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客熙熙

主题:【原创】《寻乌调查》学习笔记 -- 日月双华

共:💬11 🌺133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1
下页 末页
家园 【原创】《寻乌调查》学习笔记

实事求是和群众路线,是我党的开展工作的两大法宝。实事求是就是建立在调查研究基础上的,毛主席十分重视调查研究工作,并且给我们留下许多著名的论断,如“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调查问题就是解决问题”,“凡是没有办法的时候,就要去调查研究”。那么共产党人是如何做调查研究的呢?毛主席1930年5月在江西省寻乌县所做的的《寻乌调查》,就是我党历史上极其宝贵的关于土地革命和农村根据地建设工作的调查研究指导方法。下面是对《寻乌调查》所作的学习笔记

一、寻乌调查的历史背景

在学习《寻乌调查》之前,先要了解其历史背景,通过查找资料,简单的整理一下历史背景。寻乌调查是1930年5月,红四军在寻乌县时做的。1929年1月为了打破国民党军阀对井冈山的围剿,毛泽东、朱德率领红四军下井冈山,转战闽西赣南,开辟了闽西赣南根据地。同年12月红四军在福建省古田县召开古田会议,1930年2月,召开陂头会议(红四军和赣西特委联席会议),成立了以毛泽东为书记的共同前敌委员会,统一领导土地革命和武装斗争,1935年5月红四军到达寻乌县,毛泽东同志在中共寻乌县委书记古柏同志的协助下,花了十多天时间,对寻乌县的政治区划、地理交通、商业活动、人口阶级成分、主要政治经济人物以及土地关系、土地斗争等状况,进行了全面而详尽的调查分析,在此基础上毛主席写了《寻乌调查》和《反对本本主义》两篇重要的文章,其中《寻乌调查》共5章39节,8万多字。《寻乌调查》是毛主席农村调查的经典之作,也是土地革命时期指导土地斗争和根据地建设的重要著作。做完《寻乌调查》后次年,即1931年9月,闽西赣南根据地连成一片,根据地扩张到江西福建的30多个县,在24个县成立苏维埃政府。11月成立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即中央苏区,毛泽东同志任苏维埃政府中央主席。

从1929年1月红四军下井冈山,到1931年11月成立中央苏区,短短两年多时间,土地革命斗争取得了辉煌成果,《寻乌调查》所提供的调查研究分析方法,显然具有重大的指导意义。以上是《寻乌调查》的历史背景。

二、寻乌县的地理概况和区划

寻乌县北邻会昌县,西邻安远县,西南邻定南县,南邻广东省兴宁县,东南邻广东省平远县,东邻福建省平武县,处于赣、闽粤三省交界处。自明代万历四年(1576年)设县,至民国时下辖七区,包括四厢十二堡。七区即城区,仁丰以篁乡为中心,双桥以留车为中心,南八以牛斗光为中心,兼三以吉潭为中心,澄江以澄江为中心,三水以三标为中心。

交通分水路和陆路。寻乌处于东江水系上游,水路经澄江、吉潭、石排下、到留车入龙川下惠州。陆路以石排下为中心,分四条大路,一是经吉潭、澄江通筠门岭,向北通往会昌、于都、兴国、瑞金,一是经县城、三标向西通往安远、信丰,一是经牛斗光向东南通往广东平远、梅县,一是经留车向南通往兴宁、惠州。所有大路均无车子,物资流通均都靠人挑马背。县里有电报局一个,邮政局一个。这是当时寻乌县大致的交通地理概况。

三、书中商业调查的简单整理

毛主席在开头写到他对商业完全是门外汉,可他在调查中详细调查分析了寻乌的商业活动,各行各业的货物周转量,贸易量,乃至一年的贸易总额乃至重要商业人物的简短人物传记都做了详细的记录,简直是商业调查的百科全书,当代许多专业商业金融机构的调查报告都没有如此详尽的数据。下面是我简单整理的商业调查内容。

