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客熙熙

主题:下半场开踢 -- 方平

共:💬5008 🌺38244 🌵369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334
下页 末页
家园 工农兵学员不能考大学,但是可以考研究生

工农兵学员不能考大学。但是可以考研究生。当时高等教育资源极度稀缺,是非常合理的。

最后考上研究生的工农兵学员,工作能力一般比高考出身的不差。甚至更强些。

但是得正规考。工作以后,特别是当了大官以后在职的不算。

家园 多了,考上博士的不计其数,你这太,呵呵了,你这么看是不对的

工农兵大学生是相对而言最知道珍惜学习的一代人,当然有能力不行的,但是很多也是优秀份子,比如陈竺,比如张高丽等等等,有能力的多了,你这也师太目光短浅了啊。

各代自有各代的实力,就是今天一尊也是能力高手,不说别的,仅仅就勃起来事件,他就确实很有能力。

当然了,由于最近几年的操作失误,确实有不被人认可的地方,但是,作为i大学教育出来的人,他是合格甚至优秀的。

如何理解,其实,很简单,看一些优秀运动员的成长道路就可以知道,工农兵模式也只是宽进严出的一种方式而已,比如邓亚萍,其实也算是优秀大学生了,而不只是高级优秀运动员。

说大学多么杰出,她不算,但是说运动员她杰出是没有任何问题的。

你要知道,邓亚萍恐怕小学都没毕业,总之,你这是知识分子思维,是错误的。

虽然可以认为邓亚萍不是寻常路,但是工农兵是不是也可以说是另外一种不是寻常道路呢?

为什么,因为毛时代要建立一种新的上大学规则而已,文化课也是即将进步发展的一个方面。

你这是错误的低看了毛时代的教育。类似的还有赤脚医生王桂珍。

王桂珍,女,出生于上海市川沙县江镇(现浦东新区祝桥镇)大沟村,是“中国赤脚医生第一人”。

代表中国参加在日内瓦举行的第27届世界卫生大会并作发言,还曾短期担任过卫生部副部长一职,1977年发行的上海市壹市斤粮票上还有其肖像。改革开放后,她和老伴开办印刷厂,走上了勤劳致富的道路,同时也不忘为乡亲做好事,努力发挥一个共产党员的模范作用,多次被镇评为优秀党员。

记者:您被誉为中国“赤脚医生第一人”,最初是如何踏上从医道路的?

王桂珍:说来惭愧,当一名医生原是我做梦也不敢想的事。我是原川沙县江镇公社(现浦东新区祝桥镇)大沟大队一个普普通通的农民,15岁便进到纺织厂做工,1961年听党的话回村搞农业生产。

当时,正是“二号病”(霍乱)流行的时候,这一烈性肠道传染病来势汹汹,必须阻断污染水源。村里需要有人去宣传医学知识,请村民们喝井水,别喝湖水,也需要有人向水井中投放漂白粉消毒。我自告奋勇,大家看我干得认真,都很认可。

在当时,“看病难”是一个普遍问题。为了解决这一难题,政策调整,医疗卫生事业的重点放到农村,要培养一大批“农村也养得起”的医生。经大队党支部推荐,1965年,我在公社卫生院进行了为期4个月的农村卫生员培训。

为了让我们迅速掌握知识点,老师们临时变通,用实际案例来演示教学。当时气管炎病人比较多,老师就拿着听诊器放在病人身上一边看病,一边讲解,告诉我们什么叫湿啰音,什么叫干啰音。

我虽然只有小学文化,却是班里学得最好的。老师让晚上9点熄灯,我就拿个手电筒在被子里学到半夜12点。看不懂就问别人,直到搞懂为止。所谓铁杵磨成针,我就怀着这样的精神,将深奥的医学知识一点点啃了下来。

记者:赤脚医生能取得患者的信任吗?如何与患者打交道?

王桂珍:我的工作其实是众多赤脚医生的缩影。1968年,原川沙县江镇公社的一份调查报告《从“赤脚医生”的成长看医学教育的方向》得到中央领导同志批示肯定。从此,不拿工资、帮助种地、亦工亦农的赤脚医生成为半农半医乡村医生的特定称谓,江镇也成了赤脚医生的发源地。

不过刚开始给人看病时,人家也是不信任的。刚刚说,我培训了4个月就上岗了,人家想,你个黄毛丫头,学医4个月能学到什么?

我记得有一次,正在田里割稻,有村民牙疼,我说帮他针灸,他想也没想拒绝了。我就先在自己身上扎针,他一看,动作熟练,很安全,便同意了。扎了几次,牙疼好了。就这样,在一点一滴之间,培养起了村民对我的信任。

为了减轻村民的医药费负担,我还在村边一块地上种了100多种中草药,专门建了土药房,让大家用最少的钱看病。

可以说,“赤脚医生”是老百姓对我们最亲热的称呼。赤脚医生虽然本事有限,但有一颗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心。我理解的赤脚医生,就是要把老百姓的疾苦当成自己的疾苦,真正为患者服务,这不是一句空话,都是做出来的。

记者:您常说,赤脚医生是“肩上有药箱,脚下有泥巴,心中有人民”。面对“农忙时务农,农闲时看病”的繁忙工作,是什么支撑您在这条路上坚持下去?

王桂珍:我是一名党龄56年的老党员,包括我在内,我们一家六口都是党员。党员就是要听党话,跟党走,国家需要赤脚医生,我便义无反顾。

大家常说我是“三快姑娘”,讲话快、走路快、做事快。在那个缺医少药的年代,一根银针、一把草药,就是我们手中的两件“法宝”。

以前在农村,一到夏天就会流行红眼病,我们把决明子、野菊花等草药放在一起煮,煮成中药水挑到田里给村民喝上一小碗,就把病情控制住了。没有什么比村民一句句真挚的感谢更珍贵。

有一天晚上,村里有个小孩发热。当时正刮风下雨,可人家来敲门求救,我没多想,踩着烂泥地,一脚深一脚浅就往病人家里赶。给小孩检测体温,39.5℃。当时正是脑膜炎流行的季节,我帮他检查,头颈掰一掰,很僵硬;再检查脚底,一掰大脚趾,往上翘。大差不差,应该就是脑膜炎。我心想,这病必须马上送医院,不然会闯大祸的。

可这小孩妈妈心脏不好,爸爸在外地打工,看着她泪流满面,我说你不要哭,我帮你送到医院去。我把小孩扛到肩头,就这样一路送到医院,终于救回一命。

还有一次我在田里插秧,家长抱着小孩找到我。我一搭额头,小孩热度很高,眼睛黄,面孔黄,这是生了肝炎,必须去隔离医院。我背着孩子跑了十几里路,衣服湿透了,终于到了医院,我告诉他妈妈,“小孩到医院,就能活命了。”

现在,这小孩也60多岁了,之前我脑梗住院,他还特地来看我,他握着我的手说,“你是我的救命恩人,一定要长命百岁。”你说,面对如此淳朴、善良的村民,怎能叫我不坚持?

