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客熙熙

主题:红军与茅台酒的故事 -- 孤星

共:💬3 🌺32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1
下页 末页
家园 红军与茅台酒的故事

苦不苦,想想红军两万五。当然,红军长征途中,并不总是忍饥挨饿。有爬雪山、过草地、饿肚子的艰苦卓绝(以前写过关于红军吃的故事),也有大块吃肉、大口喝酒的惬意。当然,舌尖上的享受,主要靠打土豪、缴获。好日子是不多的。本篇专门讲讲中央红军喝茅台酒的故事。

遵义会议之后,中央红军调整了军事策略,改变了被动挨打的局面。1935年3月15日,中央红军进占贵州仁怀县,17日从茅台镇第三次渡过赤水河,进入川南。红军在仁怀境内只停留了三天,却留下了很多关于茅台酒的回忆。

为了保护茅台酒生产作坊不受损失,红军总政治部在生产茅台酒最多的成义、荣和、恒兴三家酒坊门口,张贴了《关于保护茅台酒的通知》。布告全文如下:民族工商业应该鼓励发展,属于我军保护范围。私营企业酿制的茅台老酒,酒好质佳,一举夺得国际巴拿马金奖,为国人争光。我军只能在酒厂公买公卖,对酒灶、酒窖、酒坛、酒甑、酒瓶等一切设备,均应加以保护,不得损坏。望我军将士切切遵照。落款是主任王稼祥、副主任李富春。

有人考证,茅台镇中国酒文化城展示的红军布告原件内容(就是上边这个)是假的。真假不去讨论,但红军发通告这个事似乎是有的。

之前在《读革命回忆录漫谈之九:老成持重、深受四位老帅和小平同志器重的王平上将》中写了彭总因为部队行军途中是否休息与王平等人闹情绪的故事。闹完情绪之后,彭总兴致勃勃讲起了醇香味美驰名全世界的茅台酒,讲得有声有色、有滋有味,使大家恨不得立即带领部队奔往茅台。到茅台镇之后,王平喝没喝上茅台酒,他在回忆录中没有提及,但肯定喝了。我们看看其他一些人的回忆。

一、熊伯涛的记忆

1936年,熊伯涛少将在陕北写的回忆文章《茅台酒》(后被收入《二万五千里》以及1942年改名出版的《红军长征记》)中提到,他非常喜欢喝酒。每次见到土豪家里留下的茅台酒空瓶子,就馋得不行,心里就想,有什么法子能尝一口茅台酒?

长征路上,他实现愿望的机会来了。

鲁班场战斗,他所在的红一军团教导营担任对仁怀和茅台的警戒。除了侦察地形和进行军事教育之外,他时常打听茅台酒的消息,特别是没收土豪的时候。但他得到的答复常是“没有”。

后来,听说茅台镇有敌军,熊伯涛就更来劲了。向茅台镇进军的途中,黄昏时分下起了大雨,不断有同志跌倒。安慰的话各有不同,大多以茅台酒为中心。

次日拂晓前,部队赶到了茅台镇附近,很快就消灭了小股敌人。俘获人枪各数十、枪榴弹筒一个,并缴到茅台酒数十瓶。收获大大的。红军指战员无一伤亡。战士的阶级友爱和胜利的热忱,欣然给了他一瓶,他立即喝了起来。

最使他永远不能忘记的,“义成(应该是“成义”)老烧坊”的主人是当地有相当反动地位的人,听说红军来了,早已逃之夭夭。其所有财产一律被红军没收,当然酒也被没收了。

酒有多少呢?封着口的酒缸大约有100缸,每只可以装二十担水。已经装好瓶子的酒有几千瓶。

战友老黄带着诙谐和庆祝的语调调侃熊伯涛。他拿起茶缸喝了两口,真是好酒!喝了三四五口以后,头昏了。再勉强喝两口,已经喝不进去了。看来,光喜欢喝酒不行,酒量还有待锻炼。

喝不下去了,又不甘心。他正好睡在酒坊里,睡几分钟就起来喝两口,又喝了几次,甚至还跑到大酒缸边去看了两次。他深思熟悉的考虑,有什么办法能“保障经常享受这种醉梦生活”呢?但终究想不出办法。第二天出发,他用衣服包了三瓶酒带走。他在行进中,不断用手去摸,用鼻子去嗅。休息的时候,就揭开瓶子痛饮。这个时候,更能显示酒的滋味了。

他带的三瓶酒,不到一天就喝完了。除了自己喝,也给别人喝。自己的酒喝完之后,就腆着脸皮跟别人讨几口喝。一两天之内,大家带的酒就都喝光了。

酒喝光了,想念更甚了。从此他每次见到茅台酒瓶,或每次谈起茅台酒,就把口水当酒吞下去,拿回忆来当作下酒菜。

熊伯涛是幸运的,活到了建国之后,1955年被授予少将。有条件了,肯定没少喝。

二、王耀南的回忆

王耀南少将是我军工程兵创始人之一,架桥、爆破、挖工事、地雷战,样样精通。中央红军长征途中,王耀南是负责架桥的开路先锋,拆桥又走在部队后边。他直筒子脾气,容易得罪人,有的文章说他因此多次被降职,其实谈不上,有的是正常职务调整。

