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客熙熙

主题:牛郎织女 -- 流江河

共:💬34 🌺87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3
下页 末页
家园 从姑获鸟到织女这篇分析得很好

谢谢提供这个材料。这篇文章分析总结很到位 。

家园 从文本角度看,苏教版比叶圣陶版成功,但都不足取。

谢谢你提供的专业意见。我下面简单回复一下。网上又找到一个苏版教材的内容,见文后的连接。

讨论前也做一些假设。我们姑且假设牛郎是一个心理、精神、智商都正常的普通人,不是因为智障而被哥嫂嫌弃的。对正常人来说,去拿一个明知不属于自己的衣物的行为,说他知道自己是在偷,应该不会有问题吧。这跟在马路上捡无主的钱是两回事。

对于你接下来说的,我完全同意,并做适当总结补充如下:

牛郎织女最早在古书中的传说很简单,“织女下凡洗澡”、“牛郎盗衣”等情节是后来为了迎合观众/听众/读者及反应社会和思想的变化而添加的。改编脱离古书添加的这些新东西,正如你所说,没有一个基本坐标。

具体回到文本角度,叶圣陶的改编是失败的,不如苏教版教材的改编成功,但二者都不足取,应该从语文教材里去掉。下面简单说说。

首先,两个版本比较如下(粗体字是我根据场景添加强调的):

叶圣陶版:织女等人在湖里洗澡 --> 牛郎看他们洗澡并偷衣 --> (未穿衣服的)织女找衣服 --> 牛郎拿出衣服交给(未穿衣服的)织女 --> 织女穿上衣服 --> 牛郎织女交谈 --> 发现彼此是苦命人 --> 决定结婚一起过日子。

苏教版:牛郎在树林里远远看见织女等人(穿着衣服)在湖边嬉戏(不是在水里洗澡) --> 织女(不知为何)走进树林 --> 牛郎织女在树林相识、交谈 --> 织女同情牛郎,做了他的妻子。

不考虑之前的其他版本,仅从文本角度看,叶版比苏版多了少儿不宜的内容,三观不正:偷窥女人洗澡,趁织女洗澡时偷她的衣服。读者不难想象,在礼教大防的社会,一个没有穿衣服的女人被男人看见,并接触(当面奉还衣服),然后这个女人嫁给了那个男人,这个过程中是否发生了道德名誉的胁迫?换成叶圣陶自己的女儿舍身处地想一下:叶圣陶女儿在湖里洗澡,陌生男子过来围观,并偷走衣服。之后,叶女上岸后找衣服,男子把衣服拿出来交给叶女,叶女穿上衣服,然后两人一番交谈,叶女嫁给了陌生男子。

其次,牛郎织女故事应该从教材中去掉。

解放初,叶圣陶作为人民教育出版社社长,亲自改编牛郎织女的故事后纳入人教版语文教材,这是为了当时政治需要,属于时代特色,虽不提倡,但可以理解。但是到现在这个新时代,叶版这种三观明显不正的故事,应该从教材中去掉。

苏教版虽然比叶版改编得好,但跟叶版一样,都不足取。因为牛郎织女是旧社会男子的“仙妻妄想”,是糟粕,不应该放在教材里面。即使放在教材里,也应该批判指出这种落后思想,但这一样以来就把教材搞复杂了,可能会让心智还在发育小学生很困惑,所以还是去掉的好。

附:苏教版小学六年级语文上册——课文牛郎织女

苏版全文如下:

[苏教版国标本第十一册课文]

[苏教版国标本第十一册课文]

          13 牛 郎 织 女

  很久很久以前,有个孤儿跟着哥哥嫂子过日子。哥哥嫂子待他很不好,叫他吃剩饭,穿破衣裳,每天天不亮,就赶他上山放牛。他没有名字,大家都叫他牛郎。

  牛郎照看那头老牛很周到。每天放牛,他总是挑最好的草地,让它吃又肥又嫩的青草;老牛渴了,他就牵着它到小溪的上游,去喝最干净的溪水。那头老牛跟他也很亲密,常常用温和的眼光看着他,有时候还伸出舌头舔舔他的手呢。

  一天晚上,牛郎走进牛棚,忽然听到一声“牛郎!”是谁叫他呢?回头一看,微弱的星光下面,原来是老牛在讲话。老牛说:“明天黄昏的时候,你翻过右边那座山,山那边有一个湖,湖边有一片树林。在树林里,你会遇到一位美丽的姑娘。可别错过了这个机会呀!”

  第二天黄昏,牛郎翻过右边那座山,来到湖边的树林里。忽然,远处传来轻盈的欢笑声,牛郎循着笑声望去,只见湖边有几个姑娘正在嬉戏。过了一会儿,其中的一个离开伙伴,向树林走来。这姑娘是谁呢?原来她是王母娘娘的外孙女,织得一手好彩锦,名字叫织女,每天早晨和傍晚,王母娘娘拿她织的彩锦装饰天空,那就是灿烂的云霞。这天下午,王母娘娘多喝了几杯美酒,靠在宝座上睡着了。织女和众仙女见机会难得,便一起飞到了人间。

  牛郎和织女在树林里相识了。交谈中,牛郎明白了织女的身份,织女也知道了牛郎的遭遇。织女见牛郎心眼儿好,又能吃苦,便决心留在人间,做牛郎的妻子。

  从此,牛郎在地里耕种,织女在家里纺织。两个人辛勤劳动,日子过得挺美满。转眼间三个年头过去了,他们有了一儿一女。

  一天,牛郎去喂牛,那头衰老的牛又讲话了,眼眶里满是泪花。它说:“我不能帮你们下地干活了,咱们快分手了。我死了以后,你把我的皮剥下来留着,碰到紧急的事,你就披上我的皮……”老牛话没说完就死了。

  再说天上,王母娘娘得知织女下嫁人间,气得暴跳如雷,发誓要把织女抓回天庭,严厉惩罚。

  一天,王母娘娘趁牛郎到地里干活,便带领天兵天将闯进牛郎家里,来抓织女。两个孩子跑过来,死死的抓住妈妈的衣裳,王母娘娘狠狠一推,两个孩子跌倒在地。王母娘娘拽着织女,一齐飞向天宫。织女一边挣扎,一边望着两个孩子大声喊:“快去找爸爸!”

