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客熙熙

主题:黄家驹30年 -- 达菲

共:💬179 🌺1759 🌵3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12
下页 末页
家园 粤语还好,其实对于喜欢的音乐,语言问题不大。

Beyond的歌曲的确旋律好听。歌曲大多数模式都是先抑后扬,最后爆发,多数歌曲的前奏、间奏由吉他完成,很撩人。

==============

这个非常有同感。

家园 可以听听宝石老舅

野狼DISCO,东雪写的都很有想法。当年号称东北文艺复兴,以为是吹牛,看来是有点东西。

乐队的夏天,新裤子不错,写的东西有想法。虽然他们不是纯正的摇滚,但是精神上是摇滚的:写歌给自己听,顺便给歌迷分享一下。

中国的音乐,地下的部分,还是非常有活力的。

家园 文化宣传领域当然要自己掌握不给他人占领

诗词大会也好经典咏流传也好,只是是国家在做就是有益的,有一首成为经典就值得。

不然一堆笑果类的痞子公司在台上兴风做浪。脱口秀节目上的大把研究生硕士学历,可见的资本运作。影视歌唱文化艺术这一块,对内外有别的两面人自然提高警惕。

提呼麦等唱法 本来的意思是比较说唱功力和艺术素养,有助于提高作品展现的能力。

原创,真实的原创是做多少工作就说多少事。周延在节目里谈音乐说摇滚讲原创愿望,可你见过他弹奏乐器写过曲谱合过配器?以他2015年见过汪烽高晓峰等学了社会学后的表现 是在进步中。

专业的音乐学院毕业生能站在大舞台上的缺的是什么?

家园 中文歌没死,死的是创作土壤

打个比方,春晚不好看,就意味着没有文艺人才了吗?显然不是。

家园 你说的这些,

我在其他帖子里已经说过了。

从效果来说,确实是捧杀,魔岩三杰就此一蹶不振。至于是不是有意的,是不是阴谋,年代太久已不可靠,有可能是,有可能不是。

那么你也可以思考这样一个问题:这些年小粉红,大棋党,入关学泛滥,将中国人高高捧起,弄的血脉贲张;然后再用芯片禁运,佩洛西窜台这些事情重重摔下, 这是不是也是捧杀?

家园 老舅有些后继乏力

今年说唱巅峰对决的作品质量一般,感觉野狼disco就是巅峰了。

其他说唱艾热可以推荐一下,民族世界风的感觉,去年的别怕变老、千里万里,今年的第一回合都是佳作,感觉比其他人高了一个档次。

至于东北文艺复兴,不只是说老舅一个人,还包括文学的双雪涛、郑执、班宇等。

家园 我反对的是形式主义的占领

无论哪个时代哪个国家地区,当代文化的占比一定是最大的,就像中小学语文教材如果全是古文没有现代文是不可思议的一样。

并不是说经典咏流传这些不好,它很好,但是只能做配菜,不能做主菜。诗词这条赛道本来就没多少人卷,这些作品是很好,但传唱度、影响力,尤其是在年轻人中的影响力有多大?至于你说有一首成为经典就值得,我们真的阔到那个程度了?

更关键的是,这些诗词都是一千多年前的东西,那当下呢?谁来说出唱出当下人的心声?你做不出来,那就只能让位给市场民间,让位给说唱,甚至脱口秀。

至于说到原创,RAPPER买beat是很常见的事情,并不影响原创性。就像钟兴民的编曲再好,他在周杰伦音乐里的重要性也不会压过方文山和周杰伦本人一样。RAP的灵魂大半在词和唱上,这是不会变的。曾毅技术很强,但在作品本身的艺术价值和作者本人的不可替代性、对时代的表达上,还是不如GAI的。

