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客熙熙

主题:二十四史之探秘系列迷你版 -- 丽华天下

共:💬174 🌺1072 🌵3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12
下页 末页
家园 兜兜转转一家人——梳理西汉初期的外戚关系|二十四史探秘020

西汉外戚伦理关系混乱,吕后的外孙女嫁给了她的亲儿子;她的侄孙女嫁给了她的孙子;薄太后宗室中的薄姓女子嫁给她的孙子;窦太后的外孙女嫁给她的孙子;汉昭帝的老婆上官小妹和昭帝他老爸武帝的老婆卫子夫扯上亲戚关系……

史记中的《外戚世家》,其实说的就是西汉时期的外戚,所谓外戚,也就是“娘家人”。

《外戚世家》里,主要是在梳理各方面人物的关系,真正的事迹倒不多,比如田蚡、窦婴、卫青、霍去病等人,这在后面的列传中会有详细交待。但这其中的关系也太复杂,笔者花了点时间绘制了一张《西汉初期皇室外戚关系图》,便可从中看出具体的枝枝蔓蔓来。

点看全图

这些关系中,有几个特点可以总结一下。

一是肥水不流外人田。比如吕后的外孙女嫁给了她的亲儿子;她的侄孙女嫁给了她的孙子,尽管这个孙子可能是假的;薄太后宗室中的薄姓女子嫁给她的孙子;窦太后的外孙女嫁给她的孙子;汉昭帝的老婆上官小妹其实也可以和昭帝他爸武帝的老婆卫子夫扯上亲戚关系,至于这个关系应该叫什么名目,我说不清楚,大家可以看图。

二是辈份有点乱。因为上述特点的原因,这种近亲结合乱了辈份,前面也说到了,几例孙子辈嫁给儿子辈的。还有霍光的长孙女嫁给了汉昭帝,但他的小女儿却嫁给了比汉昭帝低两辈的汉宣帝。非常乱,乱得让笔者不知说什么好😂。

三是蛮多改嫁到皇室来的女子得宠。至少有两例,一是魏豹的老婆,因为魏豹和项羽一起打刘邦,战败后家属充军,结果魏豹的老婆薄氏被刘邦看上了,后来生下文帝。另一例是金王孙的老婆王氏,因为王氏的老娘臧儿算命,说她的女儿会大富贵,于是臧儿硬是把她的女儿从金王孙那里抢回来,送入了皇宫,而汉景帝刘启居然也不嫌弃,也娶了,生下了后来的汉武帝刘彻。

这些就不多说了,这里只讲两个和汉武帝有关的小故事,一个是汉武帝认姐,一个是汉武帝杀妻(钩弋夫人)。

话说王太后在嫁给汉武帝他爸刘启之前,原本已经嫁给了一个叫金王孙的人,并生下了一个女儿,名字不详,暂且叫她金氏女吧。后来王太后被她妈送入皇宫,和景帝生下了武帝刘彻。景帝死后,武帝即位,那时候金王孙也死了。武帝从他的一个妃子那里听说,他还有一个同母异父的姐姐在外面,武帝大为吃惊,就暗中派人去探访,发现果然有这么一回事,而且他的姐姐还在金家。

于是,武帝亲自去接他的姐姐,要他姐姐到宫中来居住。皇帝出行,排场当然与一般人不一样。出发的时候,先把沿路的交通封锁,进行一级警戒,再派出骑兵仪仗队快马赶到金家所在的巷口进行戒严,然后,武帝乘坐他的豪华坐驾,长驱直入,赶到巷子口。巷子口有一道门,门关着,武帝让人直接撞开这道门,冲到金家门外。为了怕金氏女跑了,羽林军包围了金家,然后一起大呼小叫地,让金氏女出来。

这本来是个好事,笔者也搞不明白武帝为何担心他姐姐会逃跑。能和皇帝攀上亲,多美的事,你派人好言好语去说明白,估计金家会自己送上门来。但武帝搞这个突然袭击,让金家不知发生了什么事,还以为得罪了哪家权贵,或者盗匪打家劫舍,吓得紧闭门户,金氏女更是魂不附体,一哧溜躲到了床底下。

大臣和士兵们喊了半天,金家才大致明白了是怎么回事。于是把金氏女从床下拉了出来,扶出门外,拜见武帝。武帝一见这个陌生的姐姐,眼泪刷地一下就流了出来,泣不成声地说:姐姐呀,我的好姐姐,你为什么躲起来不见我呀,我想死你了(有这么严重吗?)😥。

武帝叫来全国第二豪华的车,带着他的这个姐姐,快马飞奔回到长乐宫,求见他们的娘亲,也就是王太后,让她们母女团聚。武帝还拿出一千万钱的“私房钱”赏给这位金姐姐,再把平阳公主、南宫公主和林虑公主一起叫过来,让三位公主也来认姐姐,一家人抱成一团哭作一堆。

