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期网站停站换新具体说明
- 按以上说明时间,延期一周至网站时间26-27左右。具体实施前两天会在此提前通知具体实施时间
主题:【原创】国军炮打“紫石英”号?你真的想多了! -- 忘情
作者:忘情
大约十余年前,有大V著文声称,想当年三野炮打“紫石英”号时,国军炮兵亦本着民族大义,主动加入战团,与解放军联手痛击英舰。国军步兵亦纷纷走出工事,在阵地上欢呼叫好。
由于这位大V影响力着实太大,抄他稿、洗他稿的人委实不少,以至于“大牛”本人虽在某种程度上有“纠偏”之举,但因他而起的诸多谬误却一直流传至今,而且愈来愈有“三人成虎”之势。
那么,当年国军真曾在长江上炮击过英舰吗?这些年来,笔者带着疑问,遍览所能找到的与“紫石英”号事件有关的公开出版物后,觉得有必要著文澄清事实,并候教方家。
发生在1949年4月20日至7月31日之间的“紫石英号事件”,中英双方曾先后进行过四次炮战。
第一次炮战始于4月20日8时30分,在短短数分钟内,三野炮兵将“紫石英”号击伤,迫其搁浅挂起白旗乞降。后因搁浅的“紫石英”号降下白旗,重新升起英国国旗,三野炮兵恢复射击,直到迫使其降下米字旗,重新挂起白旗乞降为止。
第二次炮战始于4月20日13时30分,从南京赶来救援“紫石英”号的英舰“伴侣”号与三野炮兵交火,被解放军炮火击伤后逃往长江口。
第三次炮战始于4月21日9时30分,从长江口溯江而上的英舰“伦敦”号和“黑天鹅”号先后在华野第10兵团、第8兵团临江阵地前与三野炮兵激战。因解放军炮火空前猛烈,两艘英舰受伤不轻,英军指挥官判定救援“紫石英”号无望,遂中途折返,又与解放军炮兵战至15时左右,双方才脱离接触。
第四次炮战始于7月30日晚间,“紫石英”号借助台风掩护强行突围,在顺江而下途中多次与解放军沿江炮兵接火。
上述四次炮战中,第四次炮战发生时,长江中下游早已解放,显然不可能再有国军炮兵参战。那么,另外三次炮战中,国军炮兵是否曾参与呢?
对于第一次炮战,我军军史、战史及英方史料均无一字提及曾有国军炮兵参战。而对岸出版的《勘乱战史》却是这么说的:“4月20日0710时,有英国T116号(即紫水晶号)军舰,驶经第51军阵地前江道中时,竟被匪炮击中(达数十发),舰上英军伤亡颇重,电机部分被毁,岌岌可危,该军基于国际道义,责无旁贷,先以五七战防炮制压匪炮,掩护驻守杨中沙洲之第41师第123团,指派一部官兵(由连长刘子良率领),甘冒炮火危险,奋勇登舰抢救。英舰官兵死14人,重伤41人,经我抢救而脱险者共48人(内有中国籍雇员14人)。唯国军因抢救而伤亡官兵,亦达17人之多,诚属江防作战之另一插曲。”
也就是说,对岸官方承认在三野痛打“紫石英”号时,国军确实开炮了。但却不是基于民族大义打“紫石英”号,而是“基于国际道义,责无旁贷”地炮打解放军阵地,以支援英舰。瞧瞧,这让成天不遗余力地往国民党脸上贴金的国粉们情何以堪?
