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对ChatGPT的几点思考 -- 唐家山
附近的一些华人,近年来的一个策略就是,自己家的娃真是硬朗的,就留在公校这个丛林里,七进七出以后才能来去自如;比较文艺青年的就去搭私校的快车。本来各人选择对自己最好的路子,但你架不住某些人49年加入国民党还沾沾自喜。其实河里小爱富同学最近渲染的也是在往这个坑里跳,只是他可能没条件走到坑边上。
要快车道就别扭扭捏捏的。比如当医生,美国要这要那的,直接去加勒比海美国承认的医学院,离家近想回来玩玩就回来玩玩,还便宜,最后回来考个试。后面人家好医院不认?就是当个家庭医生混碗饭吃,要什么mayo clinic啊。
美国人才培养选拔制度最大的问题,是德不配位。配,是和中国比。中国一个市长,到美国做总统问题不大,美国的一个参议员,到中国做科长都很难。就是因为这种普遍的德不配位,才造成现在美国干什么都干不好,就一天到晚选网红。比如DeSantis重拳出击Disney,这里本猫不是说Disney是什么好人,但你DeSantis执着地找Disney麻烦,办成了对佛罗里达这个靠游客的州有什么好处吗?
但如果是和欧洲这些奇葩比,那美帝的人才就很配位了。只不过中国人口太多,随便百分之十,就把美帝横扫,把全世界的位置全占了。在现在的美国当庸医也过得很舒服,可如果美元崩溃,你在美国就是当个外科主刀,那又能怎样?说的好像谁家没出过起死回生挽救重要领导级别的生命的医生似的,过的不就那么回事。
魁北克对私立学校也有教育补助,所以学费不太高。
但是那里税重,拿出这点小钱,对很多人还挺是负担。
蒙特利尔有好公校,甚至还有一个高中,就嵌入在麦吉尔大学里。
蒙特利尔是个特殊地区,基于这点,其实F的各种说法都是成立的。
就是有点偏激而已。
但如果不知道这个特殊背景,就挺难理解的。
大陆二代还没有成长起来,私校移民后代比例越来越高,目前还无法准确评价私校对人生的影响。
教育是个体化体验,就是掷骰子赌博,骰子没停下前,肯定都认为是大的。
之前在澳洲很多年,小女在澳洲读书,就简单聊聊我了解的情况。
说来话长,09-14年的时候,我曾回国工作过几年,小女跟着回国上幼儿园,到了14年,深圳实在没有小学学位,不想将就,就只好回澳洲。
刚回澳洲的时候,很顺利就到家附近的公校报名入学,由于小女完全不懂英语,学校又安排先去一家语言学校上课,大约四个月之后,就回到公校上课,跟校长,老师都聊过天,给我的感觉还是不错的,但学校教的东西给我的感觉就是简单,尤其是跟国内的对比,当年同事的小孩,同样年纪,常常要写作业干到10点,澳洲这边,小女实在开心,每天跟她聊天就是说在学校玩了啥。
我们夫妻俩心里难免嘀咕,某次我见到某女校有开放日,就带了小女一起去看,小女挺喜欢的,于是就报名,据说一般来讲,怀孕知道性别的时候,就要开始报名了,我们这么晚才报名,排队最快要等到5年级,多数人是7年级进去。
开放日之后没多久,有人第二年退出,空出一个学位,学校来电问我们是否愿意过来面试,我们夫妻俩带小女去见校长,跟校长聊得挺开心的,于是小女运气好,又进了私校。
我也就得以比较一下公校私校的区别,从这两家学校的小学来说,教育理念差别不大,都讲究快乐教育,功课完全没压力。差别主要在于设施与师资,私校明显优于公校,而且私校非常注重跟家长的沟通,经常举办一些活动,教家长如何跟孩子沟通,解释学校的教育方法,我得到最有用的信息是,大部分孩子的大脑在小学3年级之前没有完全发育,无法有效进行抽象思维,所以数学不好,是很正常的,并非孩子天生就是笨,这让我夫妻俩减少了很多焦虑。
私校也要看,小女这家私校是快乐教育,但其他私校未必,某次放学,我们带她出去吃晚饭的时候,碰到另外一对父女,他女儿也是没换校服,是另外一家以成绩出名的女校,那老爸见我女儿叽叽喳喳很开心的样子,居然挺羡慕的,问我女儿是否在学校很开心,聊着聊着,就说他女儿学习压力大,一点都不开心,还是想着帮她转学吧。
虽说快乐教育确实快乐,但是到了3年级,小女还在学20以内的加减乘除,我们实在担心,最后周末还是送她去补习学校,结果她还算争气,从刚开始的一百多名,到后来的前十几名。
到了中学,小女又转了去另外一个私校,这是另外的故事了。
总结一下,澳洲的教育制度给我的感觉还算不错的,丰简由人,选择多样化,喜欢读书的,可以一直读到博士,不喜欢读书的,中学出来做个学徒,学一门手艺也没问题。
但这个制度好不好,我也不知道,我对女儿也没太多的要求,健康快乐即可。
石勒曾当过奴隶,如今美国也有事实上的奴隶制(https://www.163.com/dy/article/I1O66BE00543OM0R.html)
美国私校是人才筛选制度的一部分
而且是最重要的一部分。
那么推论就是私校出来的人,会去主动维护这种制度,对吧?