武帝一生冷血,对于这个并不太亲的姐姐,却如此爱心泛滥……

说到武帝的冷血,后来这个立太子杀钩弋夫人的事,可见一斑。

当年因为巫蛊之祸,武帝错杀了原太子刘据和卫家,武帝一直心有歉疚,迟迟不肯再立太子,直到他七十岁的时候,钩弋夫人为他生下了儿子刘弗陵。武帝对刘弗陵疼爱有加,有心让他做太子接班,但刘弗陵也太小了,于是武帝命宫中的画师画了一幅《周公辅成王朝诸侯图》赐给霍光,暗示众大臣,他准备立刘弗陵作太子,并让霍光等人辅政。

过了几天,武帝故意找茬责骂钩弋夫人,钩弋夫人不知道怎么回事,但又不敢和皇帝顶嘴,只好不停地叩头求饶。武帝狠下心来,对左右说:拉下去,送到掖庭狱(汉代专指幽囚宫中罪犯的监狱,相当于清代的宗人府)。

钩弋夫人渐渐明白了是怎么一回事了,她被待卫们架着拖走时,回过头来望着这个七十多岁的枕边人,眼中满是哀怨和乞求,希望他念在夫妻一场的份上放她一条生路。武帝衣袖一挥,说:走吧,你走吧,你是不能再活下去的了。

几天之后,钩弋夫人死在云阳宫,当时,天地变色,暴风呼号,尘土蔽日。

一些日子以后,武帝向身边的大臣解释了个中缘由:以前历朝历代,之所以出现灾乱,是因为君主年少而母亲年壮,女主独居,骄横无忌,淫乱自恣,无人能禁。你们没有听说过吕后的事吗?

不久,武帝死,刘弗陵立,是为昭帝,霍光和金日磾、上官桀、桑弘羊等一同辅政,汉朝的外戚干政现像稍稍平息。此后霍光独揽大权,乃是后话,笔者以后再详细说霍光的事情,此处不作赘述。

而武帝立太子杀母的事迹,为后来的北魏承续,但凡太子确立,则必将杀死其母,成为政权传接的规则。

元宝推荐:南宫长万, 通宝推:南宫长万,
家园 从贤妻良母到蛇蝎心肠:简述吕雉残酷心灵史|二十四史探秘021

刘邦的正式老婆吕雉早年吃苦耐劳,贤明善良,刘邦死后她却成为一个阴狠毒辣之人,接二连三地杀掉刘氏宗亲。

刘邦的正室叫吕雉,雉,是野鸡的意思。之所以说是正室,是因为刘邦不止他这一个老婆。古人三妻四妾很正常,何况是刘邦这样一个皇帝呢。所谓三妻四妾,也是有讲究的:三妻,是指一个男人可以娶一个正妻,正妻跟丈夫的地位平等,不能随便休妻,另外可以有两个平妻,地位比正妻低一级(在满清宗室中被称为“侧福晋”,也是上了族谱、玉牒的)。四妾的四则是虚指,只要有能耐,纳多少妾都可以,但是妾不能算做正式婚配,地位很低,丈夫可以随时不要她,甚至可以随意转送。

古人的婚姻制度,后来还形成了法律。唐高宗《永徽律疏》中有《户婚》规定:

“诸有妻更娶妻者,徒一年,女家减一等;若欺妄而娶者,徒一年半,女家不坐,各离之。”

就是说,你有了一个明媒正娶的老婆,还要明媒正娶一个老婆的话,要判徒刑一年,你第二个老婆家也要被判刑,只不过减轻一点罢了。这是后话,不扯远了。

在吕雉正式嫁给刘邦之前,刘邦有一个情况,姓曹,给刘邦生了一个儿子,叫刘肥。只不过刘邦与曹氏没有正式结婚,史书中称曹氏为“外妇”。流氓无产者刘邦娶吕雉的时候,只是一个小小小小的亭长,整天游手好闲,连他的老爹都嫌弃他,说他比不上他的哥哥。吕雉的老爹吕公后来不知怎地就看上了刘邦,硬是将吕雉嫁给这个浪荡子。在刘邦发迹之前,吕雉对刘肥没有任何苛刻之举,但后来刘肥差一点死于吕雉之手,这是后话,待会再说。

吕雉早年非常贤惠,初嫁给刘邦时,生活并不富裕。虽说吕公家也算是一个地方富户,但嫁出去的女儿泼出去的水,不便多管。刘邦又是个晃晃,整天不落家,吕雉只好亲自带着儿子女儿种田纺布干农活,用来养家。刘邦后来和樊哙一起躲进芒砀山时,吕雉除独立支撑家庭外,还不时长途跋涉,为丈夫送去衣物及食品。刘邦造反之后长年在外打仗,吕雉也依然留守在家里,赡养父母抚育儿女,直到后来被项羽派人捉走成为人质。

吕雉为刘邦生下一儿一女,即后来的汉惠帝刘盈和鲁元长公主。

吕雉被项羽关了两年半后,项刘议和,项羽把吕雉以及其他刘邦的家属释放了,吕雉回到刘邦身边。这时,已身为汉王的刘邦,身边有了一个年轻貌美的女人,这就是戚夫人。

在说戚夫人的故事之前,先给大家统计一下刘邦的老婆和子女的情况。除了前面说到的曹氏(生刘肥)和吕雉(生刘盈、刘乐(女))之外,后来还有戚夫人(生刘如意、刘友)、薄氏(生刘恒,为孝文帝)、张氏(生刘恢、刘建)、赵氏(刘长)等等。这里只是史书中提到过的,另外没点名的,据说还有不少。