  牛郎得知织女被王母娘娘抓走,心急如焚。可是怎么上天搭救呢?忽然,他想起老牛临死前说的话,便赶紧找出牛皮,披在身上,然后将一儿一女放在两只竹筐里,挑起来就往外跑。一出屋门,他就飞了起来。他越飞越快,眼看就要追上织女了。王母娘娘拔下头上的玉簪往背后一划,霎时间,牛郎的面前出现一条天河。天河很宽,波涛汹涌,牛郎飞不过去了。

  从此以后,牛郎在天河的这边,织女在天河的那边,两人只能隔河相望。日子久了,他们就成了天河两边的牵牛星和织女星。

  每年农历七月初七的夜晚,一群群喜鹊飞来,在天河上搭起一座“鹊桥”,让牛郎织女在桥上相会。每逢这一天,喜鹊也似乎少了许多,据说他们都到天河那儿搭桥去了。

[语文S版第七册课文]

32 * 牛 郎 织 女

              (一)

  很久很久以前,有个孤儿跟着哥哥嫂子过日子。哥哥嫂子待他很不好,叫他吃剩饭,穿破衣裳,每天天还没亮,就赶他上山放牛。他没有名字,大家都叫他牛郎。

  牛郎照看那头老牛很周到。每天放牛,他总是挑最好的草地,让它吃又肥又嫩的青草。老牛渴了,他就牵着它到小溪上游,去喝最干净的溪水。夏天天气热,他把老牛牵到树林里休息。冬天天气冷,他就让老牛在山坡上晒太阳。平时,他总是把老牛的身子刷得干干净净,牛棚里也收拾得清清爽爽。那头老牛跟他也很亲密,常常用温和的目光看着他,有时候还伸出舌头舔他的手呢。

  牛郎渐渐长大了。哥嫂与他分家,只给了他这头老牛。他上山放牛,有时心里闷得慌,便随□哼几支小曲儿。 其实没人听他的,唯独老牛侧着耳朵,好像听得很有味儿。牛郎心里想什么,嘴里就说出来。其实也没人听他的,唯独老牛咧开了嘴巴,笑嘻嘻的,好像明白了他的心事。

  一天晚上,他走进牛棚,忽然听到一声“牛郎!”是谁叫他呢?回头一看,微弱的星光下面,原来是老牛在说话。老牛说:“明天黄昏的时候,你翻过右边那座山,山那边有一个湖,湖边有一片树林。在树林里,你会遇到一位美丽的姑娘。可别错过了这个机会呀!”

  第二天黄昏,牛郎翻过右边那座山,来到湖边的树林里。忽然,远处传来轻盈的欢笑声。牛郎循着笑声望去,只见湖边有几个姑娘正在嬉戏。过了一会,其中的一个离开伙伴,向树林走来。这姑娘是谁呢?原来她是天上王母娘娘的外孙女,织得一手好彩锦,名字叫织女。每天早晨和傍晚,王母娘娘拿她织的彩锦装饰天空,那就是灿烂的云霞。这天下午,王母娘娘多喝了几杯美酒,在宝座上睡着了。织女和众仙女见机会难得,便一起飞到了人间。

  牛郎和织女在树林里相识了。交谈中,牛郎知道了织女的身份,织女也知道了牛郎的遭遇。织女见牛郎心眼儿好,又能吃苦,便决心留在人间,做牛郎的妻子。

  时候不早了,仙女们要回到天宫去了。她们在树林里找到织女。听说织女要留在人间,姐妹们都很佩服她的勇气。她们对牛郎织女说了很多祝福的话,便挥泪告别,飞回天宫去了。

  织女跟牛郎一起来到牛棚。老牛在一旁见了,眉开眼笑的,仿佛在说:“牛郎,牛郎,好心有好报哇!”

               (二)

  从此,牛郎在地里耕种,织女在家里纺织。织女不仅美丽贤惠,而且心灵手巧。她织出的绸缎色彩绚丽,格外耀眼,周围的姑娘们都来跟她学习纺纱织锦。有时候,织女也去帮助牛郎干些农活。两个人辛勤劳动,日子过得挺美满。转眼间三个年头过去了,他们有了一儿一女。到了孩子能说话的时候,晚上有空,织女就指着星星,给孩子讲些天上的故事。天上虽然富丽堂皇,可是织女并不喜欢。她喜欢跟牛郎一块儿干活,喜欢逗孩子们玩儿,喜欢看门前的溪水活泼地流过去,还喜欢听风儿轻轻地吹过树林。可是织女有时候也发愁,愁什么呢?她是怕外祖母来找他。

  一天,牛郎去喂牛,那头衰老的牛又讲话了,眼眶里满是泪花。它说:“我不能帮你们下地干活了。咱们就要分手了。我死了以后,你把我的皮剥下来留着,碰到紧急的事,你就披上我的皮……”老牛话没说完就死了。牛郎按照老牛的嘱咐,忍着悲痛剥下了老牛的皮藏起来。夫妻俩痛哭一场,把老牛的尸骨埋在附近的山坡上。

  再说天上,仙女们溜到人间的事到底还是让王母娘娘知道了,尤其是得知织女下嫁人间,王母娘娘更是气得暴跳如雷,发誓要把织女抓回天庭,严厉惩罚。

  王母娘娘趁牛郎到地里干活,便带领天兵天将,闯进牛郎家里,来抓织女。两个孩子跑过来,死死地抓住妈妈的衣裳。王母娘娘狠狠一推,两个孩子跌倒在地。王母娘娘拽着织女,飞向天宫。织女一边挣扎,一边望着两个孩子大声喊:“快去找爸爸!”

