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期网站停站换新具体说明
- 按以上说明时间,延期一周至网站时间26-27左右。具体实施前两天会在此提前通知具体实施时间
主题:【原创】关于放开的一个猜想 -- 旧时月色
一个小猜想,希望我猜错了
2022年11月28日,北京:医疗机构不得因涉疫风险人员自行前往就医而拒绝接诊;12月1日,北京:医院不得拒绝无48小时核酸患者进入。
2022年12月7日,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新闻发布会:有紧急医疗需求的患者,无论有没有核酸结果,他们的医疗需求都必须也应该得到满足。
这几条消息一步一步地,让我终于想通了第九版和二十条是怎么来的,想通了为什么有人要冒天下之大不韪强行放开,从内部摧毁了中国的防疫防线。
感染新冠,对大多数健康人群来说像一场重感冒,但是对有基础病的人群来说就是雪上加霜。医院里面大量有基础病的人,不能把有可能是阳性的就诊人员跟普通就诊人员分开那必然会发生院内感染,一个阳就会一片阳。院感对住院人群来说就是一次屠杀,能否撑过去只能看命。
那发生院感了怎么办,你问WJW,WJW肯定说:“发生院感当然是医院和医生的责任。”至于发生院感前“不得因涉疫风险人员自行前往就医而拒绝接诊”的规定跟院感的因果关系?不存在的,WJW怎么会错呢,错的肯定是医院和医生,必须处罚。你们医生,爱干干不干滚。
但是这里么,有个小问题。医生的培养过程是非常漫长的,哪怕像陶勇医生这般天才横溢也是学医10年才成为主治医师、学医18年(36岁)才成为主任医师的。一般人考上医学院后18年能成为三甲医院的成手主治医生就不错了。这里说下,陶勇医生40岁的时候大概已经是国内TOP 10的眼科医生了。
而其他医务人员如麻醉、医技、护士的培养过程同样漫长,人才是医院的核心竞争力。有个三甲医院,刚建好一两年的ICU就弃置不用了,因为开了分院把ICU医疗团队调过去了,虽然新建的ICU花了大钱,但是没有人就是没辙。
医生作为大后期职业,最大好处是学成之后的到哪都有饭吃,此处不留爷自有留爷处。WJW的规定只能管公立医院,可管不了私立医院。成手的医生到了私立医院收入翻个十倍很正常。可是目前成手医生跳槽私立医院的相对并不多。
什么生意最赚钱?人命生意最赚钱!医疗行业是块超级大蛋糕,例如美国医疗GDP约占总GDP的18%,日本约11%,而中国则是约6%,假如中国达到日本的比例,那就是5.7万亿每年的超级蛋糕,足够让任何资本疯狂的超级蛋糕
但是目前私立医院能吃到的基本是医疗美容、眼科、妇产科、男科这些医疗蛋糕的边边角角。这些私人医院的共同特点就是治疗和手术难度低、不怎么容易出事,偶尔出事私人老板也容易各种手段摆平。真正需要动大手术的病也没几个人敢去私人医院,但这些跟人命息息相关的大手术才是最能敲骨吸髓的地方。
前面说过人才是医院的核心竞争力,但私立医院现在很难招到足够的医疗人才。一是现在中国最好的医生都在公立医院,有志于学成医术的都会去公立医院修习,没有见识足够的病例没有师傅传帮带是很难成为成手医生的。
