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客熙熙

主题:看来河里果然有假马列,真主体的拥趸 -- 笑看风雨

共:💬154 🌺632 🌵85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11
下页 末页
家园 其实故事很简单

我的一个姑姥姥。她嫁给国民党的军医,军衔很高。当年困长春的时候,姑姥爷坐飞机去台湾了。她在乡下,带着两个儿子,回长春的路上,卡在中间,两个儿子饿死了。

解放之后,她就登报宣布和姑姥爷离婚了(被迫的)。但是两个人还在暗地想办法。我家香港还有一个亲戚。姑姥爷就给他们钱,让他们给国家写信,说自己老来无子女(这是真的),想把姑姥姥接到香港来给他们养老。国家机关也没说行和不行,就这么拖着。 期间当然想了好多办法,什么求学啊,或者能不能去东南亚啊, 但是也没啥用。大概就是政治风气松一点,就好像有戏;过一阵子又完了。等到文革,这算是知道肯定没戏了。两人就都另找人了。 等到改革开放,俩人都50多岁了,又算见了一面。

其实那时候大多数人都是一穷二白的。我想我这个例子里面就算是普通人了。前夫是国民党的,但是也不算是什么人物。自己是农村家庭妇女,也不算有什么前科了。家庭出身是不好,但是也确实有亲戚,政策上也没说不行。但是就是走不了。我想普通人恐怕不会比她强的。

家园 这种人多了去。

你就问他解放前什么人能自费出国留学?

---------------------------------------------------------

陈独秀

【1907年,入东京正则英语学校,后转入早稻田大学。回国后,去浙江陆军学堂任教。1911年辛亥革命后,陈独秀任安徽都督府秘书长,并参加1913年反对袁世凯的“二次革命”。】

李大钊

【1913年,李大钊东渡日本,就读于东京早稻田大学,开始接触社会主义思想和马克思主义学说。】

董必武

【1886年生,原名董贤琮,又名董用威,字洁畲,号壁伍。湖北黄安(今红安)人。1903年考取秀才。1905年考入湖北“文普通”学堂,1910年毕业,获清朝学部授予的拔贡学衔。后在黄州任教员。1911年参加了辛亥革命, 同年加入中国同盟会。1914年考入日本东京“私立日本大学”学习法律,在日本加入孙中山创建的中华革命党。。。。1920年秋在武汉建立共产主义小组。1921年7月出席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是武汉小组代表。】

林伯渠

【1886年出生于湖南安福(今临澧县)修梅镇凉水井村一个普通的乡村家庭。

1902年入湖南西路师范学堂。1904年春,经选拔考试,被师范学校选送留学到日本东京弘文学校公费留学。】(这是公费,我注明了)

徐特立

【1919年,国内兴起赴法国勤工俭学热潮,年已42岁的徐特立也报名前往,成为年纪最大的留学生。在法国四年间,他边做工边学法语,后入巴黎大学学习自然科学。回国后,他任长沙第一女师校长,被公认为湖南的教育界名流。】

吴玉章

【1903年吴玉章赴日本留学,进成城学校、冈山第六高等学校,参与同盟会创始活动。“二次革命”失败后,赴法国进巴黎法科大学学习。与蔡元培、李石曾等建立华法教育会。】

毛泽东的长辈:

杨昌济和章士钊

其余的:

朱德和聂荣臻

鲁迅和郭沫若

。。。。。。。。。。。。。

够了吗?

我还只是选取了一些近代史上著名的人物。远不是全部。

去苏联“留学”的,我没有计算(比如刘少奇、任弼时、肖劲光、罗亦农、王一飞等); 去外国工作而不是留学的,比如 周恩来、赵世炎、蔡和森、向警予、蔡畅、李富春、徐特立、李维汉、邓小平、聂荣臻、陈毅。。等人,我也没计算。

我只计算了“纯粹”留学的人员。

(科技界的我都没说。

如果不是当年的清朝政府和北洋政府开放留学,使得中国积累了一些数量的海归,近代中国的大学根本建立不起来,49年解放后中国的科技水平和教育水平会更落后。)

上面我提到的这些人,都是在中国人民都不得温饱的清朝政府和北洋政府时期出国去留学的。要按你的愚蠢逻辑,上面这些人都是不把剩下的中国人当人看,对吧?