回到刘邦身边的吕雉,因为是正室,要主持内宫事物,所以刘邦在外征战之时,总是带着戚夫人同行。这个时候,刘邦已经立嫡长子刘盈为太子(刘肥虽然年纪比刘盈大,但是是庶出,不是嫡长,所以没地位),但是戚夫人仗着得宠,就想让刘邦废掉刘盈,立她生的儿子赵如意做太子,做革命的接班人。按《史记》所说,戚夫人整天在刘邦面前哭闹不休,在刘邦打败项羽而最终称帝后,终于动了废立之心,理由是刘盈太过懦弱,不像他,而刘如意更像他一些。这个动议遭到了大臣的一致反对,最终张良用计,请出“商山四皓”来辅佐刘盈,才让刘邦死了这条心(上面说的是表面原因,易储背后的更深层次的政治考量说起来比较复杂,以后有空有闲的话把历朝历代的“易储”开个专题贴来和大家探讨,这里就暂且先这么说吧)。

过了几年,刘邦因为中了箭伤快死了,越发想废掉刘盈立刘如意。这时候有人对刘邦说,正领兵镇守边境的丞相樊哙想要对戚夫人和刘如意不利,刘邦大怒,命陈平和周勃去把樊哙就地斩首,陈和周多了一个心眼,虽然抓了樊,但没有马上杀掉,而是押送回京。还在半路上,刘邦就死了。

刘邦死后,刘盈接位成了皇帝,这就是孝惠帝,吕雉以皇太后的身份开始执大权。对于刘邦的其他小老婆,吕后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也就放过了,但是对于戚夫人和她的儿子,她恨得咬牙切齿。

她先是把戚夫人幽禁起来,罚她做苦力。然后派人去把在封地赵国的赵王刘如意召到京城来,刘如意知道去了就没命了,不敢去。叫了三次,没有办法,赵王只好奉诏前往。

现任皇帝刘盈知道了这件事,他知道吕后会害死赵王,于心不忍,于是亲自到城外去接赵王,接到后,天天和赵王形影不离,吃饭睡觉都在一起,让吕后没办法下手。

终于有一天,一大清早,刘盈起床去练习射箭,赵王年纪小,还在床上睡懒觉,吕后逮住这个机会,派人给赵王灌了毒酒,把赵王刘如意毒死了。

这个赵王死后,吕后就让戚夫人的另一个儿子淮阳王刘友去做赵王,十多年后,又找借口把新的赵王幽禁起来,最后活活饿死。

刘友死了之后,吕后再把刘邦的第五个儿子刘恢(张氏所生)迁过去做赵王,强迫刘恢娶她的侄子吕产的女儿,也就是刘恢的舅舅的孙女。但刘恢并不喜欢这个晚辈而是喜欢另外的妃子,吕产的女儿吃醋,把那个妃子毒死了,刘恢为此闷闷不乐,不久殉情自杀。

三任赵王都死在吕后之手,这就是吕后“三杀赵王”的故事。

说远了,转回来。且说吕后毒死第一任赵王如意后,吕后又把戚夫人剁去手脚,挖掉眼睛,熏聋双耳,又用药把她弄哑,丢到了厕所里。此后,吕后居然把皇帝刘盈叫来看戚夫人的惨状。刘盈看到后实在受不了,痛哭流涕,说,这哪是人干的事啊,这个皇帝我没法干了。

自此之后,深受刺激的刘盈再也不理朝政,整天酗酒淫乐,七八年后一命呜呼。一个仁义礼智信兼备的“五好青年”,就这样早早毁于他的亲妈之手,真是让人痛惜。

前面说过,刘邦的庶出长子刘肥,也是差点死在吕后手中,这是怎么回事呢?

其实说起来也得怪刘盈太过“五好”了。因为刘肥较刘盈年长,所以做弟弟的刘盈对刘肥非常尊敬,即使是在他做了皇帝后,只要不是在上朝的时候,他都是对刘肥以兄长的礼节来对待。比如在一起吃饭,都是让刘肥坐在上座,吕后因此心中怀恨,动了杀机。

她叫人弄来两杯毒酒摆在刘肥面前,让刘肥站起来向她敬酒,刘肥照办,站起身来准备喝下去。做弟弟的刘盈一看哥哥站起来了,于是也跟着站了起来,也拿了一杯毒酒有样学样要敬酒,吕后一看慌了,赶紧起身过去,把自己亲儿子手中的酒杯打泼。刘肥一看,心里也就明白是什么事儿了,装作喝醉,丢下这杯酒跑了。后来他听从谋士的主意,用齐国的一座郡城贿赂鲁元公主,吕后才放过了他。

吕后一生杀过不少人,有政敌有功臣有宗室。刘邦死前,杀人是为了保住刘家天下;刘邦死后,杀人是为了保住吕家权势。但总体来说,这些杀戮仅仅止于宫室之中,王侯之间;对于整个天下来说,她当政的十多年里,废除苛法,让百姓休养生息,为后来的文景之治甚至是汉武大帝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假如那时候就严格实行一夫一妻制,也许吕后留给后人的,就是一位慈眉善目的全身散发着正能量的光辉女强人形象。😂