二是手术不是一个人做的,是需要一个团队的。简单的阑尾炎手术也需要五个方面参与:主刀医生、第一助手、麻醉医生、器械护士和巡回护士,心脏搭桥则需要十人以上的团队,肝移植肾移植这样需要开两台手术的则需要三十多人。更何况手术只是整个围手术期的关键环节,术前准备和术后护理同样非常重要,同样需要专业医务人员的参与。
所以私人医院单挖一两个人是没用的,需要挖一整个团队,这个难度和代价就指数上升了。你手上没有团队,开很高的价钱高手医生也不会过去,过去做不了手术前面人生18年的修习就白瞎了。而没有一流术者作为核心,优秀的麻醉、医技、护士也同样不愿意过去,结果这就成了死循环了。
现在国内较好的私人医院就两个模式,一是外资进来,直接国外带一个医疗团队进来,然后再以这个团队为骨干招募国内的成手医务人员;二是医院的建立者本身就是医疗界大牛,技术顶级人脉广泛可以直接拉出来一个团队的那种。但这样的顶级私人医院的收费就不是普通人能承受的。
其实还有一个做法是是直接入股或者买下某个公立医院,但这种情况往往跟公家关系紧密,收费什么的还得受公家约束。
普通私人医院只能慢慢攒人才资本、邀请成手医生多点执业这些手段来慢慢成长,这样虽然钱也不少赚,但是跟中外GDP占比差来说只是小小钱。
而且漫长的积累过程绝不是资本喜欢做的事,只是目前国内的情况他们也只能这么慢慢挖公立医疗系统的墙角。成效倒也很显著,到2018年底,全国社会办医院数量达到2.1万个,占比63.5% .甚至2019年6月12日十部委联合发布的《关于促进社会办医持续健康规范发展的意见》,明确提出各地要严格控制公立医院数量和规模,为社会办医留足发展空间。(十部委是:国家卫生健康委、国家发展改革委、科技部、财政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自然资源部、住房城乡建设部、市场监管总局、国家医保局、中国银保监会。)如果不是2019年底爆发的疫情让人看到了私立医院的不堪大用和公立医疗系统中流砥柱作用,现在私立医疗系统已经走上了快车道,进入良性循环了。
然而从第九版到新十条,某些人急速地掘开疫情防线,中国医疗系统几乎必然崩溃。
根据《中国卫生健康统计年鉴2020》,2019年国内医院床位总数是6866546张。但其中针对能直接收治新冠病人的传染病科床位只有136299张,另外重症医学科床位只有57152张。(这里说下,我们的床位算哪怕算人均都超过了中等收入国家的平均水平,甚至我们的人均床位还是美国的两倍。不过只说ICU床位总数那还不到美国的一半,算人均就只有美国的10%了。)
而需要入院的新冠病人有多少?按国外经验一波疫情可以感染全国50-60%的人口。算国人防疫习惯好,打个2折,那也是一波感染10%以上的人口,1.4亿以上。
上海9月份以文献形式披露了疫情、疫苗、感染者状况等数据。发布者为上海疾控中心副主任孙晓冬、复旦公卫学院王伟炳教授等作者。文字剔除一些不符合研究要求的数据后累计危重症患者人数为1485人(不含死亡人数588人),这2043人约占上海62万总感染人数的0.33%
就是说,一波疫情要有0.33%的人要进ICU,1.4亿人就是459万人需要ICU。这459万人绝不是全国57152张床位能应付过来的,更何况国内医院ICU本来就是人满为患。到时候进不了ICU的患者有几个能撑过去?
