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期网站停站换新具体说明
- 按以上说明时间,延期一周至网站时间26-27左右。具体实施前两天会在此提前通知具体实施时间
主题:豆荚和豆子 -- 燕人
和神学一样。我们应该把金融和经济分开,金融才是伪科学,而经济学本质和数学差不多。
因为一般的政治型交易成本只算维护政体运行的基本费用,而广义的(自定义的)则可以把他国的经济制裁、政治干预和国际市场的波动全都算进去。进而国内制度成本会高的可怕。当初改开派也是这么解释前三十年经济落后的。
你不听,人家就制裁,成本不就高了吗?所以降低成本最好的办法就是卖国,赶紧把钱掏出来买落后产能和高价品,顺便提供廉价原材料和劳动力。
他们同时也忽略交易成本占GDP总量,因为这会反映有多少经济不参与实际生产,也会反映谁在全球经济中占主导地位。如果不忽略,高交易成本会带来巨额收益,不是一般经济学能够估量的。
因为配置全球资源=薅全球羊毛转嫁成本,也就是所谓政治经济霸权。
所以他们必须一边强调降低交易成本,一边忽略成本总量的收益。或者说,为了维护市场经济或新自由主义,必须精神分裂。顺带忽悠一些脑子不好的人。
仅仅是面对已有的几个科目,还是说已经有了某种“排除无关因素、归纳出有关因素”的“分”的想法了
分科之学可以追溯到公元前,不算造字也是如此。但当时只是主题区分,和近代的分科不太一样。
这里的大分化是指不可避免地无法统一,也就是各专业都有自己的定义和逻辑,无法相通。至多是借过来一点概念或者背景。
然后再讲历史。
日语的科学是中国过去的。「科学」最早出自南宋,科是指品类和科目,指的是科举、学科。近代日语引进的时候开始用的正是这个语义,比如解剖学是医学的「一科学」。
然后再看Science的流变。现在一般说孔德(1798-1857)用这个词强调知识应分门别类。日本遂有「一科一学」的译法,已经和现代基本一致。
早期的Scientia,至少在17世纪之前,主要指Habitus(习性),通过长时间学用而具有的做事倾向。进而发展为证明的习性和解决问题的技能,最终成为一种常见的系统化知识。直到19世纪初还是这个含义。
而具有现代科学含义的分门别类(分科)、分析实证(方法)、理性思辨(品质)和系统化知识(体系),实际上最早属于宗教和哲学。直到19世纪还有人认为神学是第一科学。同时科学是哲学的同义词,地位稍低。
比如明代耶稣会传过来的是作为分类、论证和组织方法的Scientia。只是这种,中国的发展是同步的(不讨论数学化方法的话),西方决定性的超越出现在19世纪。
归纳法和演绎法也是如此。19世纪初,归纳法还是主流,甚至被神学认同,一般称之为培根式归纳。但到19世纪后期,归纳法已落后于时代。比如不列颠百科全书说:“最强大的工具是演绎法”。(我们也可以看到这个时期涌现了大量推理小说。)
问题都指向十九世纪的大发展,所以这个词实际上是时代产物。
大分化已成事实,科学已然是分科之学。
最后回到日本人选这个词。科学已是这个含义,当然有这个想法了。
我们可以看最早用一科一学的西周。在他那里,「科学」可以分解为各个学科,和孔德用法一致。而方法是归纳和演绎的统一,比如化学是「分解法」和「总和法(化合)」的「总合统一」。
———
题外:我们看得出来,现代科学的历史其实非常短,哪怕经历过科学革命,中国在18世纪也并未落后太多。真正的决定性发展,尤其是方法论革命和为科学奠基都是非常晚近的事情。
康德引发的认识论革命是18世纪末,演绎法成为主流是19世纪中,科学奠基则是20世纪初(比如现象学和逻辑经验主义)。虽然相比技术的发展,科学的缓慢似乎称不上什么事情。
而当时的中国,封闭、战乱……停滞到建国初期,错过了所有关键时期。甚至连文化也是如此(比如电影成型的关键期)。问题并不是简单的中国落后,而是一个停滞甚至倒退(比如数学明不如宋,混淆学问基础不牢),一个在资本推动、与技术结合的情况下一路高歌猛进。
能够归纳成一个理论,这个理论还能准确预测现象,并且能检验的,才配称为科学。
分科只不过是方便学习罢了。
这意味着统一的逻辑是不可能实现的,除了形式逻辑和普遍数学,再无能够真正统一的知识体系。也就意味着,任何一个学科的逻辑都不能当作某种终极或者本质。然而这正是现代物理主义在做的事情。
这也是现代科学发展的原因之一。那就是从综合中解脱,变成专业发展,变成根据具体经验问题来指导,无需考虑对其他学科的影响(尤其是模型),所以才能够突飞猛进。
古代综合对具体学科的桎梏,从亚里士多德的形式因和上帝能不能直线推动天空就看得出来。一个具体细节的发展,会将全部的建构颠覆。
如果试图一统/维持原有的体系,不根据具体问题来讨论,预测本质上和江湖术士没什么区别。我们也可以看到哪怕牛顿在物理学上取得如此成就,他在神学问题上的看法还是幼稚可笑的。比如三位一体,并不能从经验主义角度对文本分析得出结论,只有回到神学才可能理解。
换个辩题吧,关于科学,科学方法,你洋洋洒洒前后也写了几万字了,这点我是很佩服的,但是,我就没看到什么有说服力的实例。
既然你提到牛顿,我觉得是时候展示一下你的实力了。
我第一个问题是,你不用科学方法,能不能推出万有引力这个科学理论?第二个问题是,如果能,你可不可以示范一下,如何应用之前所说的主体,客体,谓词等等概念来推出万有引力的理论?
