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客熙熙

主题:黄家驹30年 -- 达菲

共:💬179 🌺1759 🌵3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12
下页 末页
家园 谈点可能不太合适在这个主题里谈的

我偶尔用 spotify 听音乐,有时候听中文的音频,比如评书什么的,小孩一般都是听音乐。有机会我就想给小孩推荐一点中国音乐,希望他们能够象当年日本对唐朝一样,有那么一些景仰。

问题是,我找了一些最近的 Chinese top hits,确实不好听,大部分软绵绵,没有太多节奏,哭腔太多。别说小孩不愿意听,我都觉得不够好。试过几次以后,后来放弃找最近的歌,回过头去找自己以前听过的歌,包括 Beyond,也还能接受。接受程度比较高的,还是以前的春节新年歌曲,大部分应该是广东、香港、东南亚华人唱的。

也不知道现在的大陆中文歌曲到底怎样,有没有可以值得推荐的?

家园 篇章孤勇者起风了星辰大海平凡之路
家园 展开来说下

铁手的这个问题,确实有点将我难住,因为我平时不太用Spotify,为这个问题我还专门上去看了一下,那些Chinese top hits好像确实是偏软偏流行,芭乐居多,什么乌梅子酱之类的赫然在目。

首先我想明确一下的是,铁手想给自己孩子推荐的是什么样的音乐?如果说想让孩子多接触一些中国的文化、中国的味道,那么有两种理解:

1. 是有中国传统文化底蕴,有中国氛围的。

2. 是当下中国人,尤其是中国年轻人喜欢的、在听、在唱的音乐。

这两种严格说是有区别的,如果是第一种,那么似乎应该是民族音乐、中国风或者一些经典老歌。

如果是第二种,那么问题就复杂一些,涵盖的范围就更广,也更难回答。

从你的描述,似乎小孩更喜欢一些有节奏、有力量的歌,对于抒情性太强的不是很感兴趣。那么我确认一下,是不是这类歌曲比较符合口味:

法老和Knowknow合作顶级Hit song,巅峰对决曲目曝光

如果是这类音乐的话,其实选择并不少,但出现在大热榜单的机会可能未必很高。因为大部分中国听众还是比较喜欢抒情类、旋律流畅的。上面这类歌曲年轻人喜欢的多,但现在听音乐是个分众化的事情,这类音乐的数据未必能比过乌梅子酱这类大热歌。另外,上面这类歌曲其实跟当代西方流行音乐其实也没有太大区别(没有说不好的意思)。

这就要说到我下面想说的一个话题,就是当代世界文化,处在一个全球化和地域化双重崩解的时代。曾经我们以为全球化会加强全人类的共同认知和喜好,全球的人们大多数都会最终喜欢一类东西。

于是,当下流行的就是我们要去追求的,这就造成了大家一窝蜂地去卷一类东西。最典型的就是本世纪初以周王陶林为代表的一众歌手都去卷R&B这条赛道。

不能说这类歌坛“大跃进”没有积极意义,但最终的结果,虽然周王陶林确实打出了一片天,但最终却被网络歌手、选秀歌手等一起“逆袭了”,一个刀郎杀得整个歌坛鬼哭狼嚎,甚至激得那英要靠大字报式的批判来抵抗这种“逆潮流而动”,全然不顾当初她们这批流行歌手就是借着时代的东风才挣脱了体制束缚的。

所以,蔓延在这些年流行歌坛的正如我上面所说,是个群魔乱舞的时代。但当下的形势与过去又有不同,曾经无比堂皇的全球化正在崩解,对未来世界的共同化想象正在消失。相应的,一种全球化的审美需求和塑造也在退潮。

但这也并不意味着民族或地域音乐的崛起,原因正像那句大家耳熟能详的话:民族的就是世界的。在这里我想指出的一个迷思是:民族化或者民族国家运动并不是全球化的对立面,而是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或者说,有了民族国家之后才有了全球化,而不是反之。

这本是常识,正如赵鼎新总结的,民族国家和民族运动不是一个发展地域、本土文化的过程,而恰恰是一个消灭、兼并地域、本土文化的过程。正如秦始皇的“车同轨、书同文”正是消灭地域文化、树立中央集权的过程一样,《英雄》中始皇说:“一个剑字竟有九种写法,等我得了天下一定要将这些杂七杂八的文字统统去掉,只留一种,岂不痛快!”

