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客熙熙

主题:二十四史之探秘系列迷你版 -- 丽华天下

共:💬174 🌺1072 🌵3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12
下页 末页
家园 信陵君超级牛逼,他的粉丝是刘邦

信陵君的 门客之一是 张耳;刘邦 和 张耳 是故交,还把嫡女嫁给张耳的儿子(话说张耳的门客 也是 很霸气的,因为刘邦对少主张敖不够礼貌,就打算刺杀刘邦)

刘邦路过大梁,还祭拜信陵君,拨出五户人家为信陵君守灵

信陵君手下的团队影响之大,由此可见

家园 是的,记录的历史最重要。
家园 不敢当,不知道,似乎有出处,但记不得了
家园 事情有这么简单?主动让位再后悔自己作死?

我差点就真信了。

家园 似乎还要考虑刘邦说萧何功第一那段话
家园 三晋就是贵族弑君起家的,怎么能让自己重蹈覆辙

智伯围三晋,起因是智伯拥立了晋哀公,为了维护晋国主君的位置,让三晋拿出土地给晋哀公,并且首先献出自己的土地。结果三晋不干。最后大干一场,智伯被灭,随后晋哀公也被三晋给杀了,晋国灭亡

虽说是成王败寇,智伯被写成了反面人物,但是这些事情是三晋的历史教训,刻在骨子里面的,宁可让自己的兄弟夺了王位,也不能便宜外人,祖先无人祭祀。便宜外人和便宜家奴都是一样灭亡,还不如便宜外人了。

通宝推:狂草舞茅,
家园 吓死的周勃,饿死的周亚夫|二十四史探秘025

周勃是周亚夫的爹,周亚夫是周勃的儿子。

周勃和刘邦是老乡,都是沛县人,刘邦起事时就带上了周勃,因为周勃天生是个做大将的料。

据司马迁统计,在和秦、楚的征战以及后来平叛战争中,周勃立的战功如下:他跟着刘邦打仗时俘获相国一人、丞相两人、将军和大官各三人,另外他自己率部队还打败两支军队、攻下三座城、平定五个郡、七十九个县,俘虏丞相和大将各一人。

这份赫赫战功,仅次于曹参。在刘邦死之前,他任职太尉,封绛侯。惠帝和吕后时期,他一直任太尉之职,但吕氏专权之时,太尉名义上主管全国军事大权,周勃却被晾在一边,连军营的大门都进不了。

吕后死了,周勃和陈平联手,干掉了吕禄、吕产等人,周勃被任命为右丞相。这就接到前面陈平的故事那里了。周勃因为是行伍出身,打仗是一把一的好手,但当丞相确实不是那块料,后来辞了右丞相之职,丞相不再分左右,陈平一个人独担丞相之责。

不料第二年陈平就死了,文帝又把周勃找来做丞相,估计是文帝看周勃确实做不好丞相,在周勃接任十个月之后,文帝找了个借口,又把周勃的丞相之职免掉,让他回到他的封地绛县去了。

周勃是一介武夫,按司马迁的说法,他是一个“木强敦厚”的人,但不妨碍他对政治高度敏感。

这个时候,汉朝的开国功臣几乎都被以“谋反”的罪名杀掉,周勃是为数不多的“幸存者”之一,他觉得朝廷拿他开刀的日子也不远了。在他回到绛县的一年多时间里,每当地方官——河东郡守和郡尉来绛县巡察的时候,他都觉得这是上面来人准备抓他了,在会见郡守和郡尉的时候,他都要穿上铠甲,让家丁们手持兵器作好戒备。

果然,没多久,就有人找皇上告发周勃谋反,中央派人把周勃抓去问罪。关在最高等级的监狱里(相当于今天的秦城监狱),面对“双规”他的纪委办案人员,昔日在千军万马中指挥若定的周勃吓得哆哆嗦嗦说不出话来。

后来,周勃偷偷塞给办案人员一千两黄金,让办案人员给他指一条明路。办案人员就是见过世面,主意就是多,用一个小纸条写了五个字“找公主作证”,塞回给周勃。

这里说的公主,是孝文帝的女儿,薄太后的孙女,嫁给了周勃的长子周胜之为妻。这样说起来,周勃和文帝还是亲家。

其实,也不存在作不作证的问题,花千两黄金从办案人员那里买来的五个字,其实就是要周勃去走公主的路子,把这层关系用好。

于是周勃又准备了大量钱财,送给文帝的舅舅薄昭,让薄昭去找他姐姐薄太后打招呼。薄太后对周勃的看法也相当不错,她怒气冲冲地找到文帝,抓下头巾砸过去,说:你个瞎了狗眼的家伙,你抓周勃搞么事?

文帝说:周勃他要造反啊。

薄太后说:放屁!周勃先前身挂金印统率北军,那时候军权在握,他都没有造反,现在窝在一个小县里,反倒要造反了,这是什么混账逻辑?

文帝说:好好好,母亲大人,有话好好说,我把周勃放了就是,放了就是。

周勃从秦城监狱出来了,恢复了爵位和封地。他感慨万千:想当初我统率百万大军眼皮都不眨一下,现在才知道纪委官员的厉害了。

周勃捡了一条命,回到绛县,老老实实窝在家里,仍是天天担惊受怕,生怕再出个什么妖蛾子被皇帝逮了去,就这样熬了个五六年,在文帝十一年的时候死了。

周勃死后,他的大儿子周胜之继承爵位,但周胜之和公主不对眼,皇上找了个借口把他诛了,封国也被废除。过了一年,皇帝又良心发现,找到周勃的另一个儿子,河内郡守周亚夫,来接续周勃的爵位,封为条侯。

周亚夫在西汉历史上也是一个厉害的角色。他接任条侯之后,匈奴寇边,文帝派兵抵御,周亚夫作为其中的一个将军,驻军细柳(地名)。

文帝去劳军的时候,先到霸上和棘门的两个军营,一直骑马到达营内,将军和其他官员都骑马迎送。等到了细柳,营门紧闭,不准皇帝骑马进入,皇帝只好下马牵缰绳步行入内,到了营内,周亚夫也不迎接,只是穿着铠甲等皇上走近了,才行军礼作揖,并没有叩拜。

事后群臣认为周亚夫太不尊敬皇上,文帝却夸奖周亚夫说:这才是个合格的将军,前面的那两个军营太不像话。

文帝死之前,一直很信任周亚夫,临死时,对太子说:如果发生紧急情况,周亚夫可委以军事重任。

景帝三年,发生“七王之乱”,周亚夫以中尉代行太尉之职,率军平叛。

周亚夫在征得景帝同意的情况下,暂时牺牲梁国,坚壁清野并切断叛军粮道,然后趁叛军撤退时追击,大败叛军,平息了叛乱。但梁国的国王刘武是景帝的亲弟弟,窦太后(《美人心计》中的女主角窦漪房)的宝贝儿子,周亚夫牺牲梁国的战术得罪了梁孝王和窦太后,为他以后埋下了祸根。

五年后,周亚夫升为丞相。周亚夫和他老爹一样,是个直性子加火爆脾气,不懂得变通,后来又为两件事得罪了皇族和窦太后。

一件事情是,窦太后提议给景帝老婆的哥哥王信封侯,周亚夫拿出刘邦定的规矩来进行反对,景帝和窦太后只好作罢。

第二件事是,匈奴那边有五个人投降过来,景帝要给这五个人封侯,周亚夫又以他们变节为由反对。这次皇帝没听他的,坚持把五个人封了侯,周亚夫一气之下请辞,皇帝也批准了。

过了没多久,皇帝找了个理由,说周亚夫的儿子买盔甲盾牌,是想造反,把周亚夫和他儿子都抓了起来。

这时候,纪委官员又隆重登场了。

纪:你想造反吗?

周:我买的东东是殉葬品,怎么能说我要造反呢?

纪:你就算不能在地上造反,但你肯定是想在地下造反吧?

纪委官员太有才了,把周亚夫呛得恨不得找块豆腐撞死。

纪委把周亚夫饿了五天,不给他东西吃,五天后,周亚夫饿得呕血身亡。

家园 如果七国之乱最后造反成功……|二十四史探秘026

刘濞,看到这个“濞”字容易让人想到鼻涕。不是的,那是繁荣丰盛的意思。西汉建国将近五十年后,刘濞以花甲之年带领其他六王一起造反,史称七国之乱,这是为么事咧?