书中把商业活动分为两类,一类是过境贸易和寻乌出口贸易。

贸易路线

贸易物品种类

年贸易额

过境贸易

门岭到梅县生意

豆子、油

油全年约150000元,豆子全年58800元。

安远到梅县生意

鸡、牛、猪

鸡全年约108万元,牛全年约150000元,猪全年225000元。

梅县到门岭生意

大宗洋货(牙粉、牙刷、肥皂、洋铁等)、海货、洋油、洋纱、布匹等。

梅县到安远生意

跟梅县到门岭生意类同,数量约为六成。

惠州来货

寻乌出口物品种类

年出口量和贸易额

1

全年三万六千担,共288000元。

2

全年十四万斤,共70000元。

3

全年六千担,共48000元。

4

全年约10000元。

5

香菇

全年约五千斤,共10000元。

6

茶油

全年约一万五千斤,共3750元。

以上贸易额计算皆为银元即袁大头。

从以上两个表格可以很容易分析出,江西经寻乌过境到广东的贸易和寻乌本地出口的货物除纸张外都是农产品,而从广东即梅县汕头进入江西的货物则以西方倾销的日用工业品为主,其次为手工业品布匹和盐。江西的农业县和寻乌本地的手工业品毫无市场竞争力。在西方倾销的工业品的浪潮冲击下旧的生产关系正处于瓦解状态。旧生产关系的瓦解,则决定了旧上层建筑的剧烈变动。这个结论可以从后面的调查中得到验证。

未完待续

通宝推:GWA,呆头呆脑,落木千山,桥上,李根,acton,苏仙岭,南宫长万,燕人,外俗内正,
家园 以前有同学发过但没有做学习笔记

支持。

家园 【原创】《寻乌调查》学习笔记续一

点看全图

点看全图

上文的表格格式有点问题,用图片格式重新上传,外加一张当时的寻乌交通示意图。

另一类则是寻乌县城本地的手工业及商业活动

毛主席在书中把寻乌县城本地商业和手工业分成23大类,这23大类是1盐、2杂货、3油、4豆、5屠坊、6酒、7水货、8药材、9黄烟、10裁缝、11伞、12木器、13火店(即旅馆)、14豆腐、15理发、16打铁、17爆竹、18打首饰、19打洋铁、20修钟表、21圩场(即集市)、22娼妓、23同善社(会道门)。这23大类下又各自细分,比如杂货类涵盖131种进口的西洋轻工业品和部分本土手工业品以洋货居多,也包括土布洋布生意。这23类商业活动涵盖了全县商业和手工业的方方面面和全县人口所有的生产生活需要,每个门类都做了详尽调查,并且详细记录了每个行业的店主和代表人物的生平,家庭状况,政治倾向,政治倾向,生意本金大小,主要活动事迹,对待革命的态度等等。下面在书中摘取一例,可以看出毛主席所作的调查的详尽程度。