记者:您觉得那个时代的赤脚医生和这个年代的基层医生有什么异同?

王桂珍:称呼变了,但为人民健康服务的初衷不会改变。当时的我一个人要管大队里将近2000位村民,经常走家串户,为大家解决头疼脑热的问题。现在的全科医生也是,手上管着几千号居民,一直在居民身边。

当然,和我们相比,他们治病的方法更多了。我们当时更多凭经验看病,现在他们看病更科学、更系统,能施展拳脚的空间也更大。我们大沟村卫生室就有上海健康医学院订单式培养的“新乡医”,非常优秀。

这真是一个基层医生发展的好时代,因此我也常跟学生说,当好基层健康守门人,要多替别人想一想,多细心关注别人。基层医生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一定要在行动上体现出来。

记者:退休后,您自费筹办赤脚医生陈列馆,想对年轻人说些什么?

王桂珍:我自费建起赤脚医生陈列馆,就想让后辈有机会了解中国健康医学发展的重要历史。让我感动的是,上海健康医学院同步筹建了“从赤脚医生到全科医生”主题展馆,展陈了我的珍贵藏品。

你看这个红棕色的皮质药箱,其中针筒、银针、拔罐等一应俱全。大半个世纪前,我就是背着这个药箱走在村头田埂,为村民们解除病痛。我想,让学生们看看老物件,或许更能体会从医者的初心。

我也想告诉学生们,千万别小看一名基层医生。我不仅走出上海,走向全国,还走上了国际讲坛。1974年,我成为当时中国150万赤脚医生的代表,参加了第27届世界卫生大会,并作15分钟发言。国际社会曾将赤脚医生模式誉为“以最小的投入获得了最大的健康收益”。

上海健康医学院是全国首家以“健康”命名的医学院,这是培养全科医学人才的摇篮。

很感谢学校,去年推出并上演了以我为原型的大师剧《飞扬的蒲公英》。正如剧名一般,蒲公英迎风而起,随风飘落,落地生根,成为健康中国建设的基石。同学们,一起努力,将“全民健康的种子”撒向全国,走向最需要的基层卫生单位,成为新时代人民群众的“健康守门人”。

王桂珍是原川沙县江镇公社(现浦东新区祝桥镇)大沟大队一个普普通通的农民,15岁便进到纺织厂做工,1961年听党的话回村搞农业生产。(三年灾害国家精简人员)

王桂珍常说,赤脚医生是“肩上有药箱,脚下有泥巴,心中有人民”。当时,她一个人要管大队里将近2000位村民,经常走家串户,为大家解决头疼脑热的问题,在一点一滴之间,培养起了村民对她的信任。

为了减轻村民的医药费负担,王桂珍还在村边一块地上种了100多种中草药,专门建了土药房,让大家用最少的钱看病。

1974年,我成为当时中国150万赤脚医生的代表,参加了第27届世界卫生大会,并作15分钟发言。国际社会曾将赤脚医生模式誉为“以最小的投入获得了最大的健康收益”。

哈哈哈,王桂珍是四人帮的爪牙因此得到高位吗?当然不是,她忠诚于人民和毛主席,所以自然选择支持文革才是根本,邓小平要打倒的就是这样一批人,哈哈哈。

王桂珍将当年一张保存完好的宣传海报放在了陈列馆里,海报上图文并茂地介绍了川沙镇赤脚医生们的工作状态。

王桂珍想告诉学生们,千万别小看一名基层医生,“现在是一个基层医生发展的好时代,当好基层健康守门人,要多替别人想一想,多细心关注别人。基层医生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一定要在行动上体现出来。”

今天的上学十几年的大学生博士就能有这种认识吗??呵呵呵,当然不可能。

1965年6月26日,毛泽东对卫生部部长钱信忠发了火,他说:“卫生部的工作只给全国人口的15%工作,而且这15%中主要是老爷,广大农民得不到医疗,一无医,二无药。卫生部不是人民的卫生部,改成城市卫生部或老爷卫生部,或城市老爷卫生部好了!”

6月26日这天,钱信忠向毛泽东汇报工作时说,中国有140多万名卫生技术人员,高级医务人员80%在城市,其中70%在大城市,20%在县城,只有10%在农村,医疗经费的使用农村只占25%,城市则占去了75%。这也难怪毛泽东会发火。

于是毛泽东果断作出指示:“应该把医疗卫生工作的重点放到农村去,培养一大批农村也养得起的医生,由他们来为农民看病服务!”

由于这天是6月26日,所以这个指示又被称为“六二六”指示。

1944年,王桂珍出生于上海市川沙县(今属浦东新区)江镇大沟村的一个贫农家庭。1958年,王桂珍小学毕业后,便在镇上一家纺织厂做了3年的纺织女工,由于她勤奋好学,很快便掌握了挡车技术,并在同年进厂的学徒中第一个转为正式工人,还在1960年加入了共青团。

“六二六”指示下达以后,上海川沙县江镇公社在1965年夏天办了一个医学速成培训班,用来培养半农半医的农村卫生员。招收学员也有一定的标准:必须是贫下中农家庭出身,政治上表现好,还必须有小学毕业以上的文化程度。文件下到大沟村以后,村党支部一致认为王桂珍正好符合上述条件,便决定送她去学习。

1965年12月,21岁的王桂珍走进了培训班的大门,培训班的学习时间只有4个月,为了让学员们掌握几年才能学完的医学知识和一般治病方法,速成班的课程安排得特别紧,这对于连中学都没上过的王桂珍来说,挑战特别大,她完全搞不懂那些“大于”、“小于”的符号和化学元素。

但王桂珍学习非常刻苦,她在晚上10点熄灯后,仍然经常打着手电筒在被窝里看书,她还从别人那里借来医学书籍,像蚂蚁啃骨头那样一点一滴地学习,碰到不认识的字就翻字典或求教那些文化程度高于自己的人,有时为了背诵一个医学名词,她经常半夜三更还爬起来翻书。

4个月的学习结束后,王桂珍成了速成班中学得最好的学员,她回到了村里,成为了一名乡村医生。但一开始村民们都不敢让王桂珍看病,大家觉得当一个医生要学好几年,但她才学了4个月,医术真的能行吗?