所以,大一统的主流文化和意识形态必然只能树立一种或几种文化样式作为代表,这既是统一认知的需要,也是权威的体现。相应的,其他的文化样式必然要遭到压抑。正如前些年有一些舆论说春晚怎么老是东北人、北方文化,根本找不到南方文化元素,南方人根本不爱看。

这种地方文化部分强势化、部分弱势的局面,是树立主流意识形态的必然,也是难点。正如以南方文化为背景的《狂飙》,既有早餐吃肠粉、喝茶的桥段,也有大年夜吃饺子的桥段,可以算是一种刻意为之的“和稀泥”。

当然,我这么说不是要鼓吹文化多元化和多样化,正如美国鼓吹文化多元,到现在几乎完全将流行文化话语权让给了黑人一样。现在在美国流行音乐市场嘻哈音乐占到了半壁江山还多,而嘻哈是纯黑人的东西。

而中国当下的趋势,是与世界流行文化深刻相关的,我的判断就是全球化和地域化的双重崩解,简单说就是,所谓世界主流的潮流,在中国也必然能找到映射,比如近些年在中国说唱音乐也一样很火,上面的法老就是中国说唱的OG之一。

但同时,那种线性进化论的意义没有了,即所谓“主流”也只是满天星斗中的一颗,而不是一棵粗粗的树干。另一方面,当全球化的经济基础退潮,其同样造成在全球化方案下的大一统文化样式和话语体系褪色,相应的,原本被压抑的地域文化和边缘文化将趁势崛起。

这其中的标志,就是原本在过去二三十年中一直在地下苦苦挣扎求存的独立音乐、地方音乐和实验音乐走向主流和公开化,而过去那些以传统唱片体系和综艺造星为基础的唱演体系,慢慢只能变得橱窗化、庙堂化,几乎只在综艺里生存。而原本被边缘化的音乐节、livehouse和现场体系,正在走向主流化。

而这种情况下,将造成的情况就是“中国”、“世界”这两个形象将越来越变的模糊和暧昧,所谓“民族的就是世界的”将让我们越来越迷糊,到底什么是民族的,什么是世界的?你用个中国鼓,五声调式,穿个青衣做个揖就算民族么?

同时,“世界”也变得模糊,你说唱、R&B、灵魂,就是世界、主流了么?也未必。音乐的分众化不可避免。

那么,到底是“中国音乐”,这个问题也逐渐变得复杂起来,如果从传统的角度来讲,甚至可以说传统的中国音乐就是不讲究强节奏、力量的,这与年轻人的听觉爱好显然是背道而驰的。

但从一个更加宏观、全面的角度,这个问题就不那么难以回答了。简单说就是当下中国人,尤其是年轻人在听、在唱的音乐,就是我们需要的音乐。

那么现在回答铁手的问题:

1. 过去几十年的中国流行音乐,经过这些年综艺节目的不断洗礼和翻炒,已经差不多潜力穷尽了,你爱听,不爱听,都是那些歌,没有什么新意了。

2. 当下和未来的中国音乐,大致的格局是摇滚/独立音乐与说唱音乐二分天下,与美国类似。

3. 说唱音乐,推荐GAI的,无论是当年中国有嘻哈上一鸣惊人的《假行僧》《空城计》《一百零八》《虎山行》等等,还是后来综艺节目上的《沧海一声笑》《兰花草》等,还是他与别人合作的如《江湖流》等,还是最近专辑的《威远故事》《杜康》等,都是佳作。且都符合铁手的要求,有节奏,有力量,有中国传统文化的意味,更难得的是有其他充斥着房子、女子、票子的嘻哈音乐中少有的江湖、草根味道。