  牛郎得知织女被王母娘娘抓走,心急如焚。可是怎么上天搭救呢?忽然,他想起老牛临死前说的话,便赶紧找出牛皮,披在身上。然后将一儿一女放在两个竹筐里,挑起来就往外跑。一出屋门,他就飞了起来。他越飞越快,眼看就要追上织女了。王母娘娘拔下头上的玉簪往背后一划,霎时间,牛郎的面前出现了一条天河。天河很宽,波涛汹涌,牛郎飞不过去了。

  从此,牛郎在天河的这边,织女在天河的那边,两人只能隔河相望。日子久了,他们就成了天河两边的牵牛星和织女星。

  以后,每年七月初七的夜晚,一群群喜鹊会飞来,在天河上搭起一座“鹊桥”,让牛郎织女在桥上会面。据说,这一天地上的喜鹊也确实少了许多,因为它们都到天河那儿搭桥去了。

家园 你的思路是从成人出发的

孩子是不会有那么多思考的,没有文本描述就不会有相关的情境。比没穿衣服,要怎么交给她呢?有无数种可能,一般来说最常见的是等人家入水,放过去,然后再离开。过分一点,就是入水,手递过去,但是扭头不看,交到手上在离开。无论哪种,没有预先对这种情境的了解是无法得出结论的。孩子们的经验一般是自己洗澡时候的情形,恰好是这两种最常见的。

不止牛郎织女,所有文本都有这种问题,所以关键在于正确引导,也就是给予正确理解这个文本的价值和相关事实。价值尤为重要。因为通过价值会自己推导得出符合价值的形式。

比如牛郎不是流氓的话,那么孩子肯定会开动脑筋让没有描述的部分,变成尽力符合这种价值的形象。比如要尊重女方的,给衣服肯定不会亲手,更不会去看的。甚至就算是动机不纯,为了达成目的,表现出好,也会这样做的。要如何明确事实呢?

而我们在讨论文本问题的时候,已经预设了好的可能和坏的可能,并且用坏的可能来对比好的可能决定是否有问题。所以是不可能有结论的。这是我反对形态学研究的原因之一,因为那就成了寻章摘句的文字游戏了,假定(词语的)唯一理解,忘记了故事从来就不可能是唯一的理解。

这也是为什么我说那篇文章比起你差多了,因为理解的核心并不是事实,而是先验设置的一个价值,没有这个价值,你是不会这样理解的。因为原文本并没有充分的内容得出理解,至少近古之前的版本如此。

如此这般极易忽略故事的思想背景,因为那是作为时代常识而不用表现在文本里的。我们都知道,在传播的时候,一定伴随着疑问和解答。所以理解的关键不在文本,而在于接受时的整体环境。但是我们现在只有文本,没有这些(仍有端倪,比如解释为缘分的)。而在老师那里,有课程大纲和教学方案,是有具体规定的。

一旦有了先验的价值,比如牛郎是好人,就会把好贯穿到牛郎行为的所有环节,即便是偷拿衣服,也会变成缘分注定,遵循天命,你说的问题从一开始就不会存在。

甚至可以换个角度,为什么织女会同意呢?识人不清,暧昧不明?是因为必须信守承诺?这种承诺有必要遵守吗?还是牛郎看上去值得她接受?不离开是婚后生活幸福,还是牛郎逼迫?又或者因为孩子?为了孩子甘愿放弃自由?

理由是无穷无尽的,情况也是无穷无尽的。所以根本还是一开始的价值。现在多数分析基本都不考虑价值问题了,只看所谓事实,不再坚持事实与价值的二分,结果是必然的。因为没想过价值才是理解的关键,这也是一个事实。

通宝推:流江河,
家园 明白你反对形态学研究的原因了

谢谢你的进一步解释,明白你的逻辑,学习了。

家园 再请教一下你提到的这个“破窗效应”

有时间能稍微张开一下吗?谢谢!

其实现实中有一个论题可以大致对应,那就是破窗效应。不管是这个理论的对象,还是这个理论本身。然而破窗效应的局限,也可以使这个论题不成立。即,该理论更多适用于危害性较轻的行为,而非性质恶劣的犯罪。

家园 简单地说

破窗效应,百度一下就有。

  

以这项实验为基础,政治学家威尔逊和犯罪学家凯琳提出了一个“破窗效应”理论,认为:如果有人打坏了一幢建筑物的窗户玻璃,而这扇窗户又得不到及时的维修,别人就可能受到某些示范性的纵容去打烂更多的窗户。久而久之,这些破窗户就给人造成一种无序的感觉,结果在这种公众麻木不仁的氛围中,犯罪就会滋生、猖獗。——百度百科

  

此理论认为环境中的不良现象如果被放任存在,会诱使人们仿效,甚至变本加厉。

问题在于这个理论本身有局限。不用研究也知道,不良现象太过宽泛、实验环境相对特殊、未考虑价值约束和行为监督。结果上很容易理解成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以此为基础的科普、作品已经有很多了。在大众传播中都快成为真理了。(其他心理学、犯罪学实验也是如此)

但是稍微一搜就有这样的研究

  

  近日,一项新研究发现,人们对熟知的破窗理论(Broken windows theory)的了解并不全面,该理论更多地适用于解释和预防危害性较轻的违法违规行为,而非性质恶劣的犯罪。