郭怡和是本钱最小的杂货店,百多块钱本,卖些黄烟、纸煝、蛋、自来火、带子、红绳子、丝线、综条(镶鞋口用)、笔墨、毛巾、洋纱巾、骨扣等等东西。店主郭友梅(他是参加我们这个调查会的)和他一个老婆,每年吃饭穿衣缴费百多元,生意赚项仅敷了它。他是万安人,十二岁到寻乌,今年五十九岁了。他未来之前,他的叔父早就在寻乌做了六十年生意,连他到今共做了百零年了,历来都是做杂货布匹。光绪二十五六年生意最盛时,有本三千元,从外面缴(商家赊借货物叫做“缴”)到五六千元,自己缴给人家也有四五千元,故那时虽只有三千元本,却做得两万元上下的生意,乃是寻乌城里第一大商店。现在是往留车、八尺、牛斗光、车头去买货,那时候那些地方的商店却要到寻乌城中他的店来买货。因为那时候的货来源主要是赣州(布匹、绸缎、纸张、笔墨、草帽、苏席),吉安亦有来往(紫花布和丝线)。那时候向赣州买三百块钱货,只付一百块现钱,货就拿得动。现在不行了。这种不行,不止郭怡和,差不多商店都缴不动了。不独赣州,梅县、兴宁也缴不动了。这是一种经济的大变化。就是从前年(一九二八)起,“世界不好”。商家的货缴与农民,农民受了重租众利剥削,本来就是穷的,加以前年蝗虫吃了禾,同时又遭旱灾,农民还不起本城商家的账,因此本城商家也还不起梅县、兴宁商家的账,梅县、兴宁商家都不放心缴给人家了。民国五年郭怡和遭了一个大枪(光复派率领农民千多入城,抢了许多别的店子。随后官军克复,又大抢郭怡和,抢去六千九百多元东西)。从那时起,就衰了下来,一年不如一年,弄到现时这个样子。郭做过两任商会长——民国十四年到十六年。

从上文可以看出,郭友梅家族生意的兴衰,就是寻乌商业兴衰的缩影,在前清时期,本地手工业尚未收到资本主义列强轻工业品的冲击,寻乌作为三省交界的要冲,商业十分兴盛。到民国在广东的洋货冲击下,本地手工业品节节败退,寻乌城的生意也就慢慢衰败了,再加上民国战乱兵灾,农业生产被破坏,农民大量破产,寻乌城的商业更是一落千丈。郭友梅家族做了百年生意,从寻乌城第一商家衰败到惨淡经营勉强维持生计,红军来了以后,就跟红军合作,在调查中出了大力。这种濒临破产的商家对待革命的态度是积极的。

那么毛主席为何要做如此详尽的商业调查呢?毛主席在文中说了,

“对于商业内蒙始终是门外汉的人,要决定对待商业资产阶级和争取城市贫民群众的策略,是非错不可的。非常明显,争取城市贫民一件事,一般统治不感觉它的重要,高级指导机关感觉它的重要了,却始终不能给同志们以行动上的具体策略,尤其不能把具体工作服方法指示出来,这就是由于不了解城市是什么东西才弄成这种现象吗?……倘若走马观花,如某同志所谓‘到处只问一下子’,那便是一辈子也不能了解问题的深处。这种研究方法显然是不对的。”

也就是说要了解城市,做出正确的城市斗争指导策略必须深入调查城市工商业,调查城市里的贫民甚至会道门下九流,调查工商业资本家,人口阶级成分,才能做出正确的斗争策略,才能争取到城市贫民阶级的支持,党的政权才能在城市扎下根。在土地革命时期,毛主席就注意到了城市开展革命斗争工作的方法。

在本章末尾,还给出了寻乌县城的人口和阶级成分政治地位的统计。

职业 人口数 百分比

农民 1620 60

手工业者 297 11

游民 270 10

娼妓 162 6

商人 135 5

政府机关 100 4

地主 78 3

宗教徒 22 少于1

总计 2684 100

土地革命以前,寻乌城的统治阶级就是占人口百分之13的商人地主天主教耶稣教传教士。做完以上抽丝剥茧的详细调查,说明红军和苏维埃政权对寻乌城整体已经了然于胸,旧统治阶级的一切活动在红军眼中都无所遁形,再也翻不出什么浪了。所以毛主席才说调查问题就是解决问题,正确的斗争策略只能从正确的调查研究中来。

点看全图

通宝推:桥上,苏仙岭,白马河东,落木千山,李根,acton,
家园 为什么要略掉盐的数据呢

盐是放在第一位的,而且文中也说,这是一大桩生意。

家园 有一门学科——人类学

我觉得毛在这一门里必定有很高地位

家园 《寻乌调查》学习笔记续二

四、寻乌县农村的旧有土地关系和剥削状况梳理

相比于县城,广大的农村才是调查的重中之重,调查农村的人口阶级成分土地关系剥削状况是土地革命的关键问题,也是根据地建设的关键问题。红军只有争取到最广大的贫下中农的支持,红军和苏维埃政权才能生存下去。下面是对以上调查情况的简单梳理。

