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客熙熙

主题:【原创】光影中的铁路战斗之八:《南方铁路之战》比较菜 -- 忘情

共:💬2 🌺39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1
下页 末页
家园 【原创】光影中的铁路战斗之八:《南方铁路之战》比较菜

作者:忘情

上世纪70年代,中国曾引进过一批反映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南斯拉夫战争电影。紧凑的剧情、激烈的战争场面及异国情调,征服了看腻了革命样板戏的中国观众。几十年后,那批南斯拉夫战争片都成了一代人记忆中的经典之作。1978年公映的《南方铁路之战》也是其中之一。

时代背景

影片讲述了1941年的南斯拉夫“南方铁路”沿线,南斯拉夫共产党塞尔维亚地区委员会代号“议员”的特派员,领导当地游击队与德国法西斯及其仆从军斗争,破坏作为德军补给线的“南方铁路”的传奇故事。

1941年4月6日,德、意法西斯侵略者以23个师的兵力迅速占领了南斯拉夫全境。短短几天时间里,南斯拉夫皇家军队土崩瓦解。东南欧地区的历史、民族、宗教问题极为复杂,现代南斯拉夫作为一个国家诞生于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疆域的形成只有20余年光景。为了笼络住一众喽啰,纳粹德国操刀肢解了被占领的南斯拉夫。其中,德国兼并另一部分斯洛文尼亚、占领塞尔维亚;意大利占据黑山、达尔马提亚、黑萨哥维那和部分斯洛文尼亚;匈牙利获得部分伏伊伏丁纳;保加利亚吞并马其顿大部、科索沃东部及塞尔维亚东南部的一部分;克罗地亚、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那等地组成克罗地亚独立国,受意大利保护;科索沃的大部、马其顿的西北部等地划归意大利卵翼下的阿尔巴尼亚。

由于此时苏德还未撕破脸,幻想着利用《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稳住德国,为自己赢得战备时间的苏联,利用共产国际对各国共产党施压,将被德国侵略国家的抵抗运动限制在一定范围内。作为共产国际下属的一个支部,南斯拉夫共产党也被束缚了手脚。好在两个多月后的6月22日,苏德战争爆发,一切都改变了。

6月27日,南共中央决定成立南斯拉夫人民解放游击司令部,由铁托任总司令。12名中央委员们被分派到全国各地发动起义,史称“7月风暴”。此次起义,南斯拉夫共产党在塞尔维亚西部山区,以乌日策为中心,建立了第一个解放区,面积达1.5万平方公里,人口约100万。南共中央和游击队最高司令部均设于此,乌日策迅速成为全国反法西斯运动的中心。到9月,塞尔维亚约三分之二的乡村被解放。

《南方铁路之战》开篇通过旁白交代:1941年秋,在布拉瓦和瓦尔塔之间的铁路,由1个保加利亚师协助德军护路。南斯拉夫民族解放军最高司令部清醒地意识到,南方铁路对反法西斯联盟联合作战的重大意义,铁托对塞尔维亚、马其顿游击队发布命令:要对尼什、斯科普里、萨地尼奇的铁路充分重视。对尼什、皮洛特、索菲亚一线也应同样关注。要采取一切手段,使列车不能直达,铁路不能使用。

现代战争物资消耗巨大。从某种程度上说,战争打的就是后勤。后勤不仅指物资动员能力,还包括至关重要的运输能力。在多山的南斯拉夫,运输量大、不消耗轴心国稀缺的石油及橡胶的铁路,自然成了占领军物资补给的主要手段。铁托电报中所提到的地点中,尼什和斯科普里尤为关键。前者是将保加利亚和南斯拉夫铁路网联结在一起的枢纽。后者位于马其顿境内,恰好驻南斯拉夫的德军“F”集团军群与驻希腊的“E”集团军群之间联系的纽带。因此破坏几个法西斯重兵集团结合部的铁路运输,有利于游击运动的蓬勃发展,并为创建根据地争取时间。

不过,片中借前来镇压南斯拉夫游击队的党卫军二级突击队大队长科尼戈之口,称希特勒发来电文:美国第8军已经开始反攻了,如果我们不保证每天供应军队食物和弹药,那么我们北非的军事行动就会很快陷入危险的境地。扎尔麦特怎么就没有办法制止南斯拉夫进攻南方的铁路呢?