《勘乱战史》中明确提到此战国军动用的的57战防炮,是国民党军中的团属火炮。也就是说,支援英舰的其实就是国军51军41师123团的团属战防炮连,满编也不过6门炮。考虑到这个拥有东北军血统,但早已中央化的中央军旁系部队此前在各战区疲于奔命,屡遭我军重创,到渡江战役时已无可能保持技术兵器的满编状态。加之57战防炮威力太低,火力远不及“紫石英”号的舰炮,因此在三野与“紫石英”对战时,我方将国民党51军41师123团团属战防炮连射来的炮弹视作英舰所发的可能性很大。在军史、战史中未曾提及也就顺理成章了。
对岸编撰的《勘乱战史》谬误虽多,但在这件事情上,却能指名道姓说出带队援救英舰的国军连长名讳,还能有鼻子有眼地说明为救援英军,国军竟付出了17人伤亡的代价,加之部分“紫石英”号官兵确实是经由扬中抵达长江南岸,转乘火车前往上海,而扬中又确实是国民党51军41师123团的防区,不经过他们的同意,英舰官兵断难逃遁,所以笔者认为该部国军确曾对惶惶如丧家之犬的英舰官兵施以援手。
至于英方资料中为何只字不提“紫石英”号曾得到过国军大力襄助?为何不提国军炮兵曾主动参战,助“紫石英”号一臂之力?笔者以为以盎撒人的尿性,面对解放军方面义正辞严地指责英帝国主义武装干涉中国内政,肯定得极力和国民党方面撇清关系。要是承认国军炮兵曾开炮襄助,冒死救援?那岂不是坐实了英国介入中国内战?虽说事实上英国并未在国共内战中真正保持中立,但到了渡江战役时,谁都知道南京政权是艘千疮百孔、在风雨飘摇中随时会沉没的破船。在这种时候公开选边站队,岂不是脑子秀逗了?
不过,国民党51军41师123团团属炮兵虽然参战了,但在51军层面,却又是另一番情形。
据时任国民党51军榴弹炮团作战参谋的韩枫回忆:“在事发2天时间里,几个炮连连长打电话来问,要不要帮帮英舰,立即对共军炮兵进行压制射击?我心里头正嘀咕哩!还是共军的炮兵有种,敢对洋大人的大兵舰开炮!国民党算什么?醋缸子里泡出来的货,地道的软骨头。坦白说,我们指挥部的几个炮兵军官,私下里嘁嘁喳喳的,还真有点佩服你们呢!那一回国民党炮兵隔岸看火烧,赞赏你们把英国舰队打得落花流水,自己一炮都没有放,连个样子都不做。事后想想,这跟当时国民党炮兵指挥官的思想情绪恐怕有一定关系,至少我所知道的国民党炮兵指挥官,在那个时候,上上下下都有这种情绪,对英舰在长江上挨打,都觉得是自作自受,活该!”
请注意,在这段回忆中,国军炮连连长是请示要不要帮英舰,对解放军实施炮击。也就是说,国民党基层军官是坚决站在英国人那边,坚决与解放军为敌,与人民为敌的。反倒是炮兵团的中高层态度模糊,暗地里钦佩解放军。这与国粉们成天吊在嘴边的“国军上层虽然不堪,但基层官兵却甚为爱国”完全不符,直接推翻了“国军基层官兵主动参战炮击英舰”的所谓“民意”基础。
其实这种现象并不难解释。炮兵是个技术兵种,需要观通、测量、计算等各个部门通力协作才能打得准。虽说国军基层士兵多为强抓来的壮丁或在军中混迹多年的兵痞,但需要一定文化程度才能胜任的各技术兵种却多由军校毕业生或入伍的青年学生充任。那个年头能上得起学的,家境都不会穷。也就是说,国军技术兵种的出身多为国民党统治的基本盘。加之不少人的家族利益在土改中严重受损,因此哪怕蒋家王朝大厦将倾,这些人仍是顽冥不化,坚决与人民为敌。反观国民党军的中高层,年岁皆已不小,经历过国民党体制内种种倾轧之事,不少人早已心灰意冷,不愿意再为蒋家卖命。加之在长期军旅生涯中,他们或多或少均与我方接触过,对我方的了解与同情远胜于那些年轻气盛的基层军官,所以遇到解放军痛打“紫石英”号这事,早已在官场上历炼成泥鳅的51军中高层们面对基层要求帮英舰打解放军的要求,便熟练地打起了太极。
