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客熙熙

主题:【原创】把论文写在祖国的大地上——大禹治水行迹考(0)引子 -- 汉服

共:💬150 🌺729 🌵8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10
下页 末页
家园 难说,女娲的造人和补天在逻辑上也比伏羲这个人文始祖要早

这个夫妻的传说未必是正确的。就拿伏羲来说,淮阳的太昊未必就是天水的伏羲,很怀疑是传说在流传过程中搞混了。

家园 其实没必要说这么多猜想,禹门有一道大禹挖错了的河道

叫错开河,从地质学的角度考察一下,禹门和错开河到底是自然形成还是人工挖掘的就行了。

郦道元在水经注里说两岸岩石上镌凿的遗迹至今犹存,可见他是相信的。

家园 我已经将错开河写入文章了,后面会发出来

只不过究竟是不是人工开挖的,可能需要地质学家考证。

实际上错开不止一处,目前我查到的已经有3处。后面会陆续发出。

我在查证资料的过程中也发现其实业界也早有人认为很多地方确实有人工开挖的痕迹,但他们心理上有个坎,就是不敢相信古代可能存在高科技的时代,所以对于那些他们认为应该是人工开挖的河道,他们缺乏勇气去承认。

家园 我们只要客观证据,不要主观情绪

就我这肉眼凡胎,看见禹门那河两边的山体都知道是怎么回事,地质专家肯定心里明白。只是最终还是要拿证据说话,猜测只能放在心里。

就好像我们心里明白,伏羲女娲其实不是人类,盘古夸父更加出离想象一样,只是没有周全的证据而已。

家园 大禹 -- 有补充

我国有大量关于大禹的记载和遗迹,并明确记载大禹之子启为第一个王朝的创立者。湖南禹王碑,从形状上看,完全具有文字的要素。(不知桥上河友对禹王碑有没有研究?)如果不釆用西方双标的考古标准,大禹和夏启夏朝,无疑是存在的。

85年尧书茂33天从源头到金沙江1000多公里,86年科考队用了14多天完成长江全程漂流,87年用差不多的时间完成黄河全程飘流。就是说,古时如果走水道,要比走陆上快。换句话说,就是大禹13年定成黄河治理,理论上是可行的。当然不能按现在的标准。

你要推演的,其实并不是大禹治水,而是企图证明有史前或者外星或者其他怎么说的远超现在的科技并且有相应的工程能力。那么,按你目前的推演过程,无论你推出大禹做了什么工程,得不到超高科技的证据。比如临夏,比如禹门,就算确切考据出有人工开的痕迹,并不能证明大禹有超级工具。工程量的问题,并不能排除是利用自然地形,四两拨千斤。

故而我认为,如果你意图证明有史前超高科技,有超级机械,不如考据工程本身的证据。

八九十年代,UFO,史前文明,超能力,很是风行,终究没有任何过硬证据,所以很快就熄火。

作者 对本帖的 补充(1)
家园 长江飘流148天。错打成14。 -- 补充帖
大禹
家园 “大禹治水是因为有‘高科技’”,这种‘研究’

与犹太教声称自己祖先与上帝签了合同,实质是一回事。

见前补充 4653896
家园 (5)黄河流域之晋陕峡谷 -- 有补充

大禹凿开了东河套大湖的泄水口,又在平原上为黄河疏浚了一条河道。黄河水流到了东河套的东南角,从托克托县河口镇转而向南,又开启了全新的旅程。

点看全图

图50 龙门上游地形图

从这里向南直到禹门口,是黄河的晋陕峡谷河段,两岸都是崇山峻岭。地势从北至南,整体上是下降的。但既然是从山岭中通过,中间难免波折。

百度百科:

晋陕峡谷,位于内蒙、山西、陕西三省的交界处。被称之为 “晋陕峡谷”黄河段,是指九曲黄河从内蒙古准格尔旗经过山西省河曲县向南拐弯,穿过山西保德与陕西府谷两县,大约100公里长的河段。在山西省河曲县,黄河河水十分清澈,平缓两岸悬崖峭立,水石相激。晋陕峡谷,在当地,老百姓将此段黄河 称之为“黑三角”。

黄河晋陕大峡谷,北起内蒙古托克托,南至河津禹门口,沿线共有27个县市,面积达11.16万平方公里,全长726千米,落差达607米,河床宽为200—400米,河谷深切300—500米。沿岸悬崖绝壁,黄河奔涌其中。这里是华夏文明和农耕文化的发祥地之一。

