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下半场开踢 -- 方平
https://v.ifeng.com/c/8aA84ZZtuQu
他是恢复高考第一批考入大学的。他的经验是,在大家都不重视的时候,不要把学习丢下。每天晚饭后,睡觉前别人打扑克的时候,他都捧着中学的书看。所以考试的时候能够脱颖而出。他说那时候虽然录取率低,但是并不难,因为多数人受社会风气影响完全丢掉学习了。后来随着大家重视,高考反而更难了。
入学以后,他们学校还有很多在读工农兵大学生。他的观感是很多人基础确实不好,但是普遍都更加用功。特别是农村吃过大苦的,特别珍惜学习的机会。其中工厂来的同学,基础一般更好些。这些人有很多的人后来都到了很高的地位,比如央企总工这种。当然有技术能力的原因,也有在社会关系上更成熟的原因。
很可惜的是有些很优秀的工农兵大学生,因为生活作风问题退学。他们专业就好几起。放现在非常正常的男欢女爱事情,那时候就是严重问题。比如有个农民出身的四川某地区某局的干部,连工作也没了,直接打回去种田。这个人极其有魅力,组织能力也强,全系都出名,本来前途很好的。这事成了我爷爷的思想钢印,当初我考大学还特意嘱托我谈恋爱一定要谨言慎行。和我妈说的在大学看见好姑娘赶紧下手搞定截然相反。
选拔的人优秀,学校给的教育也优秀,所以是看到了少数的少数。
我们现实中看到的,大部分工农兵大学生不这样。把这些人大学毕业就穿越拉到现在中考,考上高中的应该都占不到一半。
秦晖说,那时候本科生比现在博士都稀缺。
行政级别 和行政职务不一样
这用你说吗?要是一样也不用两个词了。但都是体现了公务员的不同等级,只不过是虚职跟实职的差别。
毕业就进国办,3年县委副书记,再过一年转正
你一定要把下乡算进去,不就是为了这样看起来提拔的不快么
你不就想质疑这个提拔速度快吗?
比较一个大学生毕业7年就副厅级,到底哪个更快?
现行的晋升规定,对于年限的要求一般都是在相应岗位数量 和岗位履职时间
谈过去那些人的提拔轨迹,你扯现在的规定有什么意义,现在的规定难道还能去约束几十年前的任用吗?
说到底,你还是没回答,35岁考公,十几年工龄真的能作为职务提拔依据吗
前面给你贴了那么多文件规定,已经清清楚楚说明这个问题了,你理解能力不会这么差吧。
任何时候任何人进入政府公务员序列,之前的工作经历都是定级定职要考虑的因素,从来不会简单地从进入公务员岗位开始算,这是常识。无论之前是在企业、事业单位还是军队都是如此。所以在职人员考录公务员,其原来的工作年限是认可的,可以连续计算。军转干部,其工作年限是从入伍开始起算的,国防生入伍的,其工作年限从国防生教育入学之日开始起算。
包括博士进入公务员序列,之所以比本科生要高定职级,不是单纯因为学历高,而是把本科毕业后的时间等同于工作时间。
根据《关于博士生和在职人员考取硕士生学习期间工龄计算问题的通知》(1990年1月19日),全日制博士学习期间,计算为工龄。
《新录用公务员任职定级规定》(2008年7月16日中共中央组织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制定 2019年4月24日中共中央组织部修订发布)第四条:具有工作经历的,可根据其资历和工作年限,比照本机关同等条件人员,确定职级与级别。
这是实行公务员制度后重新明确的规定,但在公务员制度实行之前,对国家干部的使用管理一直也是按照这个原则执行的。
这些,其实都是最基本的常识,根本没有什么可杠的。如果你不理解或者不认同,有本事自己找中组部更改规定去。如果这些最基本的常识性的东西都不懂,还是别出来键政了,只能显示自己的无知。