通宝推:南宫长万,
家园 绝对化了,用过吴起。

这个应该说是君主的权力不足,国家是属于宗族的。

后世君主的支柱:内宦,宗室外戚,勋贵,文官。

是建立在君权最高的基础上的。

家园 看书不细。吴起啥职位,咋走的?
家园 你这个就是抬杠了。

吴起离开魏国后,他的后人无功受赏,因为魏相认为这是吴起的余教。

这一手,看上去高大上,其实很混账,违背了吴起的教诲。

举着主席像,坑老百姓。

吴起主张选取精兵,赏功,善待死者家属。

这就造成资源分配极大的矛盾,长期战争,只要大败一场,甚至连胜但没有收益,分配矛盾就会激化。最后失去信用。

这是国家形势决定的,只有秦国和齐国,是种子选手。

北朝时期的形势,也证明这一点。

大势如此,和经理人没啥关系。

你的文章写得很好,缺点是偏。

家园 魏国真正的变法家是李悝

他是魏文侯任命的国相。吴起是西河守,搞了魏武卒制度。

吴起竞争不过魏国贵族,逃到了楚国任令尹。

不是说六国不能用一个两个职业经理人,而是不能长期大范围授权,坚决使用职业经理人。改革的成果也就难以持续。对比秦国就知道区别了。

家园 国家之宝:在德不在险!

统治集团,不是傻,是缺----德!

家园 沙丘宫变之前的布局更值得琢磨

黄雀笑到了最后

家园 萧何一生保平安的秘决|二十四史探秘022

《史记》中,《萧相国世家》一文并不长,也没有讲他多少惊天动地的事情,尽管他确有许多事情深深地渗入到汉初波澜壮阔的历史之中。民间说韩信“成也萧何,败也萧何”就是其中之一。

《萧相国世家》通篇读下来,给人的感觉就是在讲萧何这个聪明人,是如何在当汉初的腥风血雨中,被迫通过一些小手腕来确保自己身居高位而不倒的故事。

萧何跟着刘邦做事,尽管忠心耿耿,却免不了一直被刘邦猜忌。世人说,诸葛一生惟谨慎,萧何又何尝不是呢?《萧相国世家》中就讲了这么几个小故事,以作证明。

故事一:刘邦还是汉王的时候,他东进攻打章邯等人,平定三秦,萧何以丞相的职务留守汉中,并帮助刘邦收服了巴蜀,同时还负责给前方的刘邦供应军粮。等到刘邦开始攻打楚国项羽,萧何的事务更加繁忙,但是他从不敢擅作主张,任何事都要先请示,得到刘邦同意后再实施,紧急情况下来不及请示,也一定会在事后赶紧汇报。

汉王三年,刘邦在外面与项羽进入相峙阶段,这个时候,刘邦多次派人回关中来慰劳萧何。萧何身边有一个叫鲍生的人提醒萧何说:丞相,你就快大祸临头了,你还不知道么?萧何一惊,问:咋啦?鲍生说:汉王在外征战,天天餐风宿露的,已经够辛苦了,却多次派人来慰问你,这是对你有了疑心。你要是不有所表示,你马上就会完蛋了。萧何问:那我应该怎么办?鲍生说:我给个建议,你不妨把你的儿子孙子还有哥哥弟弟等等,只要是你家里的人,只要是能拿枪拿刀的,都送到汉王身边去上战场,顺便作为人质,这样汉王就不会怀疑你了。

萧何听了他的话,这样做了。果然,刘邦非常高兴。

故事二:刘邦平定天下之后,认为萧何的功劳最大,给了萧何极高的封赏,封为酂侯,位列功臣榜榜首,而且萧何的父子兄弟十多人全都得了封邑。过了些年头,陈豨造反,刘邦又亲自带兵出征邯郸,这时候留在关中的韩信也有反叛迹象,萧何帮助吕后诛杀了韩信,稳住了刘邦的大后方。

刘邦听说这个事情,赶紧派使者回关中,拜丞相萧何为相国,加封五千户的食邑,再派了五百士兵和一名都尉作萧何的警备部队。众人听说了,都赶来向萧何表示祝贺,萧何自己也很得意。这时,有一个叫召平的人跑来吊丧(召平是秦朝时的东陵侯,汉时沦为平民,靠种瓜为生)!

