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讨论】发到河里来,让大家看一下这个才叫好帖 -- 狙个梨子
九十年代单单一个909工程,投资100亿
芯片工业不是单单是代工厂投资,配套产业前期基本上都是进口的,为什么,国内满足不了达不到要求
“(配套工业)国内根本没有”——这就是你想当然了。
配套工业不发达是不是80年代不发展芯片造成的,以国内的芯片的体量根本支撑不了相关配套工业的发展或则国内根本没有。
既可以了,还不耽误农机,他们总是这样瞎辩,嘿嘿。
你既不了解80年代的半导体产业,也不了解半导体产业的发展历史。
80年代的半导体设备并没有那么贵,中国80年代也不是没有投钱。
不要拿后来的情况去套80年代初,以光刻机为例
2000年左右的EUV光刻机要1400万美元
90年代末的准分子激光光刻机800万美元
90年代初用于200mm圆片的光刻机要300万美元
但80年代用于100-150mm的光刻机只100万美元
而70年代用于50mm硅片的光刻机价格更是只有20-30万。
1981-1995年,国家对半导体产业累计投资50亿元,这个钱不算多,但也不算少,尤其是在80年代,因为那时的半导体设备并没有那么贵。
1981-1985年,全国一口气引进了半导体生产线140条,设备近500台,宝贵的资金被用于低水平重复引进,而投给国内半导体设备的攻关费用则极为吝啬,从1981-1990整个80年代,拨给国内半导体专用设备的公关总经费不足6000万元,不到引进的某生产线经费的1/6,十年攻关费才相当于1981-1985年引进设备管的0.9%。
所以不是没钱,而是钱都给了“引进”,而不投给国内基础产业链。
比如大飞机,做运十就没钱,但做麦道就有钱,跟国外合作的三步走哪一步都不缺钱。
半导体也是一样一样的。
不管主观愿望如何,事实上就是买办——这才是事实的真相,别再说没钱了。
买办可不是好词。
不管主观愿望如何,事实上就是买办
指责别人是买办,口气也太大了吧。
那“四三方案”是不是也是买办?
在西西河说过头话只会降低自己的声誉。
我在河里对80年代的大飞机和半导体产业政策一直是批评的,主观上未必买办,但政策和结果就是买办的,否则不会造成两个重要产业被毁灭性地打击。
你也可以解释一下,这两个产业为何进口,引进就有大把的外汇,自己的基础产业就没有钱。
我们一个个进行分析,离子注入机是一个成功行业,其他的配套还有很多很多。
离子注入机八十年代能够出口日本,我可以问问我以前的同事,他们七八十年代就在全国各个芯片行业工作,包括中科院,为什么能够出口还还是不采用国产,是国家政策导致的还是其他原因。
因为在我的记忆中,我问过从七八十年代搞半导体设备的同事,为什么放弃国产设备而是用外国设备,他们给我的回答是可靠性不行。
但是我真瞧不上你们这些动辄指责别人买办的言行。
我很佩服江上舟,那是为中国的芯片事业舍了命的人。
我也很佩服李国杰,那是真正的战略科学家。他一直想做芯片,也得等到天时地利人和才能做。
另外,不要以为说别人是买办就能标榜自己爱国之类的。
别怪我说的不客气,你们这种人指责别人买办的就是一张嘴。本来我认为你还有基本的理智,现在看来是我看走眼了。
引进外国先进技术没有问题,是好事,关键看引进后的行为,只满足于靠代理或合资牟利,则是买办;引进后消化、吸收,再仿制或推陈出新,填补国内产业空白,则不是。
1973年1月2日,国家计委向国务院提交《关于增加设备进口、扩大经济交流的请示报告》,正式提出“四三方案”,报告建议引进原则:
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方针;
学习与独创相结合;
有进有出,进出平衡;
新旧结合,节约外汇;
当前与长远兼顾;
进口设备大部放在沿海沿江,小部分放在内地。
这是我参与的,你告诉我八十年代的国内芯片企业设备情况,谢谢!
买办的政治含义是很明确的。你的脸有多大,自己就能给出一个买办的定义?
我是真的怒了。你们这些说别人买办的真没考虑过指责别人买办意味着什么吗?
一九七三年开始研制直径50毫米半导体集成电路成套生产线设备,主要品种有自动化程度比较高、技术难点比较大的多管扩散炉,片夹盒传递的自动匀胶机,自动显影机,半自动光刻机和采用三行星转盘式的电子束蒸发台,光栅定位四头精缩机以及净化设备和检测仪器等,一九八〇年通过设计定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