“打太极”的证据,就是4月20日英国路透社驻南京记者发出的报道。该报道称 “据镇江中国海军第2舰队司令部发言人称,‘紫石英’号在与共军交火过程中,南岸国军第51军士兵,曾遥见该舰悬有英国国旗并中弹停驶后悬起白旗,51军犹以为该舰为中国军舰,立即致电镇江总部请示该采取何种行动,唯中国海军第2舰队司令部以事先不知为由,故告51军以附近无中国军舰,51军未曾自南岸发炮掩护”
请注意,这篇报道说的是“51军未曾自南岸发炮掩护”。但是,该军41师123团驻守的是位于长江航道中的扬中江心洲,并不属于“长江南岸”范畴。因此,路透社的报道只是否定了阵地位于江南的51军军属炮兵团曾开炮援助英军,并不涉及51军41师123团开炮援助英军与否。
至于第二次炮战,我方、对岸和英方均未提及有国军官兵参战。声称“国军炮兵与解放军联手痛打英舰”的始作俑者,以及众多洗稿文和跟风之作,对此也无异议,故略去不谈。
在第三次炮战记录中,英方资料曾提及在“伦敦”号、“黑天鹅”号援救“紫石英”号受挫,折返途中再次驶经三野10兵团炮兵群控制的江面时,此前一直作壁上观的长江北岸国民党军桥头堡的炮兵竟然也对英舰实施炮击,令英军颇为愕然。不过,英方的资料也就提了这么一句,至于具体的时间、地点,以及疑似从长江北岸国民党军桥头堡射来的炮弹大约有多少发?命中英舰与否?一概没有提及。而我方及国民党方面的官方战史对此更是没有一字记录。
笔者揣测,始作俑者的那位大V很有可能就是看到了英方资料里的这一句话,就立即脑补出一起令人激动的,国共双方同仇敌忾,一致对外的场景,并为此不吝赞美之辞。不过,后来的诸多抄稿、洗稿者可能觉得在三野东集团渡江行动开始前夕,“长江北岸仍留有国民党军桥头堡”太过离谱,一些人便大笔一挥,将“长江北岸国民党军桥头堡”这一英方表述中的重要内容抹去不提,或干脆直接将“北岸”改成“南岸”,以便让这一“国民党军竟和解放军联手炮击英舰”的“传奇”显得更加合理。但不学无述的他们却没法意识到,如此删改却恰恰露了怯。
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军语中的“桥头堡”,是指“在敌岸桥梁、渡口或其附近占领的阵地。用于阻止敌人接近或掩护已方渡河”。在“紫石英”号事件前三次炮战发生的4月20日8点30分至4月21日15时许,在事发的我三野东集团第10、第8兵团预定渡江地段,国共两军隔江对峙,江南皆为国民党军阵地。而且按汤恩伯的部署,在900公里江防正面只展开了13个军,平均每个军要负责70公里的江防正面,每个师要负责20~35公里防御正面,兵力密度明显不足,因此江南的国民党军阵地皆采用前沿部署,临江一字排开,压根就没有什么“桥头堡”。
行文至此,兴许有读者会问,既然三野东集团渡江在即,那么江北还会存在国民党军的桥头堡吗?事实是,还真的有,而且还不止一处。
对照国共双方的战史,便不难发现在渡江战役发起前,在三野中集团第7、第9兵团预定作战地域内,国民党第55军在江北的土桥和枞阳分别保有1个营级规模的桥头堡。国民党第68军在江北华阳设有1个营级规模的桥头堡。国民党第88军在江北的油坊嘴、汤家沟、南江心洲等3处分别设有1个连级规模的桥头堡。国民党第20军在江北裕溪口设有1个团级规模的桥头堡。至于位于江北的安庆,更是有隶属于“华中剿总”的国民党第46军第174师整整1个师据守,从而成为国民党军方面在江北规模最大的一个桥头堡。