在中国地图上可以看到黄河晋陕大峡谷在托克托县河口镇段形成的一个“几”字形弯的右半边,在这里黄河奔流而下,景色壮观。

黄河走出青藏高原后,穿山过岭,九曲十八弯,跌宕下行,至郑州桃花峪,面目骤变,由开沟凿谷转为沉砂造陆,因此桃花峪就成了华北大平原这个全球最大的陆上三角洲的顶点,而黄河的峡谷都分布在桃花峪以上。

黄河河源至内蒙古托克托县河口镇的上游河段,以及中游下端的禹门口至桃花峪,虽也有诸如龙羊峡、积石峡、刘家峡、红山峡、青铜峡、三门峡等等著名峡谷,但它们都被一系列宽谷盆地分隔。

唯有内蒙河口镇至山西禹门口,才构成了黄河干流上最长的连续峡谷—晋陕大峡谷。

在河套地区呈东西走向的黄河,此段急转为南北走向,由鄂尔多斯高原挟势南下,左带吕梁,右襟陕北,深切于黄土高原之中,谷深皆在100米以上,谷底高程由1000米逐渐降至400以下,河床最窄处如壶口者,仅30至50米。

由于黄土丘壑泥沙俱下,晋陕大峡谷河段的来砂量竟占全黄河的56%,尽管它的流域面积仅及黄河的15%。

可以说真正的“黄”河是在这里成就的,深涧腾蛟,浊浪排空,黄河峡谷的典型风貌尽集于此,其中又以禹门口以上的龙门峡最为壮观。

李白谓之“黄河西来决昆仑,咆哮万里触龙门”,恰好点出晋陕大峡谷在此达于最后的高潮。

孟门

据百度百科:

战国尸佼《尸子》记载有“龙门未辟,吕梁未凿,河出孟门之上,名曰洪水,大禹疏通,谓之孟门”。

在夏禹治水之前,因今孟门村西南蛟龙壁将黄河东西两岸的石山连接成一个天然的黄河大石坝,挡住了黄河的去路,形成湖海,有所谓“定湖”之称。若遇淫雨,“鸿水滔天,浩浩怀山襄陵”,“大溢逆流,无有丘陵高阜”。

所谓“孟门”,是大禹治水之黄河河道上的第一个大门,故因以命地名矣。

传说是不是事实呢?我们看一下卫星照片:

点看全图

图51 孟门西南方向的大石坝

从卫星照片上看,确实有石山横亘在黄河河道正前方,而且不是一座,是两座。石山的高度都在850米以上。我们模拟一下涨水效果图:

点看全图

图52 堰塞湖“定湖”

蛟龙壁上方的堰塞湖就是传说中的定湖了。“河出孟门之上,名曰洪水。”

“洪”字拆开看,就是“水共”,显然,每逢下大雨,周围群山中的降雨很快就全部汇聚到这个湖里来了,可不就是“共水”吗?

当然,平时湖水也是满的,在蛟龙壁上的低矮的隘口泄出,“河出孟门之上”。但如果遇到暴雨,大量雨水快速汇聚到湖区,原来的隘口的排水量就不足了。湖区水位会上涨直到更多更大的隘口的排水速度与汇入湖区的水量达成平衡。但上涨的水位淹没了湖区内的丘陵和高山,“鸿水滔天,浩浩怀山襄陵”,“大溢逆流,无有丘陵高阜”。

再来看看传说中的“蛟龙壁”位置的河岸:

点看全图

图53 “蛟龙壁”被劈开的河岸1

点看全图

图54 “蛟龙壁”被劈开的河岸2

是不是很明显的切削的痕迹?

关于定湖,只剩下一个问题:湖水泄空后留下的平原在哪里?