这是个明显的史实错误。当时美国尚未参战,电影中所指的,应该是指1941年11月18日,英第8集团军(此前叫“尼罗河”集团军)集结6个师2个旅,共11.8万人,924辆坦克,1072架飞机,由坎宁安将军指挥,在北非沿海发起“十字军战士”战役,旨在解救托卜鲁克守军和解放利北亚东部重镇昔兰尼加。此次战役与巴尔干地区的局势毫无关联。因为东地中海的制空权、制海权牢牢掌握在英军手中,驻巴尔干的德军“E”集团军群和“F”集团军群虽说人数不少,但却根本无力渡海威胁英军在北非的战略支撑点——埃及。隆美尔的非洲军团及驻非意大利军队的后勤补给,主要通过西西里岛至的黎波里的海上航线维持。这条航线经常受驻马耳他英国皇家空军打击,海运物资损失不小。地中海战区孱弱的轴心国海空力量又始终无法拔除这根“眼中钉”,因此隆美尔的历次军事行动均颇受影响。历史上,德军确曾谋划过待隆美尔率部攻入埃及后,开辟从希腊沿海至埃及的海上补给线。但这条航线全程受到中东沿岸英国海空力量威胁,德军总参谋部评估后认为损失率将不可接受,因此从未付诸实施。所以,影片将破坏南方铁路上升到同盟国间战略协同的高度,有过度拔高、自抬身价之嫌。况且当时南斯拉夫共产党领导的武装力量尚处于初创阶段,还没被英国当成可兹合作的盟友看待。

斗争策略

以如今的眼光审视《南方铁路之战》,很多人可能会觉得片中的抵抗力量组织松散,行动幼稚,而且诸如色诱、暗杀、分浮财之类的行动颇有“左倾”盲动主义之嫌。但这却恰恰反映了南斯拉夫人民解放军初创时的真实一面。历史上,这支部队到二战后期,已经成为各国抵抗力量中最为强大,战果最为辉煌的一支。但力量强大和组织严密并非与生俱来,期间必然要经历一个成长和成熟过程,避免不了“交学费”。

具体到瘫痪南方铁路的作战,影片中初创的游击队、游击小组采用相对分散的行动方式,在一个时期内各自选定铁路沿线目标,自行发动攻击,这种做法是正确的。因为在组织不健全,力量又分散,还缺少现代化通讯手段的情况下,像八路军发动百团大战那样的集中统一行动,在1941年秋季的南斯拉夫并无实施的可能性。

那么游击队的攻击手段有哪些呢?影片中主要展示了炸桥、破坏钢轨使列车出轨、主动攻击铁路沿线敌据点和抢夺德军装甲列车这四种。

考虑到当年南斯拉夫的铁路网多位于山区,建设标准低,多为单线的实际情况,要想长时间瘫痪铁路,首要攻击目标其实应该是地区行车中枢的调度指挥中心。一旦这个地方被摧毁,要想恢复行车组织绝非短期内能办到的。当然,如此重要的目标,德军势必也会重点保护。那么退而求其次,游击队应该想办法破坏铁路沿线的专用通讯及信号系统。这些东西远没有列车、桥梁、隧道、钢轨、路基那么醒目,但实际上,它们才是维持铁路运转的“神经系统”。这些点多线长、分布广泛的“神经末梢”难以全面防护,因此非常脆弱。而且只要一点遭到破坏,往往能竣痪一大片路网。不过,实施这样的破坏行动,必须得有精通铁路业务的人参加。

再退而求其次,就是袭击铁路调车场和编组场了。这两个地方面积大,很难处处严密设防,渗透入内搞破坏相对容易。如果运气好的话,如能引爆哪怕一辆德国军火车厢,引发连环殉爆的可能性极大,不但能在短时间内报销诸多军需物资,而且造成的破坏非短时间能修复。