家园 对,我说的是唱法

因为我小时候唱歌曾经到过国家队的水平,所以我听唱歌可能和普通人有点不一样。先吹一下我自己吧。小时候爸爸有个同学到我爷爷家,我爷爷家是平房,我在和小伙伴们玩游戏。他大概是什么音乐团的手风琴师,听到我边跑边跟着电视里面合唱《虾球传》的主题歌,惊为天人,然后就随手用我爷爷家的材料给我做了测试。大致就是拿了很多个碗,装水,有些装满,有些不装满,每碗水量都不一样,然后用筷子敲,让我跟着哼。我反正觉得简单的很,跟着哼就完了。旁边还有小伙伴打酱油的,筷子敲的次数一多就记不住了,我倒是从头到尾都一模一样,超长都记得住。然后。。。我就不情不愿悲剧的被抓到少年宫去学唱歌了,学了大概三个月,整个少年宫比我大几岁比我小几岁年龄段的同学,不管是男生还是女生,就全部被我吊着打了。然后无论什么级别的唱歌比赛,我从来不得第二名。后来我为什么没去读音乐附中去当专业歌手是另外一个故事了,我不大愿意说,唱歌没唱到国家队水平的人也理解不了。比如李玟的自杀,如果的确是自杀,我倒是很能理解,如果小时候我选择了当专业歌手,以我的性格,到今天我肯定去吼摇滚去了,而接触了那个圈子又没有定力,说不定早就K粉挂掉了。。。

回到唱歌本身。你举那几个例子我一个个的评论一下

黄霄云的唱法有点像小时候的我自己,就是一阵爆吼,拿个第一,走人。但是她唱商低,音是高,歌曲中间流露的感情太少了,大概就是完成度高,感动度低。她唱歌水平比我是要低一点的。这可能和她的普通话水平有关系。而且据说她为了美丽,做了牙齿手术,换了几颗牙。这说明她完全不懂唱歌,唱歌的音色是和你身体内部有极大的关系,普通话辅音就是唇齿音,你动了牙齿,那音色就变了。我个人不看好她的发展

李健的唱法我觉得和张国荣是一致的,但是加了很多味精,或者说buff,就类似打游戏给自己加优良状态那种。唱歌的话我觉得还是大道至简,辅助的东西加越多越不好控制,我反正听到他时不时就破了。然后他的粤语水平的确是太塑料了。这点很明显的对比就是李健的学生——单依纯。你听单依纯唱粤语能否听出来是内地人不会说粤语?这才是一个歌手应该有的状态。模仿力是一个歌手的最基础的东西,你模仿都模仿不像,怎么能够唱好。说白了音准也是在模仿钢琴的1234567,对不对?所以我是认为,要么李健后面有个老师,比如是他老婆之类的亲密的人,在指点他,这里应该怎么处理,那里应该怎么唱。但是这个老师本身不会粤语,于是李健粤语就抓瞎了。要么李健就死板的学习了一种唱法,觉得套不进粤语这个体系,他那个塑料粤语不光是粤语发音不准,而是有些字整个共鸣都丢失了。

然后周杰伦和林俊杰,这两个人是对大陆有志于当歌手的小男生伤害最大的。首先台湾那边的普通话和内地是不同的。台湾那边没经历过文革,男的说话都是又嗲又粘,听着就恶心。而这种嗲和粘的发音,需要向着鼻腔靠。而周杰伦又朝前走了一步。我模仿周杰伦唱歌,感觉是他是走的日本动漫那种萌妹纸路线,就类似《花仙子》?其实花仙子不大像,这个领域我看的少,总之就是那种日式超高萝莉音。周杰伦他采用了萝莉音的起手式,全部朝着鼻孔里面钻,重心都在鼻咽腔了,所以他咬不动字。这种唱法对少年男孩问题不大,能够完成。最多就是声带受力不均匀容易倒嗓,不过倒嗓都是在年龄大的时期了,所以对大陆男生唱歌伤害不大。

真正伤害大的,就是王力宏,陶喆,林俊杰这些人。因为他们受的是西方唱歌教育,中西方唱歌最大的区别就在于元音不同。普通话说话靠前,英语说话靠后,SLS(像说话一样唱歌)你学的是西方的说话,拿来说普通话自然就四不像。这点在王力宏特别明显。林俊杰是这里面的翘楚,他自己做了一些改进,就是元音转换。但恰恰是这种转换,会害了模仿林俊杰的小男孩们。在初学阶段,元音是一定要发准的,唱歌,就是克服种种阻碍来唱元音。一旦你元音不准,字正腔圆和你就遥不可及,未来唱什么都会怪异,永远到不了最高水平

当然我并不是说中西不能融合,中西是可以融合的。比如你听刘柏辛,就是中西融合挺完美的例子。台湾那边由于普通话和内地普通话就不一样,去学习说话有台湾腔的台湾歌手,就等于多增加了一个中间介质,大大增加了难度。

