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没有人能随随便便成功 -- qq97
你说的这个计算机的科教片我也看过,时间应该是1973-1975年间,彩色的,记得的镜头有几个,一个是光传过纸带孔,应该是讲数据的输入,还有一个是动画,两个小孩玩跷跷板,1010的一堆,可能是在解释二进制。
还看过一个化工的,有讲反应过程,也有很大的反应塔实景照片,不知道是不是四三计划引进的工程的介绍。
还看过一个黑白片,《踩水》,有介绍解放军如何用踩水武装泅渡,不过俺被这个片子误导了,以为游泳要从学踩水开始,结果俺的游泳被耽误了。
记得还有优选法、人工降雨,作为小学生,优选法完全没看懂,人工降雨很神奇,片子也拍得很漂亮。
还有很多科教片,基本上都不记得了。
其实最出名的科教片,应该叫军教片,是地道战和地雷战,那是倒背如流。奇袭据说也有军教片,不过没有放过。
1960年代,冷战中的美国有个计划,通过探测地震波来监测苏联核试验的情况,参加了这个计划的 Tukey因此在1965年提出了快速傅里叶变换FFT算法。
所以开了个主贴。
不过俺笔头慢,上西西河的时间又很碎片,写个几行的跟帖还行,想完整地说件事,还想说明白点就难了,现在还有几个坑没填完呢,这又多了个坑。
70年代末,那时虽然小,还对两个科教片记忆深刻。第一个是介绍同步轨道通信卫星的,天上至少要三颗同步卫星才能覆盖全球。第二个是介绍英法海底隧道的,介绍开海底隧道遇到的几个困难以及他们的解决方法。后来不知道怎的,放电影就没有科教片了。
个人观点,国产芯片三个最大的障碍,一是生态难以抗衡,二是半导体制造设备和工艺,三是缺少商业用户,设计的问题在知道美国人已经做出来过的情况下,对中国人来说其实难度不算大(在这一块,中国所谓的小创新公司扎堆,能看好的不多)。
缺少商业用户的问题已被美国的技术封锁解决了一部分,已经有不少的企业开始考虑在一些要求不高的应用上采用国产芯片,只要有了商业用户,就会有经验和资金的积累,就会有产品的迭代和演进。
生态的问题对于FPGA和DSP这类芯片来说问题不算突出,因为都是专业用户,生态的规模不算大,像EDA就可以随着产品的迭代、用户的增加而逐渐积累经验和调优设计、工艺参数,IP也会随着用户和应用的增加而逐渐丰富。
所以瓶颈就在半导体设备和工艺上,华为最终也是被卡在这里。好在现在已经有了若干种子正在发芽,不像十几二十年前一丁点指望都没有。我说的发芽,是指现在已经有了若干销售收入达到几十亿乃至上百亿元,且年增速大于20%的相关从业公司。
关于FPGA和DSP,我个人不太看好DSP,在流水线型的计算上DSP已经输给了FPGA,而在图形和AI计算上它又不如现在的CPU+GPU体系。
赵伟国带着清华紫光暴发户一样的买买买,最后一地鸡毛!这就是所谓国产芯片产业的领军人物!就是干事的人不行!哭啥哭!