  破窗理论于1982年由美国犯罪学家乔治·凯林(George Kelling)和美国政治学家詹姆斯·威尔逊(James Wilson)提出,大意是如果社会环境中危害公共秩序的行为被放任不理,会诱使人们效仿甚至变本加厉。破窗理论在社会科学界和公共领域的影响力很大,还曾被作为美国纽约市、美国新墨西哥州阿尔伯克基市等地犯罪防治政策改革的依据之一。

  然而,据介绍,证实破窗理论确凿有效的科学证据并不充分,相关的争议也不少。此次,德国曼海姆大学(Universit Mannheim)社会学系助理教授托拜厄斯·沃尔布林(Tobias Wolbring)与德国路德维希-马克西米利安-慕尼黑大学(Ludwig-Maximilians-Universit München)社会学系研究人员马克·科什尼格(Marc Keuschnigg)在德国慕尼黑市进行了一系列现场实验,进一步考察了破窗理论的可靠性。

  沃尔布林和科什尼格在被观察者毫不知情的情况下分别进行了实验研究。在实验一的对照组中,两人将一些传单夹在停于某学校的两栋学生宿舍楼楼下的自行车把上,然后观察有多少传单会被随意扔在地上而不是扔进垃圾桶(乱扔垃圾就是一种伤害性相对低的违规行为);这两栋宿舍楼的区别在于其住户的社会凝聚力(social cohesion)水平不同。在实验组中,两人不仅在车把上夹了传单,还在其附近扔了垃圾,然后观察这个信号会如何诱使学生越发放肆地随手乱丢传单。结果显示,在不良信号刺激下更加大胆地乱扔传单的做法明显多见于住在社会凝聚力较强的宿舍楼的学生。

  另一个实验涉及的是实实在在的犯罪行为。研究人员将贴足邮资、写有回邮地址的信封放在公共邮箱前,由于信封内装有5欧元纸币且从外部就可看到,很有可能会被路过的人顺手牵羊。在这项实验的实验组中,起诱导信号作用的是一辆停在公共邮箱旁边、严重破损的自行车。不出所料,破自行车的出现促使更多的路人将信封占为己有。然而,当研究人员将5欧元换为100欧元后,破自行车的刺激作用消失了,沃尔布林表示,当“诱惑物”的价值较高时,易诱发犯罪的环境线索就会失效。——德研究人员实验发现破窗理论存在局限性

还有一些类似的研究,没影响外部犯罪,反而影响个人心理。

  

  研究人员发现,周边建筑无人维护看管并不会导致当地居民的犯罪率升高。他们在论文中写道,“缺少一致的证据,表明这种混乱会令社区居民更具攻击性……”。社区的破败迹象也不会阻止人们出去锻炼身体,更不会使人们更乐于从事无保护措施的性行为。

  然而,研究人员确实发现,“破窗建筑”与周边住户的心理健康之间存在联系。他们发现,如果街区上有较多涂鸦,存在废弃建筑物,住户的心理健康会受到影响,使他们更容易滥用药物和酒精。

可以证明之前的推想是合理的。

我们可以看到,破窗效应实际上有很多制约条件,最关键的是发生问题的地点(布朗克斯区)其次是行为主体的价值判断(认为可以如此,并且缺乏监管)。但是日常理解中却成了放之四海而皆准。

不管是作为对象的不良行为,还是诱使、助长了犯罪,都可以对应「改编故事助长了拐骗妇女儿童的犯罪行为」。

比如拐骗和捡拿不是一个级别,可以对应「价值较高时,易诱发犯罪的环境线索就会失效」。两者的核心其实就是有没有价值(应然)约束,因为环境和行为都预设了相应的价值。

我们在说破窗效应或者文本影响的时候,说的其实是(从结果出发的)这样一个常识。但是在说理论或者现实的时候,都要加上各种前提条件。进而,两者其实不是一回事。

总的来说,得出结论的方法、过程和结论一样重要。而决定过程的主要是价值,比如时空的,物品的,还有人的。缺乏监管的高犯罪地区,可以偷盗的财物,人判断可以如此行动。最终导致了这样一个事实。而不是简单的破窗效应或者说文本影响。(或者只是相关性,而非因果)

难听点说,去犯罪高发区证实会有犯罪,那不是废话吗。结果一开始就注定了,这是典型的为了证明而证明。

通宝推:流江河,
家园 谢谢解惑!

我大概明白了,让我好好消化一下,如果有不清楚的地方,再向您请教。

家园 牛郎织女(修改版)

【根据网友讨论,将原文修订如下。】

西方的情人节起源于一场悲剧:据说罗马皇帝克劳狄二世为了充实兵力,下令所有单身男性公民从军,不许结婚。天主教神父瓦伦泰不理禁令,秘密替人证婚,结果被捕,于269年2月14日被绞死。为纪念瓦伦泰的勇敢精神,人们将每年2月14日定为纪念日,成了后来的“情人节”。

中国的七夕节由星宿崇拜演化而来,最早可能追溯至东周的春秋战国时期。星宿拟人化,后来在民间传说过程中逐渐扩充成一场悲剧故事:喜欢聚众喝酒的王母娘娘又醉倒了,年幼的织女无人看管,偷偷跟着其他仙女一起下凡洗澡,牛郎趁机偷了她的衣服藏起来。仙女们发现偷窥、夺衣的牛郎后惊骇逃去,织女一个人落在了最后,到处寻找自己的衣服。牛郎拿出衣服,以道德、名誉(加武力?)胁迫绑架织女做了自己的妻子。牛郎把织女的登天羽翼藏了起来,非法拘禁了织女,还强暴织女后生下孩子。后来牛郎织女分开了,具体原因和过程主要有两种版本(可参见漆凌云的考证):一种版本是织女设法索回仙衣后逃回了天庭,另一种版本是王母娘娘解救了织女。织女每年和自己的孩子及其父亲在七月初七那天见一次,这就成了七夕节的来历。近年来,由于商家的加持,七夕节成了中国热闹的情人节。