在三野东集团第8、第10兵团预定作战地域内,国民党苏南保安第2旅第4团在大港对面的江心洲设有1个营级规模的桥头堡。国民党第51军113师在江北龙梢港及其口岸地区设有1个团级规模的桥头堡。归国民党第4军指挥的新编第4师2个团在江北的六圩设有1个桥头堡。国民党第21军145师师部率师直属部队和434团全部、435团2个营,总计5个营2500余人,在江北的八圩港设立了江阴段国民党军最大、最重要的桥头堡。
上述桥头堡的作用,是侦察、迟滞解放军渡江行动,迫使解放军在进攻中提前展开战斗队形,为据守江南的国民党军主力示警,从而赢得宝贵的反应时间。因此从1949年3月底开始,三野中集团和东集团分别抽出部分兵力,开始拔除上述敌桥头堡。不过,因为当时国共和谈尚在进行中,为不过分刺激敌人,同时也为了在某种程度上麻痹对手,至渡江战役发起前夜,三野中集团并未尝试拔除安庆、裕溪口这2个敌桥头堡。三野东集团也留下了八圩港这个敌桥头堡,并听任汤恩伯动用屈指可数的战役预备队,夺回了大港对面江心洲上的桥头堡。
如果翻看地图便能明白,英方资料中声称 “伦敦”号、“黑天鹅”号在援救“紫石英”号未果的折返途中,途经解放军23军阵地后,“长江北岸国民党军桥头堡竟然也对英舰实施炮击”。那么这个桥头堡便只能是八圩港无疑了。因为我军战史中记录的东集团第10兵团各部起渡地段,23军居右,从七圩港至夹港段出击。28军居中,由夹港(不含)至八圩港出击。29军居左,从八圩港(不含)至张渡出击。
那么,当时尚驻守八圩港桥头堡的国民党军,有没有可能向英舰开炮呢?笔者研究的结论是:没有!依据有二:
首先,4月21日夜我东集团渡江开始之际,华东军区警备第8旅会同靖泰县独立团3营和教导师负责进攻八圩港之守敌。4月23日,八圩敌守将,国民党军145师戴姓副师长率残部投诚。时任华东军区警备第8旅政治部主任的刘铁珊在回忆录中称,此战缴获轻重机枪170余挺,长短枪1200余支。但却没有缴获任何火炮的记录。按理说,我军历来对缴获火炮的重视程度远高于枪支。如此战中有缴获火炮,刘铁珊断无漏写战绩之理。此战中虽有少数敌人逃脱,但断然不可能带走火炮。所以,结论只能是八圩港桥头堡之敌只装备有轻武器,并不拥有火炮。既然这股敌人没有火炮,自然也就不可能向英舰开炮。
其次,敌我双方的记录均表明,因为长江江阴段江面甚窄,驻八圩港桥头堡国民党军的火力支援任务,是由位于长江以南的江阴要塞黄山炮台、鹅鼻嘴炮台负责的。时任国民党国防部作战参谋兼江阴要塞工兵营长、中共地下党员唐秉煜的回忆录,以及其他涉事人员的回忆皆证明,当4月22日零时后不久,遭我华东军区警备第8旅围攻的八圩港桥头堡敌145师师长和参谋长,不断用报话机直接请求江阴要塞炮兵总台予以炮火支援。唐秉煜以夜间射击不准确为由推托,但敌145师师长却坚称“炮台有支援我们的任务,不打不行!”。唐秉琳遂令黄山炮台全部火炮按三个编号标定点各减400米,每炮12发连续射,将炮弹全打到对岸敌145师阵地上。
这一事实从侧面证明,驻守八圩港桥头堡之敌并不拥有火炮,否则何致于此?
那么,八圩港5个营的守敌为啥连1门炮都没有呢?笔者以为,145师所属的21军,最早属于川军刘湘部。虽说后来被中央军不断掺沙子,演变成了中央旁系部队,但在中央军嫡系眼中,仍是爹不疼、娘不爱的杂牌,因此在装备补充方面属于“后娘养的”。加之这个国民党21军在解放战争前期人员装备损失巨大,甚至不得不撤往台湾整补,因此部队缺枪少炮再正常不过。此番145师率5个营兵力驻守八圩港桥头堡,无论是国民党军上层、中层还是基层,皆认为是个“送死”任务。三野当真动手,连济南那样的坚城都迅速打下来了,何况是兵微将寡、斗志低迷的八圩港桥头堡呢?所以当初21军乃至145师将这5个营兵力遣往八圩港桥头堡时,极有可能将本就不多的队属炮兵扣下来,留在江南主阵地上,省得将宝贵的炮兵装备轻易送给解放军。