这个问题我们放到后面探讨。

狭义的吕梁和广义的吕梁

战国尸佼《尸子》记载中还有一句“吕梁未凿”。我们看一下吕梁:

点看全图

图55 吕梁地形

吕梁所在地是个狭长的山谷间的平原,东川河、南川河和北川河汇合成三川河从峡谷中一路下行并汇入黄河。三条河流的来处各自形成了一个狭长的平原。这与我们的理论完全一致。

显然,这地方原来也是一个堰塞湖,湖底沉积了大量的泥沙,湖水从西侧的吕梁山上漫过。后来大禹凿开了吕梁,湖水泄空后这里就成了平原。

黄河过了蛟龙壁,新问题又出现了: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图56 横贯山脊的河道

我们看这张图。很明显,一条连续的山脊将两边的两条河谷分开了。这三条线基本上是平行的。西边是无定河,东边是黄河。黄河过了蛟龙壁,但向南的山脊更高,没有去处,还是会形成一个大湖。

黄河过了蛟龙壁后向西南方向斜插入西侧山谷。这段河道几乎是一条直线,强烈怀疑是人工劈开的。

假如确实是人工劈开的,那么劈开前会是什么样子?

点看全图

图57 中间山脊高程

我们看一下中间山脊的高度。可以看到大体上在1125米左右。除了疑似大禹掘开的隘口,其他部分最低不会低于1000米,最高也不会超过1250米。

我们试着将水位提升到1125米,看看这条山脊被劈开前的情形:

点看全图

图58 劈开中间山脊前的局面

可以看到,假设中间山脊的隘口部分原为一体,那么黄河流到此处会再次形成一个大湖。水位大概会上涨到海拔1100米,连蛟龙壁都被淹没了。如果上游下暴雨来水量增加,那么湖区的水位还会上涨并抬高上游水位,淹没湖区周边的丘陵和山头。甚至上游刚刚泄空湖水的东河套平原,也会被不断上涨的湖水重新淹没。不断上涨的湖水还会在西侧山脊找到更多的或大或小的隘口,湖水从中漫溢过去,泄入西侧山谷。湖面西侧会形成一系列壮观的瀑布群。

再对照一下郦道元的《水经注》:

《淮南子》曰:“龙门未辟,吕梁未凿,河出孟门之上,大溢逆流,无有丘陵,高阜灭之,名曰洪水。大禹疏通,谓之孟门。”

“河出孟门之上,大溢逆流,无有丘陵,高阜灭之”,用来形容上图中的局面,实在是再贴切不过。

大禹必须再劈开这道山梁,将黄河水导到西侧的山谷来。西边的山谷一路下行,是个理想的导水路径。

其实,对比一下西侧蜿蜒曲折的无定河,和东侧的近乎直线的黄河河道,人工开凿的痕迹非常明显。

这道山梁属于广义上的吕梁山脉。所以“吕梁未凿”、“大禹疏通”,也可能是指这段山脉。相比之下,前面的吕梁市西侧山脉的打通只是一个微不足道的工程,算是狭义的吕梁吧。

点看全图

图59 黄河沿岸山体的切削痕迹

我们将汇合点附近放大一些,可以看到白色箭头指向的山体在靠近河道时,斜坡角度陡然加大,最终形成了一个连续的曲线湾。这个河湾有没有可能是河水长年冲刷而成?应该不是。因为如果是的话,河岸山体下方的岩石应该被河水掏空,不会带着水面以上的山石一起消失。所以这应该是人工切削的结果。

点看全图

图60 汇合点下游的九曲十八弯

既然我们相信大禹有在群山当中开凿河道的能力,那么为什么这一段不是直线,而如此地蜿蜒曲折?我猜测,黄河水刚刚从横切了山脉的峡谷中流过。因为要挖穿整个山脉,为了减少工程量,这段河道尽可能取直线,这就导致河道中的河水流速非常快,所以大禹在这段河道的下游设置了很多曲折,以将河水减速。实际上这此弯曲的河道人工切割的痕迹也非常明显:

点看全图

图61 汇合点下游切削过的河岸

在汇合点下游的曲折河道两侧,可见明显的切削痕迹。两侧石头角度很大,而且连贯成完美的弧形。这样的地形在汇合点下游比比皆是,此处只略举此一例。

你可能还是怀疑,认为这个隘口可能原来就存在,大禹最多适当疏导了一下。我还有一个关键性的证据,不过,容我放到后面分析黄土高原成因的时候再讲。

壶口和孟门山

大禹终于打通了中间的山脊,将东侧的湖水——以及黄河河道导入西侧山谷。

著名的壶口瀑布,也在这一段:

点看全图

图62 壶口瀑布、十里龙槽、大小孟门山

点看全图

图63 壶口瀑布

点看全图

图64 壶口瀑布下游的石槽

孟门山和前面的孟门,是两个不同的地点。孟门山在十里龙槽的出口处,有大小两个:

