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期网站停站换新具体说明
- 按以上说明时间,延期一周至网站时间26-27左右。具体实施前两天会在此提前通知具体实施时间
主题:未来五到十年内,全球能否实现去“血汗工厂”化? -- 绝对不是白领
日常运营就不需要当地人参与了,能节省大笔开支。
当然也是看具体产品。
这样的分工古已有之,景德镇的瓷器生产。
否则节拍时间相差太大,会造成某些机器闲置。
关于这一点,我再补充一下,机器闲置的时间越多,表示利用率越低,也就是该机器的回报率越低,这是老板投资的大忌。
去年跟朋友转了一圈,偌大的陶瓷市场因为疫情原因还很冷清。咨询几个门店,他们大都只负责整体工艺的一部分,其他都是亲戚朋友之间互相成全。
反倒是拍着胸脯全搞定的,可能连自己的工厂都没有。
一般意义上的工业化,应该是大工厂十几个部门,流水线传送。这里一个部门居然就是一个厂,也就是财务质管全部独立,这样的厂居然还是手工作坊模式,传送用摩托三轮。
大开眼界。这样居然还能把价格压到最低。我真是无语了。果然书生气贪大求洋要不得。
话说回来,一小时 1200 件是很高的劳动强度啊,三秒一件,也就是批改小学算术题的水平。这样连改一两个钟头也是很累的,难以持续。
劳动密集型产业,降成本驱动的产业链最后的样子,都差不多这个样子,正如假日网友所说:柔性生产线。弊端也很明显,规模小,必然无法扩大发展,只要增加管理成本必然竞争不过别人;只能承接简单工序,仅限于人加单人可操作机械。
已经看过很多文章把这类产业链称为产业集群,当作产业在地化的护城河。但同时也可以看到,这类产业链一直抱怨招不到合适的工人。把人当作人型机械手的工作对年轻人一点吸引力都没有,人都没了,哪来的产业链,哪来的护城河,自然是要转移走的。
这种产品的生产过程还在量变中,变化达到一定程度,半闲置机器的投资不是问题时,一道工序的人工就去掉了。一般都从量最大的型号开始。
我在工厂中看到短期最省心的小老板就是做自动化加工。一道工序,几台机器,料不买,货不运,关灯也生产。但是要琢磨升级机器和维护,投设备不投人力,尽头就是升级到顶,机子免维护,然后卖设备退休。外部环境影响很大,材料,市场,对手。。。,抗风险能力,额,主要靠关门走人不在乎,拼积累。扩大规模这事不考虑,尤其是当下。
有描述一秒一件的工作效率。
楼主亲戚的工厂还有大把潜力可挖掘,将成本再压低。
搞工业的都知道标准件这个概念。比如你设计螺丝,应该找一个标准尺寸。同样的,包括阀门,管道。。。很多看起来很复杂的零件其实是由许多个标准的零件通过焊接等方法组合到一起的。如果这个零件坏了,你再造一个也不难。
但是很多的工业,比如石油行业的工具,由于各种限制,特别是尺寸的限制实在太厉害了。所以零件只能是针对某个特定的场景进行设计,制造。有时候一个电饭锅大小的一个高碳钢的零件要上万美元真的不是宰人,因为没有一个合适的工序给你造出来。 很多纯粹靠人。但是工具又不多,往往也就造个几千台就不错了。有些零件当时就多造一批囤着。坏了换一换,也就无所谓了。
但是后来呢,一个是工业设计的水平越来越高,本以为寿命几百个小时的东西,上千个小时一点事情也没有。另外呢,油价没有继续一飞冲天,所以钱要省着点用。能不重新研发新的就不用新的。
当时我在搞科研的机构,我们兴匆匆的搞了3D打印, ad ditive manufacturing,展示的特别好,文章也很受欢迎,但是去一打听,没啥人用。为啥呢?因为大家发现了中国的江浙一带(后来的山东一带),有一大批接非标准件加工的企业。往往先给几万人民币作为工艺研发,然后量大从优,过去上万美元一个的零件,可以便宜到几百美元一件,还可以不满意退货。 直接把我们的研发给搞垮了。 有一个非常复杂需要钻孔的零件,买来新的比原装的质量还好。
不知道现在怎么样了
中国高手修机械表都是先拆了量一下,造一个冼刀,再车一个零件换上搞定哈拉少,对比原装便宜是真便宜,造型也没差,质量看运气但是大差不差的。
在美国是要被放弃掉的,放弃的原因有两个层面,第一个是资本已经不打算玩下去了,这个既是因为盈利下降,也是因为中国的竞争越来越强;第二个是产业工人也没了,美国制造业慢慢只剩下两种人,精英和低端普工,技术工人年纪大了,退休也就退了,后继无人。
举个例子,工作过的一家在华美国公司,一个超过8米长的大备件老化了,要赶快做条新的,选择有三个:
1. 找备件制造商(知名大企业,业内如雷贯耳)的美国原厂做;
2. 找该制造商的中国分厂做;
3. 找国内厂家做。
出于美国公司莫名其妙的优越感和对国内公司的不信任,以工艺保密为由,否决了第2、3个选项,宁可多花时间多花钱,还是找美国原厂做。
那就下单做吧。结果是半年的工期,超期约半年完成,然后运来国内。一开箱不得了,表面瑕疵极多,判定为不能使用,投诉制造商,制造商派了其国内分厂的一位博士到现场检验,博士看完之后也是无可奈何无从辩解,博士也是老相识,问他怎么回事,为何王者变成了青铜?照实说美国工厂设备都是老设备,没有新的投资了,做的好的老师傅早已走个精光,现在不仅缺人而且都是半桶水。还有,知道为什么迟来了半年吗?第一块料上机后被加工废了,又上了一块,又加工废了。。。
后来,我们这家公司也不断放开设备备件的制造权限,大部分已不再要求必须在美国制造,主要的原因不是成本控制,而是美国确实越来越做不出东西来,曾经的供应商要么主动退出,要么被认证过不再能符合要求,而基本上所有这些,都已经能被国内低价替代了。
如果说工业是立国之本,这些年可是实实在在地看到美国开始衰落了,而且速度越来越快。
只有在订单繁多,而每单数量小的情况下,这个模式才走得通。如果全世界只需要十几款不锈钢碗碟杯子,那么这种做法就完全斗不过现代化的工业制造。
问题就是,消费者的口味变化多端,天知道明天会有多少新的需求出来,大厂来搞成本太高,这个就是这种产业链的生存之道了。
当地有不少人是兼职做的,早上做完早餐送孩子上学后干两个小时,接着中午休息一下,下午又干几个小时,接了孩子,吃完晚饭后,再干两个小时,灵活用工真的灵活到极致了。
他们不单生产还靠全国的潮州商人
潮汕人太精了,又排外,对外来工不是很友好,所以留不住工人。
潮汕外来工主要是本省梅州、福建西北龙岩、江西赣南一带,随首福建经济的发展,龙岩一带务工人员主要去厦泉漳一带了,交通便利起来后赣南人又去厦泉漳和浙江了,所以缺外来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