王桂珍虽然是乡村医生,但并不是脱产的,平时她也要赤脚下田劳作。所以经常会出现这种情况:王桂珍正在水田里劳动时,被叫去给病人治病,她来不及洗去脚上的泥,于是赤着脚就过去了,看完病后继续回来下田干活。

但有些干部对此不太理解,他们认为这个称呼是对王桂珍的一种讽刺,有一次市里的一个干部来到村里,听说了“赤脚医生”后,很生气地对村里的干部说:“怎么能这样称呼一个学雷锋的模范人物呢?今后不许这样叫!”

但村民们却不管这些,他们继续这么叫,就这样“赤脚医生”这个称号知道的人越来越多,王桂珍的名气也越来越大。

1968年9月,当时中国最具政治影响力的《红旗》杂志发表了一篇名为《从赤脚医生的成长看医学教育革命的方向》的调查报告,专门介绍了王桂珍的事迹。《人民日报》、《文汇报》等各大报刊也纷纷进行了转载,王桂珍很快被全国人民所熟知,“赤脚医生”这一名称也得到了广泛认同,此后公社卫生员一律被称为“赤脚医生”。

1968年9月,毛泽东也看到了这篇文章,他非常高兴,并在《红旗》杂志该篇文章的眉头批示:“赤脚医生就是好。”

1969年国庆,王桂珍应邀到北京参加了建国20周年的国庆观礼活动,并受到了毛泽东和周恩来的亲切接见。更让她感到惊喜的是,她在天安门城楼上看到了赤脚医生方队,这个方队由近千名肩背药箱、背负斗笠、挽着裤腿、打着赤脚的年轻农村姑娘组成。王桂珍使劲地为她们鼓掌,手痛了也不觉得,这一刻她深深地为自己所从事的事业而感到骄傲。

从北京回来不久,王桂珍就被任命为江镇公社党委副书记,分管医疗卫生和妇女工作。1972年,王桂珍到上海中医学院进修1年;1973年,她又到北京中医学院进修;1974年5月,王桂珍作为中国赤脚医生的代表,出席了在瑞士日内瓦召开的第27届世界卫生大会,并在会上作了两次发言。

1975年9月,以王桂珍为原型的电影《春苗》在全国上映了,影片讲述了妇女队长春苗主动请缨到公社卫生院学习,并在学成后回村担任赤脚医生的故事。电影上映后,王桂珍的名气更大了,来村里参观和找她看病的人更多了,有时候她已经劳累了一天,还要在晚上接待一些参观团到深夜。(赫赫赫赫,那个时代的偶像的力量)

周恩来考虑到卫生部领导班子成员大都年事已高,缺乏基层工作经验,也没有贫下中农代表,因此他在病床上提名王桂珍到卫生部担任领导职务。

这年12月,正在村里给人看病的王桂珍突然接到了一个来自上海市委的电话,通知她去北京参加毛泽东思想学习班。学习结束以后,中央组织部的人找她谈话,她才得知自己已经被调到卫生部工作,不能回上海了。

按照周恩来的设想,王桂珍的工作应贯彻“三三制”,即每年中4月个月在中央卫生部工作,4个月在川沙县卫生局工作,4个月在基层工作,来到卫生部以后,她被任命为部里党的核心小组成员(相当于卫生部党委小组成员,相当于副部级干部),兼任防治局副局长,具体分管农村卫生、食品卫生、妇幼保健等方面,组织上还专门给她安排了一个秘书。

当时王桂珍才31岁,这在国务院人员构成中是相当年轻的了。李先念的夫人林佳楣任妇幼保健司司长,王桂珍和她的办公室相连,两人平时的关系很不错。

有一次邓颖超和林佳楣在食堂吃饭时碰到王桂珍,两人还特意问他:“你们南方人吃的是大米,在北方天天吃馒头习惯吗? ”

王桂珍回答说:“我们农村人吃惯了苦,没有问题。”(坦然、大方、气度牛逼!!!)

王桂珍平时的工作非常繁忙,她既要批阅文件、参加会议,还要会见外宾,出席各种聚会。她深感责任重大,于是在业余时间学起了普通话和英语,有时也会坐不住,主动去打扫庭园,这时秘书就会过来对她说:“您是领导,有公务人员在,怎么还干这个活?”

这时的王桂珍虽然已是副部级干部,但她却从来没有拿过国家一分钱的工资,她还是原来的江镇公社农民户口,她的收入就是大沟大队的工分,她一年的工分是3000个,一个工分7分钱,所以她一年的收入是210元。这些工资确实不够她在北京生活,尽管卫生部一天补贴她5毛钱,但她也只能拣最便宜的菜吃,像菠菜、豆腐,中午再吃两个窝窝头。(这就是毛时代毛主席干部的腐败,呵呵呵)

即便如此,王桂珍的钱依然不够用,她只好经常给丈夫邱水兴写信要钱,当时邱水兴到甘肃支边,工资也很低,但只要收到王桂珍的信,他就会把自己节衣缩食余下的一点钱寄过去。正是因为这样,邱水兴一直不知道妻子担任着副部级领导的职务,直到在送妻子去北京为毛泽东守灵时,他才从机场服务员的口中偶然了解到妻子的身份。

1976年10月,王桂珍被免去了所有党政职务。

1978年,组织上经过研究,决定安排她到川沙县一家服装厂当厂医。这家工厂经营得不好,经常开不出工资,最后倒闭了,王桂珍开始自谋生计,她做过服装,养过长毛兔,日子过得很艰难。(哈哈哈哈,难道就能这么对待领导干部?)