1农村人口成分

点看全图

2旧有土地分配

公田占有百分之40,地主占有百分之30,占人口百分之90以上的农民占百分之30。

所谓公田包括三类,一祖宗地主即族田,占全部土地的百分之24,占公田的百分之60。二神道地主即各种神坛社庙寺观的田地,占全部土地的百分之8,占公田的百分之20。第三类是教育公益类地主,即各种考棚、宾兴、路会桥会等公益性质的田地,占全部土地的百分之8,占公田的百分之20。以上各类公田名义上属公,实际是大部分土地收益还是掌握在地主阶级手里,农民能掌握的的土地很少。

3阶级分析

3.1地主阶级

寻乌全县年收租五百石以上的大地主共8人,其中收租千石以上的大地主2人。年收租200到500石之间的中等地主共113人,大中地主合起来占地主总人数的百分之20,余下百分之80都是年收租200石以下的小地主。《寻乌调查》一文对121个大中地主的家庭状况、财产状况、个人事迹、政治反动性等都做了逐一分析,这里就不详细介绍了,简单说一下各类地主在县里的政治地位和权力构成。

由于大地主人数很少,在全县不起特别的作用,中地主是全县的权力中心,旧县政权、教育局、保卫团基本上都控制在中地主手里。这些大中地主对生产是完全坐视不理的,他们坐拥田产完全是以收租为目的的,政治上是纯粹的寄生阶级,他们的政治思想有新有旧,但不论新旧基本上都是反动的,也就是反对红军革命的。红军到寻乌以后,8个大地主跑了2个,被红军处罚了1个。113个中地主跑了16个,红军枪毙了3个,处罚了2个,另外还有3个有亲属或本人参加了革命。也就是说,地主阶级中大约有百分之20的人数是旧统治阶级中的反动骨干分子,新政权打倒了这些反动骨干分子,剩余的也就不成气候了,向新政权妥协了,中地主中个别和其他地主有深仇大恨的人,还主动参加了革命。

作为地主阶级中人数占绝大多数的小地主,政治上则与大中地主不同。经济层面,他们商业化程度比大中地主高得多,但政治上受大中地主的统治,没有权力,也没有话语权,在商业活动中也受大中地主控制的旧政府机关压榨盘剥。如果说大中地主之间倾向合作,那么小地主和大中地主之间则倾向矛盾对抗,他们之间的斗争比较尖锐,他们接受革命思想也非常迫切,而且日益接受无产阶级意识的指导,在斗争中逐渐和贫民阶级结合起来。

当然,这不是小地主中的全部,而是其中的一部分。小地主主要分为两类,即所谓的“老税户”和“新发户”。老税户,就是破落户,祖上传下来的地主,除了一小撮有余财之外,大部分是一年不如一年,在接近破产的边缘挣扎。这部分破落户占小地主的百分之40。这部分小地主革命意愿最强烈,斗争性也很强,有许多人是寻乌县共产党领导革命斗争的中坚力量,在过去的斗争中也出了好几个革命烈士,现任的斗争领导人寻乌县委书记古柏同志也是出身破落地主阶级。

而第二类小地主,也就是所谓的“新发户”,这部分人的来历则和破落户完全相反,他们是从农民做生意发家致富上升到地主阶级来的,他们是地主阶级中最凶恶的一群人,他们眼里只有钱,向农民发放高利贷盘剥农民的主力也是他们,有些地方把这类人叫做半地主性质的富农,他们是农民阶级最凶残的敌人。