张靓颖张碧晨,希琳娜依高。这三个人里面我最欣赏希林娜依高。她唱歌每个字都在上下跳,我跟着哼了一下,这是追求一种声带被动闭合。有这种思路的人已经异于常人了,我不知道她未来会如何,但是她是有脑子的(或者是有好老师)。张碧晨最初学的韩国那边的唱法,听着觉得闷,总觉得有什么通道堵住了。最近听了一首 笼 ,感觉她进步了,那种堵堵的感觉已经消失了。张靓颖在这三个人里面算比较差的。最初可能模仿了玛丽莲凯丽,后来出名了不可能老是去模仿,失去了模仿对象就不知道怎么唱了。

我对单依纯评价是最高的,唱商一流,开口就是对的。问题是她舍弃了自己的优点去唱r&b,我听了她的专辑,一首歌都记不住。当然未来她会怎么发展我不清楚,只能说希望她别走小众路线。一个歌手选择什么路线是和她的性格有很大关系的,唱歌就是表达情绪,唱到顶点的歌手,是不能长期唱和她性格不符合的歌曲的,要么唱不好,要么自己唱抑郁。我不清楚单依纯是什么性格,希望她别选择错。

虽然小时候只学了很短时间,作为曾经水平很高的歌手,回想起来,我觉得中国歌曲的唱法对男生是很不友好的。原本传统戏曲就喜欢整高音,整个唱法都偏头腔。小时候教唱歌的又基本上都是女老师。女老师的生理状况和男生不同,基本都是唱得头重脚轻,高音强低音弱,于是男学生跟着女老师也学的是高音强低音弱,平衡感差的人,声带受力不平衡,就容易倒嗓。这是我们普通话唱法的弱项。至于崇洋媚外什么的,主要是元音不同,在你掌握普通话的元音之前,去接触英语唱法,两个系统不兼容。但是你如果学好了普通话的元音,掌握了,再去学西方的元音,是会增加共鸣涨经验值的。当然这个和天赋也有关系。不过原本唱歌和天赋的关系就非常大,并不是谁都能上台控制紧张从头到尾唱好大杀四方的。而我现在听到的,就是小孩们个个自己普通话的元音没掌握,就开始去学台湾腔,学英语歌,学英语歌还好一点,学平时说话有台湾腔的歌手的歌,真的会对这些小孩未来唱歌造成不良的影响。最初打基础学的时候就没学好,大了能唱好吗?

元宝推荐:铁手, 通宝推:方恨少,老调重弹,flycloud,大脚丫,假设,林三,rentg,老惰,GWA,大眼,冬晓,铁手,大道至简,心远地自偏,桥上,西电鲁丁,Swell,北纬42度,燕人,
家园 九十年代上海少有人满嘴洋文的

事实上学校里洋文说得多的反而是我。

当时洋文除了 NBA 和计算机相关,就没有什么大家上口的词汇了。beyond 这个词估计流行不起来。而且这个名字谐音不好,肯定会被扭曲。

我在国内完全没有听说过 beyond 乐队。可能这是一个小众爱好,作为对比,上海围棋当年有钱宇平,知道的人不多吧?我觉得他们俩可能差不多。钱宇平可是一出手就压制了小林光一,可惜个性太强,胜势认输。

家园 一首歌曲的成功是团队努力的结果,周杰伦不会开个只清唱的演唱会

2018年全年评分最高的电视综艺节目是9.1评分的《声入人心》,节目总导演任洋监制沈欣,音乐总监钟兴民和演唱总监黄韵玲,首席钢琴马克首席小提琴靳海音,乐队靳海音弦乐团。

这里的每个人在自己的领域 自己的岗位上都是极专业的大咖。可以在很多音乐节目中看到。

通宝推:铁手,
家园 唐诗宋词皆有死,贝多芬莫扎特也是,流行歌曲也是

曾经流行的东西,达到了高峰,穷尽了变化,死亡也就不可避免。

这跟创作环境没啥关系。司马迁那个环境还能写出《史记》呢。西方现在挺自由吧?怎么出不了能与贝多芬莫扎特相提并论的音乐家了?

