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期网站停站换新具体说明
- 按以上说明时间,延期一周至网站时间26-27左右。具体实施前两天会在此提前通知具体实施时间
主题:【原创】俗人压惊 -- 住在乡下
金鸡独立练习平衡感摔倒 ,在家观察几天,自感事不大,但人缘不错,嘘寒问暖的很多,惊动不小 ,静态没什么问题,步行去海边和私家菜,走的慢点每步踩实。
烧伤科的那个已经收拾服帖了,本来也是小孩 ,打不过就加入,又没什么利益冲突,她的目标就是病区护士长。
小孩嘛 ,电视剧看多了,认为世界只有甜和更甜的区别,慢慢体会吧,成年人世界没有容易二字。让她们甜蜜一会儿是一会儿。私家菜的吉林厨子做了正宗的桲椤叶饼和卷饼,戏称压惊做巴图鲁。
然后去海边漫步放仙女棒烟花 ,收拾完垃圾半昏暗光线下走沙滩没什么问题。
貌似打码过度啊。令人惊恐…
谁是俗人?谁压“驚”?😉😉😉
PS:这个是罕见的好帖,有美食,有美女!
巴图鲁不是满语勇士的意思吗?
是食物?
。
你这生活水平,
我都想去蹭饭了。
微信短视频上看一个营口的女网红在洗这个桲椤叶子,当时未了解她在做什么。看了你这个帖子,上网查了一下。这个满洲文化遗产挖掘地好。
【桲椤叶饼是东北地区及河北省东北部(青龙满族自治县,秦皇岛等地)的满族美食。这种食品的雏形--“椵叶饽饽”最早见于清代的《钦定满洲祭神祭天典礼》。其最初使用的并不是柞树叶(桲椤叶),而是椴树叶(椵叶)。其馅料也远不如今日这般丰富,根据祭礼要求必须是小豆馅。这种最传统的“桲椤叶饼”至今还能在东北见到。
柞树叶的使用出现在椴树叶之后。根据今人刘庆华所著《满族民间祭祀礼仪及注释》所记载的钮钴禄氏祭祀礼仪,其中已经有“四月供博罗或椴树叶饽饽神仪”了。说明时至今日,桲椤叶的使用已经得到了满族民众的接受,乃至逐渐成为主流的做法,传统的椴树叶反倒鲜为人知了。】
那个卷饼匣子里没有春色,倒有虾皮。薄饼卷熏肉大酱葱花虾皮和炸馓子?
按季节算,该叫海天与秋共一色饼😜。
长大后才知道,东北的各种习俗里,满洲的文化沁入骨髓。
小时候一到春夏之交就吃桲椤叶饼。最外边的叶子提供一点清香味(或许也没有),不是重点;外皮应该是东北的大黄米,小黄米面(我也说不出来到底是什么,大概就是一种谷物磨成面吧)加上一些白面,有一定粘性但有有点粗糙。这不是重点;重点是里面的豆馅,加了一点糖。 所以小时候吃往往是把里面豆馅吃干净了,剩下的给大人。 所以糖是一个好东西。
很多其他的食品,油炸糕,豆馅/糖;年豆包,豆馅/糖;月饼:枣泥,豆沙馅/糖。 一个主力不停的换马甲。
你先植物人7个月,瘫痪1年,有残疾证,右臂骨变形,骑不好自行车,英日CJAVA全忘,丧失劳动能力
再讨论
按名单去吃
出产大黄米的植物名为黍子,在把黍子果实去掉外皮以后,就是大黄米,这种大黄米的外形比黄小米要大一些,而且颜色也比较黄,在煮成粥以后比较粘稠。 小黄米则是谷子这种植物的果实,也是在收获以后去掉果实外壳得来的,把小黄米单独存放时大家看不出什么,但是与大黄米放一起以后就会发现,黄小米的个头较小,而且颜色比大黄米浅许多
秋天后柞叶变成一种特别的橙黄色,经冬不凋,非常醒目。
其它粘性的米有:糯米,粘高梁米,粘玉米。
要我总结就是:糖,油,盐。 重要性从高到低。不管什么食材,都想着往这三个方向靠。肉能不能挂桨啊,能不能过油啊,能不能既挂桨又过油啊(锅包肉啊)。要是菜,能不能腌一下啊。光用盐不好吃,能不能加点糖醋啊。
完全就是气候的锅。 如果你有在冰天雪地里运动的经历,就会发现寒冷状态下运动人的热量消耗的特别快。我们过去上高中的时候,只有下午最后一节课和晚自习之间有大概50分钟的休息时间。寒冬腊月的大家在雪地里踢球,50分钟大概踢45分钟。一身汗之后,为了快速补充体力,往往是往回跑的路上路过小卖部一人一瓶汽水。 零下二三十度的天气,身上的汗很快就结成冰。大家打开零上十度左右的汽水,喝起来非常温暖。这样可以最快速的补充糖分恢复体力。否则晚自习的最后就会饿的心慌。
早年东北人出门在外的能量块就是粘豆包。黄米面+豆馅+一点糖。做好之后蒸熟,然后在外边冻成石头状。出门走路的时候往往要包上一小包。饿了用体温把它暖一下然后直接吃掉。有的孩子就把它当冰淇淋直接冻着就吃掉。一般吃两三个就可以抵上一顿饭的量。但你要是没饭吃还要坚持走路就要考验毅力了。往往陷入越饿越冷,越冷越饿的死循环,坚持不了多久。这也是杨靖宇当年的逃亡犹如神迹一般。一般人能坚持个一两天就是硬汉了。前后快一个月非人能及。
橡子好像有微毒 不能多吃 得凉水拔几天。
欧洲橡木用得多,树高大漂亮,常为绘画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