吕后死了,西汉进入了文景之治时代,历时三十九年。总的来说,两位皇帝特别是文帝,以近似苛刻的道德标准来要求自己,对他人却又非常宽容,于是,天下大治。

景帝三年(公元前154年),却于这太平盛世中发生了一场兵刀之祸——吴王刘濞联络楚、赵等六个藩国向朝廷举兵造反,史称“吴楚七国之乱”,刘濞成为造反大军中的“带头大哥”。

当时刘濞已经六十二岁,在那个时候已经属于高寿了,也就是说,他已经活不了几天了,为什么这时刘濞突然要造反呢?

刘濞是汉高祖刘邦的亲侄儿,剽悍勇猛,在平定汉初异性王谋反的作战中,屡立军功,受到高祖的赏识。高祖十二年(公元前195年),被封为吴王。

当年的吴国,辖地辽阔,统辖东南三郡五十三城,都城设在广陵(今扬州)。吴王权倾东南,威势显赫,刘邦当然有点儿不放心,但年轻的刘濞信誓旦旦向叔父刘邦表忠心,说为了刘氏的一统天下,自己一定竭尽全力,请你老人家放心。

刘濞虽是武夫,但治理国家颇为得法。吴国有一个大铜矿,又靠海,他在封国内大力推行炼铜铸钱,围海煮盐,发展生产,而且不收税,即使需要征用民夫,也会根据民夫的劳动量付钱。别的国家有逃犯逃到吴国来了,刘濞不仅不抓,反过来还提供庇护。总而言之,由于实行宽松的市场经济并且藏富于民,吴王得到了当地人民的衷心拥护,据说现在还有吴王庙,里面供的就是他的像。

说到七国之乱的缘由,正史上的说法是,因为文帝对人宽厚,致使地方诸侯实力发展壮大,诸侯们便有了不臣之心,渐渐开始与中央作对。汉景帝继位后,御史大夫晁错向汉景帝建议加强中央权力,实行削藩,景帝听从,引起了那些早就想反叛的诸侯王们的不满。

追根溯源,其实还有更为具体且现实一点的原因:野史上有夺妻之恨,正史上有杀子之仇。

所谓夺妻之恨,大意是说刘濞晚年的时候很宠爱一个嫔妃,结果这个嫔妃不知怎么被汉景帝看上了,便要了去。不过笔者觉得这个说法根本不可信(就跟吴三桂因为爱妾陈圆圆被刘宗敏霸占才一气之下献山海关一样扯淡),景帝是刘濞的晚辈,历史上也还算有不错的名声,理论上不会做出这种事情。所以这里不多说。

所谓杀子之仇,那还是文帝时候的事。那时刘濞的世子(已经明确为刘濞的接班人,所以称为世子)刘贤在京城做人质,时常与当时的太子后来的景帝刘启在一起玩耍。可是,一桩意外事件的发生,使刘濞欲哭无泪,痛心疾首。

某天,刘贤和刘启下棋的时候,因说话冲撞了刘启,被刘启用棋盘“失手”打死。文帝派人把刘贤的尸体送到吴国去安葬,刘濞气乎乎地说:都是刘家的人,死在长安就应该葬在长安,还送过来搞么事?于是又把刘贤的尸体回运到长安下葬。

从此之后,刘濞开始称病,再也不去长安朝觐皇帝。文帝理亏,本来想问罪,忍住了,还派人送来慰问品。这事就暂且压了下来。

文帝死后,杀刘濞儿子的元凶汉景帝登上皇位,开始采纳晁错的主意,发起一场“削藩”运动,把矛头指向被认为权力膨胀的各藩王。

景帝削藩的理论基础是由晁错提供的,晁错说:“今削之亦反,不削亦反。削之,其反亟,祸小;不削,反迟,祸大。”

削藩令一下,无疑把事情推向绝路,矛盾缓和的大门被彻底封死了。刀架到脖子上,刘濞别无选择,只能走上对抗中央的“谋反”险途。至于说,他振臂一呼,能征集20万大军,说明刘濞的民望相当好,吴国的老百姓都拥护他。

七国之乱最后被周亚夫等人镇压下去,其中经过不作多说。这里只作一个假设:如果七国之乱成功了,会怎么样?笔者妄加推测一番。

后果一:刘濞称帝,景帝下台。这是最直接的结果,类似于后来明朝的燕王朱棣夺取侄子建文帝的皇位。刘濞上台后,七国之乱也就不叫七国之乱了,应该改称“七国靖难”之类的美好词汇。至于刘启的下场,老衲估计刘濞不会亲手杀了他,要么流放要么借刀杀人吧,因为从刘濞在吴国的施政方针来看,他还是很注意收揽民心的,放侄儿一条生路,肯定会为他增加不少民望。当然,景帝不是景帝了,后来的汉武帝刘彻自然就不是汉武帝了(当然也不一定,下面再解释)。

后果二:从有限的史料看,刘濞的世子刘贤死了,但他还有两个儿子,一个叫刘华一个叫刘驹,似乎刘驹更得刘濞欢心。但在七国之乱的过程中,给人的印像是,刘驹心胸狭隘,资质平平,难驭他人,难堪大任。假如造反成功,刘濞年事已高,过不了多久就死了,刘驹即位,肯定维持不了多长,然后诸侯再次群起篡位,说不定刘彻(只要他还没被杀掉)又会起事并成功。若如此,历史会再次还原,只不过中间走一段弯路,而这段弯路也许会改变刘彻的性格,对未来的走向也会有说不清的影响。

后果三:七国之乱是以反对削藩的理由起事的。造反成功之后,肯定会维持诸侯各自为政的局面,不会出现以后的中央集权大一统。文景之治之所以会带社会的繁荣稳定,说得好听是因为“清静无为”, 其实是皇帝对诸侯国管不了太多,各国积极发展农业商业和手工业,并且藏富于民,不与民争利(注意:这里的“民”并不是指人民群众)。假如造反成功,让刘濞的先进经验进一步在全国推广(各位河友如果有兴趣可以看看汉昭帝时桓宽的《盐铁论》)。

后果四:七国之乱的七国,基本上都和周边的“少数民族”关系很好,当时,文帝时期中央政府也与匈奴多次进行和亲,但总的来说还是一种敌对状态。假使造反成功,新政权的民族政策应该会不同以往,至少同匈奴的关系也许会融洽一点,不会发展到汉武帝时期的对匈奴长年征战以致耗空国库。“犯我大汉者,虽远必诛”此话说起来好听,却是字字滴血,用平民的血,来染红权贵们的长缨。

历史没有如果只有结果。笔者所愿者,唯有民安国泰、百姓康乐,如是而已。

家园 张耳与陈馀:从患难忘年交到显赫生死仇|二十四史探秘027

张耳与陈馀这两个人,一般人对他们并不熟。不是他们成绩不够优秀,事实上,在秦末汉初的动荡岁月里,他们也算得上是风云人物,也曾经做过“帝师”,不过这个“帝”是陈胜。

从头说起。

张陈二人都是魏国大梁(现河南开封)人。张耳年轻时在黑道上混过一些时日,也曾经到信陵君魏无忌那里做过门客。能在信陵君手下混的人,应该也是有两把刷子的吧?后来,张耳的老婆家里出钱,帮他在魏国谋了一个县令的差事,小日子也还过得去。

张耳年纪要比陈馀大一些,两人有一个共同点,就是都找了一个富婆做老婆,靠着老婆家里的资助,在黑道上混出了一点名声。所谓惺惺相惜、臭味相投,两个人就混到了一起。

因为张耳年岁要长,陈馀就像对亲爹一样对待张耳(张耳多少是个县令,陈馀这时候还只是一个白丁)。这就是所谓的忘年交吧,《史记》中形容他们为“刎颈交”,但没给出证据。

秦国灭了魏国后,为了维稳,在原魏国境内搞“严打”,作为黑社会的大头目小头目,张耳和陈馀都在通缉之列:捉到张耳赏金一千块,捉到陈馀赏金五百块。

两个人都改名换姓结伴潜逃,一起逃到了陈县。陈县当时是个大地方,曾经做过陈国的国都,后来楚国被秦国打得落花流水时,也把国都迁到这里。

因为陈县是个大地方,所以城里的街道巷子也比较多,同样是为了维稳,秦政府让每条巷子都设一个“巷长”,由“巷长”来管理巷子里面的事情。张耳和陈馀就跑到陈县当了“巷长”,说是巷长,其实就是一个看门的传达室老头,上头有什么指令,比如今天要组织大家齐唱红歌、明天要集中朗诵秦始皇语录什么的(开个玩笑,哈哈),就由他们去挨家挨户通知,没事时就戴个红箍箍蹲在巷子口注意来往行人,发现有形迹可疑的就向派出所打小报告。