波士顿圆脸有句话,我认为很好,就是“米国印度化,印度神仙化”。
我个人觉得,米国的历史环境和印度非常象,都是封闭的自然区域(次大陆vs大岛),多人种,人种间差异巨大,历史上有过人种间的主奴关系,在这种条件下,非常自然就会形成种姓社会。
米国就是在走向种姓社会,种姓社会必然要求种姓固化,这个教育制度就是围绕建立种姓社会而设计的。米国又是移民社会,哪有啥家国情怀啊,米国死活无所谓,只要高种姓保持千年地契就行了。
教员毫无疑问是千古一帝这个级别的,但也只能是彼时彼地才能成就一番丰功伟绩。假使教员成长于道光咸丰年间,顶破天也就是一个加强版的曾左李罢了。古人诗云:伊吕两衰翁,历遍穷通。一为钓叟一耕佣。若使当时身不遇,老了英雄。
所以说人才不人才,要看时间看环境看机遇,386不是说了吗?要考个人奋斗,但历史的进程也很重要。
晚明的人才还是不少的,熊廷弼,洪承畴,孙承宗,孙传庭,换个适合的历史环境也是能施展一番抱负的,但在晚明那种棋局之下,已非人力能挽回,只能掀了桌子重开一局了。
选拔人才固然重要,但只是社会运转的一个环节。保持社会稳定,有活力,有自我革新的能力,都跟选拔人才同样重要。
因为这个是美国社会的产物,一个两个不维护它的自然被淘汰,对其没有什么损失。
比如你是个华人男生,要进哈佛耶鲁,人家搞入学咨询的告诉你要做123才能提高自己的入学可能,四五年后你毕业了,觉得这件事就TMD是BS,那又怎样?
同样道理,你考试进了两校,出来后就一定维持高考制度?不一定吧。不过你的反对或者支持在绝大多数情况下有意义吗?没意义。你下一代不搞竞赛不高考就上不了两校,不就这样了。
所以我们一直寻找和维护与公校生家庭的关系。
目前我们没有发现公校生的数学超过孩子的,也没有发现公校幼儿园一年级数学教分数甚至概率论初步的。如果河友有发现的望分享。
另外,孩子唯一愿意一起下棋而且能颇下几个回合的同龄人是个私校的。
当然我参加这个讨论的目的是听到不同的观察。如果公校确实好,我们立刻转校。
小丽她爸给我介绍过两个教子非常有方的。一个孩子五年级在读大学数学(印度人),一个孩子正在赶往NHL路上(冰球界的NBA) 还是学霸(白人)。他们两家共同说法是学校归学校,孩子教育是家长的责任。学校不够家长加餐。
这又回到我说的,私校观察和推动孩子非常厉害。那个读大学数学课程的孩子所在私校非常文艺,以致我看了招生广告就根本没去申请。但学校能够就为那一个孩子请大学数学老师。
另外老师非常重要。有好的老师,可以省很多时间去快乐。我孩子下棋比他的朋友们晚。但是机缘巧合我们碰到了亚美尼亚大师师兄弟做教练。别人花的时间大概是他三倍,但现在孩子当初的棋友们已经和他拉开档次了。
另外还有那位叫我孩子几乎每周末去陪太子读书的巨富。当然去了先让老师教孩子们。然后吃喝玩伺候得孩子们很快乐,所以孩子们老是盼着周末,从来没有为啥周末还干活的说法。也是一功。
谢谢指正, 是不是这个魁北克的私校更像米国有些地方的chart school?
美国底层教育的腐烂一定会向上传递,这种精英阶层的后代接受精英教育,底层的后代接受奶头乐教育,自以为江山永固的教育设计不过是痴人说梦,最后的结果一定是一起完蛋,金字塔的底座没了,倒数第二层就会变成底座,依次传导,整体坍塌就是时间问题,现在有大量精英移民还有遮羞布,美元霸权一旦失去,连遮羞布都会消失。
精英阶层也需要定期换血,熵增不可避免,客观规律面前,我倒要看看他们还能挺几代人?
同感。
我经常到西河逛逛,为啥?不就是想看看,自己想了些啥,做了些啥? 而别人又在想些啥,在做些啥吗?
为什么呢?因为自己需要学习,需要提高,需要改进,那就离不开与群体的比照。
当看看了后,我一般都会这样做:
1. 分析:发现了差异后,就有了比较,就可以鉴别,就可以择优弃劣,用之来确认自己的决定,计划自己的目标和步骤了……。
2. 综合: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特色,是不可能千篇一律的,因为强扭的瓜也不甜嘛。既要坚持和发扬自己,也要了解和理解他人,因为求同存异,大家合作协作,才能办好事情,才能实现各自的目标。
3. 归纳: 每个人,不管是想成大器立大业也好,或者是求平安享小康也罢,那些都会是个体的“优选”,因为条条路都会通罗马。但是却都离不开自己的学习和实践,也一定都需要付学费和代价的,都是会有苦也有甜的。
其实,只有等到自己的一辈子快要结束时,自己才能够刚刚明白过来,才真正地搞清楚了自己到底是”想了些啥,做了些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