工农兵大学生绝非被某些人妖魔化的那么不堪,虽然基础不如后来恢复高考的大学生那么扎实,但社会实践经历却是后者远远不及的。更主要的是你提到的:
过平心而论,最后真正能够跨入大学校门的,“工作表现好”这一共同点基本上则没有什么争议。
即使是文化基础差一些,这批人也是同时代人中接受了正规高等教育的人,整个群体相对也是同龄人中的佼佼者。有过多年的社会实践、工作表现好,这就是老人家讲的红的一面;再接受高等教育,提高自己的文化水平,实现专的目标。这些人无论从哪方面都不比单纯的高考进入大学的人差。
另外捉个虫
而考试后的“择优录取”(据了解,有的地区的考卷的难度,实际上是超过后来87、88年的高考的)也基本上坚持了“在考试分数面前,被推荐者人人平等”的原则。
这里的87、88年估计是打错了,应该是77、78年吧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教育的配套也不是天上掉下来的。
老师究竟是该怎么走,是重点基础还是高等教育,国家需要调整。
至少当时还不需要那么多大学生,至少不需要打游戏的大学生等等。
只是方向不同罢了。
严打,唉。
至于说用功有两种人,专注于各种项目任务,所谓的社会事务或者说看起来和学习无关的东西,比如,最近几十年的考证族。
另外一种是死学习的。
当然了,团干部溜须拍马,热衷于社团业务的一般不被所谓学习派认可。
回到你爷爷,看来敏感性也不低,但是也没和你说政治,嘿嘿,只是暗暗谈了一点。
实际上,如果今天看来你爷爷说的那人的作风算个啥?
我都怀疑甚至和女人都没啥关系。
宽进严出,这是世界普遍规律,在美国尤其明显,不敢说哪个好哪个坏,素质教育。
其实,就是今天,贵二代也是要极力回避这个问题的。
富二代上大学和没上的也没啥区别,这种纨绔状态,他们控制不了。
比如,令谷,比如,长生药业的儿子。等等等。
反过来,不一定都是差劲货,但是,其实没啥意思。有时候,有学习的心意更重要,知道为啥学最好。
高知子弟死读书,也没啥意思。今天的所谓情商太差,也是一批。
所以工农兵未必是能力不行,学习不行。
所谓红专一样好使,甚至政治红也是不错的。
不是没了红色就此啥也不是,最近几年,一些二代子弟的啥也不是已经非常明显而无法遮掩了,比如,北极鲶鱼就是个典型的例子,绝对不止她一两个。
嘿嘿嘿。
就是整体思想比较守旧。刚从旧社会女人大门不出,二门不迈过来没多久,难免群众思想转不过弯。
这个典型是个农村出身,就是天生的聪慧,才能从农村到城里当干部,再来读大学。我爷爷说人家就有那个气质,跟你说话找你干事,但是就能让你觉得人家是在替你着想,你给人家干事还能心存感激。我爷爷脑子也够数,他说这些话自己心里也会,但是说出来就不是那个效果。这可能就是现在说的情商天赋。这人发展下去能当大官,可惜了。
但是,严打是根据1981年的审判来的,而1981年的审判四人帮是在审判其他人(所谓四人帮的喽啰)的基础之上来的。
而这个过程在1976年就已经开始了。
所以,你爷爷说的那个人,第一,要配合抓四人帮爪牙,呵呵。
第二要说假话。
第三,要积极靠拢老干。
等等等。
因此,他可以度过那个时期吧。否则,呵呵。
https://www.cchere.net/article/4989308
对比看看吧。
1968-1978年担任山西省昔阳县大寨公社党委副书记、革委会副主任,中共昔阳县委委员、副书记,山西省革委会副主任;
1980年调任晋中果树研究所副所长;
1991年被任命为中共昔阳县委常委、大寨党支部书记;
1992年当选为昔阳县政府副县长;
第十三、十四届全国人大代表 [11],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委员。
哈哈哈,郭凤莲是中共中央候补委员啊。请问她犯了啥错误被审查了呢?