3.2富农和中农

富农除了不租田给人耕种之外,行为和小地主没什么区别,他们也向贫民发放高利贷。中农则是自给自足的自耕农,没有余钱发放高利贷。不过书中特别强调,“大批贫农唤着平田和彻底废债的口号,就是对付这种富农的。共产党如果阻止贫农行动,那末贫民非恨共产党不可了。”这就是调查研究的意义,共产党必须争取最广大的贫农阶级,这是土地革命斗争中的最重要的策略之一。

3.3贫农

贫农是农村中人口数量最多的一个阶级,贫民可以分为四个阶层,一是半自耕农,有自己的土地但不够耕种,所以必须从地主手上租一部分土地耕种,这部分人占贫农的百分之15。二是有生产资料的佃农,有牛,有犁耙,占贫农人口的百分之60,三是只有部分生产资料的佃农,主要是没有牛,这部分占贫农人口的百分之15,四是完全没有生产资料的佃农,这部分最贫农生活最穷苦,占贫农人口的百分之10。

4剥削状况调查整理

4.1地租剥削:年50~56%,即佃农要把一年收成的百分之五十到五十六交给地主,还要给地主立字据,交租子时要送鸡,请地主吃饭,字据是单方面的,佃农给地主立字据,地主不给佃农立字据。

4.2高利贷剥削:高利贷主要有三种利率,年利率50%、年利率120%、年利率36%。前面两种利率是地主借给农民的高利贷,后一种是地主富农之间互相拆借的利率。百分之80的借贷关系是地主和农民之间的借贷关系,百分之20是地主富农之间的相互拆借。

4.3谷利剥削:六个月利率50%。谷利就是粮食借贷的利息,农民青黄不接时向地主借粮,借一石半年还一石半。这个利率极重。

4.4油利剥削:最恶劣的高利贷,一年中不管什么时候借,每年九月还,一概是利率100%。也就是借一斤油,还两斤油,六月借九月还也是借一斤还两斤。

从以上数据可以看出,农民在生产生活中受地主阶级盘剥极重,上面的高利贷利息最轻的也是年利率50%。广大贫民每年收成以后交完地租,再还高利贷,一年的收成所剩无几,为了生活又得向地主借高利贷,年复一年日复一日利滚利受着残酷的剥削,这种生活可以说是暗无天日。这种极高的利率原则上是违法的,无论大明律大清律还是民国的律法,明面上都不允许高利贷。但在广大农村地区,地主阶级把持的反动政府,他们为了自身利益,无视法律,用高利贷对广大农民进行敲骨吸髓,旧社会劳苦大众的水深火热是我们现代人无法想象的。

4.5苛捐杂税剥削

点看全图

由上表可以看出,全县每年的正税负担并不重,即便加上陋规也不过8000余元,摊在每户人家头上是极少的,但负担轻的正税并没有给广大劳动人民带来利益,反而成为地主阶级巧立名目征收苛捐杂税的帮凶,这些苛捐杂税和名目繁多的强制摊派主要的剥削对象是手工业者、小商人、弱小的小地主和富农阶级。比如所谓的护商捐,其实就是对小商人的强制摊派,小商人对之恨之入骨。国民党反动政府,在广大农村和城市工商业从业者内部基本上没有支持者。

在这种残酷的剥削下,田地易主频率很高,一块田一年两易其主也不罕见。民国十四年即1925年,全县把田卖出的有600家,典当田地的有1500家。即寻乌近年每年有百分之二的人家破产,百分之五的人家半破产,至于处于破产边缘的人家则不计其数。除了在县里占统治地位的一百一二十一家大中地主之外,可以说家家户户都在破产边缘徘徊,那些所谓的新发户也不例外,旧的封建式生产关系已经处于崩溃瓦解的边缘,广大劳动人民群众生活朝不保夕困苦不堪暗无天日。推而广之,寻乌一个县如此,江西一个省,乃至整个旧中国何尝不是如此。这就是共产党领导的革命斗争之所以得到全国绝大多数人民拥护的阶级基础。