张耳和陈馀的岗位在一起,隔着一条街,一个在左边一个在右边。有一天,街道办主任过来视察工作,看到陈馀蹲在巷子口打瞌睡,就举起鞭子抽了陈馀两下。陈馀那时候年轻啊,肝火旺,而且以前是在道上混的,哪能受这个气,刚想站起来冲过去揍那个街道办主任,张耳连忙跑过来隔在他们中间,踩住陈馀的脚,制止了陈馀。

等到街道办主任骂骂咧咧地走了,张耳教训陈馀说:个板板的,你个混账东西,当初老子是么样跟你说的?老子要你忍,你就给我好好忍着。这点小委屈都受不了?跟这种鸟人你斗么事气?弄出人命了你得赔他一条命,你值得么?

陈馀这时候也冷静下来了,连声道歉:您教训得对,是我错了,我以后一定注意,一定忍。

没多久,陈胜吴广他们在附近的蕲县造反,然后把几万人的队伍拉进了陈县。造反了啊!黑道大哥是最喜欢造反的,张耳和陈馀赶紧去求见陈胜。陈胜和他的弟兄以前也经常听说过张陈二人的名头,毕竟都是道上混的嘛,所谓同道中人,一见如故,便收罗到了帐下,作为谋士。

陈县里的人都是见过世面的,毕竟当过几个国家的国都,这次看到陈胜拉了几万人马呼呼啦啦地进来,地面上的黑道大哥就开始“劝进”,说:将军你功劳大大的,应该称王才对,你不称王别的人都不会服你,我们拥护你称“楚王”吧。

陈胜就找来张陈二人,问他们的意见。张陈二人说:老大,现在就称王,太早了吧。虽然你带领这几万古惑仔砍砍杀杀地也挣了一点地盘,但如果只想着做一个“王”的话,也太小家子气了。你不如派人到各地去做做宣传工作,让天下的帮会多建立几个起来,一起造反,这样你的朋友就多了,力量也大了。等推翻了秦朝,你理所当然地就是天下最大的老大,你就是皇帝了。

陈胜也就是一个小混混的眼界,毕竟不能和当过县令的黑道大哥比。张耳的话陈胜听不进去,他还是迫不及待地在陈县自称为楚王了。

张陈二人一看陈胜不听他们的话,知道跟着陈胜混没前途,就开始另寻后路。他们想了一个主意,对陈胜说:大王你现在的主要任务是往西边打,北边你暂时顾不上。我们对北边比较熟,要不,你给点兵给我们,我们去北边帮你抢地盘吧。

陈胜同意了,派他的老朋友武臣做将军,让张陈二人做左右校尉,带兵三千,去攻打原来的赵国的地盘。

张陈二人嘴皮子功夫了得,再加上他们两人对赵国的地方很熟,江湖上的人也认得不少,各方面人脉关系都还在,经过一番煽动,队伍马上壮大了,没花多少功夫,赵国就被他们完全控制。

张陈二人因为陈胜不听他们的话,而且只封他们做了小小的校尉,一直对陈胜心怀不满,这时候看到他们的队伍已经颇具实力,就开始鼓动武臣自立为王。

武臣也对陈胜有了不满之心,答应了,自立为赵王,让年轻一点的陈馀做了大将军,让年纪大的张耳做了右丞相。

注意,在此之前,都是说的“张陈二人”,他们两人都是一起行动的,这个时候是一个转折点,他们分工不同了:一个做大将军,掌握军权;一个做丞相,掌握行政权。这是他们分道扬镳的开始。

陈胜迫于形势,承认了武臣的赵王身份。武臣就在赵国扎下根来,不断地招兵买马,向南北扩张地盘。张耳和陈馀也分别暗中扩充自己的势力。

武臣手下有一个武将叫李良,颇有些能耐,被武臣的姐姐羞辱了,一直想找机会报仇。刚好这时候秦朝的大将章邯暗中招降李良,李良一不做二不休,杀了武臣投靠了章邯。张耳和陈馀逃了出来,手上还有几万兵马,本来想自立为王,但又觉得时机不成熟,就找来原来正宗赵王的后代赵歇,立赵歇为新赵王,重新树起了造反的旗帜。

章邯带着大军打了过来,把张耳和赵歇围进了巨鹿城。当时陈馀领兵在外,手上有个几万人马,但和章邯的大军相比,不堪一击,只好把军队驻扎在巨鹿的北边,伺机而动。

巨鹿的粮食一天天减少,快撑不下去了。张耳多次派人从城中潜出,通知陈馀来解围,但陈馀不敢去鸡蛋碰石头,一直不动。几个月过去了,城里的形势越来越危险,张耳气急败坏,就派了两个手下去骂陈馀,说:个板板的,你个混账东西,当初老子跟你是生死之交,现在我和赵王都快死了,你个板板的手上有这么多兵,也不说来救老子。你到底是不是老子的朋友?

陈馀对张耳的两个手下说:张耳他说得轻巧,我打章邯就是去送死,这样死了一点好处都没有,以后也没有人帮赵王报仇了。你们想送死,我就给五千人给你们带着送死去吧。

张耳的两个手下就带了五千人去打章邯,果然,全死。

后面,就发生了历史上著名的“巨鹿之战”,楚霸王项羽带着他的军队“破釜沉舟”一举打败章邯,解了巨鹿之围。

解了围,张耳出城去找陈馀,两个老朋友在军帐中相见,见面就是一顿责骂。

张耳:你个板板的混账东西,你还有脸见我啊?你是不是就想我饿死在城里啊?我手下的那两个小兄弟呢?

陈馀:你还好意思问那两个白痴?你个大白痴的手下,也只能是小白痴,吵着要去送死。我就给了他们五千人马,他们就真的带着人送了死。

张耳:胡说八道。你才白痴。他们两个智勇双全。肯定是你嫉恨他们,把他们杀了。

陈馀:我说了,是他们自己要去送死。

张耳:你交出人来!

陈馀:你白痴啊,他们被秦军杀了啊。

张耳:你交出人来!

陈馀:被秦军杀了啊,不信你去问章邯。

张耳:你交出人来!

陈馀:@#¥%&×¥#%,唉,张耳呀张耳,想不到你这么恨我。也罢,既然你容不下我,我不当这个将军也就是了。

陈馀解下腰间的将军印信和绶带,丢给张耳,气哼哼地出了军帐。陈馀并不是气跑了,他是被张耳死缠烂打地骂了半天,被尿憋住了,他赶紧找了个没人的地方嘘嘘,放完了水,觉得浑身一阵轻松,然后又奔回大帐,准备轻装上阵继续和张耳吵架。

回到大帐一看,陈馀傻了眼。这时候张耳已经接收了他丢过去的印信绶带,坐在了原来属于他的位置上,接掌了兵权。陈馀那个恨啊,心想,老子也就是做个样子唦,你也就让都不让一哈地收了,看来你是一直眼红我的兵权啊,唉,交友不慎啊交友不慎。

老!子!要!和!你!绝!交!!!

此后没多久,张耳跟随项羽攻入关中。项羽分封天下诸侯,张耳黑道上的人都混得熟,各路大哥小弟都纷纷在项羽面前说张耳的好话,项羽一高兴,就把赵国分了一半好地方出来,给了张耳,立他为常山王,原来的赵王得到了北边差的地盘,改称代王。

有人对项羽说:陈馀和张耳一样对赵国有功,功劳不比张耳小咧,大王你为么事不封陈馀咧?