我先把几个可能放出来:
第一:不能推出,(我想知道为什么不能,我猜原因是应用范围不一样)
第二:同样能推出,(我就洗耳恭听,看你的示例)
第三:牛顿的方法不是科学方法,牛顿的理论不是科学理论(我会承认,你比牛顿还牛,大写一个服字给你)
第四:按照惯例,你会绕着跑,又写了一大堆理论,就是不回答能还是不能。(我就会很肯定地告诉你,科学方法一定能,只要用这个方法,不是牛顿,换了马顿,杨顿,迟早都能推出)
转进如风,我说的是跨专业,结果你说本专业,是一回事吗?例子说了没二十个也有十几个了,有人看不到,你有什么办法?
牛顿、胡可和超距作用力,谓词思维、精神医学、早期机械论、进化论、原子、古代数学、博物学、炼金术、炼丹术、中医基础、复杂系统、超验逻辑、着凉与感冒、药物毒性研究、就不说新冠和经济学了,随便一说就十几个了,而且每次必然有例子,而且有专业文献,不知道是谁看不到,一直车轱辘话?
———
首先,你必须定义你的科学和科学方法是什么,牛顿可不认为自己在搞科学研究,而现代方法他也不知道是什么。
其次,主体、客体、谓词是说明科学基础和认识论误区的,一开始就说过,他们是科学本身的知识,是科学哲学,和具体学科研究是两码事。这些是说医学基础,和这里不同。再一次证明了你从来不看别人说什么。
接着,这里和第一个问题是一回事。牛顿的理论属于哪种科学方法?牛顿的理论,是被有选择地接受和认可,还是全盘接受?比如牛顿认为有上帝给出第一推动,你认可吗?至于牛顿自己,他写的可是自然哲学。
最后,按照惯例,你还是根本不会看人家说话,正常回答你也只会胡搅蛮缠说半天没用的,所以说这些真的是显得。
———
另外,你根本没定义这个方法,而且压根就没接触过这段历史,说什么都是你想象出来的,谁能赢你?
牛顿引入神秘主义(比如炼金术)的活力源,受到胡可启发发明超距作用力,你确信是所谓的“科学方法”推导出来的?而且假如不讨论牛顿的数学化,“万有引力”难道就没人发明?他们的发明和牛顿是一回事吗?
那么你必须回到皮尔士,也就是“有风险的假设推论或猜想是迈向知识的第一步”,而这种假设和科学没有关系(不讨论假设行为本身),纯粹是想象或者受到什么启发的产物。就像某诺奖学者说老庄影响甚大一样。
你看,每次你都是洋洋洒洒一大堆,就是不肯正面回答上一个帖子提出的问题,然后一再忽视,一再提问,一路转进到玄幻。
我都光明磊落地说了这是主观看法,主要次要毕竟是主观看法,我不会跟你辩论这个
你不会不懂什么是主观看法吧?主观的东西有啥好辩的?
而且第一句话,明确说了:
换个辩题吧,
你当然有权选择跟进与否,但不能说我转进吧?
看你的回复,不出我所料:
第四:按照惯例,你会绕着跑,又写了一大堆理论,就是不回答能还是不能。(我就会很肯定地告诉你,科学方法一定能,只要用这个方法,不是牛顿,换了马顿,杨顿,迟早都能推出)
我否认你的标题,同时对提问作答。然而你不看不说,对问题也没有任何讨论,又提出新的问题。你看,这不就是我说的转进如风吗?