通宝推:acton,acton,桥上,苏仙岭,
家园 原文中没有盐的数据,所以只能略过

《寻乌调查》原文中对寻乌出口贸易和转口过境贸易的商品数据非常丰富完整,但对进口的洋货和大宗物资盐的数据却省略掉了,个中缘由,我个人猜测有这么几个原因。

一、调查组成员中的寻乌县原商会会长郭友梅的商号曾经是寻乌县的大经销商,虽然他家商号败落了,但对寻乌出口贸易的基本状况还是了解的。

二、进口的洋货,寻乌县作为内陆小县,没有总经销商的渠道,只有零售商,所以洋货的数据不齐全。

三、盐,作为大宗贸易的主要商品,也是战略物资,可能具体数据不便透露,于是在原文中省略了。

通宝推:桥上,acton,
家园 这里石怎么定义?

是米还是带皮的谷?是十斗,还是一百斤,还是其他?这个好像不同时代差别很大。对于理解地主收益还是挺重要的。

家园 按原文理解,应该是带皮的谷

地主收租都是收割季现场交割,所以应该是谷子,而且是按斗计量的石。

通宝推:王郎,
家园 《寻乌调查》学习笔记续三

五、寻乌的土地斗争

本章是寻乌调查原文的最后一个章节,主要内容是红军掌握寻乌县之后,成立苏维埃政权,在苏维埃政权领导下,寻乌县的土地斗争问题。主要涉及以下几个方面:一、土地山林池塘房屋的分配问题,其中主要是土地分配问题;二、废债问题和土地税;三、土地斗争中的妇女。

第一,土地山林池塘房屋的分配问题,重点是土地分配问题。土地分配问题涉及土地分配的方法、土地分配的区域标准、土地分配的快慢、公田的分配、城郊游民和非农民要求分田、每人得田数量不足情况下如何添补生活,再加上山林池塘房屋等分配方法等,林林种种十几个项目。这是几个项目把土地分配中遇到的问题基本上都罗列了出来,并一一给出了解决办法,并对分配过程中出现的许多状况也进行了经验教训的总结,并做了相应的改进措施。

土地分配方法,土地斗争初起的时候,土地分配方法并没有成法可依,所以通过召集群众代表大会集中讨论,提出了四个办法:1是按照人口平分;2是按照劳动力多寡分配,劳动力多的多分劳动力少的少分;三是按照生活财源的多寡分配,有手艺的少分,无其他生活来源的多分;4是按土地肥瘦分配,肥的少分,瘦的多分。这四个办法并不强制,可以任选一种,在实际执行过程中百分之八十的地方是按第一种办法来分配的,这个办法也得到了多数贫农的拥护。

山林房屋池塘分配是土地分配的附属问题,山林问题,除牛斗光外都未分配,原则上属于苏维埃政府公有,而牛斗光要求分配的声音很高,是因为牛斗光人多地少,所以群众有分配山林的强烈需求。池塘房屋则都未重新分配,池塘归苏维埃政府所有,房屋则允许被反动派烧了屋的搬到屋多的家里人住。

游民和非农民分配土地问题,大多数游民和非农民比如宗教人士都分到了土地。

还有土地分配的区域标准问题,这里着重指出,虽然寻乌的土地分配百分之八十五的区域是以乡为单位进行分配的,只有百分之十五的区域是以村为单位分配的,但农民对以乡为单位进行分配内心是不拥护的,不积极的,农民的内心还是拥护以村为单位进行土地分配。这里面有几个因素,以乡为单位,各村土地状况土地数量土地肥瘦相差悬殊,以乡为单位全部打乱重新分配,涉及面太广,难免出现各种不公。以乡为单位分配,还要涉及搬家移民,这是农民不愿意的。这里面即有心理因素,也有经济因素,毛主席特意强调不承认经济因素这是不对的。

