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原创】看了《黜龙》以后的一些感想 -- 真理
成熟之前,主观能动性都是次要因素。现在是需要文景之治,还是武帝的金戈铁马?确实是个问题。我倾向于前者。
例如,张居正死后被清算,炒家,大儿子自杀,全家流放。
比较标准不是看少数人遭遇,而是看整体政策。满清和民国并没有改变依靠地主阶级及其支持者文人治国的传统。
例如隋炀帝修理的就不是什么文人,而是功高震主的武将。
秦始皇虽然高了焚书坑儒,但没有证据说那些人是什么“世族”
朱八八杀人如麻,里面有文官也有武将,有功臣也有新贵,是不是世族也很难说。
本朝虽然修理了一批文人,但说不清楚算不算“世族”,而且后来又平反了。
所以就像我一开始说的,这种类比根本靠不住。
没有抗美援越,没有三线建设,没有两弹一星,我们后来进入市场经济,到底要付出什么样的代价,德日韩?还是俄罗斯?
其实李渊入关中第一功臣是他女儿李氏(历史上没有给真名,李秀宁是小说附会)。李氏起兵带着马三宝,一路招降纳叛席卷大半关陇各郡。然后被李神通摘了桃子。
这思路实际是在说,没有兵权的关陇门阀已经被杨坚杨广两代君主压制的失去了叛逆的冲动。这时候,只要是门阀体系中的强人带兵进关中。都有机会全取关中的。因此同为关陇门阀出身的李渊和李密都有机会。甚至对比只信任自己亲族的李渊,孤家寡人的李密可能更受关陇门阀权贵欢迎。
他们官军战斗力都还挺强。
李唐是大隋最后一个重兵战略集团。李密有什么?乱世强者为尊,同是关陇集团的,接纳李渊还是接纳李密更能保障关中,显然是前者。孤家寡人李密是否更受欢迎,不好说。
再退一步,如果柴孝和一路说服各地守兵降于李密还好说,到了三门峡,大致算涵公关吧,得到一群饿匪的口头承诺,究竟有多大用?晋汾谷地渡河即关中,然后东向就是潼关。我当李密坚决果断弃黎阳全力西进,一路望风而降,补给无碍,横穿三百里潼关道,怕是也没有枕戈以待的李渊得得讯后渡河抢占潼关更快。
或者说,李渊起兵,本身已经是必入关中,就算不能快速占领关中,也能将其东出口堵死,来个瓮中捉鳖,收取关中。然后如果不能东出河南,也大可以坐壁上观,等中原群雄逐鹿,然后收渔翁之利。
关中为王霸之地,得关中者得天下,别外一层意思则是关中不好取。
有人出生就在罗马呀。
李密吃亏的地方就是在河南屡战屡胜之后,本部兵马消耗光了,兵力得不到补充。在关中就不用担心这个问题了。
两人都是公元617年起兵出大本营。李渊自农历二月起兵,到攻克长安是当年农历十一月。中间受阻于宋老生与屈突通。其中,受阻期间,李密和王世充大小打了60余战。王世充先败后胜并取得对洛阳集中控制。李渊和李密不同在于,政治上高度重视全取长安这个目标。无论受阻于宋老生还是屈突通,都最后绕道而直取关中。设置这种安排还是在没有排除刘武周宋金刚的侧翼威胁的前提下孤注一掷的。诚然,李密起兵根据在关东,侧翼有王世充威胁。但是他拿下兴洛仓后气势大振。天下反叛势力兵力他有十分其三,精兵有其半。这个时候的李密如果不是和王世充死磕,而是同样和李渊一样孤注一掷 ,洛阳长安距离只有太原到长安距离一半。而北上阻击李渊的屈突通带走了隋朝在关中留守的大半机动兵力。李渊可以阻挠李密,李密就不能联络 宋老生 刘武周甚至薛举牵制李渊么。要知道在公元617年,李密在获取兴洛仓后,只要在战略方向上不犯大错几乎处于不败之地。而李渊前脚进长安,同一年薛举就打的唐弼仅以身免(唐弼败于公元617年的12月)。这还是,平阳公主起兵与李神通汇合后与李渊合兵才堪堪拿下长安的结果。如果没有平阳公主果断就地起兵,李渊还能不能那么快拿下长安还是两说。
简介过后,静态的看李渊和李密出兵时机相若。但李密在兵力和后勤乃至周边态势上处于攻势。而李密在公元617年最大的问题是想吃软柿子王世充没有和李渊一样孤注一掷进攻长安。
是的,李密要进取长安也是要冒着孤注一掷的风险。但是无论李密还是李渊都知道,谁全取长安谁就坐拥关中府兵。隋至唐代初期,府兵全盛时期,关中府兵占据天下五分之二,且训练水平装备水平以及后勤储备都是天下第一。一句话,先取关中者为王。因此,李渊不惜在准备不充分老家随时可能被抄底的条件下孤注一掷南下关中。因为他没有第二个选择。
而李密输在想太多,一念之间终究太还是取了自己给杨玄感出的下策。
谢谢指导。
如果李密直采关中。屈会怎么样呢?