召平对萧何说:灾祸马上就要降临到你头上了你还不晓得,还在这里洋洋自得!萧何问:咋啦?召平说:皇上在外面冒着枪林弹雨东征西讨,你安安逸逸地守在关中,没什么功劳可言,但皇上又是给你增加封邑又是给你加派警卫,你以为你真的值得这些封赏吗?这说明皇上已经开始怀疑你了,怕你和韩信一样造反。五百人的警卫队,不是为了保护你,而是为了监视你!萧何问:那我应该怎么办?召平说:我给个建议,你可以向皇上辞谢封赏,所有皇上加的赏赐都不要接受。这还不够,你还要把你的全部财产拿出来送给皇上作军费,这样皇上就不会怀疑你了。

萧何听了他的话,这样做了。果然,刘邦非常高兴。

故事三:又过了一年,这年秋天,又有一个地方诸侯英布(又名黔布,这些造反的都是当年跟着刘邦打天下的功臣)造反了,刘邦再次亲自领兵讨伐,在讨伐英布的过程中,刘邦多次派使者回来问萧何在做什么事。萧何心想,刘邦这混小子看来又在怀疑我了,我得做点事打消他的怀疑。于是他就像去年刘邦打陈豨时,召平对他的建议一样,捐献家财以充军费,并且更加勤政,安抚百姓。这时,又来了一个唱衰的客人(不知名)。

这位客人对萧何说:你的整个家族都要被灭了,你还不知道么?萧何问:咋啦?客人说:你现在的职位是相国,一人之下,万人之上,功劳也位居第一,还能增加么?你刚到关中的时候,就已经深得民心,到现在已经十多年了,百姓们都爱戴你,到了现在你还是勤奋地治理政务,更加得到百姓拥戴。皇上隔三岔五地就派人来打探你在做什么,就是担心你挟民心造反啊。萧何问:那我应该怎么办?客人说:我教你一个办法,你可以用低价强买的手段,多买田地房产,玷污自己的名声,这要皇上才会对你放心。

萧何听了他的话,这样做了。果然,刘邦非常高兴。

刘邦平叛归来时,接到百姓的诉状,说萧何低价强买民田宅院数千万,刘邦终于逮着个理由,把萧何关到牢房里了一段时日,以作教训。

其实,也不怪刘邦要怀疑这怀疑那的,想想当初和他一起打天下的人,没造反的还真没几个,连他自己宗室的人也有造反的,也难怪他总盯着萧何,因为萧何有资本有实力啊。所谓“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历朝历代有所作为的君王,要么主动要么被动,无不将开国功臣清除干净,刘邦如此,宋太祖赵匡胤如此(只夺兵权没要命),明太祖朱元璋也如此。聪明的功臣们,如范蠡,选择功成身退泛舟湖海,次等聪明的如萧何,选择散财污名以博信任,但也还是没有逃过一段牢狱之灾。尽管刘邦后来解释说,他是故意这样做来还萧何一个清白,但这个解释太过勉强。

伴君如伴虎。萧何聪明一世,不信他不明白这个道理,那他为何不隐不退?历来财帛动人心,想必萧何所考虑的,不只是也不能只是他一人,纵然他想退也是退无可退,只得苟且了。

家园 游击队长张良的传奇人生|二十四史探秘023

《史记》中,列入世家的西汉功臣有五个,前面说的萧何名列第一,曹参列第二,张良列第三,陈平和周勃列第四第五。曹参的故事很简单,文中主要是在列举他的战功,以及他后来作为齐国国相和汉朝国相时,以黄老之术治国的事,没有多少油盐。按史记的统计,曹参的战功如下:攻下了两个诸侯国,122个县;俘虏诸侯王两人,宰相三人,将军六人,大莫敖(据说是楚国的官名,搞不清是什么东东)、郡守、司马、侯、御史各一人。

好吧,跳过这个文武双全的第二名,我们来说说故事颇多的留侯张良。

黑道大哥

张良的传奇一生,从他年少时就开始。他的祖父和父亲,历任韩国五任国王的相国,家世不可谓不显赫。秦始皇统一中国之前,张良他老爸就死了,秦灭韩的时候,张良二十出头,散尽家财来收买刺客,想以此刺杀秦始皇为韩国复仇。

张良曾经找到过一个大力士,给这个大力士打造了一个120斤重的大铁锤,在博浪沙偷袭秦始皇的车队,结果认错了车子,砸中的只是秦皇侍从的车……

秦始皇侥幸没死,大为震怒,发出海捕文书缉拿张良,张良改名换姓逃到下邳躲了起来。《史记》中说张良在下邳经常行侠仗义,说白了,其实就是下邳一霸,黑社会带头大哥。当年张良在下邳罩着因为杀人而逃亡的项伯,后来才有了鸿门宴上项伯的报恩,救了张良,以及刘邦一伙。

话说某一天张良一个人在下邳晃荡,走到了下邳桥,迎面走过来一个大大咧咧的老爷子,老爷子一身粗布衣裳,乍一看并不显眼。张良平时横惯了的,也没打算让路,老爷子也不让路,两个人就撞上了(现在有一些江湖混混,喜欢往人往车上撞,然后讹人钱财,也就是俗称的“碰瓷”“撞猴子”,估计就是跟这两位学的)。

两个人撞上了,奇怪的是,别的事没有,却不知怎地,老爷子的鞋却撞到桥下去了,真是奇怪啊奇怪。老爷子说:小子怎么走路的?去,把我的鞋子捡上来。张良一楞,呀,竟然敢得罪我张某人?也不打听一下老子是谁?刚想伸出拳头去揍,但一碰到老爷子强大的气场,不知怎地就横不起来了。