在土地分配过程中,毛主席特地指出一个土地分配快慢的问题。毛主席指出,土地斗争后起的北半县,分配的很快,从城区暴动占领县城到分配土地,前后一共二十来天就结束了。反而武装斗争先开始的南半县却迟迟不呢分配下去,原因在那里呢。毛主席也做了调查,是革委会的调查方法不对,土地调查表的内容做的太复杂,林林种种调查一二十项,许多不必调查的项目也罗列了进去,主次不分,导致调查表下发了一个月还没完成土地调查。后来改进了工作方法,简化了调查表只调查几项必要的内容,于是工作进度就明显加快了,改进方法后,从调查土地到分配完毕,前后只要两个星期时间。这个现实的经验教训,其实对我们的现在的工作也有很大的启发,我们做现实工作做基层工作,不能跟学院派一样,林林种种什么都要抓,基层工作要抓重点要学会抓大放小,各种表格都要简化,而不是复杂化。

寻乌县土地重新分配后,除了城郊的农民分配所得土地较少,和少部分人少地多的区域所得人均土地所得较多之外,大部分区域人均所得土地年产出两季稻合计约毛谷十石左右,这十石粮食,一年食用一半,另一半要换取日常所需,但维持农民一年所需,仍有不足。毛主席在调查中特意指出,全家生活田收占三分之二,杂收占三分之一,所谓杂收就是日常做各种手工业和力气活,贴补家用。

第二,废债和土地税。土地斗争后,废除二分利以上的高利贷,实际上寻乌没有二分利以下的债,所以实际执行中是废除了所有高利贷。除了日常亲戚朋友之间没有利息的债务仍然正常偿还之外,寻乌县所有的债务都免除了。土地税,寻乌革委会规定土地税一律为百分之十,采用非累进税制。

第三,土地斗争中的妇女问题。毛主席强调妇女是十分拥护斗争的,毛主席指出,在斗争胜利的地方,她们就立即有了个人的自觉。妇女急于摆脱被奴役被压迫的人身依附地位,在土地斗争进行时,许多地方,妇女就勇敢地参加斗争。这是女性为自己独立地位的斗争。苏维埃政府成立后,离婚案子就立马多了起来,十件离婚案子中,女性提出来的有九件,男性顶多只有一件。这个比例其实和当下也差不多,绝大多数离婚都是女性提出来的。不过在文章的结尾,毛主席指出,农民男子并不是反对妇女解放,只要土地斗争一深入,他们对婚姻的态度就大大改变了。

六、结语

《寻乌调查》这本薄薄的小册子,一共只有五个章节八万多字,可这八万多字蕴含的信息量极大,我一开始花了三天的时间通读了一遍,在脑子里没留下很深的印象,也没形成系统的理解。后来又花了一个星期时间,仔细的梳理了一遍,一边读一边记,文中的内容才逐渐地明朗了起来,对我党在土地革命时期的斗争工作方法也有了一个大致的了解。严格来说,这篇读书笔记是第二个版本,后半段推到重写了。第二次重写的过程中,跟第一次写又有了不同的感触。毛主席虽然调查的是寻乌一个县,实际上在寻乌县的土地革命过程中,展现出来的是清末以来,在资本主义列强政治经济不断入侵下旧中国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旧有的生产关系逐渐瓦解的过程,在这个生产关系过程中,农民阶级表现出来的斗争性以及我党在土地革命斗争中所起到的作用所遇到的问题,都进行了一一分析。寻乌一个县就是旧中国的缩影,理解了寻乌的土地革命斗争,就理解了我党的革命斗争。撇开这些不说,毛主席在《寻乌调查》里所传递出来的调查研究问题的思路方法,对我们当下的自身的工作方法也有极大的启迪作用。

通宝推:死扛着,很高兴,桥上,
家园 补充一下,原文有盐的数据,只是数据不全

原文中写到寻乌县城里有五家盐店,五家店合起来一年做十万元生意。但这应该是寻乌县自己内部消耗的盐,过境的盐的贸易总额数据没有。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1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