牛郎织女的故事有各种版本,大家广为熟悉的可能是小学语文课本里叶圣陶整理的那个版本。小时候读的一些连环画、戏曲故事,穷小子男主或娶美丽贤惠的富贵小姐,或娶神通广大且同样美丽贤惠的仙女,再不济也会娶到一位动植物成精变的美女,也一样地神通广大。如果遇到家里不同意, 富贵小姐一定会跟穷小子私奔。在这种读物的熏陶下,我小时候读《牛郎织女》课文时,看不清牛郎绑架、强暴织女的本质,反而觉得是织女解救了穷小子牛郎。小伙伴们课后讨论,还觉得牛郎运气不好,遇到一位没有神通的织女,不能像其他仙女那样给他变出房子、金子和好吃的。然后希望以后自己运气好一些,哪天在湖边“捡”衣服的时候,最好遇到一位神通广大的仙女。

总体而言,牛郎织女故事的各种版本,可以分为两类。

第一类是古书上的,根据袁珂的考证,牛郎织女神话,最早源自《诗经·大东》,然后一路为《古诗十九首》及六朝梁殷芸的《小说》等沿袭。这种古书上的故事,大概是根据银河两侧的星系拟人化而来,故事大都停留在牛郎织女隔河相望上,并没有“织女下凡洗澡”、“牛郎盗衣”等情节。

第二类就是民间流传的版本,估计系文人、戏曲说唱者在古书版本的基础上,为了满足老百姓的“仙妻愿望”,添加了各种情节,总体上可以算作遍布全球的“天鹅少女故事”(Swan Maiden Tale)(羽衣仙女传说)在中国的变种。

据漆凌云考证,“牛郎织女传说在建国前有多种异文流传,其中讲述牛郎偷取天衣强迫织女成婚、织女婚后设法逃离人间的文本占多数,但王母或天帝迫坏两人婚姻的文本较少。建国后,牛郎织女传说由于深受民众欢迎,成为宣传新意识形态的工具。”

在建国初的戏改运动中,叶圣陶作为人民教育出版社社长,亲自改编了牛郎织女故事,并于1955年将其纳入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为全国大部分地区采用的语文教材(下称人教版语文教材),至今已经六十余年。叶版尽量弱化了绑架情节,说牛郎“捡起那件粉红色的纱衣”,跟前来要衣裳的织女诉苦,说自己如何遭哥嫂嫌弃,被赶出家门,孤苦地住在山里。织女则圣母心大发,以同理心分享了自己的痛苦经历,说外婆(王母娘娘)强迫她不分日夜地做苦工,跟坐牢一样。最后,两个苦命孩子便结婚成家了。在涉及“牛郎盗衣”这个关键细节时,编者在措辞上精心选取了“捡”和“拿”两个字。

按照漆凌云的说法,“牛郎织女传说中原有的男女矛盾被消开了,成为一个反封建礼教的文本。民间流传的口头文本尽管记录下来,但是影响越来越小,当代民众普遍接受了经过改编的牛郎织女传说。”漆凌云并认为,“叶圣陶的改编本能够被大众接受,既满足了民众长期以来内心潜藏的仙女凡夫梦,又符合民众在建国后地位的变化。 就此而言,20世纪1950年代新政权对牛郎织女传说实施借助满足爱情愿望来传递新意识形态的改编是成功的。”

神话传说、民间故事都是发展变化的,很多时候并不存在所谓标准版本,只存在讲述者的意愿,反映了社会与思想的变化。牛郎织女最早在古书中的传说很简单,“织女下凡洗澡”、“牛郎盗衣”等情节是后来为了迎合受众而添加的。如果不考虑意识形态,仅从文本角度看,叶版改编存在一些问题,这些问题在后来江苏教育出版社出版的语文教材(下称苏教版语文教材)中得到了修正。当然,笔者个人以为,牛郎织女故事入选教材本身是件值得商榷的事。下面简单说说。

首先,两个版本比较如下(括号里的内容是我根据场景添加强调的):

人教版:织女等人在湖里洗澡 -> 牛郎看他们洗澡并偷衣 ->(未穿衣服的)织女找衣服 -> 牛郎拿出衣服交给(未穿衣服的)织女 -> 织女穿上衣服 -> 牛郎织女交谈 -> 发现彼此是苦命人 -> 决定结婚一起过日子。

苏教版:牛郎在树林里远远看见织女等人(穿着衣服)在湖边嬉戏(不是在水里洗澡)-> 织女(不知为何)走进树林 -> 牛郎织女在树林相识、交谈 -> 织女同情牛郎,做了他的妻子。

不考虑之前的其他版本,仅从文本角度看,叶版比苏版多了少儿不宜的内容,三观也是歪的:偷窥女人洗澡,趁女人洗澡时偷她的衣服。读者不难想象,在礼教大防的社会,女子洗澡被陌生男子偷窥,衣服偷走后又当面奉还,然后这个女人嫁给了那个男人,这个过程中是否会发生道德名誉的胁迫甚至危及生命的绑架?