点看全图

https://m.163.com/v/video/VUDTOS5E1.html

1987年9月,上级有关组织把王桂珍安排到了江镇卫生院工作,并把她转为城镇户口,她的丈夫邱水兴也从兰州病退回家,这对长期分居的夫妻终于过上了正常人的生活。

1992年春天,邓小平的南巡讲话给中国的老百姓带来了更多的希望,看着家门外日新月异的变化,王桂珍也决定自己创业,她借了6000元钱,买了台印刷机,在自己家的老房子里办起了一个印刷厂,并取名为“振兴”。(好像之前的困难不是邓小平造成的似的)

由于王桂珍的知名度和过去长期做好事积累的好人缘,印刷厂很快就打开了局面,生意越来越红火,印刷机由1台增加到了5台,最多时工厂有20来个工人日夜加班工作。

1999年,王桂珍在组织的关心下,以干部待遇(啥干部啊?副厅级吗?哈哈哈哈)在县社会保障局退休。

点看全图

点看全图

点看全图

@ccceee

看看她的笑容,呵呵呵,虽然她是党员,应该听党的话,但是这个组织对不起她。

https://www.cchere.net/article/4989072

2024-06-04 16:35:26 3

梁效 正九品上🐳1

🙂大麻不是毒品,成人普通用量吸大麻不影响智力

内容

这种人上了清华,你怎么看?

通宝推:ccceee,天涯无,西安笨老虎,
家园 工农兵大学生有再考的呀

李源潮不就是个例子么,上海师范大学数学系的工农兵大学生,毕业后当了几年中学老师77年又考上了复旦大学数学系。

家园 不写名不是能够更客观地讨论吗

如果写清姓名,很容易有一种先入为主的印象。而不写名,只看简历,这样的对比才更鲜明。

因为,79年上大学,83年毕业分配到西藏的并非秋实这个孤例,所以通过对比工作经历提拔轨迹,才能更清楚地看出到底谁最特殊、特殊在哪。我举的孙的例子,比较的是最明显的,孙是当年高考作文满分入的北大法律系,法律系跟中文系的高考难度有差距,这是人所共知的,所以学业上孙也并不差。

更何况79年上大学,83年毕业分配到西藏的也不止这两位,还有更多的人。这些资料都不难查询到。如果相关情况一点都不了解,就去评判,那岂不是过于武断了?如你所言,动不动就以特殊来说事,这逻辑不通的。凭什么特殊都落到他一个人头上?

你忽略了胡春华的几点特殊之处

你把胡和现在27岁的硕士毕业生比较,我觉得有三方面不公平。

第一,胡63年出生,79年上大学,也就是说16岁上大学,20岁本科毕业。而普通人是18岁上大学,22岁本科毕业。这里有两年的差距。

第二,胡是83年的本科毕业生,那时候的硕士毕业生非常稀少,把当年的北大本科毕业生和现在的硕士毕业生直接比较不合理。

第三,83年的时候还没有公务员制度,公务员制度的特色是按部就班。类似的还有军队里的军衔制度。

韩俊和胡春华比有三处特殊

第一,韩一直到2001年走的是学术道路,幕僚的角色,并不是当官的道路。但是胡一直走的是当官的路。

第二,胡赶上了干部年轻化和知识化的高潮,那时候大面积快速提拔这样的人。韩则89年12月才参加工作,错过了这次高峰。

第三,胡的快速提拔还有到边疆就业的加分,这也是现在一些援藏援疆干部的动力之一。韩除了在陕西商洛挂职大半年,没有可比较的经历。

家园 又是避开事实不谈这一套

我说的都是事实,而且每次回复都是针对你的上一个回复而来的。

你对我的回复没话可说了,却扯到“深得网上辩论真谛”上。

你现在改口说

我没否认秋实有被破格啊

我想说的是,秋实被破格和4th的扎实都是特例,甚至4th的特例更难得

那你忘了当初是怎么说的了吗?

有些团团之所以会有超常破格提拔,恰恰因为他们出身平民,一开始走了弯路,再按部就班,已经来不及

就如秋实吧,一开始去了报社 饭店,说是去了偏远地区,其实这几年时间在发展路线上算走偏了

咱们讨论的开始,我最开始回复你的不就是这句话吗?

你认为团团被破格提拔是因为一开始走了弯路,所以要弯道超车的。并以秋实举例叫屈。

随后我用他简历证明他毕业7年不到就提到副厅级,证明他根本没有过什么发展路线走偏的事,甚至7年走完了别人一辈子都走不到的路。尤其是83年北大毕业跟他同时分配西藏,在西藏连续工作24年,53岁就病逝的孙凤鸣,去世前不过就是个正厅级的法院副院长。类似的还有同样83年毕业分配西藏的王双全,现在也不过是副省长,毕业12年后提的副厅。

而这些事实你避而不谈,还是一个劲围绕在二代的特殊上黑。我说下乡算工龄,你却歪曲到“下乡根本不算从政”,工龄跟从政有个毛关系?

还扯出句“不然现在18岁就业,35考公,刚进去就要按17年工龄和老同志比肩吗”,好像是很稀奇的事。

你不知道体制内参加工作时间长短是个很重要的参考依据吗?18岁就业,35考公,刚进去必然就要按17年工龄落实级别待遇,这是常识。当然会跟老同志比肩了。《公务员工资制度改革方案》(国人部发(2006)58号)(三)新录用人员工资待遇里就明确规定了。

新录用公务员试用期满合格后,按所任职务和级别执行相应的工资标准。

直接从各类学校毕业生中录用的公务员,职务工资分别执行下列职务对应的标准:初中、高中和中专毕业生按办事员;大学专科、大学本科、获得双学士学位的大学本科毕业生(含学制为六年以上的大学本科毕业生)、研究生班毕业和未获得硕士学位的研究生按科员;获得硕士学位的研究生按副主任科员;获得博士学位的研究生按主任科员;获得硕士学位的研究生按副主任科员;

其他新录用公务员试用期满合格后,按所任职务比照本单位同等条件人员执行相应的工资标准。录用到艰苦边远地区或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工作的大中专以上毕业生,试用期满合格后级别工资可高定一至两档。