项羽觉得陈馀没有跟他一起打进关中,没什么功劳,就随便给了陈馀三个县的封地,这个档次,只属于侯。

陈馀心里不痛快了,除了怨恨张耳,也恨上了项羽。过了没多久,齐王田荣举旗造反,陈馀就去投靠田荣,田荣给了陈馀一点部队,再加上陈馀自己三个县的军队,偷偷地去攻打张耳,把张耳打得大败,落荒而逃,最后投靠到刘邦那里。

陈馀赶跑了张耳,收复了赵国的地盘,就去把赵歇从北边的代国接了回来,重新做回赵王,赵歇很感谢陈馀,就封陈馀为代王。这样,陈馀由侯变成了王,并且留在赵歇身边,辅佐国事,相当于代国国王兼赵国国相。

第二年,刘邦出关准备攻打项羽,想联合赵国一起行动。作为赵国的“义务宰相”,陈馀提出了条件:要赵国派兵相助也可以,但必须把张耳的人头拿来才行。刘邦舍不得杀张耳,也不愿失去赵国这个外援,他就找了一个长得像张耳的人杀了,提着那个人的人头来见陈馀,陈馀这才答应出兵帮助刘邦。

刘邦前面打得顺风顺水,但打到彭城后,骄傲自满,被项羽反过来打得大败,落荒而逃。这时候陈馀也知道了刘邦之前杀的是假张耳,一怒之下,带着赵国的兵马离开了盟军。

又过了一年,韩信带领汉军东征,韩信是个带兵的天才啊,谁是他的对手?他轻而易举地就灭了赵军,杀了陈馀和赵王赵歇。陈馀就这样窝囊地死了,而他的死对头,他不得人头不罢休的张耳,却被刘邦封为赵王,这时候正施施然地前来接收陈馀留下来的地盘。

陈馀死后两年,也就是张耳当上赵王之后两年,张耳也死了。他是老死的,毕竟从年岁上讲,他相当于陈馀的父辈,也算是白发人先送走了黑发人,在魏赵之地上,“父子俩”恩恩怨怨纠缠了一生。

通宝推:真离,
家园 找了一下,不是全部:

徐敏《从祝融之兴到熊绎建国的再考察》:襄樊学者杜隶生先生曾告我,解放后,他曾在荆山地区南漳作社会调查,发现当地还保留苞茅缩酒的风俗。即祭祀时,先在地上铺一层黄沙,苞茅捆成束,竖立在沙上,然后将敬神的酒洒在苞茅上,让神前来饮享,叫“缩酒”。在楚器铭文中,楚国的国君不自称熊氏,而称“酓”,表明他是向天子贡苞茅缩酒的诸侯,这可能是一种光荣的称号罢。(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1986(03),p 045)

家园 张耳可能是真帝师

张耳是信陵君的门客,刘老三是张耳的门客。

刘老三去投魏无忌,到大梁时,信陵君已死,然后投的张耳。所以这个旧情在,太祖、吕后时这个异性王能逃过灭门的两个缘故之一。

家园 上哪说理去?

“...陈馀就这样窝囊地死了,而他的死对头,他不得人头不罢休的张耳,却被刘邦封为赵王,这时候正施施然地前来接收陈馀留下来的地盘。”上哪说理去?

家园 兔死狗烹·鸟尽弓藏:韩信到底死得冤不冤?|二十四史探秘028

西汉建立之初,刘邦分封了八个异姓诸侯王,他们分别是:赵王张耳、长沙王吴芮、淮南王英布、(先)燕王臧荼、韩王韩信、齐王韩信(后改封为楚王)、梁王彭越、(后)燕王卢绾。

这些异姓诸侯王的分封可以归为四类:第一类是张耳、吴芮、英布、臧荼四人,他们此前已被项羽封为王,刘邦承认他们的地位是为了拉拢他们;第二类是韩信、彭越,他们两人被封王主要是因为军功,或着说是他们自身的实力;第三类是韩王信,他的分封的主要原因是刘邦出于战略上的考虑;最后一类就是卢绾了,他是“因亲封王”。

八位异姓诸侯王中,除了赵王张耳因病而亡、长沙王吴芮传国五世外,余下的六位都不得善终。笔者把韩信的故事留在后面,先简单说说另外七王的“亡国”的经过。

赵王:昨天笔者已经说过张耳的一些事情,张耳在西汉开国不久就得病而死,谥号景王。他的儿子张敖袭赵王,娶刘邦大女儿鲁元公主为后。汉七年,刘邦经过赵国,张敖对刘邦百般尊敬,刘邦却待其十分傲慢。赵国臣子认为主公受到了侮辱,贯高、赵午等人找人刺杀刘邦未遂。事情败露后,张敖被认为叛乱押送到长安。贯高等人自首,受尽磨难为张敖洗刷冤情,刘邦很欣赏这些人,赦免了他们并任命为高官,蒙冤的张敖却被贬为侯,张氏因此失国。

长沙王:长沙国是异姓八王国中唯一存留下来的王国。也是诸国中面积最小,实力最弱的,并且地理位置偏远,与南越交界。初代长沙王吴芮死后,他的后代传国五世,文帝年间无嗣,取消建制。

梁王:汉十一年秋,陈豨造反,刘邦亲征,经过邯郸时征兵,彭越称病不见,惹得刘邦大怒。一个流亡在汉的梁国罪臣举报彭越谋反。彭越被捕,刘邦把他贬为庶人,流放蜀地。在流放的途中,彭越碰到了吕后,陈述他的冤情,想回到故乡去,吕后假装答应了。吕后与彭越两人一起回到洛阳,吕后却对刘邦说:“你把彭越流放到蜀地,这是给自己留下祸患,不如杀了得了。”吕后随后即安排人再告彭越谋反,彭越被处死,全族被杀。

淮南王:韩信、彭越相继被杀后,英布感到恐慌,就经常安排兵卒在“国境”上巡逻布防。英布手下有个臣子叫贲赫,因为一些琐碎的事得罪了英布,逃到京城,上告英布谋反。朝廷派人来调查,英布害怕得到“莫须有”的罪名,干脆就真反了。刘邦率兵亲征,英布兵败被杀。

韩王:西汉开国后,刘邦把韩王信从韩国迁到太原,为汉守边。太原的北边就是匈奴,这个韩王信知道刘邦不会容下他,逃到了匈奴,最后被汉军围于参合。韩王信拒绝了汉将柴武的招降,力战而死。

两个燕王:(先)燕王臧荼在楚汉相争之时,一直在观望,直到最后才倒向刘邦。臧荼在史书上记载很少,西汉开国后不久,臧荼造反,刘邦亲征剿灭了他。后来刘邦把他的发小卢绾封为(后)燕王。陈豨在代国造反,牵扯到了很多人,卢绾就曾经和他联系过,这事后来让刘邦知道了,他下令卢绾进京受审,卢绾拒绝。刘邦派樊哙、周勃率军攻打卢绾。没多久刘邦就死了,卢绾亡命匈奴。

最后说说韩信的故事吧。

说西汉开国的事情,淮阴侯韩信是绕不过去的。

韩信早年就是一个街头小混混,又不自力更生,天天在外面混吃混喝。先是在南昌亭长家里蹭饭,蹭多了,人家家里也烦他,但又不好意思直接赶他走。后来亭长的老婆做早饭的时候,原本是早上七八点钟开饭,为了避开韩信,早上五六点钟就把饭做好,家里人躺在床上就把早饭吃了。等到韩信按惯例七八点钟来蹭饭时,人家一家人已经吃过早饭。韩信讨了个没趣,就和这个亭长绝交。

争了这口气,但肚子还是饿啊,韩信就跑到护城河边,想钓两条鱼来充饥,但他那钓鱼水平太臭,半天没钓到,饿了大半天,本来就营养不良的韩信低血糖发作,晕倒在河边。

有一位老大娘承包了一个漂洗棉布的活,这阵子正在不远处河边洗布呢,看到韩信晕倒,跑过来一看,就知道他是饿的,赶紧把自带的盒饭拿出来给韩信吃,救了他一命。老大娘的承包项目工程量有点大,洗了几十天才完成,这几十天里,大娘天天给韩信带饭,完工前的最后一天,大娘说:娃,老娘活干完了,明天不来了,没饭给你吃了,你自己另想办法吧。韩信说:谢谢你这么多天的照顾,我以后一定重重报答你。大娘说:呸,你这大个人了,还不能养活自己,我是看你可怜才给你口饭吃,你当我还指望你来报答啊。