苏教版虽然比叶版改编得好,但仍然难脱“仙妻妄想”,放在教材里面不好,可能会让心智还在发育小学生困惑,所以还是从教材去掉的好。

其实在建国前,叶圣陶等人也编写过一套语文教材,即开明书店1946-1948年间出版的《开明新编国文读本》,其中甲种本第三册开篇收入了叶圣陶儿子叶至善写的“织女星和牵牛星”一文,主要基于古书的版本,没有“洗澡、盗衣”等情节,也就不存在后来叶圣陶版本的那些问题。

人教版牛郎织女故事的这些问题,除了苏教版教材编著者注意到了,中国政府网的编者也注意到了,所以在介绍“七夕的由来与传说”时,完善了老牛的部分履历,去掉了“牛郎盗衣”的情节,说“牛郎在老牛的帮助下认识了织女,二人互生情意”。

有人说,你上面讲的这些都是从成人出发,并带有先验的价值观(即觉得牛郎是流氓),是形态学研究上“寻章摘句”的文字游戏,孩子是不会有那么多思考的。我的意见是,孩子也会长大,总会明白是怎么一回事。退一步讲,我们只从文本及常理出发,也会发现叶版的问题。我们姑且假设牛郎是一个心智正常的普通人,不是因为智障而被哥嫂嫌弃的(如果是那样,性质也就太恶劣了)。对正常人来说,拿走女人洗澡脱下来的衣服(明知不属于自己的东西),说牛郎知道自己是在偷衣服,应该不会有问题吧,这跟在马路上捡暂时无主的钱包是两回事。但是,为什么我们的教育部副部长、大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要把牛郎这个犯罪行为弱化成“捡衣服”呢?叶先生想来知道孔乙己“窃书不算偷书”的典故,估计不会模仿鲁迅新造一个“捡衣服不算偷衣服”的梗。那么,这个“捡衣服”的失误,很有可能是叶先生他们那一代人的认识局限。希望没有多少儿童受这篇课文的影响,随便“捡、拿”他人财物。我们当然不希望,在过去几十年中,这种教材影响了社会风气、麻痹了老百姓,默许并助长了绑架、强暴的罪行。我们更不希望,在这种社会风气的熏陶下,一些青少年长大后走上了犯罪之路。

人教版语文课本“牛郎织女”是时代的产物,相信它不只是旧教材中唯一的问题。在这过去的六十多年中,可能很多问题已经得到修正,只是这一篇课文的修正被人民教育出版社的编者遗漏了。我们相信在下次再版时,编者一定有机会把它修正过来。

最后,除了教材之外,法律也需要完善。对于牛郎织女这种非法婚姻,应该有一个法律上的解决办法,而对于受害妇女及其子女的救助,更应该建立一套完善的机制。对于牛郎绑架、非法拘禁、强奸妇女等罪行,不能简单地用“虐待家庭成员”代替。

参考文献:

漆凌云,2014,性别冲突与话语权力-建国前后牛郎织女传说的嬗变,民俗研究,(5):109-115

袁珂,2015,《中国神话史》,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上田五月,2017,日本羽衣仙女传说研究——兼与中国羽衣仙女传说的比较,江西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附件:

(1)开明新编国文读本

织女星和牵牛星/叶至善

(武汉出版社2011年《民国老教材》五本套装书系重印了开明书店的《开明新编国文读本》。)

秋天晚上,我们所看到的最亮的星是织女星。在初秋,晚上九点钟左右她越过我们的头顶;秋愈深,她越过我们的头顶的时间提得愈早。在这颗星的东方,白潆潆的云似的一片,断断续续地从北到南横过天空,这就是银河,也叫做天河。正像我们把北方的七颗星连成北斗一样,西洋人把织女星和附近的几颗星连在一起,成为一架七弦琴的样子,把它叫做天琴座。西洋人说这是古希腊音乐家奥佛士的七弦琴。奥佛士带了这七弦琴,曾到地狱里去寻找他那被毒蛇咬死的妻子。他在这七弦琴上弹出哀伤的曲调,竟使无情的死神也感动了。死神允许他把妻子带回去,可是嘱咐他在走出地狱之前,不准回头看他妻子一眼。奥佛士是多么想念他的妻子啊,将要走出地狱的时候,他再也忍不住了,回过头去只一看,他的妻子立刻像一缕烟似地消散了。奥佛士因此哀伤而死,他的七弦琴至今高挂在天空中。

我们中国关于织女星也有同样美丽的传说,说织女星是天帝的孙女,因此也叫做天孙。以这颗星的光辉的美丽柔和来说,确也当得起这个高贵的名号。天帝把他的孙女嫁给了牛郎,一个牧牛童子。他们两个结婚之后,你欢我爱的,把他们应做的工作抛弃了,一个不再放牛,一个不再纺织。这使天帝动了怒,命令他们一个住在天河的东岸,一个住在天河的西岸,每年七月七日(旧历)才得在天河中流相会一次。这故事充满了农人们的幻想。他们把自己的生活反映到天空里,以为在神的世界里,不论哪一个都该勤劳地工作,要是谁怠惰了,谁就该受到惩罚,连天帝的孙女也不能例外。这样平等的劳动世界显示出农人们对于人的世界的期望。可是历代的诗人大多把这一点忽略了,他们常把这个故事写入诗篇,来歌咏离愁别苦,着重的只在那一年一度的会面。这当然因为诗人们很少是农人出身的,他们不能体会农人们的思想。

那么牛郎在哪里呢?我们且把那白蒙蒙的银河当作一条真的河流,我们的眼光渐渐地向东南移,渡过了河流最宽阔的渡口,就遇到排成一直线的三颗星。中间一颗很亮,两旁的光芒较弱,与中间一颗的距离是相等的。用直线把这三颗星联结起来,正像一条两臂相等的第一种杠杆;因此,阿拉伯人把这三颗星叫做天平星,我们也有把他们叫做挑担星的。这中间一颗最大最亮的就是牛郎星——也叫做牵牛星。在秋天晚上,确实只有这一颗星能够和织女星相配,他的光辉稍稍带点儿黄,不及织女星亮,可是其余的星全比不上他。