流行音乐红火的年代,年轻人虽然不至于卖肾,但是攒钱买随身听还是件大事,为此偷盗犯罪的新闻也不是没有。现在么,走在路上的年轻人追剧打王者农药的更普遍。流行音乐再好听,只怕还是比不过农药的。

家园 跳过唐朝,有些可惜

既然能听崔健,也不怕唐朝。

从软硬丝滑程度的顺序是崔健-唐朝-黑豹- Beyond,黑豹琅琅上口的作品偏少,可以用Beyond代替。

唐朝可以在崔健和beyond间长承上启下。唐朝的作品也偏少,可惜。

家园 从中国音乐窥探,中国文化都很悬了

中国音乐无论从内容、形式、表达上,都越来越被西方渗透。

前些年北京盖的那个大剧院,很西化吧。可是要说按中式来盖,还真不知道盖个什么。这同样是中国音乐的尴尬。

像崔健这样,能在摇滚乐中揉进中国元素,已经很了不起了。当然,非要说rap就是山东快书,那就赢了,哈哈哈

家园 一个个说吧

难得碰到懂行的,那就多聊几句。

首先,我终于明白了你的意思,你是说小孩子从小学说话学唱歌要学好的榜样,要努力字正腔圆学标准的普通话,这个我原则上同意。

然后,说具体的人。这里我声明一下先讨论技术标准,因为艺术标准有主观性有客观性,技术标准比较客观容易讨论清楚。

为什么要提到黄霄云,因为有一个特殊的历史背景。如前所述,我们内地进入流行歌曲时代也是“后发”的,那当然有一个追赶的问题。而欧美在九十年代走入流行Diva时代,CD、WH、MC三大后如雷贯耳,自然也会影响到内地听众的口味。

自然很多人都在想,我们国家的歌手什么时候能够唱这些“大歌”啊(Big Song)?!虽然其实八十年代苏芮已经有了这方面的能力,九十年代李玟和张惠妹也有部分的歌曲可以驾驭,还有一个不为人知的黄绮珊更早实现了突破,但毕竟整体实力上还是有差距的。

所以这就形成一个跟体育竞技领域很强的对比标准,就像“更高,更快,更强”的奥林匹克口号一样。很简单的道理,人家随随便便上f3,g3甚至a3,你唱个c3都费劲,那么单纯从技术指标上都没法相提并论,这是辩都不用辩的。

最早实现突破的是2005超女时的张靓颖,还有纪敏佳。虽然真实实力相去甚远,但至少在大模样上有个轮廓了。不过那时候的张靓颖也是野路子,现场live经常不顾嗓音技能跟音响水平蛮干乱唱,好多都不忍卒听,不提也罢。

而到了歌手上JessieJ爆杀四方的时候,观众的这种“怨念”达到了顶点,以前抱怨韩红黄绮珊只会飙高音,现在急着让她们回来“撑门面”。

而这种怨念,在新生代这里到了黄霄云才算真正解决了,我知道的很多声乐研究者和发烧友,在黄霄云红了之后都有种长出一口气的感觉,就是“总算有这么个人了。”

而黄也确实技术实力不俗,本钱丰厚,在高音区超高音区续航能力惊人,虽然还有咬字和气息的一些问题,但“重要的是先解决有,然后才是好不好。”这里推荐一个她和林大仙去年合作的作品《没离开过》:

【我们的歌4】林志炫feat.黄霄雲《没离开过》男女对唱版_哔哩哔哩_bilibili

至于你所说的问题,也确实是存在的。黄本钱好,但乐感语感上(唱商)在整个华语乐坛来说并不算出众,但这个我也觉得不急着苛求,主要是因为她也很年轻,跟刘柏辛一样不到25(俩人就差了一天生日),先天的语感乐感不足可以靠后天阅历和修炼弥补一部分。

至于做手术的问题,我认为是可以理解的。不要说整牙削骨这些,连胖瘦都是对发声有影响的,作为声乐专业生来说她不可能不懂这些。但也没有办法,简单说,黄要不整,不可能现在这么红,这很现实。

黄刚在好声音出道的时候16岁,可以去看看那时候视频,唇厚,龅牙,皮肤还有点黑,竟跟年轻的黄妈有点神似,算不上丑,但肯定不能说多漂亮。

但整了以后颜值上了一个档次,观众缘也打开了,说白了当年好声音那首《ALL BY Myself》虽然一鸣惊人,但如果不是微调并且打开了歌路,现在肯定也是泯然众人,这也没办法,这个世界就是看脸的。

然后,再说李健,你说他“时不时就破了”吓了我一跳,因为我记忆里还是那个《歌手》时代的李健。去年的《声生不息(港乐季)》我没怎么看,只记得里面李健经常获胜,你说的则让我大跌眼镜,我还专门去看了,找了一首他和曾比特的合唱和李玟的一首合唱听了一下。

怎么说呢,我是没听到明显破音的地方,粤语确实是塑料粤语。其实像湖南台这种顶级音综,有明显的瑕疵如破音等,都是有能力给你修好的。你说的破,我一方面觉得是声带疲惫,闭合不好,毕竟年纪也大了;另一方面可能是你不太习惯李健的弱混唱法。

