人口数会跌破800万!如果没有任何政策干预,2033年以后,长期的出生人口是跌破700万!这样的情况下,2100年我们的人口能不能维持在6亿都是很玄的事情。因为这种幅度下降带来的是整个社会结构的巨大变动,同时国家外部安全环境压力指数级别上升,因为我们不是日本这样的岛国,我们是大陆国家,周边邻国众多。外部环境不会允许我们静态的衰老下去。

在一切维持现状情况之下,90后这代最后人口高峰进入退休年龄,2050年左右,我们将进入一个矛盾酝酿高发状态,然后螺旋下降,这个情况就像2008年以后美国面对的情况一样,美国人婴儿潮那代人开始退出生产了。美国严格来说是个大陆岛。我们可不是这个好运气的国家。2050前后的高发矛盾期将让到时候的执政者可以转圜余地很小。

这样的向内坍塌,已经超过本文的讨论能力了。只能说不寒而栗。

多说一句,根据我国的人口结构和发展状态,我们2030年将进入一个非常舒服的状态,财政充裕,军力强大。但是20年后就风光不在了。

这个时间窗口很短,政策调整的窗口仅仅只有5年-8年

通宝推:newbird,empire2007,积吉,陈王奋起,
家园 压力是确实存在的,当然应该不是唯一因素,核心是

拉长了生育周期,原来是18、9岁就搞对象生孩子,比如俄罗斯居然放宽到了16岁?

但是除了头脑一片糊涂的糊涂虫之外,除了家境好之外,绝大部分的孩子都会选择延迟生育。

所谓自主晚婚晚育,造成了代际拉长。需要生活稳定啊。最好有套房,最好有套房,作为父母长辈,也多少希望孩子能自己有套房,或者,至少供个首付啥的。

除了少数家庭,大部分可能还要走这个道理,尤其是从农村进入城市的这半代,父母只在农村有房子,虽然在城市打工,但是大部分还是并没有在城市里积攒下一套住房。这一代的下一代很多都是在农村学校长大,虽然是中心学校,但是也很难在城市撑起一片自己的天地。

这真是一个悲伤的故事。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20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