如果我们一连几晚,每晚都观察牵牛星和织女星,就可以知道他们的关系位置是不变的,正如故事里所说的一样,一个在天河的东岸,一个在天河的西岸。可是我们也不要太相信了那个故事,在旧历七月初七的晚上,为了要看两星相会,白白地熬个通夜。天文学家告诉我们,这两颗星永远没有相遇的机会。他们和太阳一样,都是恒星。织女星的光辉是太阳的五十倍,牵牛星的光辉是太阳的九倍有余,只因距离我们太远了,所以看去只不过是两颗比较大的星。天文学家又告诉我们,织女星距离地球二十六光年,牵牛星距离我们较近,但也有十六光年。

什么叫做光年呢?光年是天文学上表示距离的单位,表示光一年所走的路程的长短。光的速度是每秒钟三十万公里,一天能走二百五十九亿二千万公里,这长度的三百六十五倍,就是一光年。这种用时间来表示距离的方法,在日常生活中也时常用到。譬如从成都到重庆有四百五十公里,我们步行的话,每天能走六十公里,因此我们说从成都到重庆有七天半的路程。

太阳光从太阳射到地球上才八分十八秒钟,而织女星的光射到地球上要二十六年。这样一比较,就会使我们惊异得叫起来,“真了不得!有这么远!”可是天文学家听见了这个话,一定要笑我们少见多怪。他们会告诉我们,距离太阳几万光年的星不计其数,而十光年以内的星却只有十五颗。不多几年前,天文学家看到一颗星爆裂了,计算下来,知道这颗星爆裂的时候,在一千三百年前。这就是说,这颗星距离我们一千三百光年。天文学家还告诉我们一件奇怪的事,说恒星并不是真的不动,织女星以每秒钟十四公里的速度移近太阳,牵牛星也在移动,每秒钟接近太阳三十三公里,这速度和地球的公转速度——每秒二十九公里——差不多。可是天空是那样地广阔,因而我们观察不出来。按牵牛星的速度来说,也得九千年才比现在离太阳近一光年。那么在十六个九千年之后,他不是要和太阳相撞了吗?这我说不定在多少年代以后,他又离我们渐渐地远了。

那白潆潆的银河是什么呢?天文学家告诉我们,这是无数密集的小星,在天空绕成一周。所谓小星只不过我们看起来小,实际上有很多颗比太阳还大。这些星离我们更远。天文学家把银河所围绕成的空间叫做银河系。和地球是太阳系中的一员一样,太阳和别的恒星都不过是银河系中的一颗小星。这银河像一个扁平的车轮,直径约十万光年,而且像车轮一样在旋转着,因此各颗星都以不同的速度绕着中心在移动。太阳并不在这个大车轮的中心,与中心的距离约为银河半径的三分之一,所以和邻近的恒星都以每秒钟约三百公里的速度在转动。按这样的速度,也得二亿年才转一周。

那么银河系之外是什么呢?天文学家说,银河外面还有很多银河系,我们所看到的扁平的漩涡状的星云就是银河系外的银河系。因此天文学家猜想,在别的星云上看银河系,也是这么一团扁平的漩涡状的星云。

看了这些天文上的时间和空间的数字,常会使人想起自己活在世界上,真是“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可是从另一方面想,那悠久的时间和广大的空间都不能逃出自然法则的支配,我们人研究各种自然科学,能够发现那些自然法则,这就是人的高明处。凭这点高明,我们就不必叹息生命的短暂和藐小了。

(一)关于星座,各地的人都有想象的故事。试想这是什么缘故?

(二)天文学的知识使我们有时间悠久和空间广大的观念。把人和许多星比起来,就见得人的生命的短暂和渺小了。文中说人自有高明处,不必叹息,能赞同这个说法吗?

(2) 中国政府网站上的“七夕的由来与传说

七夕的由来与传说

中央政府门户网站 www.gov.cn   2006年06月6日   来源:中国网

http://www.gov.cn/test/2006-06/06/content_301554.htm

七夕乞巧,这个节日起源于汉代,东晋葛洪的《西京杂记》有“汉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针于开襟楼,人俱习之”的记载,这便是我们于古代文献中所见到的最早的关于乞巧的记载。后来的唐宋诗词中,妇女乞巧也被屡屡提及,唐朝王建有诗说“阑珊星斗缀珠光,七夕宫娥乞巧忙”。据《开元天宝遗事》载:唐太宗与妃子每逢七夕在清宫夜宴,宫女们各自乞巧,这一习俗在民间也经久不衰,代代延续。

  宋元之际,七夕乞巧相当隆重,京城中还设有专卖乞巧物品的市场,世人称为乞巧市。宋罗烨、金盈之辑《醉翁谈录》说:“七夕,潘楼前买卖乞巧物。自七月一日,车马嗔咽,至七夕前三日,车马不通行,相次壅遏,不复得出,至夜方散。”在这里,从乞巧市购买乞巧物的盛况,就可以推知当时七夕乞巧节的热闹景象。人们从七月初一就开始办置乞巧物品,乞巧市上车水马龙、人流如潮,到了临近七夕的时日、乞巧市上简直成了人的海洋,车马难行,观其风情,似乎不亚于最盛大的节日--春节,说明乞巧节是古人最为喜欢的节日之一。

  关于牛郎织女的传说

  七夕节始终和牛郎织女的传说相连,这是一个很美丽的,千古流传的爱情故事,成为我国四大民间爱情传说之一 。

  相传在很早以前,南阳城西牛家庄里有个聪明忠厚的小伙子,父母早亡,只好跟着哥哥嫂子度日,嫂子马氏为人狠毒,经常虐待他,逼他干很多的活,一年秋天,嫂子逼他去放牛,给他九头牛,却让他等有了十头牛时才能回家,牛郎无奈只好赶着牛出了村。