真的佩服你在别人楼下各种歪楼灌水的实力。
- 待认可未通过。偏要看
- 待认可未通过。偏要看
你确信你的定义就是科学,还是你把自己当作科学化身了,只要你说的就是科学?
要不你找一下,复制黏贴我说过的话,我什么时候说过我的定义就是科学?
好吧,科学方法真的是简单不过的方法了,我以为是众所周知的,你既然提出要求,我就简单复述一次(这是你提的要求,不要又说我说车轱辘话哈):
第一步:观察现象
第二步:总结规律,提出一个理论
第三步:根据这个理论,提出多个预测
第四步,用事实逐个验证这些这些预测
只要有一个事实与预测不符,原有的理论就被推翻了,要么修改旧理论,加上限制条件,要么给出新理论。任何人都可以验证一下,万有引力理论是不是就是这么来的?还是拍脑门天上掉下拉的?
简单如此,科学理论就是这么进步的。
你要是有本事,提出不同的方法步骤,同样能推导出万有引力的理论,我大写一个服字给你。
你又在树靶子了,谁在发明新方法?而且我的问题你还是没有回答。
牛顿是按你这种宽泛的描述研究的?来你告诉我牛顿是怎么获得超距作用力这个概念的,又或者他之前没有超距作用力又是怎么解释物理现象的。
说这种口水话谁不会。
第一步:观察现象
第二部:总结规律,提出一个理论
第三步:根据这个理论,提出多个预测[/QUOTE]
第四步:用事实逐个验证这些这些预测
然后科学理论就这样进步了。我把这称之为“河友AI说”。发明了一个新的科学理论。
而且我经过最近的帖子验证成功了。你要是觉得不符,要么是自己寻章摘句,要么是刻意做出新的表现,都符合预测,所以我还是对的。你觉得有意思吗?还有就是,考虑到你从来不认可别人的定义,所以你肯定是认为不符,然后自己提出一个定义,再证明他。这也符合我的预测。
可这方法和事实有关吗?你察觉不出来,这缺乏基础吗?你怎么能确定你观察到的现象不是偶然?又怎么确定一个事实不符就是理论被推翻了,而不是修正或者限制范围就可以?牛顿力学推翻了吗?万有引力是这么来的吗?你知道为什么叫做科学革命,为什么叫连续偶然吗?说实话,看上去这很波普尔,其实连波普尔都不如,好歹他会讨论一下实在是否可知,虽然最后接近不可知论的胡扯。
你真的是一点常识都没有,反复给自己颂经,说多专业,多科学,除了你自己,谁信?我是懒得理了,到此为止了。之前还有点讨论价值,因为是讨论别人的楼层,你自己没事树靶子有意思?还是歪楼荼毒别人的话题。吴佩孚!
你要是能提出,你绝对会千古留名。
鉴于你不认为牛顿用了科学方法,那我只好勉为其难,再辛苦一点了,把前因后果捋一下,免得你误导吃瓜群众。
第一步,观察现象:
在《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第三卷中写道:“最后,如果由实验和天文学观测,普遍显示出地球周围的一切天体被地球重力所吸引,并且其重力与它们各自含有的物质之量成比例,则月球同样按照物质之量被地球重力所吸引。另一方面,它显示出,我们的海洋被月球重力所吸引;并且一切行星相互被重力所吸引,彗星同样被太阳的重力所吸引。
第二步,提出理论,
由于这个规则,我们必须普遍承认,一切物体,不论是什么,都被赋与了相互的引力(gravitation)的原理。因为根据这个表象所得出的一切物体的万有引力(universal gravitation)的论证
这个理论的精华在于这个公式: F=GMm / r^2
题外话,牛顿之所以牛,在于他的理论居然可以用数学公式来表达,这样,验证起来就容易多了
第三步,提出预测
根据这个公式,我们可以既可以再地球上预测自由落体的运动速度,也可以预测地球外的彗星,其他行星运行规律。
第四步,检验
于是所有人都可以对上述的预测进行检验,看看观察的结果是否符合预测。
事实上,确实有不符合的地方,在十九世纪末发现,水星在近日点的移动速度比理论值大,即发现水星轨道有旋紧,轨道旋紧的快慢的实际值为每世纪42.9″。这种现象用万有引力定律无法解释。
所以,科学家又引入了广义相对论里的引力理论,根据这个理论计算,预测值是每世纪43.0″,在观测误差允许的范围内。
这就是科学理论的进步的一个例子了。
这里可以看出,虽然牛顿做这些事情的时候,还没有科学方法这个名词,但是不要紧,他做的每一步都是符合科学方法的规范的,所以,我们才会说,万有引力理论是科学理论。
科学家如果跟郭德纲谈科学理论,确实是不应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