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期网站停站换新具体说明
- 按以上说明时间,延期一周至网站时间26-27左右。具体实施前两天会在此提前通知具体实施时间
主题:谁在北美的,比较清楚美国现在还有多少高端 -- 放牛郎
奇迹 笨小孩
面对一部手机,中美两国年轻人的产业态度和操作手段截然不同。
当然,一边是贵胄世子,一边是草根英雄。
较量还在进行,但结果已经失去了悬念。套用一句老软文的话:“你们的下一代不是我们的对手...”
如何引导产业升级是引领国家整体竞争力的关键,现在的先进国家就是在工业革命后抓住了工业化这条主线,提升了各自的竞争力,用高价体系的方法既保证了资本家的暴利,又让底层的基本收入高于同行业的发展中国家的劳动者的收入,再给点民主柿油加洗脑,幸福感满满的。
中国在工业化方面的补课差不多了,在自动作,信息化方面由跟跑到并跑,渐渐地展示出领头羊的潜力。中国的大企业先进企业需要大量理工科人材,我们现在的教育体系有这个能力提供专业的人材。
在不久的将来中国应该会在高大上的信息产业出重大成绩,这些第一个吃螃蟹的人有权力吃到盆满钵满,围绕他们的配套产业自然是近水楼台先得月,再之后的伴随产业服务性产业的收入也会渐渐地提高,中国如果能在信息化时代做领头羊,信息化产业的红利自然大部分归中国人享有。
中国的高速公路为中国工业化的补课作出了巨人贡献,中国的高铁又为信息时代为减少工业与农业,城市与乡村的差异打下了坚实的物理基础,为解决利益分配提供了比西方更好的物质条件。
复兴就是要举国之力,创世界级领先产业,获取应有利益。这就是我理解的和平崛起。
德国汉堡科技大学、德国慕尼黑大学主动与中铁大桥局联系,要求德国的本科生到平潭大桥工地实习,德方支付全部费用,每批大学本科生到平潭大桥工地来两个月,与我们的工人一起捆扎钢筋、浇灌混凝土、下沉箱,学这些基本的工业动作。
一开始的时候用20%的工作量,就做出别人80%的成绩。 但是接下要就要花80%的工作量,才能完成看似不多的的剩下20%。
往好了说,现在做出来的成绩都是实实在在的,高铁,通讯,再领先就是世界范围领先了。往坏了说,现在开始做事就费力不讨好了。干了半天,还有差距;而且差距往往在你最想突破的地方。
追赶时间长点短点都不是大问题,不要一看路太难走绕开了,金融啊, 风口啊, 轻资产甚至零资产(大家都去搞互联网),那就完了。
华尔街对美国的工业和高科技也有鞭策,如果你想走一些传统产业,不解决一些极难的问题,就别想拿到风投。就比如美国有很多和纺织相关的小作坊,一点名气没有,大部分几个月以后就关门。但是思维极其超前发散,不知道将来会不会出一个马斯克之类的人物。
董乐山先生的书中讲的是科学家傅正业教授在“文革”中被下放劳动,学会了木工活,回来后每天给孩子打家具,最终变成一个庸俗的木匠。
我的心与 董乐山先生是相通的。
除了写作,我对世上的一切劳动都没有兴趣。
我(笔者)厌恶(所有的)体力劳动以及体力劳动者,厌恶充斥着粗鄙言谈、不文明举止的工厂。
为了摆脱体力劳动,我不择手段——我听说如果把鸡蛋清掺在尿液里,就可以化验出与肾炎相同的结果。
这是今天应试教育模式的必然成果。
这个领导地位全世界都是默认的,很多高端的玩意它不是自己亲自要下手去搞的,自己的小弟去做就行了,哪天自己用的着了招呼一声,下面的就会乖乖奉上。
欧洲还好点,尤其日本韩国台湾这几个,前些日子美帝让它们的大企业交出半导体核心数据,扭捏了半天,最后还不是送来了!
所以美国真要弄什么高铁,资金技术都不是问题,本子不是说如果美国用它的,可以借钱给美国建设,至于什么核心技术更别提了,人家一句话要什么,本子就只能给什么!