家园 “左派”们不是拿事实和逻辑来辩论,而是

拿帽子和不着边际的政治口号来打击对方,这充分的暴露了它们的 无知和虚弱。它们也就剩下这些“本事”了。

家园 这个问题很复杂,国内也很敏锐

就是一些层次的人,应该如何处理。是留住还是其他。

当时有一种政策,就是利用国内吸引国外的。在这个状态下,个体的悲欢离合确实受到了限制。

但是,这比解放前可好多了。

同时一些人有爱国意识,还是想要回来的。

由此,我们一定敏感的国内高层有意识留下这类人。甚至限制了他们的自由。

二战后,各国人民大迁徙,包括德国人,从各个占领地回到本部。这也包括了世居当地的德国人。

苏联犯了三个错误,第一分开了西柏林,第二,过份掠夺了民德的发展建设能力,第三,放任了东部人迁移到西部。

这导致了西部对东部吸血。间接的侵蚀了东德的发展潜力。

如果战后苏联立刻限制东部人迁移西部。就能更保持东部的活力了。

这也是我国采取的滞留措施,这个是对的,不让钱财物人随便离开。

当然了,铁杆就让他们走吧。

东德镇压纳粹,没错啊。

想想啊,他们指责共产党把人当成工具人,就是这个现象。

其实,某些人也不好意思撕破脸说共产党不对,也不好意思说要离开祖国,哈哈,就只好憋屈着呗。就说为了亲人,亲情啥的。

当时,国内也有部门想争取离开中国的人到了国外也为国家做事的,他们当然不乐意。

家园 苏联和美国都要炫耀武功,可是苏联当时哪比得了美国?

东部被打烂了,打残了,西部虽然说有点损失,但是不大。

苏联经济水平和美国比不了,自然是吃亏的,本来,德国共产党也是可以的,但是,由于加入了纳粹进行了侵略战争,甄别,难度很大,很慢。

所以只好受到委屈了,苏联又在德国瞎拆,意图破坏东德的战争潜力,还要东德尽量快赔款。这些都是失误吧。

归根到底是斯大林有一个判断,希望和平演变东德,利用驻军压力。

这个担心确实合理,不捞好处,就可能没了,只要是缓冲区,怎么也无所谓,结果就不太好了。

而在抗美援朝后,苏联获得了整理东德的能力,不再瞎拆了,但是,也失去了争取民心的好机会,导致了移民难以控制了。

当时,我们的政府多少还是希望大家不论什么观点,留在国内搞建设,任何人才都是宝贵的,可能也有自信,觉得大家应该不想离开国家。

其实,我们有点自作多情了,那些人坚决不想的,也有亲情。

至于他的故事,明显是移民倾向浓郁,就是想走啊。

家园 自费呢? 让你吃了
家园 上世纪5.60年代

中国公派留学苏联8000多人。

家园 需要批评的不是出国,而是出国后对中国何用?

当然可以选择不回来,这是没问题的。

但是,国人选择不回来,国家如何?比如,民国大把无法回国。

或者回来颠沛流离,或者不能干成事,这当然需要讨论一下。

当年国内那么差劲,当年不愿意回来,也无可非议,今天很自由,也可以。

但是,不能因为公费自费出国等等等。就此说民国多么好,哈哈哈,还新中国剥夺了出国的机会,这就是口口声声自称拥护新中国的说法吗?

再说了,不让出国并不是只有文革时期啊,就此用这个单纯指责文革时期,这是正常吗?

我说资本主义舔屁眼,投诉我何意。呵呵。

家园 因为人身攻击是理中客的特权啊 老兄你必须保持礼貌

就像美国炸伊拉克叙利亚没啥

俄罗斯不行

家园 我也举两个例子吧,网上可以查证的

你姑姥姥和姑老爷的故事确实挺让人唏嘘的,也算是中国近100年风云变幻时代变迁的一个投影吧。感觉你姑姥姥的情况还挺尴尬的,从你写的情况看,你姑姥姥跟政府申请的好像并不是去找你姑老爷(毕竟法律上说已经离婚了),是去投奔你们家在香港的亲戚,就是不知道你们这亲戚跟你姑姥姥是什么关系,当时政策相关规定是什么,一般来说,基层也许会走样,但在国家政府这个层面,还是要执行政策的。

而且,你姑姥姥想去东南亚,但东南亚经济好点的国家,当时大部分都与中国没有外交关系,如马来西亚、泰国、菲律宾、新加坡等,恐怕那边也不是想去就能去的。美国对新中国的封堵,也不是说着玩的。

我举几个例子,网上可以查到的,

曾宪梓,1934年出生在广东省梅州市梅县区一个农民家庭,全家人生活一直很艰苦。曾宪梓小的时候,冬天连鞋都穿不上。全国解放后,依靠助学金念完了中学和大学。1963年迁往泰国定居。1968年移居香港。

