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原创】记六十年代一次农民进城 -- 天马行空
否则成为盲流,难免进行违法犯罪。
但是改革以前,是能够找到工作的强劳动力也很难出门。
收容遣返,人家已经找不到工作了,你还让人家怎么赚钱回家?
知青上山下乡,一个重要原因是城市就业机会少。
为什么城市就业机会少,原因在于追求公有制,不允许私人做生意。
知青返程,没有工作怎么办?
只好放开政策,结果出现了一大批的万元户。
那些卖菜的卖衣服的开饭店的很多都成了万元户。
为什么?
允许私人做生意就业机会一下子就多了起来。
你说的都是在城市里有私人关系,亲戚在国营厂有点权利的。
这样的牛人,放在改开之后也不会因为查暂住证被抓起来。
你拿改开前的特殊人群跟后来的普通人比,标准的田忌赛马。
确实,亲戚在国营厂有点权力的,需要开证明去城市也不难,但这些人不是给生产队赚钱的主力。一般来说,他们的亲戚也只能帮他们找个临时工,那时代亲戚即使再厉害,帮农民工找正式工都是不可能,因为农民工不是非农业户口。临时工和正式工待遇差别很大,那时候也是这样的。
据我所知,那时候真正能外出给生产队赚钱的主力是匠人,城市缺乏匠人,当然城里也有些单位不缺匠人的,但别人有正式工作,没时间再接小工程,一般城里一些小单位需要匠人只能从农村找,因此匠人能开得起价。
至于哪些做苦力的,比到国营厂做临工还差,基本上买不起工分。
你说的那些农村人,改开后都成了农村的先富。他们会因为查暂住证被抓?开玩笑呢你。相对于改开后被抓的那些人,是改开前根本连大城市都去不了的人。
另外你说我母亲是集体企业,说的没错。但是当时整个县只有一家国营企业。你说的那些农民工起码要到地级市才能找到30多块的工作,那可真不是一般人。我姨父算是当地比较能干的了,他活到40多才第一次去青岛。
你说的那种人,改开后至少是个农民企业家之类的,在城市找个正式工作都不难。这种人会被暂住证困住?开玩笑呢。
记得当时的口号是备战备荒,69年连中央的领导都分批疏散到各地了,自由流动肯定是不行的。
袁大总统、常凯申时代没有追求公有制吧?他们允许私人做生意吧?貌似那时候城市就业机会比老毛时代还要少。
顺便说一下,老毛时代不允许剥削,但不是完全杜绝做个人生意的,你要扛个箱子卖冰棍等绝对没问题。
乔冠华在文哥期间被红卫兵小将勒令卖报,这厮认为是耻辱,但又不敢拒绝,拿了报纸并没有卖,晚上自己掏腰包上交卖报的钱,还每天多交几毛。这事后来被老毛知道,还给他续了一句诗:莫道敝人功业小,北京卖报赚钱多
全部公有制,不允许私有制就是不行。
卖冰棍有没有问题我不知道,小学一年级的时候买过一次冰棍,当时那叫一个高兴,但那已经是八十年代了。
但很多八十年代个体户例如卖早餐包子的成了万元户这个是史实,我看了当年的半月谈。
为什么卖包子就能发大财?
因为此前都是公有制,卖包子的很少,公家的态度很差。
你去了解下当年公营饭馆态度有多差,半月谈有一封读者来信就反应了这个问题。
虽然,当时有些饭店的服务态度差了些,但这是物质短缺,皇帝女不忧嫁引起的,跟所有制关系不大。
现在也有国有饭店,他们的服务会很差吗?也许你会说因为有私有饭店存在,但是现在物质相对过剩,如果没有私有饭店,国有跟国有之间,国有跟集体之间难道不会竞争?
如果只有公有制,基本没有什么竞争。
改革初期中国经济学界发现的一个问题就是原体制缺乏竞争。
原来的集体的或者国有的饭馆的服务员工资收入是固定的铁饭碗,人家干嘛要对你服务态度好呢?
建立与完善市场竞争机制
来自维普网
作者
陈秀山
摘要
加快经济体制改革的根本任务,就是要尽快建立社会主义的新经济体制.我们过去长期实行的是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这种经济体制存在权力过分集中,忽视甚至排斥商品经济,市场机制的作用的弊端,从而束缚生产力的发展.要对这种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
收起
关键词
市场竞争机制 / 建立与完善 / 高度集中 / 运行机制 / 功能缺陷 / 经济运行 / 计划经济体制 / 根本任务 / 调控功能 / 经济主体
被引量
3
收藏
全部来源 免费下载 求助全文
爱学术
(全网免费下载)
维普期刊专业版
维普网
知网
hprc.org.cn
(全网免费下载)
查看更多
相似文献 引证文献
建立与完善市场竞争机制的基础和条件
徐保泉 - 1993 - 被引量: 4
军工企业引入市场竞争机制的难点与对策
江超 - 《国防科技工业》 - 2005 - 被引量: 9
完善我国保险市场竞
当年国有饭店的工资是怎样的,我不清楚,但是我生产队的豆腐点是怎样运作的,我很清楚。
生产队房子出工具出黄豆,有两个队员负责做成炸豆腐和豆腐块拿去村里卖,卖了的钱归生产队。多少黄豆做了多少豆腐卖了多少钱,一清二楚。生产队最后一计数,盈利了,做豆腐的队员就有工分奖励,如果亏损了,要找他们算账。
村里只有一家豆腐店,按理不忧卖,但是那时候农民消费能力差,一不小心豆腐就卖不出去,剩下生产队自行处理,就影响那两个队员的工分。因此,那两个生产队员丝毫不敢嚣张,还见人就陪笑脸。
虽然村里只有一间豆腐店,但并非完全没有竞争,外村的豆腐卖不完,就经常调到我村卖,导致利润相当薄弱。
不过也幸亏利润非常薄弱,否则可能其他生产队也搞豆腐点,一个山村有多大市场?只能恶性竞争了。
粮票意味着销售量规定了就那么大,还争什么?
清朝、民国不用粮票,饭店的服务态度就很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