而且整个西方世界可以看作一个整体,是协作的关系,高技术不是每个国家都要自己弄,自己的盟友做出来可以花钱买来用就是了。我们这里可就太难了,什么都要自己做。其实大毛和我们真要是抛弃成见的话,很多领域还是可以合作的,比如核潜艇,风洞之类的。
打个比方,现在国内应该还没有结冰风洞,但是设计某些飞行器还离不开这个东西,自己建的话可能利用率也不高,能不能和大毛讲好就直接用他们的好了,但是呢不能漫天开价,另外我们这里要获得完整的相关数据。
都是红脖子。眼见他们溜下去。最大的问题是制造业衰落。搞制造业的都是老人家,竟然78岁还不退休。公司每10年卖一次,最近一次是卖给KKR。基本上,美国能造的,中国大都能,尽管差一点,但价格只有1/3到1/2。已经替代一大半美国设备了。浙江、福建人灵活,先搞小型机,再啃大的,吃的是美、欧、日的市场。看好中国的未来,只要不突然如大明一样解散郑和3万人的舰队闭关锁国,中国未来肯定蓝波万!今天早点下班看老谋子的北京冬奥开幕式,2008年的开幕式太震撼了,直接让老外自卑,哈哈!
比如有人跟美国如何能够一呼百应、欧美同气等等,那都是过去时了,如今世道变了。
昨天还跟儿子聊天,如果不是中国这种大国风范和做派完全出乎美国的意料之外+崛起速度之快,这个世界还真就会按照美国人设计的结构去发展:美国坐在顶端,盎撒其次,盟友其三,中国得排到后面的后面。
可是中国是大国啊,大国有大国的人才,大国人有大国意识,大国有大国风范,大国是不会甘于居于人下的。
当今中国虽然做不到每次一呼百应,但比如737max就是中国开第一枪,马上无数跟进,那次就可以说是一呼百应。最近美国一呼,也是应者寥寥:杯葛冬奥,吵吵多久了,几个跟?制裁毛子,几个跟?仔细想想,现在的美国已经陷入应者寥寥的地步了,还在那里扯什么一呼百应,就纯属扯淡了。
以前美国要搞谁就搞谁,有额外踩上一脚的,好多欢呼的,大多数是怕怕的看着;现在的美国要搞谁,搞中国啊,但是中国它一个搞不定,中国跟它硬刚。没人可以额外踩上一脚,没几个附和的,还有帮中国的,没有欢呼的,大多数是冷冷的看着,看你老美能不能摆平中国。
所以,形势已经完全不一样了,还跟那里鼓吹美国的优势、还跟那里说什么一呼百应,就老套了、过时了,属于看不清世界格局的那种follower,loser,随波逐流者。
土狗说的什么中国航天差的远,是错的;土狗说的军工差的远,更是荒谬。
现在还那么高看美国,可以理解,但不是事实。这很重要。
兄弟们,值不值得送花,请看完辩论后再决定,别凭感觉上来就是一花,要珍惜。
中国超过20年都是德国大学留学生第一大来源国。印度算后起之秀,我98年到德国的时候,印度留学生还非常少,后来德国学制从Diplom本科硕士一贯制改成本科硕士分列制和逐步增加英语授课的专业之后,印度学生才逐渐多起来。一般来说发展中国家的留学生学工科多,西方国家的学其他专业多。中国学生学工科和经济占大头。
有关德国在校生总数的数据正确,但是有关德国大学的分类解读有问题。除了艺术体育类大学的特例,德国大学先分成大学(University,德语Universitaet)和应用科学大学(University of applied sciences,德语Fachhochschule),然后在大学里再分成综合型大学(University)和工大(Technical University),国人听说过的德国大学基本上是这类大学,前者如海德堡大学,柏林自由大学,柏林洪堡大学,慕尼黑大学,后者如亚琛工大,柏林工大,慕尼黑工大。
2019年新生人数。我在statista.com这个网站看到近年来新生人数都维持在50万左右,其中工科生大概是14万左右,以2019/20为例子,比例是27%,最大的群体是法律,经济和社会学科,20万人左右。你的清单里列的工科专业不全,至少缺了经济工程(经济和工科的复合专业),化学工程,生物工程和建筑。
至于外国学生的人数,我在德国联邦统计局查到的2021年数据是德国学生2527708人次,外国学生416437,总人数2944145,外国学生占比例是14%。
我觉得你的推算很多是基于国内的情况,并不一定符合德国的情况。
第一中国学生在德国留学的时间一般不会是四年。基本上学德语要一年,然后本科规定是7个学期左右,硕士四个学期,但是实际上普遍用时要长一点。当然当年Diplom时期更恶劣,比如机械规定9学期,实际平均14学期左右。
第二德国大学有比较高的淘汰率,大概在27%左右。再加上大家学期数差别不小,所以新生数,总学生数和毕业生数的相互关系比较复杂。