4. 独立、摇滚音乐,因为歌手、乐队、类型太多,难免挂一漏万。

独立音乐当然首推万能青年旅店,两张专辑《万能青年旅店》和《冀西南林路行》都是神专,网上到处都有,我就不贴链接了。

如果说想要比较全面的浏览一下,那么当然是综艺节目最为便捷,如《乐队的夏天》两季,去年的《我们民谣2022》等。

如果看节目太累,也可以看一下网友的集锦。这是“表情银行”乐队和两位德国朋友一起做的2021、2022两年的中国独立音乐的集锦。两位德国朋友本来是对中国音乐一无所知的,最初是受了表情银行两位中国乐手的影响,看了《乐夏》第二季,随后不可遏制地爱上了中国的独立音乐,于是做了这些集锦。需要注意的是,这些歌曲风格非常混杂,并且相对比较小众,可以根据自己的口味选取:

德国乐迷心中最佳中国2021新歌(上)|2021 Best songs|德最

德国乐迷心中最佳中国2021新歌(下)|2021 Best songs|德最

德国乐迷心中最佳中国2022新歌初选歌单|Best songs of 2022

2022年度国产独立音乐盘点|德国乐迷最爱的年度国产新歌

5. 如果还想进一步了解年轻人的口味,那么推荐一部综艺:B站2021年的《我的音乐你听吗》:《我的音乐你听吗》

这是一部B站发掘年轻音乐唱作人的综艺,所有的歌曲都是年轻人自己写的,虽然很多很稚嫩,但能非常直接的反应年轻人的所思所想,尤其很多是有异国教育背景的,可以看到他们在多重文化背景下如何确认自己的文化身份、找到自己的爱好、方向和志趣。

PS:也说个题外话,铁手这贴为什么在主贴分页展开的时候是看不到的,只有在我点开邮箱链接可以看到,是不是bug?

通宝推:铁手,假设,绿色蔬菜我的爱,天狼星,zwx650,翼德,
家园 影视里都是才子佳人神仙魔怪帝王将相,配曲自然情意绵绵

说唱有两首新歌很有气势,凤凰传奇版的《山河图》《海底》。

还有老歌新唱编曲不错的两首,孙楠郑云龙版的《风往北吹》韩磊版的《悟空》。

那天晚会上看到徐小凤(女中音)想起来朱逢博高音的亮丽,然后听到她先生施鸿鄂唱的一首《毛主席的光辉把炉台照亮》,《雷锋之歌》,歌声热情豪迈自豪。

若说乐曲,不知道有没有喜欢进行曲的,象阅兵时军乐队演奏的礼仪庆典曲目我基本会唱,跑步健身时哼《人民军队忠于党》《人民海军向前进》节奏正好。

通宝推:铁手,
家园 我推荐几个吧,海来阿木

应该是这几年最有名的作曲者了,他的歌精品不少,《不过人间》《别知己》《烟雨人间》等,凉山彝族人玩流行音乐的歌手乐队很有几个,似乎成为彝人成名之路了,他们的歌从彝族民族唱法里汲取了不少养份,很🈶特色,《带我到山顶》是太阳部落的歌,吉克隽逸唱红的。

《公子向北走》原来是女声,男版改成《小姐向北走》,我喜欢东北一个酒鬼网红棉袄姥爷的MV版本,拎个酒瓶跌跌撞撞的边走边唱,很合歌意。

https://m.toutiao.com/is/iAG5LKc/?= 少抽一支烟都唱不出这沧桑…#公子向北走 #棉袄姥爷 - 今日头条[URL=https://m.toutiao.com/is/iAG5LKc/?= 少抽一支烟都唱不出这沧桑…#公子向北走 #棉袄姥爷 - 今日头条]小姐向北走[/URL]