1973年6月,郭凤莲接替陈永贵,成为大寨党支部书记。同年,26岁的她当选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中央候补委员。
1979年春天来临的时候,大寨人忽然间发现,虎头山下没有了如潮般参观学习的人群。这时的大寨人才意识到,历史的车轮已然悄悄转变,并在另一条大道上越走越远。
掌声戛然而止,迷茫的不只是郭凤莲。当改革开放的春风吹过娘子关时,大寨人仍然以战天斗地的豪迈垒石坝、修梯田(这有什么错误吗?)。1982年全国95%的农村实行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而大寨成了剩下的那5%。这年元旦,中共中央关于“三农”的第一个“一号文件”,明确指出包产到户、包干到户或大包干“都是社会主义生产责任制”。而大寨在1981年试行包产到户后,几经反复,直到1983年才彻底下放自留地。
“大寨其实原来不想放这个土地,老百姓不接受,不理解。”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大寨模式引发争议。
1980年,一纸调令让郭凤莲离开了大寨。此后的十年间,她先后在晋中果树研究所和昔阳公路段,“栽了五年树,修了五年路”。
当改革开放大潮席卷大江南北时,“铁姑娘”郭凤莲和她的大寨逐渐从公众的视野中消失。
华丽转身二次创业
1991年11月15日,郭凤莲奉调重掌大寨。重振大寨的担子再次落在了“铁姑娘”肩上。
时隔11年重回故地,大寨已“破破烂烂,路也不成个路,集体经济基本上就没有”。 “我是为大寨而回来的!”在第一次支部会上,郭凤莲这样表态。“当时压力也挺大,好马不吃回头草。但组织决定了,作为共产党员,就必须无条件服从。”
1992年,郭凤莲和老劳模宋立英到华西村和大邱庄取经,“差距很大,心里不是滋味。”考察归来,大寨人进行了一次“放下包袱、解放思想”的大讨论,“以前能干好,改革开放就一定能干好!”
那一年,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南巡讲话,中国改革开放再次进入快车道。“发展才是硬道理”的论述,让重回大寨的郭凤莲坚定了信心,也让不再纠结过去的大寨人看到了希望。(呸!!!)
更让人意外的是,1980年4月郭凤莲被免去了大寨党支部书记职务,她默默地离开了为之奋斗了近17年的大寨。被审查了一段时间(可见审查时间早于1980年,也在大审判之前),后调到晋中果树研究所,之后又调到昔阳县公路段任党支部书记。
身处人生低谷的郭凤莲学会了两件事,看书、喝酒。通过看书自学,她获得了中央党校的大专文凭。
遇到不开心的事,就喝点小酒,自解心结。
郭凤莲能在失意时依然保持积极乐观的态度,把手头的工作做好,把人生的角色扮演好。
这样的郭凤莲注定会东山再起、华丽转身。(哈哈哈,笑死我了!!这话说得真文人)
我的问题是,郭凤莲有什么错误,要被这样对待呢?呵呵呵呵。
正如辩证看待生产关系跟生产力,唯生产力论也是属于被纠正的范畴。——所谓又红又专,无非讲的是人民利益和立场,然后专业知识越出色越好——这才是真正的科学的既要又要。
他们从中找到了自己跟传统不一样的价值。你可以在河里找到N多这样的脊梁。
谢谢河友的指正,我行文匆匆,把77、78给打字成了87、88,请见谅。
借着改错的机会,就再补写些。
我文中的“工农兵大学生”,是特指的,谈的是文革中经过推荐或者“文化考试”(分科,数理文史等)通过而入学的普通高校生。与泛指的“工农兵学员”(包括文革中各级单位自办的“七二一大学”,或者职工、成人、业余高校的学生)不是同一批人。
前者大约只有数十万,后者则无法计算,会很可能就上了千万级这个巨大的数量。因为那时,吹过一阵风,都向上海机床厂学习呢,大家都办起了各种各样的“七二一大学”。我自己还当过本厂的“大学”校长,兼专业课的老师呢!