其他新录用公务员就是指的除直接从各类学校毕业生中录用的公务员外,招录的有工龄的公务员。他们的定级任职就是跟本单位同样条件的老同志一样,这是规定,更是常识。

你对这些事实没有一个能够正面回复的,只是不停地绕着圈子去叮。

我想说的是,秋实被破格和4th的扎实都是特例,甚至4th的特例更难得

一毕业就去中办,然后地方主官,逐步升级,到点就提拔,你以为这很容易?若是不难办,那现在提拔的看看履历又怎么回事?是故意还是局限于形势实在找不到

明明是国办、军办,你偏要说成中办;明明是下去当个副书记,你偏偏要说成是地方主官,然后得出个更特殊的结论。但恰恰就不提另一个的毕业7年副厅这种更特殊的履历。

到底是谁更“深得网上辩论真谛”呢?当然这种真谛是歪楼、脑补加以点带面了。

通宝推:青青的蓝,唐斩非,
家园 还有支边的加成,那个速度可以理解 -- 有补充

那个年代,凭一个大学校徽就能骗女孩的,何况还是北大的。我晚了几年,同学里面晋升快的,副厅也就三十出头。

讨论历史话题而不理解当时的历史环境,是很无聊的。

作者 对本帖的 补充(1)
家园 同学中有工作十年左右当副厅的 -- 补充帖

与胡相比,

第一,晚了好几年,大学生已经不那么值钱了

第二,没有支边加成

第三,没有团干经历。那时候流行不从政,愿意做共青团工作,坐冷板凳的少

三项加在一起,我同学能工作十年左右在国企、金融做副厅,胡少几年做到副厅,当然是很快的,但还在理解范围之内。

拿这些同学做例子,是因为他们后来也没有再晋升了,至少说明没什么深厚的背景。

当然,也有体制内到现在最多处、副处的同学。

不能因为有相同经历的人没升上去,就说升上去的有问题。

家园 确实,讨论问题却不知道横向比较只知道围绕某个人找理由的

不止是无聊了

但你恰恰不知道恰巧当年有另外一个人跟他有基本一样的经历、学历。同样的北大本科毕业、同样的毕业去西藏、同样的79-83年的学习时间、同样的时间去的西藏。

论工作业绩,一个在西藏一直工作了24年,西藏76个区县跑了75个,跑了近2万公里,遍访海拔4800米的阿里地区和日喀则市的9个边境县,形成“堵源截流、打头(蛇头)断线、专群结合、依法打击”综合治理办法的调研报告。中央政法委和公安部对此报告高度重视,西藏自治区公安厅驻日喀则非法出入境收容审查遣送站(现为反偷渡侦查总队)也由此获得批准成立,有效遏制了非法出入境的蔓延态势。此后,公安部还向全国推广此次调研形成的经验做法。24年后离开西藏还是厅级。

而另一个则是最初被分配到西藏自治区团委任干事,工作简单琐碎,就做些抄抄写写、擦桌扫地的杂务。1985年冬,组织上将调到拉萨饭店,作为饭店人事部副经理带领饭店扭亏为盈。1987年底,调任林芝地区行署副专员。1993年2月,当选为自治区团委书记,5月,当选为共青团第十三届中央委员。96年中央党校学习一年,毕业后留京认共青团书记处书记。

饭店人事部副经理带领饭店扭亏为盈的工作业绩跟调研非法出入境问题,有效遏制了非法出入境的蔓延态势,哪个更有工作业绩?

唯一的区别是一个分配到团委,另一个没有分配到团委。

1979年-1983年上大学,83年毕业分配到西藏工作的并非他一个人,有北大法律系毕业的孙凤鸣、西南政法学院(现为西南政法大学)毕业的王双全,这些人足以跟他比较了吧?

没有对比就没有伤害

家园 我改口?你这种似是而非才是心有定见后的偏颇吧

我一个帖子,你还特别贴图出来,怎么说的

有些团团之所以会有超常破格提拔

超常规破格提拔

几个大字看不见?

再说工龄,看看你自己引用了什么? 落实的是工资待遇!不是行政级别!

本科毕业,私企就业,35岁考公进入体制内,应该给什么行政级别? 这个时候遇到大腿,3年给个正处,说出去还能吹老黄牛踏踏实实是吧

第一年副书记,第二年就书记

你自己品品

这么推崇踏实的干部,为什么现在身居高位再没有这种履历? 因为比破格的更难,更罕见

家园 从工农兵大学生,看历史环境和个人命运

从工农兵大学生,聊历史环境和个人命运

关于“工农兵大学生”,也来聊几句吧。虽然自己不是他们中的一员,但是作为同时代背景下的同龄者,应该是可以作些个人的见证的。

关于工农兵大学生的“入学”和“在校”:

1. 工农兵大学生的招考,实际上就是在文革当中,当教师们回到大学后,对于招生再次采取的“择优录取”的举措。从某种意义上,这应该是文革后那个全面恢复“高考”的真正的前奏。

2. 开始时是采取了“推荐和考试”两步来进行的过程的,对于第一届的考生,“推荐”的要求是按照“政治可靠、知识基础较好、工作表现出色”的标准选拔的;而考试后的“择优录取”(据了解,有的地区的考卷的难度,实际上是超过后来87、88年的高考的)也基本上坚持了“在考试分数面前,被推荐者人人平等”的原则。

现在回过头来,实事求是地分析,推荐的过程中有些群体是被偏爱的,因而那些刚刚被“解放”的老干部子女就占了一些便宜;而在被推荐后参加的考试中,知识分子家庭出身的群体则呈现出了优势;不过平心而论,最后真正能够跨入大学校门的,“工作表现好”这一共同点基本上则没有什么争议。

举我认识的实例为证吧:我的朋友,当时的国家某总行行长(非常廉洁的老革命,老知识分子)之女,和另一个直辖市的某局长之子,也都被推荐,通过考试,成为了工农兵大学生。他们曾经都是中学的老三届,一个当时在最危险和艰苦的老林里伐木,另一个正在水利工地开河呢。我自己的一个家人,当时在北大荒,作为“被教育好的子女”,虽然出身不好,但是也经过了推荐,参加了考试,当拿到录取通知书后,体检时才发现“风湿性二尖瓣狭窄”,而没能入学。医生的诊断,这个情况就是在冰天雪地里“玩命”干出来的。