《把酒倒满》四个酒鬼半夜在马路上唱的视频版本不错,酒助豪气,《滴答》尤其好,是叫侃侃的女孩唱的,旋律很美,词曲俱佳,这几首我在下面帖子里说过。

还有像《大风吹》《杀猪刀》《忘川的河》《桥边姑娘》《踏山河》《可可托海的牧羊人》《笑纳》等都流行过,可以听听,就是按以前话说烂大街的歌了。

前两年有首无厘头的粤语歌《六婶,三太公》走红,好多抖音女孩用这首歌拍搞鬼脸(emoji)视频,查了下是许冠杰唱的香港老电影《打雀英雄战》里的插曲。

还有大话西游里的《一生所爱》这两年也挺红,意外地觉得特别好听,以前看片子竟然没印象。是上年纪的缘故?。

近几年的流行歌曲我听的不多,既不知歌名,也不知歌手,听到觉得好听和还行的大概就上面说的那些。

海外也能上“抖音”“西瓜”吧,或者上“B站”,用上面我说的歌手名,歌名搜搜就能搜到视频版本。

关键词(Tags): #棉袄姥爷通宝推:铁手,一刻馆皆様,
家园 不是黄家驹是beyond

黄家驹是乐队beyond的主心骨。市面上大家都说beyond,少有人提黄家驹的名字。他是不幸离世后才有人提他的。

不要说在上海时你未听过beyond的名字。

通宝推:卡路里,
家园 到了现在的年纪

谁回头去听草蜢。

beyond就不一样。所以说他超出了一般流行音乐的范畴。

家园 提到说唱,GAl有好歌但曾毅比他好太多,当然编曲方面也更大气

有土的有洋的,可以比较粤语《友情岁月》李克勤版和凤凰传奇版的风格。还有民族小调和呼麦唱法,《将进酒》《壮游》。B站上有。

家园 我发过一个类似的,没过

是的。死了之后才知道这两者关系。

家园 我现在还听《半点心》呢。

Beyond的《大地》,是名作。

《长城》是大毒草。

其于一般,Beyond在国内摇滚地位,是由于两个因素。

第一是爱富的香港浪潮。代表比如艾静的1997去香港。

第二是国内摇滚出了事,被管控了十年,便宜了Beyond。

比如我,先听崔健,再听Beyond。唐朝黑豹跳过去了。

家园 中文歌基本已经死了

从80年代开始,伴随着港台入侵,大陆的中文歌基本已经死绝了。港还好一点,毕竟粤语发音比较靠后,声音容易唱的圆润,粤语和普通话可以说是两个体系。按理说能唱好普通话的人肯定能唱好粤语,但是你听听李健这种塑料粤语,基本语言模仿能力都无,就知道目前大陆主流歌手的水平了;真正对大陆伤害最大的就是台湾的歌曲,从周杰伦到林俊杰之类的,全部是在憋,在压缩。这种唱法不舒展,憋,听着人就难受,而目前这两个人在大陆从者众,新一辈的小年轻都在模仿这种唱法。而未来的歌手,只要学习的初期唱法一错,就没有什么未来了

现在主流的大陆歌手,华晨宇是咽音高潮能唱,主歌咬字有极大问题,音准都控制不了;周深是弱唱女调,粗一听可以,听多了就烦;单依纯是属于那种随便一句开口唱出来就对的选手,但是她喜欢r&b,其它人没什么印象就不说了。

总而言之,现在的中文歌出路在小众歌手上面,就是上面没有什么爸爸罩,不是特别出名,但是有自己的粉丝的歌手上面。虽然我已经夕阳红了,这里面的小众歌手我比较推荐 银临,她的歌的优点是有一种精卫填海的决绝,你觉得她上不去,她就是给怼上去了,缺点是都是一个磨子倒出来的,有点像古风轻柔版二次元;方拾贰,这个人非常有意思,听得出模仿过王菲,但是把王菲和中国传统文化结合了,唱的极好,缺点就是无人喝彩,只有一张专辑,确实歌太少;然后我比较喜欢 刘柏辛,她的特点是中西合璧,缺点就是跪了。你听什么大红灯笼高高挂这类歌词,就明白她内心骄傲,其实骨子里面充满了自卑; 再后来就是 什么张玮伽,孙露,童丽,之类的录音棚歌手,听起来厚重丰满,唱的也全部都是老歌,现场是从来没有的,但是听起来还是好听。你看我推荐的这几个都是女歌手,就知道现在新一辈的内地男歌手悲剧到什么地步了

总而言之一句话,现在大陆的中文歌手太卷,新人只能熬,或者靠网络出头,真正唱的好的凤毛麟角(或者我夕阳红了接收面太窄没有听到)。我个人是觉得,内地的歌手的未来,是在网络歌手走进主流这方面。但是目前我听到的,要么就偏欧美,要么就偏台湾,真正有内地风格又很出彩的网络歌手,目前还没有听到过。

通宝推:铁手,绿色蔬菜我的爱,心有戚戚,闻弦歌,
家园 如果是黄死后才知道Beyond,二者就是一回事

记得当时兴冲冲去借二楼后座来听(黄家驹死后Beyond第一张专辑),大失所望,应该是94-95年的事情。。。

家园 你怎么知道台湾唱片公司把手伸进来目的不是干死你呢?

