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2022年3月,上海疫情为什么爆? -- qqarly
而且对外循环还无形破坏了英美殖民地市场。
殖民者不能通过殖民获得廉价的原材料,而中国却能够获得较为便宜的原材料,因为从殖民者手中很难获得良好的价格。
而不只是倾销产品的问题,同时还能推销我们的性价比的工业好产品,比如自行车等。
最年轻的市委常委。
2022年3月14日消息,日前,中共中央批准:赵嘉鸣同志任上海市委委员、常委。经上海市委决定,赵嘉鸣同志任市委宣传部部长;周慧琳同志不再担任市委宣传部部长职务。
赵嘉鸣生于1972年10月,1995年进入人民日报社工作,曾任国际部亚太组副组长、驻朝鲜记者站记者、驻朝鲜记者站首席记者、国际部主任编辑等职。
2007年,赵嘉鸣任人民日报社外事局副局长,2009年任人民日报社对外交流合作部副主任,2010年任对外交流合作部主任。
2016年11月,赵嘉鸣同时担任人民日报社国际部主任,2017年11月卸任对外交流合作部主任,继续担任国际部主任。
2020年5月,赵嘉鸣任人民日报社副总编辑兼国际部主任,后卸任国际部主任,继续担任人民日报社副总编辑,至此番调整。
此番卸任上海市委宣传部部长的周慧琳,生于1962年10月,曾任国家广播电视总局副局长、党组成员等职,2018年5月任上海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今年1月任上海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
关于防疫模式,从根本上来说,是追踪模式的问题,上海的追踪模式用来追几个逃犯不错,但防不了稍有规模的传染病,冗余度太低。
没做过的工程的都会对技术能力有误解,以为技术说能咋样咋样,就天真地以为全部可以咋样咋样,结果就被坑了。
具体的疫情追踪现在还没空说。
举个相似例子,很多人看到特斯拉的无人工厂,估计瞬间就跪了,觉得多高大上啊,万能了。但做过工程的,则会嗤之以鼻,觉得只是哗众取宠、华而不实,效率质量双不佳。实际也确实如此。
没事就是本事,搞定就是稳定,摆平就是水平。
普通庸官说这三句,真的就是太平官。
但搞治安的说这三句,可不是太平官,而是前出管理,做到“善战者无赫赫之功”。
看他提前给沪定位,也确实是前出主动防御。
俺的思路是一贯的:入乡随俗,各有各的好。
人在国内,就要服从命令听指挥,享受集中力量办大事带来的好处;
人在国外,别人都躺平了,你不躺平也没用,还不如听天由命,享受自由,该干嘛干嘛;
------
上周非常忙,没看到这个贴。麻烦下次提俺的时候 @ 一下。
就是太贵,需要的条件太多,很难做。还是人好。
无人当然好,但不应该依赖机械臂。
机械臂比较全能,但操控复杂,效率低,贵,不耐用,用在做试验,搞点临时性作业不错,但做批量的话,就尽显劣势。
批量要分步,每一步专业化,只有一两个动作,非常紧促,简单,高效,耐用,便宜。
依靠人操作?这是反科技,反现代。
真的吗?我觉得机器人牛啊。
但是全机器人化,现在不好弄吧,贵啊?
所以还是人机结合。人力还是不好省,否则人干嘛去啊?再说,就说抗疫,还是要看人呀。
你的发言一直很靠谱,看到以下发言感到十分震惊。
这是你3.20回复
风月花雪河友3.12主贴:
上海的这次疫情大概率要被张医生带坑里
复制如下:
刚听到的三手权威消息:国内年中开放;对外年底开放。
大家悠着点,避免转弯过急闪着腰。
据说是习总线上大员视察时吹的风。由于俺和几位体制内同学的联系频率不高,所以俺听到的时候估计已经传达到区政府看大门的了。
当时之所以觉得靠谱,原因有三:
第一个原因后面说。
2. 那几天俺们县因为4个病例封了。俺给小学老师打电话,他说了两句话,俺觉得挺有道理:1. 县里医疗资源有限,不封的话传染开了会出大事;2. 老是封也不行,老百姓已经没的吃了,所以他觉得最多持续到年底就要放开。
3. 夏天病毒毒性最弱,如果真的要放开,年中(不是51)的确是好时机。
至于
这么说吧,俺们这边已经全部放开了,每天1000多新病例,连口罩都不要求戴了。我每周4次去健身房(其中两次送孩子),不要说口罩,连疫苗证明都不查了。
俺家娃们,7月整月夏校(老大去米国),8月前两周学习帆船驾驶,不知要接触多少人。准备8月底去欧洲,计划在科隆住3天,今天一看,酒店已经被定光了。总而言之,欧美日中东东南亚已经完全放开了。这就是我认为听到的传言靠谱的第一个原因。
至于开不开放,什么时候开放,领导有有领导的考虑,我们服从命令听指挥就好了。
一起唱歌,一起跳舞,新冠已经不存在了
国庆之后各地疫情都有上海人的身影出现,网上很多人要求上海全民检测,被上海人优越感十足地批驳。
你要明白,自从有了德尔塔,精准防控就不成立了。成功是运气,失败是必然。
去年内蒙、苏州的疫情溯源都没有搞清楚,实际上很可能都是上海起源的。
来咱们一起膜拜他
至少党内要受处分吧?如果是军人,就要军法从事了!
就可以知道上海的买办高层脑子里都是屎,底下的评论骂声一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