  牛郎独自一人赶着牛进了山,在草深林密的山上,他坐在树下伤心,不知道何时才能赶着十头牛回家,这时,有位须发皆白的老人出现在他的面前,问他为何伤心,当得知他的遭遇后,笑着对他说:“别难过,在伏牛山里有一头病倒的老牛,你去好好喂养它,等老牛病好以后,你就可以赶着它回家了。

  牛郎翻山越岭,走了很远的路,终于找到了那头有病的老牛,他看到老牛病得厉害,就去给老牛打来一捆捆草,一连喂了三天,老牛吃饱了,才抬起头告诉他:自己本是天上的灰牛大仙,因触犯了天规被贬下天来,摔坏了腿,无法动弹。自己的伤需要用百花的露水洗一个月才能好,牛郎不畏辛苦,细心地照料了老牛一个月,白天为老牛采花接露水治伤,晚上依偎在老年身边睡觉,到老牛病好后,牛郎高高兴兴赶着十头牛回了家。

  回家后,嫂子对他仍旧不好,曾几次要加害他,都被老牛设法相救,嫂子最后恼羞成怒把牛郎赶出家门,牛郎只要了那头老牛相随。

  一天,天上的织女和诸仙女一起下凡游戏,在河里洗澡,牛郎在老牛的帮助下认识了织女,二人互生情意,后来织女便偷偷下凡,来到人间,做了牛郎的妻子。织女还把从天上带来的天蚕分给大家,并教大家养蚕,抽丝,织出又光又亮的绸缎。

  牛郎和织女结婚后,男耕女织,情深意重,他们生了一男一女两个孩子,一家人生活得很幸福。但是好景不长,这事很快便让天帝知道,王母娘娘亲自下凡来,强行把织女带回天上,恩爱夫妻被拆散。

  牛郎上天无路,还是老牛告诉牛郎,在它死后,可以用它的皮做成鞋,穿着就可以上天。牛郎按照老牛的话做了,穿上牛皮做的鞋,拉着自己的儿女,一起腾云驾雾上天去追织女,眼见就要追到了,岂知王母娘娘拔下头上的金簪一挥,一道波涛汹涌的天河就出现了,牛郎和织女被隔在两岸,只能相对哭泣流泪。他们的忠贞爱情感动了喜鹊,千万只喜鹊飞来,搭成鹊桥,让牛郎织女走上鹊桥相会,王母娘娘对此也无奈,只好允许两人在每年七月七日于鹊桥相会。

  后来,每到农历七月初七,相传牛郎织女鹊桥相会的日子,姑娘们就会来到花前月下,抬头仰望星空,寻找银河两边的牛郎星和织女星,希望能看到他们一年一度的相会,乞求上天能让自己能象织女那样心灵手巧,祈祷自己能有如意称心的美满婚姻,由此形成了七夕节。

家园 能够在民间流传下来并纪念,本不应该是很糟糕的东西

象牛郎织女这样的故事,人们更记得的是一年一度的鹊桥相会,是“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的赞美。

牛郎织女的相识,也可以是织女下凡散心,见到牛郎,由同情而同病相怜而生爱,完全可以解释的通,形象也未毕会比西方情人节的差。

这点上,古代儒家塑造正面形象的水平还是很可以的。

家园 这段考据文字极好了。
家园 如果没有“洗澡”、“盗衣”的情节就好了

牛郎织女在古书中的版本很简单,三观基本上是正的,当然古代父权社会下子女没有自由。

在民间流传过程中庸俗化了,加入“洗澡”、“盗衣”的情节,三观就歪了。其实牛郎织女可以用其他方式相识、相知的。

家园 这个几乎是民间文学标配

不单中国传说如此,外国也一样。《天鹅湖》算高档了吧?王子在湖边遇到奥杰塔公主的情节除了没有偷衣服,实际上是同一个模式。某些版本的芭蕾舞把衣服简化为给了王子一根羽毛。

楼下的回帖给了个链接,有更详细的中外传说对比分析。

家园 这里重点明明是织女追求自由 -- 有补充

牛郎偷拿衣服不假,但是他是为了留人而不是拿衣服换钱,为的是爱情,不这样凡夫俗子的他怎么可能和织女有平等对话机会?现实中有小偷得手后会留在原地和失主友好对话么?古代深深后宫中有多少宫女白头都不能出来,织女不过是她们悲剧的代表。

作者 对本帖的 补充(1)
家园 而且这也告诉孩子们 -- 补充帖

一味当舔狗啥都不会有,爱情是要自己主动出击的,什么都要较真的话,白雪公主里面王后下毒,国王新装里面骗子得手不更有诱导性?

家园 比起抢婚制是伟大的进步

比起征伐东夷,杀男留女,女的变成阿姨的奴隶制要好得多。

看一个东西要看时代背景。

家园 我对织女身份的脑补

我看牛郎织女的时候,也觉得有点不合逻辑。

脑补一下织女的身份,可以把故事变得比较合理。

织女其实不是仙女,而是宫里的低级宫女,或者高级贵族家的女仆。

类似破镜重圆里的南朝公主,国破后沦为贵族家的舞女。

或者类似上官婉儿这样获罪官员的女儿,沦为宫廷的低级宫女。

按照传说里,织女要在天上不停的织布,对应实际情况,就是织女在宫里,负责高级布料的生产,一天到晚要忙个不停。

-----

织女和其他宫女,有一天休息,出门游玩,遇到了牛郎,结果两人私奔了。

织女虽然是低级宫女,但是因为家世,或者宫廷的环境,比牛郎周边的女人漂亮很多,让牛郎以为是天上的仙女。

织女为了私奔,也没有拆穿。

-----------

织女和牛郎私奔后,一家人过得恩恩爱爱,有了两个孩子。

但是因为织女应该身份不自由,她的主人一直在找她,最后终于找到了,又把她抓了回去。

------

纯粹脑补,感觉更加合理。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3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