与熊伯涛一样,王耀南也喜欢喝酒。据说长征中刘伯承说过:只要王耀南有酒喝,红军没有过不去的河。乌江架桥成功,部队顺利过江。总参谋长刘伯承宣布对他全军通令嘉奖,然后问他个人有什么要求。他脱口而出,想吃口饱饭。刘帅满足不了他这个“小小”的请求,就向一军团政委聂荣臻求援。

于是王耀南他们就到一军团驻地吃了很多糯米野菜饭团和马肉。但也没白吃,王耀南带去三四斤盐作为礼物。林彪好人做到家,让警卫员拿了半坛子酒(应该不是茅台)给他,大概有五六斤重。警卫员拿来大钵子,从坛子里倒出来大半钵。王耀南当着林、聂的面,一口就干了。

红军第三次渡过赤水河,是靠搭浮桥的。茅台镇虽然当时已经有一座浮桥,供东岸的贵州与西岸的四川两地百姓来往,但国民党部队发现红军将要占领茅台镇,就派飞机把这座浮桥的中间几只船炸碎了,浮桥无法通行。

王耀南带工兵连修好浮桥后,毛泽东的警卫员陈昌奉和周恩来的警卫员魏国禄同时来到他面前,拉着他的手小声说:“王连长,能不能弄点酒擦擦脚?”长征之前,他就认识这两个小鬼。他知道,弄酒擦脚不过是由头,关键是想喝两口。但他转念一想,茅台酒驰名中外,再者,他们从遵义行军到茅台镇,行军打仗近两个月,大家都很疲惫,买点酒擦擦腿脚,对驱赶疲劳和恢复体力都有好处。

当时,工兵连就住在靠近河滩的一个酒厂旁边,听说酒卖得也不贵。于是,王耀南领着两个警卫员一起到酒厂买酒。没有装酒的容器,就找了两端碗口粗、半人来长的竹子,用烧红的铁条把中间的竹节捅开,只留下最下边的竹节,然后在竹筒里满满灌上酒,上面再用玉米瓤子紧紧塞住。其实也不算便宜,这些酒花了四块银元。老板很激动,活了四十来岁,还是第一次见到军队买酒。

扛着竹筒(应该说是酒筒)回去,首长们正在研究部队行动。毛泽东问他们扛的什么。陈昌奉说,王连长弄了点酒,给首长擦擦腿脚,驱赶疲劳。毛泽东笑着说,茅台出名酒,都擦脚太可惜了!既然都用来擦脚可惜了,自然剩下的就被喝了。

三、李志民的回忆

《李志民回忆录》中提到,红三军团教导营(李志民当时是营政委,1955年被授予上将军衔)和兄弟部队准备三渡赤水的那个晚上,转移到茅台镇,有几个战士到镇里找水并要提水做饭,无意中发现了存放茅台酒的酒窖,打开酒窖盖子,闻得酒香四溢、芬芳扑鼻,便好奇地用茶缸舀出一缸喝了一口,真个清醇甘美,恨不得痛快地畅饮一番。可他们知道红军有纪律—不能拿上群众的一针一线。于是,个个很理智地忍住了,将舀到茶缸里的美酒依旧倒回了酒窖。

这时有个战士想到白酒能舒筋活络,连日行军打仗两条腿都跑得酸疼麻木,睡觉前用白酒擦擦腿脚,第二天行军肯定轻松很多,便舀起一茶缸带回班里。大家用手指沾着搓搓腿脚,热乎乎的挺舒服。一茶缸不够,他们便拿脸盆去装酒。

一传十、十传百,大家都拿茶缸、脸盆去装酒。有的还把酒装在脸盆里,轮流泡脚。李志民的警卫员听说了,也去打了半脸盆。李志民感觉这样不好,批评警卫员违反群众纪律。警卫员满不在乎地申辩,酒窖到处都有,兄弟部队早就这么干了。

李志民看酒已经打来了,再带回去反而把酒窖弄脏了,只好写张条子让警卫员拿给供应处,请他们留几块银元给老板作为赔偿。然后,他按照警卫员的提示,泡泡脚,再揉搓一下,感觉挺好,睡了个好觉。

建国之后,每当在宴会上喝到茅台酒,李志民都会想起这段用茅台酒泡酒的经历。

四、其他人的回忆

聂荣臻元帅在回忆录中写到:“在茅台休息的时候,为了欣赏一下举世闻名的茅台酒,我和罗瑞卿同志叫警卫员去买了些茅台酒来品尝,酒刚买来,敌机就来轰炸,我们又赶紧转移。”

肖劲光大将在回忆录中写道:“茅台镇很小,茅台酒却驰名中外,我们在茅台驻扎了三天,我和一些同志去参观了一家酒厂。有很大的酒池,还有一排排酒桶。我们品尝了这种名酒,芬香甘甜,沁人心肺,真是一种莫大的享受。有些同志还买了些用水壶装着,留着在路上擦脚解乏。有的同志打趣说,要不是长征来到这里,这辈子哪能喝上茅台酒呢。”