比如魔岩三杰

那个年代我根本是不知道中国有摇滚的,有了魔岩三杰,听了他们的专辑,我才知道中文歌能这样唱,确实吼的舒服,发泄的快乐。

但是,你怎么知道台湾唱片公司把手伸进内地,目的不是干死你呢?这个套路就类似美帝减息的时候推高股价地产,然后等到美帝加息的时候就把股价地产全部割韭菜,白菜价来获得控制权。至少我看窦唯的访谈,他对台湾唱片公司就是有微词的,他自己感觉是受到了捧杀

家园 曾毅不弱,但是

你举的几个例子要不是翻唱,要不就是拿古词重新填曲唱,原创性不足。

曾毅编曲能力很强,但一个RAPPER,词不是自己写的就丢了一大半灵魂。从这点来说,GAI的歌是浑然天成,你换个人都唱不出那个味道。

顺便说一句题外话,我知道上面想提倡中国文化中国自信,但现在打开央视一套天天晚上不是电视剧就是经典咏流传,就是把古诗词编个曲请人来唱,在我看来这是黔驴技穷的做法。古诗词再好跟今天也是有距离的,说穿了就是我们做不出当代的有足够自信有中国味道的音乐,这是个大问题。我们不能去追求一些刻板的形式主义的中国味道,所以我认为当下真正的好音乐源头要到地方文化民间文化里去找,这是我重视独立音乐的原因。

家园 值得商榷

首先,你的标题是:“中文歌基本已经死了”,正文却基本都在说唱法,所以严格讲你的标题应该是“中文唱法已经死了”。

但是不是如此呢?这里面有很多的问题,首先“从80年代开始,伴随着港台入侵,大陆的中文歌基本已经死绝了”,众所周知内地流行音乐是从八十年代起步的,李谷一《乡恋》基本是公认的第一首流行音乐,所以你说“80年代中文歌死绝了”这话我就不知道从何说起了,怎么一个东西刚诞生了就死了呢?也许你说的是中文唱法吧。

然后,你说:“粤语和普通话可以说是两个体系。按理说能唱好普通话的人肯定能唱好粤语。”又让我噎住了,既然是两个体系,那么能唱好普通话为什么一定能唱好粤语呢?众所周知粤语与普通话差别极大,无论是发音、声调、语法、常用语等等基本南辕北辙(真的是“南”辕“北”辙),甚至有人唱英文歌能唱的很地道而粤语却唱不好都是很常见的。

所以,你说李健是塑料粤语所以不是好歌手太过偏颇。语言模仿能力并不是一个歌手必须的素质,我认为一个歌手能唱好一种语言就是好歌手。而且李健本身唱功非常不错,其弱声高音的水平基本在当前华语音乐独一档,而且极具个人特色,考虑到他本身是个理工男出身,这点尤为难得。

接下来,周杰伦和林俊杰并不能算一种唱法,周杰伦是台湾的,林俊杰严格说是新加坡的,虽然发家是在台湾。周杰伦的唱法算是自己摸索出来的,是在模糊传统的中文咬字的基础上融合了一点点黑人的唱腔,不算科学但很有特点,所以他现在倒嗓严重。

林俊杰则是科学唱法的代表,师从的是美国声乐家Seth Riggs的Speech Level Singing。林俊杰其实对中文唱法发展贡献极大,至于所谓的“憋”的问题,是发声方法,也有曲风的影响。

传统的华语歌曲,重旋律,轻节奏,而从上世纪末开始华语音乐也开始学习欧美方兴未艾的R&B和嘻哈风潮,其中王陶林重R&B,周杰伦重Hiphop。

但因为中文的发音特点(单音节,声调固定),以及传统音乐的风格(五声调式,重旋律轻节奏),要唱R&B需要对传统唱法做出改变。其中最成功的恰恰是林俊杰。具体方法就是改造唱腔,你所说的“憋”其实是模压元音,也就是在保证音质、音域和咬字、换声灵活性的基础上,牺牲元音的纯正性和咬字的标准,形成特别的林氏唱腔。