隋朝设置的大仓兴洛仓、回洛仓、常平仓、黎阳仓、广通仓还有含嘉仓。其中以兴洛仓与含嘉仓为最。史料记载,含嘉仓的粮食到武后临朝那会还有结余可见其规模。上述大仓,除了含嘉仓 常平仓和回洛仓之外其他都直接与间接在李密控制之下。这就是我说的 在公元617年李密处于不败之地的原因,有足够的粮食保证持续的军事行动。事实上,李密和王世充围绕洛阳攻防打了大小60余战足以证明控制大仓的李密和王世充的持续军事调度能力。假定李密利用 洛阳朝廷内部矛盾,和王世充达成 攻守同盟,以王世充回头对付自己政敌的时间关口换取攻击关中的时间。虽然有孤注一掷的嫌疑,但是并非毫无机会。而且,关中综合优势就是农业基础设施完备,行政系统和军事基层体系保持完整(控制在门阀手里)。所以谁取得长安的控制权,就是获得了当时中国最好的一整套政治经济军事体系。所以在李渊稳定关中统治并消灭周边有威胁势力后,对关东割据势力几乎就是靠府兵充沛的兵力和关中持续的粮食供应平推的。
前面给自己的论述做了点补充 ,你可以和这篇一并参考
我觉得李密最大失误是急于兼并瓦岗军火拼了翟让。这导致瓦岗军本部在李密受挫后就在徐世绩的带领下屯兵黎阳观望。这说明李密一开始就没有争天下的全盘考虑,如果李密有李渊的胆魄。在击败张须陀后就和翟让谈判,许翟让关东换瓦岗本部支持李密全取关中。同时,利用击败张须陀的威名让唯一可能的关中竞争对手李渊周边势力纵使不能牵制李渊也要拖住他脚步。先由李密领军先攻兴洛仓获得壮大自身的根基与进行下一步战略安排的跳板,再威胁洛阳与王世充密谋。给关陇门阀许诺,一边假意与王世充对峙,一边等李渊起兵屈突通北上之际拿下已经为关陇门阀控制的潼关防线(记得当时守军将领是独孤氏与屈突通的弟弟)进而直扣关中。
一言以蔽之,就是多封官许愿,因为你许的本来就是你没有的。拿下关中,对李密最大优势是他的精锐实际是投降的隋朝正规军,对攻击关中有号召力。不杀翟让,许翟让关东为王既能稳定内部,也能打消门关陇门阀对关东势力一贯的敌视带来的隐患。前面提及的广通仓实际就在长安通往洛阳的路上,有了关陇门阀的支持,只要及时拿下广通仓即使关东的兴洛仓 黎阳仓不稳也无后顾之忧。(黎阳仓可以许给瓦岗本部以安其心,兴洛仓以一部镇守让王世充牵制瓦岗本部三者互为犄角)这就是我说的李密的优势,有归心关中的隋朝旧部,有大仓保证行动的快速关陇门阀必然的接纳。其实,这里补充题外话就是,杨玄感叛乱,本身就是关陇门阀的暗箱操作,李密不可能不知道核心。而李密把重心放在全取洛阳一方面有捏王世充这个政治后方不稳固的软柿子意味,也有以为关中是自己囊中之物的自负。或许过于自负了。
这里大肆封官许愿前人成功的大有人在,比如刘邦,比如宇文泰。对比之下,李渊重用亲族对官位给外姓与非嫡系都吝啬的可以。我前面说的,关陇门阀更喜欢李密也在这里。
你的假设和前置条件多,不稳定。
先说李渊,李渊一直不起兵,不提感情,无非还是忧虑隋军兵力。李渊起兵,无论想干什么,关中不得不取,不然轻则退守河西困收,重则家破人亡。
至于李密,洛阳卧榻之侧,随时可以威胁根据地,而关中遥远,两者同样坚城重兵。其二则是瓦岗军要说战斗力有多强,怕是不可信。张须陀作为主将,最后力战而死,怕是兵力也不多,然而多次击败瓦岗军,恐怕不能用武勇就能解释。第三时李密的权力问题,在火拼掉翟让兄弟之前,李密能不能有效掌控瓦岗军,恐怕是个问题。之后徐世绩和单雄信依然能掌握瓦岗大权,多少能说明点什么。第四隋未粮食一直是问题,几个大仓屡次转手,基本上人人都宁愿资敌而不去破坏,大概也能说明问题,而当年年正好也是有灾吧?远征的话后勤保障怎么搞?至于蒲山公这个名字,在关陇集团中,能有多大的信心,也是个问题,不然也不至于杨玄感兵败后,无处安身,要投靠翟让这个不算特别厉害的势力。
所以两个问题:空间上入关难,时间上来不及整合统一,无依托西征,实在无法实施。杨玄感当年也是同样如此吧?