重要程度再往下,便是炸断铁路桥、破坏隧道和钢轨,制造列车出轨事故了。其中,桥梁一旦炸断,不是短期内能修复如初的。以南斯拉夫铁路网极少复线,迂回线更少得可怜的现实看,不过,爆破铁路桥不仅需要数量较多的炸药,而且要精确找到桥梁主要承力点(也就是通常所说的“要害”),尚处于初创阶段的游击队很难同时满足这两个条件(具体情况可参照南斯拉夫经典战争片《桥》,为了炸桥,游击队还得费尽周折找到铁路桥的设计者,千方百计说服他合作才行)。

破坏隧道的主要方法其实并非爆破,因为崩落的碎石很容易被清理掉,并不能长时间中断行车。正确的做法正如影片中所描述的那样:利用隧道里视野不良的特点,在隧道内部制造列车相撞事故。因为隧道内狭窄,一旦发生这种事故,各种救援设备很难施展。同样等级的事故,想让隧道恢复畅通,得耗费数倍于普通地段的救援时间。

不过,令人遗憾的是,《南方铁路之战》中,展现最多的却是拆钢轨造成列车出轨和全线攻击敌人铁路沿线据点。这可以说是初创时的南斯拉夫游击队各方面均不成熟的具体体现。要让列车出轨,最省力的方法是在钢轨拐弯处,在曲线内侧钢轨接缝处卡上石块。其次是拆下某段钢轨的固定螺栓,松开弹簧扣件,让相邻两段钢轨错开几厘米。这种破坏法,火车司机瞭望时很难发现异常,因此不会减速,更不会实施紧急制动。如此一来,冲过来的列车必定出轨无疑。像影片中所表现的那样,游击队员们费尽力气撬起、抬走钢轨,很容易被司机提前观察到。片中司机已经发现了异常,立刻施行了紧急制动,只是由于游击队破坏的钢轨恰好位于轨道拐弯处,减速后的列车因为制动距离不足而依旧脱轨倾覆。

除此之外,最失策的应该是全线进攻铁路沿线敌军据点。要知道,南斯拉夫游击队当时还处于草创时期,不仅人员不足,组织不严密,而且极度缺乏攻坚手段。这样的队伍,应该在不断的打小仗,积小胜的过程中锻炼指战员们的战术素养,提高必胜的信心,扩大在群众中的影响,宣传发动更多的群众加入抵抗组织。像片中那样,贸然向有工事依托的敌军发起进攻,必然要付出巨大代价。如果换种打法,以部分兵力破击铁路,以主力伏击脱离工事赶往“事故”现场的敌军,在取得相同战果的情况下,代价要小得多。

理是这个理,但历史上,南斯拉夫民族解放军却经常像影片中所反映的那样和敌人硬碰硬。除了战术指导思想上的问题外,南斯拉夫各民族彪悍的性格和“血亲复仇”的传统,也是造成这种现象的重要原因。

细节刻画

通观《南方铁路之战》,服装道具鲜有破绽。唯一的疏漏是片中出现的MG42型通用机枪,当时尚未投产,如果换成MG34就完美了。此外,对于特定历史背景的还原,该片也堪称忠实。

例如,片中多次出现德军残杀游击队战俘,德保军队血洗南斯拉夫村庄的场面。历史上,纳粹德国在占领南斯拉夫后,确实执行一条残酷的法令:每名德军官兵丧命,就要杀100个南斯拉夫平民抵命。每打伤一名德军官兵,就要杀50个南斯拉夫平民,以兹报复。凡是给予游击队帮助的村庄,往往会被夷为平地。不过,这种恐怖手段不但没能吓倒英雄的南斯拉夫各族人民,反而坚定了他们誓死抵抗到底的决心。以人口比例而论,南斯拉夫是二战中牺牲最惨烈的国家之一。但当战争结束时,南斯拉夫民族解放军已经成长为诸多被侵略国家中最强大的武装力量。

这样的一支人民军队,组织性、纪律性均优。但在1941年秋季,正规的野战兵团尚未建立,各地相继成立的各种游击小组、抵抗小组还带有相当浓厚的自发性质,还存着相当普遍的军事民主。甚至还可以自行推选指挥员。当指挥员与部下们意见不合时,部下们可以通过召开“民主法庭”的形式进行裁决。这些在影片中均有充分展示。最为可贵的是,影片对当年曾存在的烧杀劫掠、私吞战利品等游击习气并未讳言。当然,这些游击运动中存在的缺点、错误被南共中央派来的“议员”及时纠正了,并未影响南斯拉夫共产党的形象。