所以任何事情都难以两全,在融合华语唱法并驾驭多种音乐风格的基础上,林俊杰其实是做的最好的,平衡性最高。其他人,比如陶喆总让人感觉是外国人套了个中国嗓子在唱,王力宏更甚,而周杰伦总被诟病咬字不清。林俊杰总体上还是让人感觉到他在唱中文歌,而且现场能力极为稳定,所以也有了行走的CD的说法。

而大陆这方面,值得称道的按照大陆人口基数来说不多,但绝对数量不少。男歌手张杰和华晨宇都还不错,张杰也是咽音上高音,唱法非常科学统一。但没有搞定一些咬字习惯以及咽音痕迹过重,影响到了中声区的音色,所以总被人诟病“土”。

女歌手里面,其实张靓颖和张碧晨都还不错,希琳娜依高和黄霄云也有很好的演唱能力。

单依纯在目前华语女歌手基本独一档,是那种能在字里行间唱出细腻情感和新意的歌手,所以我认为如果真要发展一种新的华语唱法,很大的可能在单依纯身上。我第一次听到单依纯有当初听到苏运莹的感觉,张口结舌不能自已。但苏运莹个人特色太过强烈,很难成为别人的模仿对象。而虽然二张技术性已经非常好但主要是融合,创新性不如单依纯。邓紫棋技术和嗓音天赋太强,也不是好的模仿对象。

其他你说的,惭愧,银临,方拾贰,张玮伽,孙露,童丽这些我一个没听过。不是我对网络歌手有什么偏见,而是网络歌手鱼龙混杂,大浪淘沙,实在听不过来,与其主动发掘不如等时间将其推到我面前来。像毛不易就是被主流从网络发掘出来的歌手。岔一句毛不易的唱法其实也很有个人特色,而且亲民,虽然他音域不行。

所以你说了我还特地找了这几个来听了。银临我觉得唱得不错,但基本局限于古风,听不出驾驭其他风格的能力。方拾贰我倒不觉得很像王菲,也许是听的少。王菲众所周知模仿的是几个欧洲独立音乐主唱,Cocteau Twins,比约克,小红莓等。而方拾贰更多是爵士的底子。

其他如张玮伽,孙露,童丽等,我找到的都是“发烧CD”格式,看来这几个都是那种典型的录音棚大咖。九十年代这类歌手不少,那时候流行一种“金曲大串烧”,就是请人把最近的大热歌曲、专辑主打歌全部唱一遍,灌到一张碟里(那时候多是磁带),所以一张专辑能听到一堆热门歌曲,很划算,区别就是都不是原唱。这几位都没有现场版,所以我认为谈唱法是谈不上的。至于刘柏辛,我这里想多说几句。

首先我认为,没有必要对“崇洋媚外”这个事过于敏感。

这个话题我之前就想说,因为在后发国家、文明里,在起步阶段“崇洋媚外”基本是普遍现象。别的不说,几百年前在欧洲也有“中国热”,伏尔泰那些人最初都对中华文明景仰的很。那他们算不算“崇洋媚外”呢?

所以没有必要因为我们今天富了,强了,就对当初一定程度的“崇洋媚外”或者仰视,跟随过于苛责,因为这是难免的。

具体到刘柏辛,因为她本身就是有国外教育背景的,中西融合本就是特色。至于是不是“跪了”,刘柏辛到现在也才25岁不到,我觉得对这个年纪的年轻人无需过于苛责。她用“大红灯笼”这类意像可能是刻意,也可能是无意,很大程度上只能说明她们对中华文化认识不够深刻,这跟跪还是两个概念。而这都是需要时间去磨砺的。

所以又回到了铁手的那个问题。什么叫中华文化,什么叫中国音乐?按照根源来讲,几千年前的中国人根本就不说普通话,那我们是不是“数典忘祖”了呢?

文化本身就是个演进的概念,所以要用动态的发展的眼光去看。我为什么说铁手的要求让我有点犯难,因为节奏在传统中国音乐里本就是弱项,这点无需讳言。但这也不算大问题,年轻人有自己的爱好、自己的方向和自己的探索,未来的可能性在他们那里,所以归根到底还是看年轻人。

元宝推荐:铁手, 通宝推:acton,铁手,北纬42度,潜望镜,zwx650,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12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