现在的流行歌曲弱混,有时候会刻意在高音寻找那种“漏气感”,或者“疵边儿”,以寻求一种将破未破的特别效果。因为流行歌曲审美标准宽泛,像传统唱法美声唱法,破音感是绝对不允许的,有一点沾边都不行,但流行歌曲不是这样。

另外模仿的问题,我同意模仿是最有效的手段,但“语言模仿能力”和“歌唱模仿能力”是不同的,虽然有相通之处。

无论从发声,音调,咬字、共鸣上来讲,普通话和粤语都差别太大,不去专门练习的话很难做到“地道、正宗”,想在两种语言和唱法之间无缝切换更是难上加难。简单的例子,除了第一代移民到港台的大陆居民和下一代孩子辈之外,后面出生的没有自小生活在普通话环境的,几乎都是塑料国语,四大天王里语音最标准也是自幼生活在北京的黎明,其他的国语其实都有些塑料感。

所以,某一种语言掌握的越好,唱的越好,可能反而更难切换到另一种语言,这很好理解,因为肌肉记忆发声习惯听觉习惯完全不一样。不是没有那种能无缝切换的天才,但那是少数。

至于单依纯,李健虽然在好声音当过她的导师,但不能说是严格意义上的声乐导师,单依纯是浙音的。而且单依纯这种几十年一出的天才,其模仿能力也不是李健能轻易比肩的。

再说到周王陶林的问题。周的问题比较好说,简单说周的唱法是为他的歌曲服务的。那时候有个说法,周咬字不清是刻意的,因为他的Hiphop和各种舞曲等风格的融合,加上歌词绵密,使得咬字过于清晰必然伤害旋律的流畅以及加重嗓音负担,可以说是刻意为之。事实上周杰伦之后华语音乐的风格多样性和信息密度都上了一个台阶,这一定程度是牺牲大家对咬字吐字的要求实现的,从这点上来说周杰伦改变了华语音乐的欣赏习惯,可以说是失之东隅收之桑榆,总体上收获还是正向的。

另外再补充一点,周这么做还有一个目的,就是造前辈的反。简单说八十年代后期李宗盛开启华语乐坛都市情歌时代后,大路情歌或者说芭乐基本统治了华语乐坛,这时候的流行音乐基本是词第一,曲第二,唱第三。

而周的革命就是造了芭乐和李宗盛的反,他的“粘腻”唱腔造成的结果就是把词、曲和编曲搅拌在一块,客观上造成了音乐的整体印象、氛围第一,这对打破华语乐坛对芭乐的依赖极其重要。其实周写芭乐的能力很强,不亚于其他创新风格的创作。至于是不是学萝莉音,倒是次要的了。而差不多同时期日本其实有一个人在做类似的事,就是椎名林檎。

然后,王陶是一对相爱相杀的大冤家,那时候周是稳坐第一,王陶轮流抢第二。从唱腔来说,王更西化,因为本就是ABC出身,陶稍好一点。但从曲风来讲,则是陶更西化,这三者从R&B的地道程度来说是陶>王>周,而从芭乐的写作能力是周>王>陶,所以反而综合起来是王更中庸。

这也造成了如果在三人中没有什么歧视的话,在唱腔上更容易受王的影响,因为王的芭乐中也有一些西化唱腔,但如果真的是死忠粉的话,那么听陶多的反而更容易接受那种“洋腔洋调~”(此处请自行脑补外国人说中文的场景)

再补充一点,从共鸣上来讲,英语跟中文是一个既对立又有互补的关系,不是完全相反,简单说英文发音是既靠前又靠后,既容易在咽腔引发共鸣,又可以投射到前方唇齿间形成焦点,上挂面罩,所以英文是最适合唱流行的语言,如果习惯了咽共鸣的话那么拿来唱中文也并没有那么大的违和感,王后期解决了这个问题后明显中文歌的接受程度上了一个台阶,就是明证。

而林更复杂一些,从曲风上林是一样的R&B和芭乐的融合曲风,但林是几人中唯一一个有体系化唱法的。至于元音的问题,这个事情很难办。

原因还是之前说的,你要保持咬字的灵活性、声区统一和律动的自由,那么必然伤害元音的纯正饱满,这是从物理原理上没有办法的事情,大罗金仙来了也没用。

所以无论哪个歌手能做的就是找到一个平衡。林的做法就是把元音做小做窄,以保持咬字灵活、律动与声区转换的自由,但他前后期也有点区别,经常是有段时间在这几个方面比较注重,过段时间又换成那几个,有时候前后矛盾,这也说明到目前为止完美的唱法还是在理念中的。