点看全图

图65 大小孟门山

根据百度百科的介绍:

距壶口瀑布下游五公里处,“十里龙槽”下方,在黄河谷底的河床中,有两块梭形的巨石,巍然屹立在巨流中,形成两个河心岛。这就是古代被称为“九河之蹬”的孟门山。相传这两个小岛原为一山,阴塞河道,引起洪水四溢,大禹治水时,把此山一劈为二,导水畅流。此二岛,远眺如舟,近观似山,俯视若门。又传说古时孟家兄弟的后代被河水冲走,曾在这里获救,故将此二岛称为孟门山。

但是这个传说看起来让人困惑:

点看全图

图66 大小孟门山俯视

从高空俯视大小孟门山,可以看到这两座山并没有阻挡在黄河干流上,黄河干流从东侧流过,并不需要穿过大小孟门山之间的水道。就算两山仍为一体,也没有多大影响。另外上游十里龙槽两侧山体也有明显切削痕迹。要削平孟门山轻而易举,不知道为什么没有做。

我以为这是一段没有得到事实验证的传说。暂时存疑吧。

禹门口

点看全图

图67 禹门口

禹门口,在山西省河津市西北的黄河峡谷中,为黄河晋陕峡谷的南端出口。这里两岸峭壁夹峙,形如门阙,水势汹汹,声震山野。这里是禹凿龙门的发生地,神话说鲤鱼从这里跳过龙门,汉代的七祠八庙之首大禹庙位于此。

如果此门确系大禹凿开,我们试着看一下凿开前的局面。

先看一下禹门口两边的山脊线高度:

点看全图

图68 禹门口两侧山脊线高程

可以看到,除了西侧的一个错开河的隘口之外,其他位置都在800米以上。我们看一下水位抬高到800米后的样子:

点看全图

图69 禹门口800米水位模拟

可以看到,假如禹门口处的山梁没有被掘开,那么上游水道会形成一个狭长的湖区,向上游延伸了很远(直线距离约370公里)。这张图中还有一点比较有趣:前面我们怀疑人工穿越山脊开凿的河道,在这样图中看起来粗细非常均匀。

大禹掘开了龙门的山脉,黄河水咆哮着奔腾而过。黄河终于走出了长达500公里的晋陕峡谷,进入了宽敞的汾渭平原。

这个地方,也被人们称为“禹门口”。

点看全图

图70 大禹庙

中华民族感念大禹的恩德,在龙门附近修建了大禹庙,世世代代祭奠他。

错开河的传说

禹门口附近有个错开河:

点看全图

图71 凿开河(错开河)

有两个关于错开河的传说。

传说一:

传说大禹治理洪水期间,河道开凿到离龙门山口时遇到了两条山谷交叉口,向东的山谷岩石坚硬,开凿困难,向西南的山谷深,石头软,开凿起来比较省力。于是工程队选择向西南开凿……一天正午,一只黑色的大雕从东面飞来,在工地的上空盘旋不止,大雕对大禹说道:“错开河,错开河,往西不如往东挪”。这大雕曾驮着大禹勘察山川地势,还帮大禹出过治水良策。大禹听了大雕的话后认真的思考着开凿的事情,于是他决定先停止现在的工作,挑选了三个力壮青年和有治水经验的民工,翻山越岭,重新勘测东边的山谷。经过两天的辛苦,他观察到向西南开凿高山重重,难度越来越大。但向东虽然石头坚硬,但却只需要凿十里,就可以把黄河水引出山谷。于是大禹改了开凿方向,向东施工。

后来人们将向西南已经开凿的一段河道称为“错开河”,现在韩城的人民又将其称为“凿开河”。

这个传说,用现代语言来讲就是这样的:

工程队选择向西南开凿……一天正午,飞行侦察小队的一架黑色的飞机从上空飞过来,向大禹汇报说:经过勘察,西边开凿难度较大,不如东线方案。大禹也曾经坐这驾飞机勘察地形。大禹于是派人从地面实地勘测,确认了飞行小队的结论。于是改向东施工。

传说二:

据当地人讲,错开河是鲧开山治水时留下的,由于勘察失误,鲧开凿的这条小河道没有捆缚住狂暴肆虐的黄河水。鲧眼看因一己之过失而造成人力、物力如此巨大的耗费,而黄河依然泛滥成灾,于是长叹一声后拔剑自刎,以身谢罪天下。后来,鲧的儿子——大禹继承父亲未竟的事业,终于在错开河的旁边开出了一条制服洪魔、流向大海的河道,完成了治水的使命。