面对这么巨大的压力,中国现在的医疗系统几乎必然崩溃,然后再把医疗系统崩溃的罪过压到医院和医护人员头上,逼得技术在手哪里都有饭吃的成手医务跳槽到私立医院去,这样,资本才能快点吃上中国医疗业的大肥肉。
重复一遍,这个是每年5.7万亿元以上的超级肥肉,会让所有资本疯狂的超级肥肉。只有这么巨大的利益,才能解释为什么有人要冒天下之大不韪强行放开,从内部摧毁了中国的防疫防线。
只是这些人,你们要小心每一张ICU床位背后的冤魂。
本帖一共被 1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1.4亿人的0.33%是46.2万,差了整整一位数。
但是这个不改变整个文的逻辑推理。
因为46.2万人也同样不是五万多张ICU病床能对付的,何况ICU病床平时就是满的,其他病一样需要。而且一波疫情只感染10%的人已经是很理想的设定了。
还有也没有算普通病床的压力,这个同样不是现有医疗系统能应付的。
所以中国现在的医疗系统几乎必然崩溃的结论不变,不改变原文的逻辑推理。
这里先参照香港的数字。
科学家在2021年11月21日发现奥密克戎毒株,然后奥密克戎毒株迅速占领全球,香港也是是在奥密克戎出现后才彻底破防的,就是说香港的感染者和疫死者绝大多数都是奥密克戎系列毒株造成的。
按照香港卫生署官网(https://www.covidvaccine.gov.hk/pdf/5th_wave_statistics.pdf)的数字,从2021年12月31日到2022年12月8日0时,香港共感染2191159人,占香港总人口7413100人的29.56% ,病死率约0.49%(见图一),推广到中国14亿人口,就是4.14亿人感染,201万人死亡。
我这里要推算的是新冠疫情所需的ICU床位,不过香港卫生署官网上没有公布危重症累计数字。但是就算忽略危重症,只算死亡人数,也意味着中国需要在342天时间至少提供201万张ICU床位。这绝不是全国57152张ICU床位能做到的。且不说危重症人数不会少于死亡人数,全国各地的ICU病床原本就是满满当当,又不是只有新冠重症需要ICU。
参考完香港数字后再参考一下上海2022年3-5月疫情期间的数据。
上海9月份以文献形式披露了疫情、疫苗、感染者状况等数据。发布者为上海疾控中心副主任孙晓冬、复旦公卫学院王伟炳教授等作者(图2)。文献中剔除一些不符合研究要求的样本后获得612597例样本,这612597例中累计危重症患者人数为1485人、死亡人数568人,(见图3)重症或死亡率达到了0.335%
也就是说,参考上海数据也要有0.335%的人要进ICU,参考香港的感染率就是11个月有4.14亿人感染、其中138.6万人需要ICU。这138.6万人同样绝不是全国57152张床位能应付过来的,到时候进不了ICU的患者有几个能撑过去?
最后说下大家关心的保定的情况。我最担心的基础民生保障没有出大乱子,尤其是医院没有出现没耐心排队导致的打架闹事拥挤踩踏,普遍市民有点焦虑但到不了恐慌。但阳的比例不低,各行各业到岗率也低,医护闭环运行,门诊急诊发热门诊压力比较大,病房里情况还好,医护感染不可避免,药品供应没出现短缺。今天刚刚快递也逐步恢复了。暂时情况还可控,希望未来能慢慢好起来。所以没必要渲染恐慌,但也不到万事大吉的时候。这个过程我估计起码6个月。且要对放开了经济可能更差一段时间有心理准备。
“医护闭环运行”仍“医护感染不可避免”。是呀,大家都知道医护感染不可避免,不过,子弹从前面射过来和从后面射过来,不一样的。
楼主推测的只是一方面,算是出面操刀的力量吧,更大更深的还有。
另外:这种所谓的封锁,什么时候是个头?是再三年还是五年,是要等到这个Covid病毒完全没有毒性了还是等特效药出来?在这个三年里,如果已经预见到了这些问题,那公立医疗系统为什么不做最后的准备?
这样的可能性。
不过我个人更倾向于 @天子码头 河友的推测。
[URL=网址]🙂时间很紧迫的 [/URL]
依据有三点: 一,我们国家现在的社会上群体诉求是多元化的,我一直支持动态清零,但动态清零的目的是为了更安全的放开。我之前的帖子也观察过老人们普遍担忧,但是青年人是不怕的。
绝对不能忽视相当大的劳动者群体和城市需要还房贷的群体的诉求。
二,土工集体领导的模式,不可能出现一个人拍脑袋决策,必定会听取国家卫健委医疗专家组的科学分析和建议。因此二十条推出的理由之一,应该就是孙副总理和习总公开说的理由,本轮毒株毒性已经减弱了。
我这几天观察到本小区青年工人阳了之后居家隔离的状况,症状爆发很快,当晚有低烧、呕吐、浑身无力等表征,但一般两天,最迟四天就完全消失了,也支持了这个论断。
只是对老人的影响必然是很大的,这个要谨慎。
第三个,就是推测经济发展原因,因为一直没有加强境外进入的管控,上面的判断百年大变局,我倾向于相信要趁机接收欧洲的转移资金和工厂。
这似乎也是摸着鹰酱屁股过河,二战前期鹰酱也是这么得利的,只是少了新冠。
董事会里的?还是卫健委里的?