张良忍气吞声,乖乖地下去捡了鞋来,并给老爷子穿上。老爷子满意地点点头,说,孺子可教也,五天后,天一亮你再到这个地方来找我,我给点好处你。

后来又经过一番不许迟到的考验,老爷子授予张良一本《太公兵法》,说:小子,好好学,读懂这本书后,你就可以当皇帝的老师了,十年后你会飞黄腾达,十三年后你到济北的谷城山下面去找我,山下面的那块黄色的石头就是我(原来是个黄石精,世人恭称为黄石公。这种神神怪怪的故事,在《史记》里还不是一个两个😂)。

游击队长

十年之后,陈涉起兵,张良也聚集了一百多古惑仔起事,在投奔景驹(人名)的途中遇到刘邦,刘邦的人马有几千,于是张良就加入了刘邦的团伙。

刘邦带着张良汇入到革命的洪流之中,到项梁帐下听命,张良游说项梁,立韩国后代韩成为新的韩王。项梁同意了,并同时任命张良为韩王的司徒,给了他们一千人马,让他们去夺取原来韩国的土地。

一千多人,在兵强马壮的秦国军队面前不堪一击,他们瞅着秦军的空隙偷袭,占了两三个小城,但转眼就被秦军又夺回去。学了太公兵法的张良果然不简单,他提出十六字的战术方针:敌进我退,敌驻我扰,敌疲我打,敌退我追。于是他们在颍川地区稍稍站住了脚跟。

刘邦带领大部队西进攻秦的时候,从张良他们的游击区经过,张良赶紧又投奔刘邦,因为他知道韩成成不了大事。

但是,他如果抛弃韩成跟着刘邦,既违反了项梁的命令又于情理上交待不过去,于是张良自称“帮韩王送一送汉王”,这一送,就送到了咸阳。后来发生了鸿门宴的故事,他以前罩着的小弟项伯这时候派上了大用场,这个鸿门宴,大家都熟,现代人经常学以致用,不再赘述。

送完了汉王,张良不得已又回到韩王韩成身边。韩成此时受到项羽的不公正对待,呆子韩成拉着张良一起去找项羽评理,结果项羽一刀把韩成杀了。对这个结果,张良不知是喜是忧,反正他可以正大光明地开始跟着刘邦打江山,再也不用担心受到道义的谴责了。

此后,张良逃到刘邦身边,开始充分发挥他的聪明才智,灭了一王又一王,最终灭了项羽,统一天下。

淡泊晚年

统一天下之后,刘邦封赏功臣,张良拒绝厚赏,选择当初他和刘邦第一次遇见时的留县作为封地,称为留侯。

刘邦封赏了二十多个功臣后,其他的人日日夜夜地争功不休,一时间,封赏无法进行下去。有一天,刘邦在宫殿高处向外看,看到宫外将领们三三两两地坐地沙地上讨论着什么。

刘邦就问张良:他们在说什么呢?

张良说:你还不知道吗?他们在策划谋反啊!

刘邦说:哎呀,这是为什么呢?

张良说:皇上你以布衣夺天下,现在封赏的人都是萧何、曹参这些跟随你从老家起兵的老朋友,那些得罪你的人都被你杀了。现在这些将领们担心你不仅不给他们封赏,还会找以前的茬子来杀了他们,所以就聚在一起商量着谋反。

刘邦问:那,我该怎么办呢?

张良问:皇上你平生最憎恨的,而且也是众人都知道的,这个人是谁?

刘邦说:是雍齿,他与我有仇,而且曾经多次羞辱我,我想杀了他,但是他屡立战功,所以不忍心杀死他。

张良说:那你就先封赏雍齿,给众大臣看看,大家看到你最恨的雍齿都受了封赏,就不会担心有性命之忧了。

刘邦照着张良的主意做了,果然如张良预料的,众人放心了,不再谋反。

张良的故事还有一些,比如他身体不好,晚年不问政事,迷恋道术,练辟谷,不吃饭,后来吕后感谢他出主意请出商山四皓,保住了太子的位置,逼他吃饭,结果张良不敢不吃,吃了后没多久就死了。(传说后来明初,功臣徐达长疮不能吃鹅,朱元璋硬逼徐达吃鹅,不知道是不是跟吕后学的。)

司马迁在《史记》中说,张良和刘邦的故事很多,因为不是与天下存亡相关的大事,所以一般都没有记载。如果对此有兴趣的可以自己去搜集民间野史,那可是大把大把多的。至于西汉初年的政治集团结构和张良的关系有空有闲再细说,就先这样吧。

家园 迎面吹来一阵阴风,跳出个陈平|二十四史探秘024

陈平比之张良,同样是用计谋,还是张良来得光明磊落一些,多了几分豪情在里面。而陈平,则透着丝丝阴风鬼气,按他自己的话说,是用阴谋用多了,伤了阴德。但纷扰乱世中,陈平能以阴谋得善终,也算是不容易了。

很小的时候,认识了一个小朋友。初见面,他自我介绍:“你好!我叫陈平,就是那个西汉时的陈平的陈平。”笔者当时楞住了,心里想,陈平是谁?但是又不好意思问,打了个哈哈掩饰过去。后面回家问家长,家长就直接让笔者去《史记》里找答案。