3. 但是后来,一下子就出了个“张铁生交白卷”的事件,反右倾的风就大刮起来了。关于这个历史,有兴趣的可以自己去花些功夫了解一下,包括那个“黄帅小将”的故事,电影中的“马尾巴的功能”等等,那是可以体会到许多历史的真像和教训的,这里我就不啰嗦了。反正,这样一来,“工农兵大学生”这个政策也就寿终正寝了。

4. 那么,在被录取后,他们是否学到了真才实学呢?这个则是要看环境的不同,应人应地而异的。因为当时校内的大多数师资,都是认识到接班人才“断代”的急迫感的,所以不管是那些年近花甲的老教授们,还是已经熬了半辈子的老“讲师”们,都是非常珍惜这个重新“走上讲台”的机会的。而入学的大多数人,因为已经从自己的经历中,都切身地体验了学习机会的“来自不易”,除了少数的偏激者还是抱着“上大学管大学”的极左心态外,基本上都是如饥似渴的刻苦攻读的……。

因为当时的教材的落后和缺乏(这个问题,在后来我们这些人入学时,还没有完全解决呢),也因为科技教育停顿后的伤害等原因,他们的学习条件和结果当然并不理想,但是他们也曾经是中国历史上非常珍贵的一代学子。今天回顾起来,这些人不但是国家的栋梁,也是承上启下的骨干。

我的认识有可能比较片面,就只能以个人的亲历再来举些例子了:

1. 记得恢复高考时,我与四个童年时的朋友,曾经一起去试着“跳龙门”(因为当时考“研究生”不需要大学学历,而且考试时间也比较早)。五个人里面,有三个没有上过大学,就成为了北大物理系、复旦外语系和师大哲学系的名教授的研究生弟子;我与另外一个则都在初试通过后,在复试和面试中败给了“工农兵大学生”们。后来听入学的那些朋友说过,恢复高考后第一届的研究生里,文革前的大学生和文革中的工农兵大学生,好像是二分天下的。

2. 从工作实践的结果看,这批人也都非常厉害的。记得大学毕业后,我也曾经“玩票”去参加过广电局的记者和编导的招募(那时因为青黄不接,刚刚才出风头的电视台只能向社会开放招考),过五关宰六将后,从二千多人的初试,到近二百人的复试,到最后大约录取二十人。记得在入选后,被邀请去电视台,领导班子和一些主任们来搞“集体面试”,我那一次的七个人里,五个就说自己有过工农兵大学生的经历……。因为原单位的挽留,加上自己的犹豫不决,在电视台来商调之后,我还是选择了留下,向他们表示了谦意。

3. 出国的前后,不管是在高校,还是在企业中,我也都与许多过去的工农兵大学生们共同工作过。自己作为天之娇子的文革后的首届学位获得者,我个人是从他们那里,了解到了自己的差距,学习到过许多东西,终生难忘的事情并不少。

我与河友讨论这些事情,不是为了表现自己,或者只是关于哪个人或者哪个群体,而是想说明一个感受:

每个人都只能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和环境里“奋斗”。命运确实存在,但是机会也永远都存在,任何成败得失也都是一时的。

每个人的途径和归宿当然不会相同,但是路却都是在自己的脚下的,方向也是在自己心里的。而走与不走,每个选择的取舍、每个行动的实践等……,都一定是会看得见结果的。

通宝推:qq97,死扛着,zwx650,绝望坡前,达雅,
家园 你狡辩都辩不到点上

再说工龄,看看你自己引用了什么? 落实的是工资待遇!不是行政级别!

国家公务员的工资就是跟级别挂钩的,这个常识你不懂吧?

《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

第十二章第七十四条:公务员工资包括基本工资、津贴、补贴和奖金。

公务员基本工资由职务工资和级别工资两项构成,级别工资就主要体现公务员的工作实绩和资历

所以我上面一直说的就是级别待遇。

你根本分辨不清这个概念的含义,包括你所谓的行政级别,其实是想说行政职务,但你的知识缺陷让你根本说不出来这个概念。谈键政很好玩,但却考验人的见识跟常识,显然这两点你不具备。

你不知道体制内参加工作时间长短是个很重要的参考依据吗?18岁就业,35考公,刚进去必然就要按17年工龄落实级别待遇,这是常识。当然会跟老同志比肩了。

家园 借地也给这位GWA河友,呵呵呵,看您的描述似乎有点问题

现在回过头来,实事求是地分析,推荐的过程中有些群体是被偏爱的,因而那些刚刚被“解放”的老干部子女就占了一些便宜;而在被推荐后参加的考试中,知识分子家庭出身的群体则呈现出了优势;不过平心而论,最后真正能够跨入大学校门的,“工作表现好”这一共同点基本上则没有什么争议。

举我认识的实例为证吧:我的朋友,当时的国家某总行行长(非常廉洁的老革命,老知识分子)之女,和另一个直辖市的某局长之子,也都被推荐,通过考试,成为了工农兵大学生。他们曾经都是中学的老三届,一个当时在最危险和艰苦的老林里伐木,另一个正在水利工地开河呢。我自己的一个家人,当时在北大荒,作为“被教育好的子女”,虽然出身不好,但是也经过了推荐,参加了考试,当拿到录取通知书后,体检时才发现“风湿性二尖瓣狭窄”,而没能入学。医生的诊断,这个情况就是在冰天雪地里“玩命”干出来的。

3. 但是后来,一下子就出了个“张铁生交白卷”的事件,反右倾的风就大刮起来了。关于这个历史,有兴趣的可以自己去花些功夫了解一下,包括那个“黄帅小将”的故事,电影中的“马尾巴的功能”等等,那是可以体会到许多历史的真像和教训的,这里我就不啰嗦了。反正,这样一来,“工农兵大学生”这个政策也就寿终正寝了。

这位河友不知道是怎么回事啊,工农兵大学生事情明明是针对老百姓的,结果到了这位先生嘴里却成了给老干部铺路,然后张铁山事情一出居然叫终止了工农兵大学生制度的状态。

这真是啊,不同的人不同的角度啊。

在工农兵大学生问题上,确实在一开始施行之时,一群老干部子第就会开始动了脑筋。

然而,通过四人帮三箭齐发和张铁生事件,可以说很大的阻止了老干子弟的嚣张,而不是工农兵大学生制度。

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副主席叶剑英为此做了检讨。虽然不是完全正式的方式,而且在政治局会议上,大家也谈了此事。

当然了,毛主席给老干们也留了面子。包括陈毅,史称毛主席反对四人帮的三箭齐发(这倒是真的)!!!