那么,既然驻八圩港桥头保的国民党军没有火炮,不可能向英舰开炮,那么为何英方资料里会写上这么一笔呢?笔者认为,唯一的可能,就是配属华东军区警备第8旅攻打八圩港的三野炮兵开的炮。因其阵地离八圩港国民党军核心阵地很近(这符合当年我方炮兵的战斗作风),不清楚当时解放军动向的英舰将其误认为是国民党军控制的阵地了。
行文至此,结论已经很清楚了。倘若还有国粉嘴硬,认为很可能是被揍得晕头转向的英军分辨不清江南江北,将江南国民党军炮兵射来的炮弹误记作是从“长江北岸国民党军桥头堡”射来的,甚至有可能是江阴要塞所属炮兵开的炮。那么笔者倒要问问,其依据何在?对岸的战史,国民党军官兵的回忆录中,皆无只言片语证明此事确曾发生过。江阴要塞起义涉事人员,不管是我方人员还是国军人士,皆未提过在起义前夕,要塞所属炮兵曾对英舰开过炮。但凡这事当真发生过,对于要塞起义官兵来说,无疑是值得夸耀一辈子的丰功伟绩,断无藏着掖着之理。
当然,诸多抄袭文、洗稿文中,几乎都会原封不动抄录这样一段话“参加这场炮击的一位国民党军官日后说:国民党军队中多数人都有民族自尊心,痛恨帝国主义在中国的胡作非为,看不惯国民党内一些洋奴的嘴脸,他们见到解放军炮击英舰,都心里大感痛快,佩服之余,不甘落后,也纷纷加入对英舰作战。”
这话看起来颇令人“提气”,实则表达的却是“不光你解放军有种,其实国军也很有种”这种不便明说的意思。不过,对于这位所谓的“参加这场炮击的国民党军官”,任何一篇文章都没法说出他的名讳,没法指出其所属的部队番号,也没法说出所谓的“日后说”,具体是在什么时间、什么地点、什么场合说的,或是刊载在哪个媒体平台的文章里说的。这样一段疑似别有用心之人瞎编出来的无出处的话,也能作为“国军炮击英舰”的佐证吗?真是滑天下之大稽!
好久不见。
十多年前了,不妨说出他(她)的名字。
忘情兄的帖子资料详实,考证严谨,一出手就是精品!
虽然是转发的,也写明了作者是忘情。我看了还很感慨,居然又看到活跃的前河牛,只可惜不再回来了。没想到转眼正主就现身了。
我记得有篇他吹果军空军的文章也被双石批过。
当年河里就给他改了不少问题了,结果出去上电视,还是屡教不改。
当然是河友转发的。
对萨苏是一声唏嘘,想当年是追随萨苏的文章入河,还买过他的《国破山河在》。这么多年,西西河的名人分化的厉害,不光是前程,还有口碑。
他在知乎里一个“如何评价萨苏”的主题下回贴,贴了很多篇反驳萨一些历史谬误的文章,其中就包括我这一篇
前一阵子河里乌烟瘴气的时候,出来散心读到他的文章,颇有找到宝藏的感觉。
一个最简单也是最直接的照妖镜就是看细节。时间线、人物线、事件线一对应,真伪很容易就判断出来了。像他们说的很多所谓重新发现的历史,其实都是为了博眼球赚流量,但往往是时间模糊、人物不明,看上去好像说的是历史,其实只要一较真,全都是子虚乌有的。就如忘情在文章最后举的那个例子,所谓的国军军官就是一个完全找不出名字身份的虚拟人,用这样的人说的话做依据,那不是胡扯吗?类似萨苏这样擅长发现历史的大v,还有个漏斗子,也是经常性的用自己脑补的人物语言来印证历史,其实他们的套路都是一样的,深挖一下就知道了都是在用虚拟人来做证据罢了。
google书名,发现河里十年前就锤过了
我的回帖需要修订,不过大的结论不变。
N年前河里曾对这事有过议论,当时俺写了这个帖子,
现在看来,这个帖子有修正的必要。
长期以来,国内史界关于江阴要塞起义时间和要塞当面解放军先头部队的渡江时间有两种说法,一种是20日夜,21日凌晨,持这种说法的主要是江阴要塞起义地下党方领导者唐秉煜、唐秉琳方面的说法和江阴方面的多个地方史志,这方从起义亲历者角度描述了起义前、起义时的整个过程,完整而细致,我的帖子主要也是这个说法。不过后来史学界有了较长时间的争议,因为从解放军方面的记录来看,江阴正面的解放军渡江东集团是21日傍晚7点半渡江的。唐秉煜还特意在2004年(?)后发了个关于起义史实的澄清,还是重申了20日夜21日晨的说法。