于是,一翻《史记》,哎哟喂,真是名人啊,西汉开国功臣里名列第四啊。

那么,我们就一起来分享一下陈平的故事吧。

故事一:第一桶金

陈平年少时,和他的哥哥住在一起,家里蛮穷。他哥哥是个老实厚道的人,一个人承担了家里的所有农活,节衣缩食地供陈平读书游学。

陈平是个美男子,长得帅呆了酷毙了,而且身材高大伟岸,很有气派。但再帅再酷,也是一个穷家小户的人,在讲究出身门第的时代,没身份就没地位,什么都不是。

有一天,有人问陈平:你家里这么穷,你是吃的什么东西,把你养得肥头大耳的?陈平还没回答,站在一旁的他的嫂子抢白道:还不就是吃的糠,整天游手好闲的,这样的小叔子不如没有。

这话被陈平的哥哥听到了,一怒之下,他哥哥把他嫂子给休了。

陈平到了该娶媳妇的年纪了,可是穷啊,没人愿意嫁给他。就这样捱了好几年,机会来了,陈平通过婚姻关系,掘到了他人生的第一桶金。

当地有一个富户,叫张负,他有一个孙女,天生一个克夫命,先后嫁了五户人家,都把老公给克死了,搞得再也没有人敢娶她了(笔者注:所谓“克夫”,这完全是封建迷信思想,不仅不能信,还要批判它)。陈平看中了人家的钱财,心里打起了小算盘,刚巧这个张负见过陈平后,觉得陈平这个人长得帅,有气派,也有意将他的克夫孙女嫁给陈平,两人一谈,很好,各取所需,于是就谈成了这笔交易。

陈平没钱娶媳妇,张负就“借”钱给陈平作聘礼,再送了一笔钱给他,让他去置办酒筵。当然,结婚后,张负家的钱也不断地支援陈平,陈平有了钱,社交面也打开了,认识了更多社会名流,为以后出人头地打下了基础。

故事二:三姓家奴

“三姓家奴”本是张飞用来讥讽吕布的,这个说法用在陈平身上不太妥,因为这个词太贬义了,用它来形容陈平过于刻薄,毕竟每个人都有追求更好的未来的权利。而且,吕布是因利所诱而主动背叛,《史记》中描述的陈平,却是因为受到猜忌而被动背叛,所谓“此处不留爷,自有留爷处”,于情理上还是过得去的。但是考虑到另一个“一仆三主”的词语是蒋介石用来形容周佛海、陈公博之流的,就觉得还是“三姓家奴”更合适。😂

陈平出世之初,是跟着魏王魏咎,魏咎任命他为太仆。陈平多次给魏咎出谋划策,但魏咎并不采纳,并且有旁人在魏咎面前说陈平的坏话,陈平只好逃走了。

陈平离开魏咎后,投奔了项羽,跟着项羽一起打进了咸阳,项羽封他为信武君,官拜都尉,后来因为司马昂造项羽的反,项羽迁怒于旁人,陈平很冤枉地被牵连进去了,于是他挂印封金(后世关羽也学了这一手),又一次地逃跑了。

这一次,他投向了刘邦。

陈平通过魏无知的引荐,见到了刘邦,两人一见如故,刘邦也拜陈平为都尉,并让他作为座驾的陪乘(相当于现在的领导坐上专车时,坐在同一个车上帮领导拎包的秘书吧),主管护军事务。

刘邦初见陈平就委以他重任,让其他的将领吃醋了,他们纷纷跑来告状。

周勃、灌婴等重臣对刘邦说:陈平这小子虽然长得漂亮,只不过徒有其表,就像帽子上镶的玉罢了,其实没什么才学。我们听说他在家的时候与嫂子私通,先跟着魏王,后来又投奔楚王,现在又跑来投靠你,就像墙头草一样。他现在是监军,将领们都贿赂他,向他送钱送得多的就得到好处,送得少的待遇就差,可见这人人品太差,是个反复无常的小人,大王你要小心啊。

刘邦因此责问陈平,说,你先投靠魏王,后来投靠楚王,现在又跑到我这里来,你就是这样一个三心二意的人吗?

陈平说:我原来在魏王楚王那里,他们都不能用我还猜忌我,我才走的,我是听说你任人唯贤,我才来投奔你。我来的时候身无分文,我不收点小钱,怎么办事呢?你要是觉得我能用,你就用,要是觉得我这人不行,那就拉倒,我把收的钱退给你,我走人就是了。

陈平一拽,刘邦就给唬住了,觉得陈平真是了不得的人物,对他又是赏金赏银又是升官加爵,然后就再也没有人敢在刘邦面前说陈平的坏话了。

故事三:离间西楚

楚汉相争时,刘邦被项羽困在荥阳城,弹尽粮绝,危在旦夕。刘邦想割地求和,项羽不答应,非要搞死刘邦不可。

刘邦着急了,向陈平求计。陈平先是洋洋洒洒地分析了一通刘邦和项羽两人的性格,再分析了一通两人的优点和缺点,说项羽恭敬爱人,礼贤下士,天下英才都跑到他那里去了,刘邦你瞧不起人,对人没礼貌,你看你收留的都是一帮什么人渣啊,都是些世故圆滑惟利是图寡廉鲜耻之徒(刘邦估计当时恨死陈平了,恨不得一刀杀了他,但有求于人啊,忍着,忍着)。但是,项羽手下最优秀的,就只是范增、钟离眛、龙且、周殷几个人,只要离间了这几个人,项羽也就完蛋了。这样吧,你给我几万斤黄金,我来搞定他们。