曾宪梓的夫人黄立群,是1966年移居香港的。

张爱玲,甄子丹,黎明,分别是50/60/70年代移居香港的。

---------------------

关于曾宪梓,有点感慨,多说两句。

曾宪梓是我父母的老乡,他的夫人黄丽群是我父母的校友。

曾宪梓11岁辍学务农,帮母亲种地,1949年梅州解放,开始土改,土改队的一位干部看曾宪梓好学,安排重回学校读书,每月还有3块钱的助学金。

——由此想到我的母亲,同样是出身贫苦,母亲是长女,她之后有两个弟弟出生后都夭折了,算命先生说要把母亲送到别人家里当童养媳才能改命。也是解放后土改了,废了约,母亲上了小学、中学,后来考上了很好的大学,而在我父母的家乡,我外婆那一辈的妇女,基本上都是不识字的,而到了我母亲这一辈,已经有很多女同学上了大学。解放后外婆又生了4个子女,全部活下来了。

无独有偶,在北方农村,我的岳父也是在土改后才开始上小学的,所以他们那时的班上,小的几岁,大的十几岁,参差不齐。后来岳父也考上了西安的大学,成了工程师。

1961年,曾宪梓中山大学毕业,分配到中科院广州分院工作。1963年,因泰国的家族遗产之争,曾宪梓申请去泰国:

1963年曾宪梓向单位提出出国申请,5月31日29岁的他前往香港。

当时中泰还未建交,曾宪梓必须在香港住满一年,经过亲戚担保,拿到香港护照才能入境泰国。

——出国国内是很快就批了,但因为新中国的国际环境,并不是想去哪就能去哪,这些在那些黑前30年的人眼里,是看不到的。

在泰国,曾宪梓完美地解决了家族财产纠纷:

曾宪梓当着前来平事的家族长辈们告诉叔父,他不会介入此事,两家人也不要再争斗不休,他一分不取。

在场的长辈,叔父叔母极为震惊,夸曾宪梓是新中国教育出来的人,真的不一样。

1966年,曾宪梓妻儿也办理了出国,来到泰国。

曾宪梓是香港著名的红色爱国商人,跟任正非一样,他也是用毛选作为他商战的指导思想:

1995年1月,他接受媒体专访时说:

“处理商业风险,知识很重要,毛主席的《 矛盾论》《 实践论》直到现在我还在看 , 从中我学到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他们(香港某些人)说做我的儿子很累,因为我要求他们从小要唱《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由于港英当局排挤,金利来股票跌了很多,损失很大,但这不算什么。人的一生要经历很多事,在爱国这个问题上我很清醒,我坚持我的观点。”

从旧中国到新中国,这中国剧变的100多年,确实影响了我们每个人,每个家庭的命运,以不同的方式。

通宝推:翼德,
家园 其实也没啥唏嘘的

当时具体的事情,我是不知道,也是只言片语。但是长辈们谈起这件事情的态度,就是她居然还要试。觉得你这背景不整你就不错了。

当然从我的角度来看,这个姑姥姥甚至姑姥爷也算是有情有意之人。姑姥姥那些年一直照顾她的原公公婆婆,因为他们家没人了。最后还带着原婆婆改嫁。那个姑姥爷在台南当医生。以当时的情况看,应该在台湾也算是富裕的,但是也一直等她,想办法。

中国的事情,就是你需要申请。只要一申请,那就可行可不行了。 别说那时候了,就是八十年代申请个护照还要好几关呢。

我觉得那个年代离现在并不远,老一代还都活着。其实并不需要争论。但是很多试图去抹黑和美化的言论把事情搞复杂了。

家园 民国和缅甸比较像,只可惜缅北

已经不是当年的中共了。

家园 你这个姑姥姥还需要登报声明

这个官衔也是不低了。

你姑姥姥不会认为是四野害死了她的儿子吧。

往长春走,怎么会孩子饿死了呢?是进去还没进去啊?

你姑姥姥说私下想见面,你姑老爷咋想的,不是想回来干点啥?

作为几十年后,如何掌握解放初的思想动向?

你确认?你姑姥姥这个事算个啥普通平民问题?

家园 不算低

有说师级的。能坐飞机走本身就说明问题。 登报好像是当年的习惯,都登报。也算是被迫的。她要不这么做一家兄弟姐妹都没好。

既然是长春人,应该听说过“拔(ba)卡(qia)子”吧。再多就不说了,免得又有左右派来打架。

回来是绝对不敢回来的,要回来那叫“投诚”吧。

算不算普通平民我也不知道。我感觉还算普通吧,解放之后生活的挺拮据的,连个正经工作都没有。

家园 拔卡子和你姑姥姥啥关系?碰到了?

师级,不小了。

感觉老太太不是庄稼人,所以解放后有点困难,但是,之前出走寻人一定带钱了啊。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11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