红军西路军,也是战斗力强悍,终究还是饮恨西征路上,也是没有后方依托呀。
说起来,制霸中原,如果没有起码四角(齐鲁燕、陕晋、荆湖,河淮)之一作后方,应该是不行的。中原太平年景,是中枢福地,战乱之时,则是四战之地,易攻难守,谁都可以来,谁都守不住,是个绞肉场。
是:在自己力量不够强大或者尚未成为主导力量的时候,要坚决避免己方成为各类矛盾的核心矛盾或者核心矛盾的主要方面,要避免站在大多数力量的对立面。这是大的战略问题,就算主要力量有意识地针对己方,也要通过各种手段把焦点转移出去。这是核心战略问题,不看清这点,崛起就是缘木求鱼。历史上,光武帝和朱元璋的成功,以及本朝太祖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提供的正面例子。
先看出身,杨玄感是什么出身?关中士族弘农杨氏,始自两汉的高门大族。
杨玄感叛乱爆发的时候,大批高门大族倒向了杨玄感,比如韩世谔、斛斯政等,整个弘农杨氏也都选择站在了隋炀帝的对立面。
要知道杨坚也是自称出自弘农杨氏的,为什么杨坚一死,这些世家高门,甚至弘农杨氏都要瞅准机会掀起叛乱?
现在的分析,杨玄感是正宗弘农杨氏毋庸置疑,杨坚则存疑,其祖上可能只是边军小兵而已。
再看隋炀帝重用的都是些什么人?
麦铁杖,因盗为奴,大字不识,积功而官至驻国大将军。上朝的时候,考功郎窦威还嘲笑他:“麦是什么姓?”
呵呵,看见了吗,高门大姓眼里揉不得沙子的。一介贱民,也敢与窦氏同朝?
那杨坚呢?算是个啥?杨坚之母吕苦桃,不过山东小门户女,看这名字苦桃也知道出身不佳。那些大姓们会不知道?
麦铁杖战死在辽河之后,杨广为之痛哭,把麦家三个儿子都给封了官,让宇文述等一百多人都在车前为铁杖执绳引棺。
宇文述在平壤吃了大败仗,杨广叫他去给官奴出身的麦铁杖执绳,也难怪后来宇文化及会取下了那颗大好头颅。
杨坚夺位以后,推行输籍法,一扫魏晋南北朝以来士族庄园隐匿户籍的积弊;在全国推行均田制,在经济上实质性打击了南朝的士族,使之渐至衰落;废除九品宫人法,开创建立科举制,更是打破了世家大族对权力的垄断。
以杨玄感为代表的高门大姓乘着隋炀帝东征高丽的紧要关头在后方发动叛乱,实质上与花帅等人在主席死后发动政变一般无二,都是代表既得利益阶层的守旧派对革新派的反攻倒算。隋炀帝其实也跟四人帮没啥两样,都是背黑锅的而已。
中间就有重用酷吏的一代女帝,后来到黄巢天街踏尽公卿骨才算完成。
而到两宋,政治生态为之一新,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才成为事实。但是也不过是大地主大贵族垄断固化转变为各路小地主轮番上台而已。
自汉武帝以来独尊儒术的积弊则要到新中国建立才基本清除,算起来其为祸中国也有小两千年了。个人认为这实在是个极大的教训,值得一部巨著加以总结分析才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