这个事情只是毛主席的政治斗争思路而已,让四人帮抓住重点,但是也严重打击了老干部们走后门的嚣张。

毛主席宣称,自己也走了后门了,支持了几个服务员进入北大?等等等吧。

我感觉这反而证明了毛主席的无私心。

所以,无论张铁生、黄帅都是做成功了的,他们确实给平民子弟争取了一些名额,是正面的形象,显然,这位G先生似乎对黄帅很不满意。

但是后来,一下子就出了个“张铁生交白卷”的事件,反右倾的风就大刮起来了。关于这个历史,有兴趣的可以自己去花些功夫了解一下,包括那个“黄帅小将”的故事,电影中的“马尾巴的功能”等等,那是可以体会到许多历史的真像和教训的,这里我就不啰嗦了。反正,这样一来,“工农兵大学生”这个政策也就寿终正寝了。

因为当时的教材的落后和缺乏(这个问题,在后来我们这些人入学时,还没有完全解决呢),也因为科技教育停顿后的伤害等原因,他们的学习条件和结果当然并不理想,但是他们也曾经是中国历史上非常珍贵的一代学子。今天回顾起来,这些人不但是国家的栋梁,也是承上启下的骨干。

事实上是这个政策并没有终结,只是在78年改开后才慢慢终结的。也就是是被邓小平终结的,嘿嘿嘿!!!

后面这段话不是自我矛盾么,呵呵呵。我感觉这位先生应该是对文革很不满意的。

事实是文革用的教材的确不新,但是也还算尚可,学校条件,呵呵,也算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吧!!!

结果当然是没啥问题的,以张铁生为例子,我想任谁也没法不说他就是成功的典型。

也许这位GWA先生认为改开后钻政策的空子成功的那些成功人士才叫人才吧!!

这位先生说话逻辑倒是很不错,但是暗中透露的那种味道,也是实在是太恶臭了。

起码工农兵大学生制度不是因为张铁生事件停止的,这点基本常识都不顾了,不合适吧?

1966年文化大革命一开始就取消了全国高考,直到1970年大学才重新开始招生,实行群众推荐、领导批准和学校复审相结合,后来人们把这些从工农兵中选拔的学生称为“工农兵大学生”。

到1977年恢复高考前全国高等院校共招收了94万基于推荐制的“工农兵大学生”。

1970年至1976年入学的高校毕业生,即工农兵学员的学历,1993年人事部、国家教委联合下发教学厅字[1993]4号文件做出了规定,对于1970-1976年进入普通高等学校的大学生,他们的学制当时规定:普通班暂为2至3年,学习期满毕业时已由学校颁发了毕业证书,国家承认其学历为大学普通班毕业。该时期进入高等专科学校的,自然为专科毕业。

“工农兵学员”的身份,还是在一些人的心里,留下了不能承受之重,依然有人困扰于“工农兵学员”的心结。工农兵大学生这个帽子,还在心里留下阴影。当年选拔干部,很多地方都有限制使用的规定。 [2]

呵呵呵,其实这个制度本意是针对721大学的,也就是说国家也做了让步,增加好大学的推荐性,也就是老百姓更多的是去721大学,所谓的最差的大学,呵呵呵,这当然是毛主席不满意的,否则毛主席推荐服务员就没啥意思了。

1967年10月14日,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中央文革”小组联合发出《关于大、中、小学校复课闹革命的通知》。这个通知发布后,自11月起,大部分中小学生陆续回到课堂,新生也开始入学。

这时,上海机床厂的培训经验引起了毛泽东的注意。1968年,为了培养工程技术人员,上海机床厂举办了一次培训。1968年7月22日,在毛泽东的指示下,《人民日报》刊载了《从上海机床厂看培养工程技术人员的道路》的调查报告,毛泽东亲自写了一段编者按。他说:“大学还是要办的,我这里主要说的是理工科大学还要办,但学制要缩短,教育要革命,要无产阶级政治挂帅,走上海机床厂从工人中培养技术人员的道路。要从有实践经验的工人农民中间选拔学生,到学校学几年以后,又回到生产实践中去。”后来人们把毛泽东这段话称为“七二一指示”。

同年9月,为了贯彻“七二一指示”。

上海机床厂创办“七二一工人大学”,学制为两年,学生毕业后仍回厂工作。

此后,“七二一工人大学”的教学模式逐步向上海市以及全国的工厂企业推广。

“七二一指示”的发表,构成了毛泽东培养大学生的两个相互结合的方针:

一个方针是,高校毕业生到工厂、农村、部队去参加劳动和军训,当普通劳动者或士兵,接受工农兵再教育;

一个方针是,从工人、农民、解放军指战员中选拔学生,到学校学几年后再回到生产实践中去。

这种通过相互结合的两个方针来培养工人、农民、解放军大学生,或者把大学生改造成为工人、农民、解放军知识分子的思路,就是毛泽东设想的“教育革命”的方向。

1970年,“文革”初期的混乱场面已渐渐平息。

而关于恢复大学招生的议论,也成为当时社会日益关注的焦点。5月27日,北大、清华两所大学提交《北京大学、清华大学招生(试点)具体意见(修改稿)》。在集中了各大学意见的基础上,政府也形成了恢复办大学的思路。这个思路就是:恢复开办的大专院校,学制要缩短,要从工农兵中选拔、推荐学生。

一个月后,中共中央批转了《关于北京大学清华大学招生(试点)的请示报告》,报告指出:经过三年来的文化大革命,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已经具备了招生条件,计划于本年下半年开始招生。招生办法实行群众推荐、领导批准和学校复审相结合。后来人们把这些从工农兵中选拔的学生称为“工农兵大学生”。