当地有个杀猪的年轻人看韩信不顺眼,某天在大街上拦住韩信说:你长得人模狗样的,刀不学枪不学专学剑,你以为你蛮是那个事啊?你要是不承认自己是个孬种,你就用你的剑来“狙”(笔者注:楚国方言,意为用尖锐物刺)我啊。

韩信不作声,定定地盯着这个杀猪的。

杀猪的:你狙啊,你狙啊。

韩信不作声。

杀猪的:你狙啊,不敢啊?不敢你就从我胯下爬过去。

韩信思考了半天,最后趴在地上,众目睽睽之下从杀猪的胯下爬了过去。

这就是“胯下之辱”的故事。

史上但凡有点才华的人,要么师从名师、隐者,要么自学成才,总归要有一个“学”字,但关于韩信的个人经历,却看不到这个“学习”的过程,反正从小就是一个混混,到处骗吃骗喝,名声也不好,也没有什么才华崭露。他先后跟过项梁、项羽,都不被看重,后来投奔刘邦,刘邦也不待见他,只让他做了一个粮仓管理员,后来还因为犯事差一点被杀了,幸亏被滕公救了下来。

直到,他后来遇到了萧何。萧何很欣赏韩信,认为他是奇才。

项羽封刘邦为汉王,封地在汉中,属于穷山恶水之地。刘邦在去汉中的路上,他手下不少人觉得再跟着他混没什么出息了,某天晚上集体出逃,韩信也是逃跑的人之一。萧何听说韩信跑了,来不及向刘邦报告,急忙去追韩信。有人看到萧何急匆匆地跑了,以为他也是不想跟着刘邦了,赶紧去报告刘邦说:萧丞相也逃跑咧。刘邦大为光火,一时惶惶不安。

过了两天,萧何带回了韩信,然后独自去见刘邦。刘邦又气又喜,骂萧何:别人逃跑也就算了,你跟了我这么久,为么事也要逃咧?

萧何:我不会逃跑的,我只是去追回一个逃跑的人。

刘邦:你追谁?

萧何:韩信。

刘邦:你扯蛋吧,骗老子好玩么?跑了几十个将军你不追,你会去追一个管粮草的小混混?

萧何:那些庸才有没有无所谓,韩信是天下独一无二的人才。如果大王你只想偏安汉中,那韩信要不要都行。但如果大王想争夺天下,只有韩信能帮你,大王你自己看着办吧。

刘邦:@#$%*&@*&$

经过萧何一番劝说分析,韩信得到了刘邦的重视,终于登台拜将,为刘邦统军东征。

这就是“萧何月下追韩信”的故事。

韩信统领汉军,平三秦、降魏韩、抗西楚、灭赵齐,用兵如神。在灭了齐王田广后,韩信便开口向刘邦要更大的“官”了。

他写了一封信给刘邦:齐国伪诈多变,是个反复无常的国家,南边又和楚国交界,如果不设一个代理国王来管理这块地方的话,这里势必不得安宁。我韩信不才,就来我来做这里的代理国王吧。

当时,刘邦被项羽的军队围困在荥阳,韩信的使者到了以后,把信送给刘邦,刘邦打开一看,勃然大怒,当着使者的面骂道:老子被困在这个鬼地方,天天盼星星盼月夜盼你来救老子,你个板板地却想称王……

刘邦才骂了两句,突然感到不对劲。谁在踩我的脚咧?左脚被踩了一哈,右脚也被踩了一哈,见鬼了。刘邦左边看一哈,是张良,朝他挤眉弄眼在。右边看一哈,是陈平,也在朝他挤眉弄眼。刘邦这才感到失言了,连忙改口:男子汉大丈夫生于天地间,就当成就一番功名事业,当王就应该当真正的王嘛,怎么能只做一个代理的王呢?咳……张爱卿,你马上就去齐国见韩将军,代朕正式封韩将军为齐王。

张良、陈平这才松了一口气。

韩信成为齐王之后,手握重兵,一时天下只剩楚、汉、齐三大势力。韩信倒向谁,谁就可以夺得天下。这时,说客们纷至沓来。武涉游说韩信背汉投楚,被韩信拒绝。蒯通游说韩信保持中立,待楚汉两败俱伤时再来收拾残局夺取天下,韩信同样拒绝了。拒绝的理由只有一个:在我穷困潦倒不被人赏识的时候,只有汉王尊重我认可我,给了我舞台,我不能对不住汉王!

于是韩信与刘邦合兵,于垓下大败楚军,霸王项羽乌江自刎,天下一统,归于刘邦。

项羽刚刚败亡,刘邦却趁热打铁,用突然袭击的方式,夺了韩信的兵权和齐国的地盘,改封韩信为楚王,定都下邳(现在的江苏省睢宁)。

韩信到封地后,举办了一个“报恩大会”。他召见当年给他饭吃的老大娘,赏赐她千金。轮到南昌亭长时,只赏他一百钱,并说:你是个小人,做好事有始无终。

韩信又召见曾经侮辱过他,让他从胯裆下爬过去的杀猪匠,封他为中尉,并且告诉诸将说:这是位壮士,当他侮辱我时,我难道不能杀了他吗?杀了他也不会扬名,所以就忍了下来,这才有了今天的成就。”

韩信到楚国后的第二年,就有人告发韩信谋反。刘邦对韩信颇为忌惮,也不敢直接动粗,陈平就出了一个主意,说天子要出外巡视云梦泽,通知诸侯到陈地相会,然后趁韩信没有防备的时候把韩信抓起来。韩信懵懵懂懂地去陈地朝见刘邦,一见面,就被刘邦左右的武士绑了起来,放在随从皇帝后面的副车上。

韩信眼见无力反抗,苦笑着说:果然啊,人们说的没错,‘狡兔死,走狗烹;高鸟尽,良弓藏;敌国破,谋臣亡。’现在天下平定了,我就该下到锅里煮了。

刘邦抓了韩信后,回到洛阳,又开始念及旧情,就赦免了韩信,不过把他的“王”给削了,改封他为淮阴侯。

这就是“兔死狗烹、鸟尽弓藏”的故事。

韩信被贬为淮阴侯之后,恨死了刘邦,从此常常装病不参加朝见,在家中闷闷不乐。他以自己和周勃、灌婴、樊哙等处于同一个档次为耻。

汉十年,陈豨造反,刘邦又亲征,韩信暗中联络陈豨,准备作内应袭击吕后和太子。部署完毕后,韩信正等着陈豨的消息,他的一位家臣得罪了韩信,韩信把他囚禁起来,打算杀掉他。家臣的弟弟向吕后告发了韩信准备反叛的情况。吕后和萧何谋划,令人假称刘邦平叛归来,说陈豨已被俘获处死,列侯群臣都来祝贺。萧何劝说韩信也一同去“朝贺”,做个样子,不然也太不给刘邦面子,会引来麻烦的。韩信信不过别人,却是最相信萧何的,就听了萧何的话,进宫去“朝贺”。谁知韩信的脚刚迈进宫门,埋伏在宫里的武士就把韩信捆起来,在长乐宫的钟室里杀掉了。

韩信被斩,三族被灭。

这就是“成也萧何、败也萧何”的故事。

老衲读《史记》之魏豹彭越列传、黥布列传、淮阴侯韩信列传,在扼腕叹惜于三大开国功臣之死时,发现了一个有趣的现像:

彭越列传中,“梁王怒其太仆,欲斩之。太仆亡走汉,告梁王与扈辄谋反。”

黥布列传中,“王疑其与乱。赫恐,称病。王愈怒,欲捕赫。赫言事变,乘传诣长安。”

韩信列传中,“其舍人得罪于信,信囚,欲杀之。舍人弟上变,告信欲反状于吕后。”

诸位看到了吧,这三位王爷,都是因为和家臣、仆人、手下有了矛盾而被告发,所以才入狱丢命。《三国演义》中也有这么一出戏,国舅董承谋划着杀曹操的时候,也是因为私通董承的妾被发现被董承打了一顿,结果他就把主人告发了,曹操得救,董承等一帮谋事的都被杀了。不单董承是这样的剧情,马腾也是差不多的剧情。