这就牵涉到一个取舍的问题,就是如果一定要引入R&B等这些复杂音阶、强律动等“外部元素”,那么就必然伤害母音的纯洁性,或咬字的清晰性,要么你就不引入。那么到底引入外部元素是不是必要的?从流行音乐那时候的发展趋势,可以说是无可避免的,周王陶林的尝试和努力还是有意义的,至少在打破华语音乐的单一审美上是有功劳的,至于那是不是“最终形态”则另当别论,毕竟我们不能一辈子死守在五声调式里。

接下来,几个女歌手里,希琳娜依高最年轻但潜力最强无疑问,当年创造营的时候,有个唱《喜欢你》PK的片段,里面王艺瑾陈卓璇都是唱将,但希琳娜依高唱起来就是比别人好听,像是多了一个维度,我理解就是将一部分英文的律动融入到了中文演唱里,但融合的很好,不违和。

张碧晨的蝶窦共鸣在女歌手里基本独一份,但问题也是存在的,就是你说的不通。原因也就是林俊卿说过的,鼻腔-软腭是个倒过来的瓶子,要走一圈但还能出来,不能闷在里面。我也听了《笼》,感觉是确实打通了,但副作用就是原来的蝶窦共鸣的醇厚音色有所损失,但也没办法,还是那句话,有得必有失。

张靓颖跟上面两位有一些差距,但问题也恰恰出在模仿,她的唱法没有根,又不是专业出身没系统训练,但乐感好,于是光靠听CD和模仿竟然也将西方流行乐和其他一些曲风学了个大差不差,比如她的R&B律动感很好,而民歌也能学个五六分甚至七八分像。

这种超强的模仿能力造成了她很多歌都能唱,就像十八般武艺都能耍,但磕硬功夫的时候有时会掉链子,所以上下限差距极大。而她这个年纪比较尴尬,现在去系统改换唱法不太可能,只能指望靠音乐素养能不能自己磨出一条新路。

而单依纯也确实是那句话,天分惊人。说性格的话,我觉得她还是年纪小有点叛逆,别人认为她抒情唱的好但她非要唱R&B。其实R&B现在也谈不上大众小众了,也不算潮,也不落伍,就跟摇滚一样是个正常的风格。我觉得她的性格会在谈过恋爱后有大变。至于有利有弊那就不好说了,希望是往好的方面发展。

说到这里,又回到那个理想唱法的问题。我同意你说的,中文唱法目前至少在男声方面没有理想的样板,中国歌曲的唱法对男生是很不友好的。其实这个话有人说过,就是李健。他的说法是中文很不适合歌唱(流行)。

但这个事也要辩证地看,所以你说的中文唱法(男生)死了,我的观点是它就没有诞生过(理想的),既然没诞生过,那又何谈死了呢?所以没必要那么悲观。

而女生方面,我倒是想到一个接近理想的样板,就是已故的姚贝娜。

她是少有的在中文上能达到发声、咬字、共鸣、律动、灵活性和力量感兼顾的歌手,我至今记得她在青歌赛上唱歌的情景。可惜天妒英才。

所以说非要有一个开蒙阶段的模仿对象,那么女生选姚大概可以。如果需要外国文化背景的,刘柏辛还行,但她有一个很重要的点就是“去性格化”甚至“去人格化”,简单说就是她声音里的AI感很强,也许是喜欢电音的原因。

所以她那些个人特色强烈的歌里有强烈的“性冷淡感”。但这竟然剑走偏锋地达到了中西融合和平衡几种声乐要素的效果,也是柳暗花明又一村吧。所以说年轻人的想象力才是所有难题的解药,我们这些老人殚精竭虑越俎代庖,有时候是自寻烦恼,最终还是要看年轻人。

通宝推:大胖子,铁手,天狼星,翼德,
家园 没有人否认团队的作用

你说的这些人辅助过很多歌手,但他们还是他们自己,周杰伦还是周杰伦,郑云龙阿云嘎这些人也没有成为周杰伦嘛。

我的观点还是那样,当下最重要,经典咏流传这些的只能是配菜,把它当主旋律是本末倒置,而且很容易做成“行活儿”。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12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