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客熙熙

主题:农村”包产到户“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了吗? -- wgg0504

共:💬86 🌺452 🌵8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6
下页 末页
家园 包产到户和取消人民公社相当于一次减税

边际效益随时间递减

家园 想起看到过一种的说法

好像杜润生?包产到户不存在魔法般的增产效果,也不是政府突然赋予农民的权力。集体时期农民们对政策有消化应对,如自留土、口粮田、借地、外流等。

所以这项“大政策”是农民50到70年代和政策互动中一步步拱出来,从四清到农业学大寨,“包产到户”要素始终有。因此政策改变突然促进积极性增加生产力只是想象。

家园 你这里几个概念有点混

承包前存在集体地和自留地,自留地的数量很小,也就种点蔬菜什么的。承包的时候,自留地当然继续保留,把同时把集体地承包给农民,划分规则是先按人头分口粮田,每人都有份,剩下来的集体地再按劳力分给农民,所以小孩没份,大人按劳力分。以为家和我四舅家为例子,我家两个大人两个小孩,两个大人是民办教师,所以我家只分到1.8亩的口粮田。我四舅家两个大人三个小孩加我外婆,我舅舅是生产队长,打10工分的壮劳力,我舅妈也打8工分所以他家大概分了4亩地。

当时给国家交公粮叫征,强制性向国家卖粮食叫购。口粮田只有征的义务,额外的承包地同时有征和购的义务。

借地和外流我不清楚。

家园 是说政策实际均有挖墙脚

印象流:许多政策未彻底执行下去零零总总的案例,农民没彻底接受“集体化”,全国普遍存在过渡地带。

自留土是湖南省田(水田)土(旱田)分开,过去有“土不征粮”的传统,面积始终统计不清,存在弹性空间。公社化后有些县执行集体种田,社员种土,集体种主粮,社员种杂粮,实际操作时“包产到户”的成分就很大了。

家园 讲亲身经历也是必要的

讲亲身经历也是必要的,只要这亲身经历是真实准确的。

毕竟,提供真实的微观观察,提供感性的认知,对全面认识事务非常必要。

只是从书本到书本,认知是不全面的。

家园 我的意思是

这些讨论默认把别人的当作没有经验的空谈,实际上背后是有切实经验的,哪怕只是间接的所见所闻。只是表达形式接近书本。结果不被当真。

除了自己的语文不好,恐怕也是人家不够了解那种生活吧?

家园 说得对,包产到户更重要的作用是使农民原子化

大集体不解散,农民怎么会出来打工?

东南血汗工厂,去哪里找这些工人?

家园 大队有渔场,林场,加工厂,榨油厂,机务队,建筑队,种子队

公社已解散, 这些场,厂,队消散在历史的长河。

家园 硕果仅存的一些社队企业后来成为改开

派一再吹嘘的“80年代异军突起起”的乡镇企业。

家园 坐标鄂东北,我记忆中真就是全凭人力的生产模式

我记忆中1987 ~ 1997年,老家农村的农业是这样的:

1. 旱地 种小麦,棉花,花生,杂粮(芝麻,各种豆类)

每年下半年小麦,到来年春节套种棉花。 比如今年拔掉棉花杆后,用牛先犁地,再用耙平整,然后用耙子人工爬出一道道浅沟,撒肥料和麦种。等到来年小麦3,

4月份,又在小麦行间撒种棉花种子。

五月份收割麦子,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

小麦收割,运输全是人力,脱粒是用牛拉着石滚在道场上进行,然后人工用 “掀棚” 扬场。

2. 水田 种稻谷,油菜。有技术的套养鱼; 一年2季春种和夏种。

清明浸种,谷雨撒种,不插五一秧。所谓清明谷雨两相连,浸种耕种莫迟延。乡村四月闲人少,才了蚕桑又插田。

​夏天收割后又要紧急进行插秧,这个时候最累。一是稻谷要抢收,又要抢着进行插秧。

我最怕每年7,8月份, 干农活非常累。鸡唱三声天欲明,安排饭碗与茶瓶。下午2点出工插秧,站在水田里,非常烫,蚂蝗都不出来。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极其痛苦

​ 稻谷的收割,运输,脱粒也是人工, 到九十年初期用拖拉机拉着石滚,因为牛要去犁,耙,耖。

​无无论旱地或者水田 遇到抗旱时, 普通情况下要用水车车水,严重时要用3台,至少6个人从

水塘一级一级提升把水搞到地里或田里。纯肉体的内能来克服水的势能。

而进行农业的工具:镰刀,犁,耙,耖,连枷,扬叉,石滚,掀棚,水车。这些工具中绝大多数可以追溯到春秋时期

​家父在世是说大集体时有插秧机,收割机,麦子或稻谷有脱粒机,灌溉有抽水机。分田到户后,这些设备都不知道去哪儿了,或许坏了没人维护就废了

家父去世那年(2018),农村机械化蔚然成风,都是租用别人的。

通宝推:阴霾信仰,盲人摸象,桥上,西安笨老虎,李根,白马河东,没选择,
家园 后三样似乎不成,掀棚是什么?

石磙似需要铁器,春秋铁器刚刚发端。

家园 在我们地方志上找到三种农具如下介绍:

1.用石磙一人一牛一天脱粒1000公斤. 石磙不需要任何铁器,全木加绳子。

点看全图

2. 木锨(掀棚)、人力风簸和簸箕、筛子用于扬净或分离混入果实中的灰尘杂物。

稻谷或小麦脱粒晒干后,用掀棚将粮食用人力洒向空中,借助风力分离杂物灰尘。

3. 主要是水车,平原地区的水车有64片刨叶,叶片稍宽,日灌寸水田8亩,提水高度不到1米;岗地水车有72片刨叶,叶片稍窄,日灌寸水田5亩,提水高度约1.5米。也是竹子+全木。

点看全图

点看全图

通宝推:审度,月之回忆,桥上,
家园 木锨我用过,似乎比较精致,

春秋时代不知会不会普遍推广,不过好像有比较窄的,长宽比三比一左右,和现代的长宽比六比五左右的不同。您图里的水车和我想的一样,似乎过于复杂了,不知会不会广泛应用。

家园 1、2也是关中农村用的。

收割麦子后,碾、晒的时候用的都是木家伙。。。

具体:木叉(一般都是四股,弯曲),作用是把1中的碾过的麦秸秆挑翻走;木耙,作用是晾晒的时候在麦子表面耙出渠沟,增加受晒面积,也顺便把下层的翻上来;木锨,一个是扬麦子(铲一锨把麦子高高扬起来,利用风力把多余的杂碎麦秸秆吹走),再一个就是晒好了装袋子时候用。

家园 找到一张用木掀扬谷的图,我上传第1张水车图是用手来使用

第2张水车是脚踏。 这种水车的使用在我家乡使用非常普遍,我在大二前的每年暑假都要实操,锻炼肌肉。

图中人拿的就是木掀(我老家方言 掀棚)

点看全图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6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