历史都是惊人相似的(两千多年后的平西王不也是吗?😅),只是,刘邦为了给后世子孙谋得长久,迟早必杀这些功臣,刘邦不杀,吕后也会杀。所谓告发,只是一个借口,或者是一种安排罢了。

家园 光芒万丈的项羽背后有一个沉默的影子:英布|二十四史探秘029

上篇讲韩信的故事,里面提到了英布。本想就此作罢,但总觉得英布也算是个人物,不甘心三言两语就把他打发了,于是回过头来,还是说说他的事迹吧。

《史记》中一般都把英布称为黥布,因为英布受过“黥刑”。黥刑,也就是在脸上刺字,和现在的文身差不多,《水浒传》中经常说把谁谁谁“刺配沧州”,也就是先在脸上刺字,然后再发配到沧州的监狱。

英布一生的际遇比较复杂,笔者就按照他一生中的几个节点,分段叙述吧。

骊山造反

英布是六县(现在的安徽六安)人,少年贫贱,也和韩信一样,算是一个江湖上的小混混,没混出个什么名堂。

某天,英布又在街上游荡,看到一个算命的,围了不少人,生意看上去很红火的样子,英布就准备上前去打秋风。算命先生一看英布的混混打扮,就知道麻烦来了,但算命先生就是靠嘴吃饭的啊,赶紧装作很惊讶的样子,对英布说:贵人啊,贵人,我给这么多人看相,难得看到一个贵人,你的面相贵不可言啊。

英布一听到拍马屁的话,心里舒服啊,也忘了他跑到这里来的目的了,于是大马金刀地在卦摊前坐下,问:在下如何贵法?

算命先生:小伙子,我看你天赋异禀,骨骼精奇,英俊非凡,眉宇之间透着一股王霸之气,以后维护世界和平,维持宇宙稳定的重任,非你莫属。不过……

英布问:不过什么?

算命先生特烦这种扰乱市场秩序的人,免不了要诅咒他几句,算命先生说:不过,所谓好事多磨,贵人你虽说不用历经九九八十一难,但也必经历一番磨练。二十年后,你将遭受牢狱之灾,刑讯之害,这之后,方可位列王侯啊。

英布:哈哈哈,好,好,借你吉言,等我封侯封王之后,再来感谢你八辈子祖宗。

若干年后,等英布到了壮年,果然因为犯法被处以黥刑。那时候正是秦末乱世,老百姓犯个法受个刑,再容易不过了。英布还记得当年算命先生的话,脸上被刺字后,高兴得不得了,见人便说:有人给我算过命,说我受刑之后就会被封王,看来就是指这个事了。

众人都笑他痴心妄想,慢慢地也不叫他英布的本名了,开始叫他黥布。

英布脸上刺字后,被发配到骊山去给秦始皇修陵墓。当时在骊山服劳役的罪犯有十多万人,里面也有许多江洋大盗、黑道大哥。英布本来就长得壮实,脸上刺了字,更显得威猛吓人(难怪现在混黑社会的人都喜欢文身的,看来都是跟英布学的),再加上他有了封王的自信心,遇事也就敢出头了,渐渐地就成了这些人的头领。于是,在一个夜黑风高的晚上,英布带领这一帮人逃了出来。

逃是逃出来了,但秦朝的社会监控体系非常完备,一般的地方他们不敢待,英布就带着他们逃到老家附近,在鄱阳湖一带的长江边落草为寇了。

等到陈胜吴广起事的时候,英布跑去找到当地的“少数民族”首领吴芮,和他商量一起举旗造反,由此聚集了几千人,几经辗转,投靠了当时颇具实力的造反头头项梁。

赫赫战功

英布加入项梁的队伍后,他的军事才能便像干柴碰到烈火、硝化甘油碰到地震,一发不可收拾。

项梁带着部队西渡淮河,攻打景驹和秦嘉等人,英布一马当先,战功最大。

在这个时候,各路造反军的精神领袖陈胜战败而死。陈胜的死讯传来后,项梁拥立熊心为楚怀王,项梁被封为武信君,英布被封为当阳君。

你看你看,英布造反没多久,就由一个强盗头子变成了“君”,而且名义上和项梁属于同一个档次了。英布心里那个美啊,就不用说了,同时也因为这个事,让英布对楚怀王熊心充满了感恩戴德之心,因为是熊心赏识了他啊,为他打好了向王侯冲刺的基础。相对同侪,英布已经赢在起跑线上了。

没过多久,项梁战死了,项羽继承了项梁的事业。

赵王被秦军困在巨鹿(详见前文关于张耳陈馀的故事),楚怀王命令宋义、项羽、范增率兵救赵,项羽杀了宋义夺得军队指挥权,带着军队来到巨鹿城南的黄河边。

当时秦将章邯、王离带着几十万大军驻扎在巨鹿和黄河之间的地区,项羽的军队只有几万人,实力悬殊,而且秦军已在黄河边布防,想要渡河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项羽派英布为先锋官,率领一支人马强行渡河,英布猛不可挡,一举突破秦军的防线,攻入黄河北岸,击败秦军,并多次顶住了秦军后续部队的反扑。

在英布先遣部队的掩护下,项羽的主力部队终于全部安全地渡过黄河,两军汇合后,“破釜沉舟”,大破秦军,成为整个反秦起义的胜败转折点。

巨鹿之战,英布功不可没。

此后,英布常常率军以少胜多,屡立战功。在攻打新安的时候,英布等将夜袭章邯,将二十多万秦军杀害,制造了仅次于长平之战的惨案。

因为在援赵之前,项羽和宋义之间的矛盾造成了行军迟缓,结果让刘邦抢在前面进了咸阳。楚怀王曾和众将约定,谁先进咸阳谁就称王。本来视关中为囊中之物的项羽急了,火速向咸阳进军,但到函谷关前却停住了。原来刘邦攻入咸阳后,就想凭借地势之利,守住关中一亩三分地算了,所以他派人守住函谷关,不让任何人出入,项羽的大军也不许进去。

函谷关当时是天下第一险关,当真是一夫当关、万夫莫开。就在项羽傻眼的时候,英布主动请缨,带了少数几个勇士,从山间的羊肠小道迂回,进入函谷关内,破了关内守军,打开关门,项羽的大军这才进入咸阳,于是有了后面的鸿门宴一出戏。

作为项羽手下的五虎将之首(另四将分别是龙且、季布、钟离昧和虞子期,虞子期是虚构人物,为虞姬的哥哥),英布的功劳是不言而喻的。现在人都知道有一个英雄项羽,却没有多少人知道有一个英布。殊不知,项羽固然勇猛,但他的光辉形象,是靠像英布这样的猛将,用一块又一块碎片,默默地拼凑而成。没有英布,项羽只是一个力能扛鼎的匹夫,他胜不了巨鹿之战,他进不了咸阳,当然,也不一定会死在乌江。

项英反目

项羽在咸阳封天下诸侯,英布为九江王,以英布的老家六县县城为九江国的都城。

诸侯散兵,各就封地。项羽“尊”楚怀王熊心为“义帝”,迁都到长沙(那时候长沙可是一个非常偏远的地方,相当于现在的云贵一样,所以,这个迁都就相当于是把义帝赶到荒凉之地)。赶走了还不满意,项羽欲除之而后快,于是暗中命令英布在路上把义帝干掉。

老衲不知道项羽在向英布交待这项黑暗的任务时,英布有过怎样的思想斗争,项英两人之间有没有过口舌争辩,最终英布还是领了命,派手下追杀义帝,一直追到郴县,将义帝杀了。郴县,就是现在的郴州,在长沙南边,直线距离有将近300公里,已经靠近广东的地界了。

这中间一定有许多不为人知的事情发生。两千多年前的秦末汉初,郴县还是一片没有人烟的原始山林,人迹罕至。义帝的逃亡之路必是充满了艰辛,最终还是没有逃过斧铖(如果他真是死了的话)。而这件事,让英布陷入了深深的自责,也是因为这件事,让曾经亲密无比的项英之间出现了裂痕。

前面说过,英布发迹,得益于义帝的赏识,封他为“君”,英布一直对义帝怀有感恩之心。现在,他迫于项羽的淫威去杀了他的伯乐兼恩主,良心上如何能过得去呢?