刘邦心里那个疼啊,几万斤啊,黄金啊(据说秦汉时期的黄金不是现在所说的黄金,而是指黄铜,但几万斤黄铜,那也是价值不菲啊)。但是保命要紧,一咬牙,给了陈平四万斤黄金,任凭陈平处置,也不敢多问。

陈平就派人到楚军中散布谣言,并向楚军中的重要将领行贿,说项羽如何如何不重用钟离眛等人,钟离眛要投靠刘邦。项羽听到传言,慌了,就派使者到刘邦那里去刺探消息。

刘邦接待项羽的使者,先是准备了很丰盛的筵席,一看到使者,假装很吃惊,说,我以为是范增的使者呢,撤掉撤掉。然后换上粗茶淡饭来招待项羽的使者。使者回去告诉项羽,项羽勃然大怒,以为范增真的和刘邦有一腿。项羽这一怀疑,把范增气得递交了辞职报告,要求告老还乡,项羽也就准了。结果,范增就气死在回家的路上了。

没有了范增,陈平再次施计,让2000女人假扮军卒在夜晚天黑时从荥阳城的东门突围,楚军信以为真,将这2000可怜的弱女子一通砍杀,刘邦和陈平等人却趁乱从西门逃跑了,保住了性命。

故事四:丞相之责

在《史记》中,司马迁还讲了几个陈平的故事,比如会诸侯擒韩信、白登山解重围、抓樊哙哭灵堂等等,充分体现了陈平的足智多谋(也叫诡计多端😂)。各位河友如果有兴趣,可自行搜寻一下相关故事,这里不多说。最后讲讲他如何应对文帝问责的一桩事。

刘邦死后,汉惠帝刘盈即位,惠帝六年时,陈平被任命为左丞相。惠帝死后,吕后专权,因为陈平顺着吕后的意思支持封吕家的人为王,吕后就罢了右丞相王陵,让陈平取而代之。

吕后死了,陈平又和周勃联手灭了吕家,扶持汉文帝刘恒上位。在诛灭吕家的过程中,陈平是在后面出主意,带兵冲在一线的是周勃,文帝认为周勃的拥立之功最大,想重赏周勃。陈平看出来了,就向文帝称病告假。

文帝很奇怪,心想,陈平你这是怎么回事呢?我一上位你就想给我脸色看?你这不是存心撂挑子么?

于是就把陈平找来问。陈平说,唉,陛下呀,我的功劳没有周勃大呀,但是我现在官比周勃大,这不是让陛下你为难么?我这么做,其实是想把右丞相的位置让给周勃呀,我这是为陛下着想,陛下你要理解我的一片苦心啊。

文帝大为感动,于是让周勃做了右丞相,把陈平降为左丞相,但补偿了他黄金千斤,增加食邑三千户。

过了一段时间,文帝逐渐熟悉政事了,有一天上朝时,就存心想考一考两位丞相,同时也想显摆显摆自己,暗示两位权臣不要欺负自己不懂事了。

他先问周勃:天下一年里要判决多少案件呀?周勃说:不知道。他又问:天下一年里钱粮收入多少开支多少呀?周勃说:不知道。

周勃虽然是个五大三粗的武夫,但也意识到这是皇帝在故意考问自己,出了这大个丑,急得他汗刷刷地往外冒。

文帝又问陈平同样的问题,陈平说,有主管官员管着呢,陛下你可以去问他们。文帝问:主管官员是谁?陈平说,如果你想知道断案的事,可以问廷尉;如果你想知道钱粮的事,可以问治粟内史。

文帝不高兴了,说:这些事是他们管,那你管么事咧?陈平说:我嘛,才能有限,管不了这些具体的事务,我只能帮助陛下你管一管调理阴阳、顺应时节,抚育万物适时生长,对外镇抚四夷和诸侯,治理百姓,使他们各司其职,各尽其责。

一番话说得文帝非常高兴,觉得陈平真是太有才了。这番话也让周勃羞愧难当,过了几天,周勃主动称病辞职,于是丞相不再分左右,由陈平独揽丞相之职。

家园 年龄差太多了……

剧里他们的关系是:

宣太后芈月和春申君黄歇都是彼此的初恋以及从小一起长大的青梅竹马,甚至于大结局里魏丑夫是因为容貌酷似黄歇才得以被芈月宠幸的……

😂😂😂😅😅😅🤣🤣🤣

家园 这就是中国现在导演追求的真实呗,还总说自己看了书,嘿嘿
家园 丢掉了

del

家园 多谢行家出手。这个享用说是定论吗?

当然俺也没有能力在学术上探讨这个问题,只是一直以来的印象就是包茅是用来滤酒的,当然是祭祀用酒。楼主提到这个享用说才发现原来还有这个解释,那这个算是史学定论了吗?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12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