有心的可以统计下国内和国外这些时间内项目进展等情况对比,看看生产率变化情况。
这事儿我还真知道,而且我还知道一个相关的小秘闻。
一位地球物理前辈大牛(贡献出现在我上一个回复里)跟我聊天的时候亲口说起过(强调这一点是因为毕竟不是我亲眼所见,而且不见于正史,但基于这位前辈的人品和学术声誉,我完全相信他所说的。),在60年代初(肯定早于库利-图基发表著名的蝶形算法),他在Chevron公司里已经见过同样原理的FFT实现了,是Chevron的地球物理学家独立搞出来的,只在公司内部使用,没有对外公开。那位发明人因此错失了名留青史的机会。这是一个使我感到学术发展史真的就切实在我们身边的事件。。。
当年的地球物理学家因为基础设施不完善,真是全能,既是计算机专家也是信号处理专家。反过来也可以看出勘探地球物理对计算机科学和数字信号处理等基础设施的推动作用。
另外,即使今天,很多地球物理设施仍然有某些保密且敏感目的。比如那么多地震测量阵列,就可以有很多特殊用途。
还有一类军教片属于非故事片模式。比如介绍步兵打坦克的军教片,实拍用新四〇火箭筒和八二无后坐力炮一百米左右距离轰击在珍宝岛缴获的苏军T62坦克,正面击穿150毫米厚坦克装甲,事先放在驾驶座上的军犬被击毙。还介绍步兵携二十公斤(记得好像是这个重量)炸药包从坦克斜前方冲向坦克,将炸药包挂在炮塔扶手上,能震晕坦克乘员,有防受震动跌落措施的药包扔在发动机上也能摧毁瘫痪坦克。这部片子的时长超过一般科教片。
History and Derivation of the Fast Fourier Transform
hughw on March 20, 2017 | next [–]
In computational seismology we've long had our own creation story for the FFT:
"The first machine computation with this algorithm known to the author was done by Vern Herbert, who used it extensively in the interpretation of reflection seismic data. He programmed it on an IBM 1401 computer at Chevron Standard Ltd., Calgary, Canada in 1962. Herbert never published the method. It was rediscovered and widely publicized by Cooley and Tukey in 1965." [1]
[1] Claerbout, J., 1985, Fundamentals of Geophysical Data Processing, p. 12.
hughw on March 20, 2017 | parent | next [–]
The Claerbout book also gives a 27-line Fortran program to perform an FFT.
https://news.ycombinator.com/item?id=13912095
多谢考证,这回这件事得到验证了,也算是见于正史了。。。
我居然不能送宝推?先给兄台送个花吧。
我自己就在半导体或者说集成电路这个大圈子的边缘行业谋生,我个人不懂电子集成电路。因为行业关系,接触了很多这个领域的人,洋人、港台人和自己人,他们都把我搞晕了。
洋人们对美国开始在技术上封锁打击中国头部创新企业像华为是狂喜的,那些靠中国市场活着的欧美企业都是如此,伟创力那种甘做绊脚石的很多,宁可自己死也要绊住中国企业。但是这些洋人们担心中国因此爆发的反作用力,就是说,他们目前不敢过分贬低中国人的创新能力。
港台人的反应特别可怜,我接触到的香港台湾人,没有一个不发自内心的希望中国的半导体行业就此变成一条在西方技术垄断面前蠕动的虫子,大部分人喜悦都藏不住,一小撮装装样子,毕竟,他们还要在大陆挣钱。这个反应我也不吃惊,我的香港人同事还有信誓旦旦地说中国航天是偷的美国人技术。
国人的说法让我没谱儿了,都是看起来牛逼的专家,有的说我们行,有市场有需求又被枪顶着头;有的灰心丧气到让人绝望,说十几二十年我们也做不出可以达到正常市场化良率的设备,包括光刻机,是几十个国家的天顶星科技,中国不可能造出来。
我司曾经押宝于FPGA做自己的产品,结果最后不行转到SoC,但就这么一转身就是好几年的时间了。落后了。
能搞定SoC是不是FPGA和DSP都不在话下呢?
地震波,如果顾名思义,那是地球发生地震时产生的。如果不地震,如何利用地震波探索自然。
或者说地震总是存在,规模大小不一。绝大多数时间人体感受不到。所以利用地震波就像是我方电波静默,只监听地球地壳变动发出的信息。这个难度比用电磁波主动探索似乎要难多。因为监听者不知道收到的地震波的含义,除非积累大量历史数据加以比较和定义。
最根本的问题,地震波的物理存在形式,是声波还是电磁波?总不能说是光波吧😁。不过地震时发生地光,我也听说过。
谢谢解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