英布从此开始远离项羽。

第二年,齐王田荣反叛,项羽征调九江的兵马,英布称病不肯亲自出征,只派部将率领几千人前往。

没过多久,刘邦也反了,带兵打到项羽的都城彭城,英布再次称病,不去救援项羽。

项羽对英布很是不满,多次派人征召英布前去见他,但英布就是不去。项羽念及英布的战功和旧情,暂时放过了他。

又过了一年,刘邦在彭城被项羽击溃,退守虞县。刘邦一直很欣赏英布,就派出一个叫随何的说客,费尽了口舌,终于说动英布投向了刘邦。

被逼反汉

刘邦招揽英布的目的非常明确,就是让英布从项羽的后面发动袭击,拖住楚军,好让汉军得到喘息之机,以便重整旗鼓。

随何游说成功之后,英布发兵攻楚,项羽派出他的得力干将龙且、项声来回击,英布战败了,他丢下军队,和随何两人一起抄小路去见刘邦。

英布见到刘邦的时候,刘邦正坐在床上,他在洗脚。

古代的时候,人们很讲礼貌,言行都有一套规矩。比如会客,见什么级别的人应该在什么地方,采用哪些人作陪客,穿什么衣服,都非常有讲究。当初蔺相如带着和氏璧去见秦王,就是因为秦王没有在正殿会见他,而是在偏殿会见的他,旁边还带有不少女人,蔺相如认为秦王对他无礼,所以就生气了,要怒砸和氏璧。秦王自知失礼,责任在自己,也不好发作,终于成就了蔺相如“完璧归赵”的好名声。后世也是这样,正式会见宾客的时候,当官的要穿上官服,一般人也要着正装,不能穿得随随便便。

可是,英布见到刘邦的时候,刘邦正坐在床上,他居然在洗脚。一群侍女在服侍刘邦洗脚。

这是很不礼貌的,特别是,英布还是一个王爷,虽然刚吃了败战,但在行政级别上和刘邦是一样的,论姓氏笔划,英布的排名还要靠前(刘那时候是劉,笔划蛮多的,真吃亏)。

英布气得怄血,后悔啊,心里想,老子是吃错了么事药唦,么样被猪油蒙了心哦,哪里不好去,怎么跑来投靠这个老流氓?可惜老子一世英名啊,这让老子以后哪里还有脸见人。唉,老子死了算了,死了算了。

从刘邦那里出来后,到了为他安排的宿舍里。正准备拔剑自杀,他发现房间里的帷帐衣服食物,都是和刘邦一样规格的,连门外站的侍应生的规格也是一样的。英布大喜,心里一下子就平衡了:嗯,刘邦这家伙还是不敢小看老子的嘛,让老子和他平起平坐在。唉,洗脚,那是几大个事唦,哪个不要洗脚咧,刘邦本来就是一个泥腿子嘛,是该多洗哈才能上岸,老子就不和他一般见识了。

此后,刘邦许诺封英布为淮南王,并帮助英布潜回九江,收编原来的兵马,策反楚国的官员,收复了原来的地盘,然后发动全部的兵马与汉军一起,在垓下打败楚军。

刘邦统一天下后,兑现了诺言,正式封英布为淮南王,都城还是在英布的老家六县,但地盘大了许多,除了九江,还包括庐江、衡山、豫章等地方。

过了四五年太平日子,淮阴侯韩信和梁王彭越都被刘家人以谋反的罪名杀了,英布开始担心起来。特别是彭越被杀后,刘邦居然把彭越剁成肉酱,然后把肉酱分成若干份,用礼盒装了送给各个诸侯,这分明就是在赤裸裸地警告他们,让他们小心项上人头。

这让英布深受刺激。韩信、彭越和他英布三个人,是刘汉开国的最大功臣,没有他们仨,刘邦早就被项羽灭了不知多少次了。现在刘邦功成名就,天下收入囊中,便开始诛杀功臣,实在令人心寒。至于“谋反”的罪名,英布怎么会不清楚呢,“莫须有”罢了,随便捏造一个就是了,找一个下人告发就行了。先杀韩信,再杀彭越,然后,就应该轮到我了吧?

果然,告发的人出现了,是英布手下的一个中大夫,叫贲赫。

不反,终是一死。反了,虽难免一死,但也许还有一线生机。而对刘邦挥来的屠刀,英布终于还是反了!

英布反,经数战,败于汉军,逃向鄱阳湖,被当地乡民杀死。

从刺面囚徒到裂土封王,算命先生只猜中了开头,却没有猜到结局。英布的一生,是波澜壮阔的一生,用士卒的鲜血,染红了自己的冠带,最终也染红了自己的脖颈。两千年的时间过去,血色褪尽,名声消隐,英布的名字,只散落在历史的薄薄几页中,无人翻检。

家园 将军到奴隶,奴隶到将军:叫“布”的了不起|二十四史探秘030

对于那些很厉害很厉害的武将,中国人最熟悉的,应该是吕布吧?不要跟老衲说关羽,关羽和吕布比起来,差得不是一点两点。所谓三英战吕布,那是刘关张三个人打人家一个,还被打得屁滚尿流的。

吕布姓吕,名布。

上篇说过一个很厉害的英雄,不比项羽差,他就是英布,姓英名布,你看,又是叫布。

今天要说的是两个人,一个叫季布,一个叫栾布。两个人的名字都叫“布”。名字里面有一个“布”是不是就很了不起?

还真是了不起。

笔者先说季布,一个从将军到奴隶的故事。

讲英布的故事时,笔者曾经说过,项羽手下有五虎将,分别是:英布、龙且、季布、钟离昧和虞子期。季布就是其中之一。

季布的生卒年已经不可考,反正司马迁没有说清楚。他是楚国人,从他被人们所知道的时候开始,他就已经是项羽手下的一员很厉害的大将了。至于怎么厉害法,这倒不是太清楚,总之,在项刘对抗时,季布作为项羽手下的大将,很多次使刘邦陷于险地,差点丢命,让刘邦很是狼狈。

后来,大家都知道,刘邦灭了项羽,统一了天下,建立大汉帝国。刘邦称帝后,一直忘不了曾经被季布撵得如丧家之犬的经历,于是悬赏千金捉拿季布,如果有谁敢窝藏季布,会灭掉三族。

季布,曾经风光一时,但项羽死了,作为败军之将,他一直在逃亡。

最先,他躲在濮阳一个姓周的人家里,具体是个什么人,笔者也不清楚。反正朝廷一直在严令捉拿季布,姓周的害怕了,就对季布说:朝廷悬赏捉拿你很急迫,你躲在我这里也不是很安全,迟早会出事的。如果你信任我呢,我就给你指一条路,可以避一时的风险,如果你不信任我,那我就在你面前自杀算了。

看看,人家姓周的承担了多大的风险啊。

季布说,好吧,你说吧,我就按你说的来做,但听你的吩咐。

姓周的说干就干,找来一把推子,把长发飘飘英姿飒爽的季布的头发全给剃了。剃头发干嘛?做和尚?像后来的鲁智深一样,送到庙里官府就不追究了?