这种推荐制度是中国近代教育史上的一次大尝试。那些政治思想好、身体健康,年龄在20岁左右,有相当于初中以上文化程度的工人、贫下中农、解放军战士和青年干部。还有在单位表现特别突出的人,一经当地“革命委员会”推荐,政治审查合格后,即可成为“工农兵大学生”。

我国从1966年大学停止招生到1977年恢复高考的10年间,全国高等院校共招收了94万基于推荐制的大学生,统称为“工农兵大学生”。 [1]

22日,《人民日报》发表了这篇调查报告和编者按语。编者按语说,这个调查报告“提出了学校教育革命的方向”。上海市革委会在上海机床厂召开扩大会议,要求“各条战线都走上海机床厂的道路”。之后,上海和全国各地企业仿照上海机床厂的做法,陆续开办“七二一大学”。

1975年6月,教育部在上海召开全国“七二一”工人大学教育革命经验交流会。

上海“七二一大学”作为文化大革命的“新生事物”,成为“教育革命的方向”,迅速发展。

到1976年7月,全国各类“七二一大学”达1.5万多所、学员78万多人。

“七二一大学”不是严格意义上国民教育体系的大学组织,也不是职工教育组织,既没有完整统一的教学内容,也缺乏必要的师资和设备,学员入学和学习不进行考试,也不脱离生产岗位,学习内容主要为结合生产实际的技术,还有政治、军体等内容。“文化大革命”结束后,随着全国高等教育体系的恢复,1979年9月,教育部召开全国职工教育会议,对原“七二一大学”进行了改造,除少部分学校充实提高,改称职工大学等业余教育组织外,大多数撤销停办。

1984年,中共上海机床厂党委做出决定,彻底否定“七二一调查报告”。

没有资料说明这个事情是张春桥王洪文操作,但是,可以肯定的是这个事情没有他俩点头根本不可能,因为张是书记,王是市长。

就是最后否定这个事情,也没敢提王洪文和张春桥,也是有意思。

可见写这个条目的人很清楚问题在哪里。

张铁生,1950年生,辽宁兴城人。因在1973年高考的物理化学考试中几乎交了白卷并在试卷背面写信,成为文化大革命后期著名人物,俗称“白卷英雄”。文化大革命结束后被判处有期徒刑,出狱后成为企业家。2012年5月17日,张铁生持有3200多万股的禾丰牧业发布招股说明书 ,公司若顺利上市,张铁生身价估计将超过3亿。

2014年7月30日,最后一只新股禾丰牧业(732609,现编码为603609)在上交所正式发行,发行价5.88元。

仅以发行价计算,张铁生的身价已高达1.89亿元,直奔2亿。

(哈哈哈哈)

1973年6月,张铁生被县里推荐考大学工农兵学员。在物理化学考试时,大部分考题不会回答,但他在卷子背面写了《给尊敬领导的一封信》,最终他的考试成绩语文38分,数学61分,物理化学6分。

1973年7月19日,《辽宁日报》以《一份发人深省的答卷》为题刊登了张铁生的信,信息被毛远新得知,张铁生的命运从此改变。

1975年当选为第四届全国人大常委。

1976年10月后被撤销所担任的党内外职务,并被开除党籍。

1983年被锦州市中级人民法院以反革命宣传煽动罪、阴谋颠覆政府罪判处有期徒刑15年,剥夺政治权利3年。1991年10月刑满获释,和另外三人创办了饲料公司。

1973年写白卷成功的张铁生怎么终止了1977年的工农兵大学生呢?张铁生反对的是工农兵制度吗?老百姓又不傻,怎么可能反对对自己有利的制度?

那个时期最珍贵的东西是啥,就是这种事情老百姓可以真投票决定事情的走向,哈哈哈。

黄帅(1960年——2017年),出生于北京,黄帅曾是北京工业大学出版社的一名编辑。

1973年因小学生日记事件(或称黄帅事件)被关注。

1979年,黄帅从北京大学附中高中毕业

1984年9月,黄帅从北京工业大学毕业。两年后,她加入了留学队伍。(跑得快啊)

1993年,黄帅获得东京大学“学术硕士”学位,之后到日本三和综合研究所工作。出版散文集《黄帅心语》 [2]

2017年12月10日,因癌症在北京朝阳医院去世 [1]。

其实,我想说的是他:

杨晓渡,男,汉族,1953年10月生,上海市人,1970年5月参加工作。

1970-1973年 安徽省太和县宋集公社高庙大队知青

1973-1976年 上海中医学院药学系药学专业学习

1976-1984年 西藏自治区那曲地区医药公司股长、副经理、党支部书记

1984-1986年 西藏自治区那曲地区医院党委书记

1986-1992年 西藏自治区那曲地区行署副专员(其间:1988-1989年 中央党校一年制中青年干部培训班学习)

1992-1995年 西藏自治区昌都地委副书记、行署副专员

1995-1998年 西藏自治区财政厅厅长、党组副书记

1998-2001年 西藏自治区政府副主席,财政厅党组书记

家园 额,抓住字眼批一下就能回避问题的本质了?

行政级别 和行政职务不一样

但质疑的不是工资拿多了吧?

毕业就进国办,3年县委副书记,再过一年转正

你一定要把下乡算进去,不就是为了这样看起来提拔的不快么

现行的晋升规定,对于年限的要求一般都是在相应岗位数量 和岗位履职时间

说到底,你还是没回答,35岁考公,十几年工龄真的能作为职务提拔依据吗

通宝推:七天,
匿名 再等十年看您的预测能不能兑现

https://www.talkcc.org/article/2656065-2235

美国分裂是板上钉钉的,但不是现在,只能说美国现在正走在分裂的路上。。。。。一切的结果可能还要等20年左右(即两次经济/金融危机)甚至更长时间。。。。

这是您2010年的预测,现在过去14年了,看看再过十年您的预测能不能兑现哈......

家园 抗美援越也死了不少人

那次中国吸取经验教训,只派工程兵部队和高炮部队进入越南,不派战斗部队进越南,避免和老美直接冲突。

家园 合同4年早就到期了,还拿啥。你看现在哪儿还有她新闻。

谷已经明确又要给米弟30还是32年冬奥代言了。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334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