第三我们一直聊的是工科生数量,没说机电工程师数量。其实中国在德国留学生里,机电类的数量也只占小部分,第一二位的肯定是经济和计算机,然后是电,机,化工,理科,文科等分摊剩下来的人数。
这是我查到的机械在校生数量,这十年来基本维持在10万人左右。
学电的少一点,维持在6万左右。
有些大学还继续提供Diplom学位,比如机械的德累斯顿工大,伊尔梅瑙工大,开姆尼茨工大,凯撒斯劳滕大学。另外在非工科领域,法学,医学和师范也大致没有转成本科加硕士,因为这三大专业有国家考试,不能光凭大学毕业证就去就业。
外国留学生在德国就业率我在上一个贴子提了,大概一半一半。至于每个国家的情况会波动,但是留在德国的总体比例基本稳定。比如中国人90年代绝大部分人是能留就留,实在不行还想办法技术移民去加拿大或新加坡,但是这些年回国就业的越来越多。东欧国家的留学生基本上会留在德国。南欧如意大利,西班牙,希腊,法国原来大部分回国,但是这些年这些国家年轻人失业率特别高,留德国的比例也上升。
你提的专业有点特殊性。电子系集成电路专业,我们都知道德国只有系,没有硬性划分的专业,只有自己选的专业方向,所以你这个应该不是电子系的大课,而是高年级类似Seminar这样的小课了。而且我猜这个可能还是属于英语授课的硕士课程。
德国人口老龄化和工业界缺人才一直是社会各界关心的问题。德国政府也采取了相应的措施,不过有的效果好,有的效果差。我个人认为比较重要的几项是。
第一,提高退休年龄,否则社保系统维持不下去,当然这个阻力很大。其实中国也正在进行这方面的考虑。
第二,改革外国人就业政策。原来德国期望外国留学生毕业后就离开,大概在2005年左右的时候开始鼓励外国留学生在德国就业。当然当年这些改革还不够吸引足够的外国优秀人才到德国就业。
第三,推出各项鼓励生育政策。具体如推出为期一年的父母金,提高儿童金,增加幼儿园和托儿所位置等。
这个楼有放牛郎建起来,想知道美国还有哪些高端制造业。中华土狗列了一些他认为美国的高端制造业。你的贴子提的是主要是中美政治竞争。
至于具体技术,你的贴子里提到了以下几项。
737max,美国航空工业确实比中国发达,而且拥有完整的产业链。
"土狗说的什么中国航天差的远,是错的;土狗说的军工差的远,更是荒谬。"
但是他说的是"这个大家都知道。"我想"差得远"和"这个大家都知道"并不一定同义。
很高兴能这样讨论问题,我们对于事情的出发点和看法可能不同,但是事实就一个,值得相互讨论和研究。
在您前面的表里,我们看到德国一年工科专业毕业生本科加硕士差不多十万多。在您上面的分类表格里,我德语不好,请谅解一下,我只稍微知道一点日常打招呼和机械方面的德文。我看到每年工科学生是14万,没有想到竟然这么多孩子学社会和人文方面(这只是我的感慨。)
对照一下我发的知乎上面的工科专业详细分类,我认为可以对应的起来,网络作为热门行业,有智能和互联时代的加成,作为工科类的一部分,分流了很大一批学生,再加上您前面补充的几个我不知道的专业,对应我这段话:其中4.14万人选择计算机专业,3.15万人选择机械制造专业,1.63万人选择电气工程和信息技术专业,1.08万人选择土木工程专业。我上面提供的和您的表格,年数不同,只能推测新生总人数有变化,专业比例应该差不多。我个人觉得,我的数据里,传统产业的专业,新生人数有点少。
现在,我来说明一下我前面为何要说机电工程师。国内来讲,大学生毕业就是助理工程师,我这种职专出来的只能是技工。这个帖子主贴说的是制造业,陈王的星链更是高端制造业。一般来说,这是机电工程师主攻方向,网络类和工程类应该是其次的。所以我直接跳转到了机电工程师。是我偏题了。
现在转到主线,就是一开始的分歧,我开始的时候,是不知道一年多少德国毕业生进入制造业,只是从自己的观察得到一个主观印象:德国工程师和技工在老龄化,而且数量少了。现在我明白了,在德国大学扩招后,就算每年有六位数毕业生工科本科和硕士毕业,然而依然是不够用的,因为德国的制造业需求更大,同时新兴行业也对人才形成虹吸,让传统产业流失。谢谢
现在我俩可能还有一个分歧,那就是,您可能认为以德国国家人口出这些工科专业毕业生,已经很厉害。而我认为德国这样的工科专业毕业生数量,尤其细分行业后,还是不够的。尤其是现代制造业这棵大树分枝越来越多越来越密。不过这涉及国家底蕴,没法比。
接下来我想想怎么说国内的事。
那是英国在没加入亚投行之前的情况(时间点);这几年完全都是阳奉阴违;给us上眼药最多的就是带英和本子;高铁这事明显就是我知道你建不成高铁,我才说给你贷款建设高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