错。各位河友要知道,那时候是公元前200多年,佛教传到中国是公元前后的事情,也就是至少200年以后。

剪了季布的头发,是准备把他当作奴隶一样卖出去。作为奴隶,是没有身份的,这样,朝廷当然就找不到他了。

周姓人家把季布剪了头发,穿上粗布衣服,和其他的几十个家奴一起,运到了另外一个地方,叫做鲁店,卖给了一个叫作朱家的人。(笔者也不知道这里应该如何解释,不知道是姓朱的家里,还是这个人名字就叫朱家,暂且当作一个人的名字理解吧)

朱家是个聪明人,他做这笔买卖的时候,就知道买来的人不简单,后来一仔细查访,发现买的这个奴隶居然就是国家的头号通缉犯季布。

朱家买下季布后,安排他到田地里去干农活,同时告诉他的儿子:这个人,你就不要管了,田地里的农活,你由他自己看着办,他想做就做,不想做也不要管。但是,你对他得恭敬一点,最好是每天和他在一个桌上吃饭,你吃什么就让他吃什么。

同在一个桌上吃一样的饭菜,这可是最大的礼数了。朱家的儿子不明白,他老爸为什么要如此对待一个奴隶。

朱家也不多解释,向儿子交待完,马上骑着快马赶往洛阳,去求见汝阴侯滕公。

(汝阴侯滕公名叫夏侯婴,汉初,名字里面有一个婴的人也是蛮厉害的,比如,秦王子婴,后面还有灌婴、窦婴等等。夏侯婴也算是当时的一个有名望的人,史记里面有列传,但故事不吸引人,笔者就跳过了。夏侯婴也是行伍出身,最著名的事迹是,当初刘邦被项羽追杀的时候,刘邦为了快点逃跑,几次把儿子女儿丢到车下,都被夏侯婴抱回车上来。虽说他后来被封为汝阴侯,但早年他因军功被刘邦封为滕公后,大家都习惯叫他滕公。滕公虽为武将出身,但一向以善于识人知人出名。)

朱家和滕公熟识。见面后,喝了几天酒,然后朱家就问滕公。

朱家:季布犯了么事罪啊?皇上好像蛮恨他的样子,这么着急地捉他。

滕公:季布好几次替项羽把皇上逼到墙角里面,进退不得。所以皇上怨恨他,想杀之而后快。

朱家:您觉得,季而是一个么样的人咧?

滕公:我觉得他应该是一个贤能的人。

朱家:这就是……作为臣子,自当为主公尽力。他当年是项羽的手下,理所当然地应该为项羽尽力,这是他的职责。当年项羽的手下那么多人,皇上一个个地杀,这杀得过来么?现在皇上刚得了天下,就因为这一点点私人恩怨而去满天下地搜捕季布,这不是告诉天下人他的心胸太狭窄了么?何况,像季布这样的贤人,满世界要捉他,后果就是,他要么向北逃到匈奴,要么向南逃到南越,逼得他成为敌人的帮手、自己的敌人。这就是当年伍子胥会对楚平王掘墓鞭尸的缘故。滕公你作为皇上依赖的重臣,你应该找个机会劝劝皇上才是。

滕公:嗯,你说得很对,我想想办法吧。

滕公后来果然找机会劝了劝刘邦,基本上和朱家的意思一样。刘邦虽然恨季布恨得牙痒痒的,但太爱面子,像滕公这么有名望的人一劝,他也就不坚持了,答应赦免季布,并任命季布为郎中,这是个不大不小的官。

季布还有几个小故事,一并讲来。

刘邦死后,他儿子惠帝时,匈奴单于不知道发什么神经,写了一封求婚信来侮辱吕后。吕后那个怒啊,怒归怒,毕竟是个妇道人家,政权名义上还是在她儿子手上,不像若干年后她一手遮天。正在这时,吕后的妹夫樊哙站出来了,樊哙说:我愿意带领十万兵马,横扫匈奴!

其他将领见樊哙这么说了,也纷纷附合,赞同樊哙的意见。

这时候季布站出来大喝一声:樊哙该杀!

吕后一愣,问:为什么要杀樊哙?

季布:想当年高祖(刘邦)带兵四十多万人,尚且被匈奴围困在平城白登山,现在他樊哙凭么事能以十万人就可以横扫匈奴呢?真是吹牛不打草稿,瞎骗人。况且,秦朝正是因为对匈奴用兵,才引起了陈胜等人的暴动,到现在战争的创伤还没治好,樊哙又当面拍马屁,企图使天下再次陷入动荡,大家说樊哙该不该杀?

吕后无语,大臣们也不敢再说话了,于是此事不了了之。

还有一个故事,是成语“一诺千金”的出处。

说是有一个楚人,名字叫曹丘生,此人嘴上功夫了得,能言善辩,而且特别喜欢和有权势的人来往,为了结识权贵不惜钱财。曹丘生当时和太监赵同交往,赵同当时很得皇上欢心,但是为大臣们所不齿。同时,曹丘生和窦长君(汉文帝的大舅子)关系也很好。这时候的季布应该已经退休了,正在楚地养老,他听说这个事后,就给窦长君写了一封信,信中劝说道:我听说曹丘生不是个好人,希望你不要和他来往。

曹丘生后来离开长安要回楚地,听说季布很有名,就请窦长君给他写一个介绍信,好去求见季布。窦长君是个老实人,老老实实地对曹丘生说:季布将军不喜欢你,我看还是算了吧。

曹丘生不介意,坚持让窦长君写一封介绍信,窦长君拗不过,只好照办了,但是心里还是很不安,就派人急忙赶到前头去向季布送口信,说明了这个事情。季布果然大怒,知道曹丘生要来,就等着专门为难一下曹丘生。

曹丘生到了,见到季布,对季布说:楚人有句谚语,得到黄金百斤,比不上得到你季布的一句诺言。您怎么能在梁、楚一带获得这样的声誉呢?再说我是楚地人,您也是楚地人。由于我到处宣扬,您的名字天下人都知道,难道我对您的作用还不重要吗?您为什么这样坚决地拒绝我呢!季布于是非常高兴,请曹丘进来,留他住了几个月,把他作为最尊贵的客人,送他丰厚的礼物。季布的名声之所以远近闻名,这都是曹丘替他宣扬的结果啊!

不好意思,上面这一段,笔者直接复制粘贴的相关译文,你看懂了吗?貌似只说明了一个道理:千穿万穿马屁不穿,只要马屁拍得好,再恨你的人也会把你当好朋友。😅

好吧,季布的故事完了,下面我们来说栾布,一个从奴隶到将军的故事。

这个故事很简单。

栾布是梁国人,早年间和彭越关系很好。栾布家里很穷,就到齐国去打工,在一家酒店里面当雇工。过了几年,彭越去做了强盗,而栾布却被人劫走,卖到燕国当了奴隶。

虽然当了奴隶,栾布却尽了一个奴隶的职责,凭着他的本事给他的主人报仇,于是在燕国得了名声。当时的燕国将军臧荼很赏识他,推荐他担任都尉。后来臧荼做了燕王,就任用栾布做将军。等到臧荼反汉时,汉军进攻燕国,俘虏了栾布。栾布的旧交彭越这时候被封为梁王,彭越听说了这件事,便向刘邦进言,请求赎回栾布让他担任梁国的大夫。

后来栾布奉彭越的命令出使齐国,还没有返回时,刘邦找了一个歪,说彭越谋反,诛灭了彭越三族。之后又把彭越的头悬挂在洛阳城门下示众,并且下命令说:“有敢来收殓或探视的,就立即逮捕他。”

这时栾布刚从齐国返回,就跑到洛阳城下,把自己出使的情况,在彭越的脑袋下面汇报,一边汇报一边号啕大哭。哭成这个样子了,全洛阳人都知道了,想不抓他也不成啊,没办法,洛阳“九门提督”逮捕了他,并将此事报告了刘邦。

刘邦见到栾布,骂他:“你要和彭越一起造反吗?我下令任何人不得收尸,你偏偏要祭他哭他,你个板板的到底是么意思?明摆着你就是要造反!来人啊,把他去给我烹了!”(又是烹,远的不说,近的,郦食其是被烹的,周苛也是被烹的。)

刘邦左右的人正抬起栾布走向汤镬的时候,栾布回头说:“希望能让我说一句话再死。”

刘邦问:“说什么?”

栾布说:“当年你惨兮兮地被困彭城、兵败于荥阳,随便时会被项羽灭掉。为么事你没死咧?就是因为彭越在后头帮你的忙,拖住了项羽。那个时候,只要彭越调头一走,你就完蛋了。再说,垓下之战,没有彭越,你能干掉项羽吗?现在人家彭越老老实实地过小日子,你非要找他的歪,说他要造反,那你摆出证据来啊。你又没有证据,非说人家造反,灭了人家三族,你TMD太不够意思了。现在彭越已经死了,我也活得不耐烦了,您烹吧,不烹老子还不依。”

刘邦就是这么个流氓习气,你越顺着他,他就越觉得你怂,越想把你往死里整;如果你和他对着干,越是臭骂他,他反倒越服你的啄。面对栾布的一顿臭骂,刘邦不知道怎么就心情舒畅了,于是赦免了栾布,还任命他做都尉。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12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