文革中期,是毛主席提出了“复课”,也正是他老人家停办了“五七干校”,撤回了占据大中小学的“军宣队”和“工宣队”,基本上让所有的教工们都回到了自己的校园。
现在,好像大家只提77年才恢复了“高考”,那是因为它基本上取消了“经过推荐”的这个门票(但是在职的还是需要单位批准的,我就是这样才入学的)。其实从72年开始,已经就有了经过几个高校的筹备试点后,推广到全国的普通高校的“考试”招生制度,这是在当时那些真正的讲台上的老师们要求下实现的,也是毛主席领导的党中央的决定。而校园长大的我,亲历过这个历史。
因此,更确切的定义,如果把“工农兵大学生”和“工农兵学员”给区分出来,前者应该是“在普通高校经过完整的两年以上的正规学习”的群体。那些因为“停课闹革命”而影响了高校学业的则属于后者。职工高校、业余大学的学生则另外讨论。
实际上,文革后在评价学历和评定职称时,曾经是客观和充分地考虑了历史背景的。我自己也参加过此类工作,记得当时给“工农兵大学生”的学历是“等同”大专学历,还特标上是“普通大学”的大专。这样就可以与职工大学、业余大学和电视大学的那些不低于“全脱产学习两年”和“业余学习三年”的“大专生”们区别开来了。
对于这样的“普通大学”的大专学历的安排和使用,是应地应人而异的,有的当宝被重用,有的则当草被歧视,这里面的待遇和发展确实是两极分化的。
最后再逻嗦几句:
1. 工农兵大学生的出现,让许多真正当过“工农兵”的青少年进入了高校学习,他们的经历和表现,与中学毕业直接参加高考的是完全不同的群体,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下,这是必要的和正确的。
2. “推荐”选拔和“考试”选拔,在当时是各有利弊的。而每个具体的个人和事件,都需要具体的分析和讨论。
3. 把当时的政治斗争与这件事情放在一起讨论,从目前已经公开了和被证实了的资讯看,实际上还是非常困难的。那些维基和百度上的东西并不足为信。至于另外为了搏眼球的“小道新闻”里的无稽之谈就更多了。
之前知乎上有个提问,为什么民国谍战剧都是军统,关于中统的几乎没有。
下面有人给科普了一下,因为军统太废物了,在反共这件事上,中统才是行家里手,简直就是大杀特杀,动辄把地区性党组织连根拔起。
与胡相比,
第一,晚了好几年,大学生已经不那么值钱了
第二,没有支边加成
第三,没有团干经历。那时候流行不从政,愿意做共青团工作,坐冷板凳的少
三项加在一起,我同学能工作十年左右在国企、金融做副厅,胡少几年做到副厅,当然是很快的,但还在理解范围之内。
拿这些同学做例子,是因为他们后来也没有再晋升了,至少说明没什么深厚的背景。
当然,也有体制内到现在最多处、副处的同学。
不能因为有相同经历的人没升上去,就说升上去的有问题。
引用的文件看看名字
《公务员工资制度改革方案》(国人部发(2006)58号)
这是工资的改革方案,体制外的工龄在提拔领导职务的时候和同时长体制内的工龄是不是劣势,自己心里有数
至于职务嘛。35岁考公 15年企业工龄你觉得在提拔的时候是加分项还是减分项
提到秋实就是对比其他人,觉得秋实提拔太快
提到某人就是现在的规定管不了过去,别双标,秋秋实是违反了过去的规定吗
和某人和同龄人比比是不是也是不扎实?
我说秋实走了弯路不是7年副厅,是指一开始去了团 报社 饭店,这不是业务主航道,这是真实的没关系的办法,我自己就有同学去了类似的部门,你说他愿意去吗,但凡有本事去两办 之类怎么会去,但没得选
组织部门不是瞎子,选拔主要负责同志,两个人有同样年限的基层经历,一个在报社 饭店 一个在各级政府或党委,后者有实力的多,这也是某人履历金光闪闪的原因
现在追根溯源,一开始的县委副书记,一个下乡的工龄,没规定是吧,但是评价标准。那个履历好都看得出来的,然后一年转正,一定要洗成小白花真是矫情
我前面还说过,既然这么推崇扎实,十几年了,那为什么现在没有培养出一大批有类似履历的干部呢
无他,特例难以复制