想起来就反胃,不解为啥大家都渴望这个,插一身管子事后出来还能有生存质量吗?
之前讨论安乐死一直想着没有生存质量没有尊严的时候就自行了结了算了,从ICU出来以后可能连自行了结的能力都失去了,唯有倆眼直勾勾地看着天花板了。
面对这么巨大的压力,中国现在的医疗系统几乎必然崩溃,然后再把医疗系统崩溃的罪过压到医院和医护人员头上,逼得技术在手哪里都有饭吃的成手医务跳槽到私立医院去,这样,资本才能快点吃上中国医疗业的大肥肉。
是个中国人都知道,如果“医疗系统崩溃”,罪过只能是中国政府,无论如何也不可能让医院或医护人员来背。
其他类似的:民营煤矿出了矿难,民营运输机构出了重大车祸,民营企业工厂出了安全事故(或者类似富士康的疫情),责任全在或主要在中国政府/地方政府。这个毋庸置疑,国内与海外无论反华、爱国势力的想法是一致的。
也就完全谈不上“逼得技术在手哪里都有饭吃的成手医务跳槽到私立医院去”了。
卫健委把一切责任都归到医生和医院头上不是一天两天了。
没看到昨天的新闻发布会还在说:落实首诊负责制。
首诊负责制一直都是强调的。
发热门诊执行首诊医生负责制,所以对他的转诊,转到哪些科室、哪些地方进一步就诊,都有一系列的安排。
第一,救死扶伤是我们医疗机构和医务人员的神圣职责,所有医疗机构都不能以任何理由对患者进行拒诊,特别是没有核酸结果的这些紧急就医者,有很多是急危重症,容易造成治疗的延误,因此更要及时为这些患者提供紧急的医疗服务,我们要求所有医疗机构要落实首诊负责制和急危重症的抢救制度,同时要制定和完善相应的应急预案,并严格执行。救治患者绝对不能以是否有核酸检测结果为前提条件。
在疫情放开的大背景下,你觉得这个能有什么问题呢??
==============
我也担心院感会否造成医院基础病患者的大量死亡。但政府或卫健委甩锅给医院/医生,这明显不可能也做不到的。反倒是如果医院以“核酸检测结果为前提条件”来拒绝收治“急危重症”,那么马上就会造成医疗事故舆论了。
所以啊,如果事实确实造成了我们担忧的情况,徒呼奈何,那么只能是卫健委自裁以谢天下了。
绝大部分医护人员(超过90%),就是熟练工种,对智力等天赋要求不高。只要维持目前医科院校敞开招生的状态不变,在中国培养好医生的最重要因素就是平台而不是个人,所以不存在怕没人的情况,没人是因为钱没给够。
那5万多床位还真能住50万人
不过这个不是重点。重点是,为什么要放开入境?我在别的文章里面已经说了,第9版出来前后,其实已经很多人开始指责“闭关锁国"了。某相国甚至说出了”长江黄河不会倒流“这样的话,将入境政策与改革开放划等号。
所以,要想继续打改开旗号,放开就是必然的
五天还不出来么?那赶紧把新冠降级打入乙类传染病吧,按其他26种乙类传染病同等规格对待、同等医保报销比例。
ICU病房的费用是可以用医保报销的,但是一般只报40%左右,而且ICU一般用的药也是昂贵的新型药或者是进口药,这个医保是不报销的,所以医保报销的部分很少很少,如果病人病情好转一些可以转普通病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