2001年11月20日,张爱萍上将针对全国政协委员喻权域请求他出面澄清红军是否在茅台酒厂的酿酒池中洗脚一事,向他复信表示:应你信中要求,在此介绍我曾经历的有关情况。在红军长征途中,为缓解连续长途行军的疲劳,上级规定,只要条件许可,每到宿营地,我军指战员都要烧热水泡脚,然后用烧酒搓脚板。各级领导对此都很重视。营、连领导还要亲自进行检查。当我红军部队经过茅台镇时,每个连队的炊事班,都用伙食挑子担上茅台酒,以备晚上宿营时供战士搓脚用。看了你信中关于有人污蔑红军战士在茅台酒池洗脏脚的事,不禁使我联想到,当年我红三军团长征经过川西天全时,我和彭雪枫同志在天全图书馆内发现国民党的《申报》,报上载有红军的苏联顾问李德跳进茅台酒池里洗澡的奇闻。当时这类造谣污蔑令人可气又可笑。以上供你参考。

《杨成武回忆录》记载:“著名的茅台酒就产在这里。土豪家里坛坛罐罐都盛满了茅台酒。我们把从土豪家里没收来的财物、粮食和茅台酒,除部队留了一些外,全部分给了群众。这时候,我们指战员里会喝酒的,都过足了瘾,不会喝的,也都装上一壶,留下来洗脚活血,舒舒筋骨。”

《耿飚回忆录》里提到:“这里是举世闻名的茅台酒产地,到处是烧锅酒坊,空气里弥漫着一阵阵醇酒的酱香。尽管戎马倥偬,指战员们还是向老乡买来茅台酒,会喝酒的细细品尝,不会喝的便装在水壶里,行军中用来擦腿搓脚,舒筋活血。”

《罗元发将军回忆录》中提到,我军经过茅台地区时,缴获了很多茅台酒。有的战士喝了酒,有的战士不会喝,便把茅台酒当泡脚水。有人提醒他说:“你真是土包子,茅台酒是好酒呀,不能泡脚呀!”后来我们才知道,这些酒真是最好的酒,这些酒厂是大地主和当地土军阀开的,属于官办的。

曾克林回忆说:在茅台镇我们停留了三天,品尝了久负盛名、沁人心脾的茅台酒。临走,后勤部门又筹款购买了一大批茅台酒,每人发了两三瓶。从此,我们把它珍藏在身边,不得已时不拿出来喝,一直到过草地才喝完。

成仿吾在回忆录中提到:“茅台镇是茅台名酒的家乡,紧靠赤水河边有好几个酒厂与作坊。政治部出了通告,不让进入这些私人企业,门都关着。大家从门缝往里看,见有一些很大的木桶与成排的水缸。酒香扑鼻而来,熏人欲罪。地主豪绅家都有很多大缸,乘着茅台酒,有的还密封着,大概是多年的陈酒。我们有些人本来喜欢喝几杯,但因军情紧急,不敢多饮,主要是弄来擦脚,恢复行路的疲劳,而茅台酒擦脚确有奇效,大家莫不称赞。”

总之,茅台是好酒,红军没少喝,用来泡脚解乏疗伤是有的。泡脚是把酒打出来泡的,在池子里怎么能泡脚呢? 

通宝推:普鲁托,桥上,菜根谭,不如安静,
家园 老父亲喝过一次...一小杯...

前年...和他聊吃过的最好的菜...进过最好的馆子...

说到酒...建国初...还在无锡...街上酒铺有卖散酒的...就是一杯多少钱...

他路过...进去看了一会儿...选了茅台酒...一小杯...2块钱...

之前之后他都没喝过...

通宝推:桥上,
家园 那个布告很可能就是假的

私营企业酿制的茅台老酒,酒好质佳,一举夺得国际巴拿马金奖,为国人争光。

这词明显不对。

茅台在1915年获得的那个金奖简直不值一提,更不会因此“举世闻名”,更谈不上啥为国争光。聂荣臻、耿飚的回忆录里面“举世闻名”的用词也显得很古怪。

===

1911年巴拿马运河通航,美国国会决定于1915年在旧金山举办“巴拿马万国博览会”。当时的总统塔夫脱向各国发出邀请。

北洋政府组织了19个省的大量产品参会。主要以丝绸、茶叶、瓷器为主,参杂了一些白酒。

中国总计获得大奖章55枚,荣誉奖章55枚,金奖249枚,银奖294枚,铜奖210枚

其中获得最高档大奖章的中国白酒有直隶高粱酒、河南高粱酒和山西高粱酒……茅台获得了第三档里的249枚金奖之一,给河南高粱酒提鞋都不配😄😄

====

不知道什么时候起,茅台酒就举世闻名了。我觉得和新中国有关。如楼主帖所指,茅台酒与中国革命史太亲密了。

如果当年长征走过河南,老革命们痛饮当时比茅台更香醇的河南高粱酒,那今天我们的国宴上摆的会不会就是红高粱啊🤣🤣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1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