这两个传说,应该是第一个更可信一些。原因有二:

1. 需要在黄河上游完成很多艰巨的工作,才有可能引黄河水至此。鲧的治水思路是堵而不是疏,那么鲧凿此河的可能性不大,凿上游的可能性几乎没有;

2. 从我们对黄河上游的考察看,这个错开的小河需要的工程量不算大,所以就算开错了方向,也并不严重。

点看全图

图72 错开河对应的路线

我们看一下禹门口的实际地形。错开河所在河道(白色线路)本是一条山谷线,西高东低。大禹如果选择向西,也不可能一直逆着山谷线一直向西,因为越向西地势越高、离平原越远。所以西线(黄色线路)是他最可能选择的路径。但是显然沿西线向南比沿东线(红色线路)向南并没有明显的优势,“向西南的山谷深、石头软”可能只是谷底沉积的泥沙产生的错觉。一旦转弯向南,需要凿开的石头与东线不见得有区别,因为从图中看,山势本是一脉。

通宝推:破鱼,mezhan,
作者 对本帖的 补充(1)
家园 关于十里龙槽,补充一点 -- 补充帖

刚刚想到的,算是一个猜测。

我去过壶口瀑布景区,陕西一侧。

当时站在瀑布护栏边,看着黄河水从上游过来,然后就跌落到下游狭窄的河道之内,就感觉特别奇怪。因为河道两侧的地表还是比较平的,并没有山脉断崖。为什么河道当中会突然出现20多米深的槽呢?

今天忽然意识到,这可能仍然是大禹的手笔。

为什么大禹要开这个槽?

龙槽,始于壶口,终于孟门山。孟门山位于河道中间,黄河水流经此处必为山体所阻,泥沙在此淤积,久之必阻塞河道。大禹开挖龙槽收束水流,河道宽度由上游的300米收束到龙槽中的30米,流速必然提升数倍(考虑到龙槽中的水位高度会增加,流速提升应该不到10倍),那么泥沙自然就不能在孟门山前淤积。黄河河道可以长久保持畅通也。

大禹
家园 后面会有一点

等我发到黄土高原那一节吧。

大禹治水如果是真的,也已经过去4000年以上了。如果当时有过一些高科技的机械,也应该早已经化成了大地上的锈迹。

黄土高原的地貌,根据我的分析,似乎能提供一些有力的证据。

我现在的帖,实际上也就是个超级地图炮。真要坐实大禹治水的历史事实,其实是需要各方面的力量参与的。我希望,我发的这个帖,至少能先成为一个自洽的故事。然后才有可能得到各方面的证据的补充。

家园 如果你从头看了我的帖的话

应该能够注意到,我的逻辑链是完整的。当然,我说的是“可能”而非“必然”。

那些宣称自己的祖先与上帝有契约的宗教,倾向于选择武力而非逻辑,来让人相信这一点。

顺便说一句,正视中国上古神话的,并不仅仅只有民间兴趣爱好者。

上海交大就有一个“神话学研究院”。

家园 你这是刻舟求剑

世界各地的堰塞湖 多的是,自然冲开是必然的,河套古湖的形成和冲开有很多论文,但凡你看过一些,也不会发这么刻舟求剑的文章出来。

家园 有这么强的工程能力,修个水电站发电多好

你该去找找哪里有水电站的遗址才对

家园 高级生物技术科学家社交现场

他们可能是掌握了高级生物技术的科学家。在远古时期,女娲(带着她的科研团队)通过生物工程创造了人类。

点看全图

世界名画:一亿年前高级生物技术科学家社交现场,DNA双螺旋讨论例会。

大型年会现场就不发了

家园 先射箭再画靶子

老鳖蛋上穿线

家园 天朝上古生物技术相当发达

商人先祖:玄鸟堕其卵,简狄取吞之,因孕生契。

周人先祖:姜螈出野,见巨人迹,心忻然说,欲践之,践之而身动如孕者。居期而生子。

秦人先祖:玄鸟陨卵,女修吞之,生子大业

汉高帝刘邦:先刘媪尝息大泽之陂,梦与神遇。是时雷电晦冥,太公往视,则见蛟龙于其上。已而有身,遂产高祖。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10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