说到影片男主角“议员”,其历史原型是科查·波波维奇。此人是参加过国际纵队的老战士,是塞尔维亚地区反法西斯武装起义的组织者之一,为抵抗运动在塞尔维亚创建的第一个苏维埃政权“乌日策共和国”做出了重要的贡献。在二战中,科查·波波维奇历任第1无产阶级旅旅长、第1无产阶级师师长、第1无产阶级军军长、第2集团军司令员,立下赫赫战功。二战结束后,他曾任南斯拉夫人民军总参谋长,大将军衔。

机智、勇敢、沉稳,这是影片对“议员”的性格刻画,同时也是科查·波波维奇的真实写照。甚至连演员长像也与年轻时的科查·波波维奇颇为相似。影片中有令人印象深刻的一幕:被德军收买的密探奉命潜入游击队营地刺杀“议员”时颇为犹豫,希望已经成为坚定游击战士的儿子能脱离险境,不至于被自己连累。在被识破后,“议员”并未像对待另一名前来执行暗杀任务的密探那样,一枪处决了事,而是将这名密探编入游击队,成为他自己儿子的部下。如此处理方式,出乎所有人意料。这恰恰表现出了“议员” 、既有原则性又有灵活性。在当年错综复杂的情况下,争取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加入抵抗运动,对反法西斯战争全局具有重要意义。当年南斯拉夫共产党虽未明确提出“统一战线”的概念,但他们事实是却是这样做的。哪怕是对侵略军,他们的分化、瓦解和争取工作也同样收到了效果。在影片中,游击队劫狱所需武器,正是由同情抵抗运动的保加利亚基层军官暗中提供的。

《南方铁路之战》中有关铁路作战的高潮,无疑是劫狱成功后,游击队遭到德保军队的联合围堵。最后游击队夺取铁甲列车,一路杀出重围,顺便横扫沿线敌军据点。

历史上,铁甲列车分为两大类。一类装备重炮,主要用于城市防御战中,在城市接近地带的铁路线上机动,作为机动炮兵使用,主要用于填补防线上的火力空隙。另一类装备重机枪和轻便火炮,主要用于机动巡道,反击游击队骚扰。《南方铁路之战》中出现的装甲列车,无疑属于后者。无论哪类装甲列车均无统一的规格,都是军队根据需要和条件加以改装的。

从影片中我们可以发现,这类用于反游击战的装甲列车机头前编挂了两节车厢。最前面的平板车主要作用是趟路和破障,上面也可堆载用于修复受损线路的钢轨、枕木、道钉等物资。如果游击队在铁道上埋雷,受当其冲的就是平板车,这样就可以有效保护后方至关重要的机头。第二辆车车顶装备了一门中口径火炮。如此配置是为了获得最广泛的射界,尤其便于追击中使用。其它的车厢无非是在铁路棚车的基础上外覆钢板,车载MG42通用机枪和Flak38型20毫米四联装高炮主要发挥侧射火力。

对于游击队而言,此类装甲列车的钢轨足以抵御轻武器攻击。但它的命门却是只能沿钢轨机动,而且因为路坡的存在,其车载武器的射击死角颇大,只要避开其直射火力,从侧面隐蔽接近,一举夺下列车是不难的。影片中,装甲列车抵达战场时,炽热猛烈的火力确实给游击队造成了重大伤亡。不过,列车上的德、保军队却犯了个重大错误:车载步兵下车围剿游击队,脱离列车过远。失去近距离掩护的列车,在游击队员们拼死抵近攻击下变得极为脆弱。在列车被游击队劫走之后,德、保军队显然惊慌失措,居然忘了及时通知沿线据点守军提前防范并设法拦截。结果不出意外地被杀了个人仰马翻。如果事先有准备,拦停装甲列车或者让它出轨倾覆,都不算难事。

通宝推:本嘉明,桥上,nettman,翼德,迷途笨狼,
家园 写铁路题材的文学作品需要你去把关

否则文人们编故事,漏洞不要太多😁。

但是我想绝大多数观众是不能理会这些的。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1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