另外,江阴要塞当面的渡江部队是十兵团,司令员叶飞,正式出版的《叶飞回忆录》也与地下党方面的说法相同:
“四月十八日晚,王澂明由江南工委护送到江阴要塞做好了起义的准备。二十一日零时刚过,我渡江先头部队即在江阴要塞炮台火力范围内的长山北麓登陆,在接应同志的带领下,迅速击溃了敌二十一军一部,控制了长山。另一路先头部队也在肖山顺利登陆。二时,要塞地下党组织逮捕了国民党军江阴要塞司令戴戎光。
那天晚上,我们从报话机里听到要塞炮台和八圩港驻敌二十一军争吵不休,八圩港之敌骂要塞炮兵不打“共军”,反把他们打得鬼哭神嚎,连联络的电话线杆都打断了。我一听,心里说:“行了!”果然,我军渡江,江阴要塞在总台长唐秉琳、流动炮团上长王德容、守备总队长李云葵、吴广义率领下宣布起义,调转炮口,配合我军作战。
当时的河里关于这一点也有争议,有位河友提出了解放军方面的电文记载。按理说军方的记载更为正式,应该更为可靠,不过当时我觉得还吃不准,因为解放军也可能提前一夜派小部队渡江,确保控制江阴要塞。
因为忘情河友的帖子,我又查了一下,现在的说法是史界关于要塞起义的时间已经统一了,起义地下党方面的过程和解放军方面的记录都是对的,不过起义的过程拉长了1天。
按新的史界共识把时间线重新梳理如下:
20日上午,炮击紫石英号,紫石英号搁浅;
20日13:30,从南京前来救援的伴侣号驱逐舰企图拖带紫石英号时,被解放军炮击,高速驶离,逃往江阴;
20日晚,伦敦号与黑天鹅号汇合,并连夜从江阴向上游行驶,企图援救紫石英号;
20日夜、21日凌晨,我地下党控制江阴要塞,要塞司令戴戎光被架空;
20晚,解放军攻击北岸桥头堡八圩港,八圩港守军请求江阴要塞炮火支援,要塞把炮火打到八圩港守军头上,十兵团司令叶飞据此确认要塞已在我控制之中;
21日早八时,伦敦号与黑天鹅号到达七圩港江面抛锚停泊,这时候英国人还不知道江阴要塞已被地下党控制,其实国军自己也还不知道;
21日上午及中午,解放军与伦敦号炮战。
21日傍晚,解放军开始渡江,因江阴要塞已被唐秉琳等控制,渡江部队未遇抵抗,1时登陆南岸;十兵团司令叶飞也在午夜随第一梯队渡江,22日凌晨叶飞登上长江南岸;
22日晨,解放军俘虏江阴要塞司令戴戎光,唐秉琳命令江阴要塞全线60余华里各炮台和游动炮团全部调转炮口,举行战场起义;
22日晨7时,江阴要塞召开全体官兵大会,宣布起义,正式由第三野战军特种兵纵队接管。
看来情况就是这样,不过现在叶飞回忆录中的说法就不好解释了:
我们渡江这么顺利,和江阴要塞起义有很大关系。第二天英国旗舰来报复,我们的重炮还没过江,怎么办,就是用要塞的炮打的,要塞的炮射程远,威力大。
也许是叶飞记错了?如果叶飞没记错,那么就还是原来那个时间线是对的。
还有一种可能,就是解放军攻击北岸国军桥头堡八圩港不是在20日晚,而是21日晚。但我觉得这种说法也有问题,因为十兵团21日傍晚7点半就开始全面渡江了,按照渡江的战役安排,应该提前一天拔除国军在北岸的桥头堡,解放军渡江中集团之所以提前了一天渡江,就是把清理国民党军北岸和江心阵地的战斗和全面渡江(原定晚一天,21日)同时进行了。
但不管怎样,21日与紫云英号炮战时,江阴要塞完全在我地下党的控制之中,萨苏给国军贴金的说法是完全站不住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